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初唐诗歌 初唐诗 :高祖武德元年(618) 睿宗延和年(712) 初唐历时近百年,为盛唐诗歌的繁盛做了三方面的准备: 1、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 2、完善了近体诗歌的体式; 3、新诗歌理论的建设。*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前五十年,宫廷诗的时代。 主要作家是以李世民为核心,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的宫廷作家群。而 “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的“上官体”是这一时期的诗风代表。在野诗人王绩“以真率浅疏之格”(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特立于初唐诗坛,惠及初唐四杰。 2、初唐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文坛上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视野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台阁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辟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总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 第一节 初唐宫廷诗 整个初唐时期,宫廷文臣及帝王后妃在诗坛非常活跃,形成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他们对格律诗的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贞观诗风 宫廷诗第一阶段。 唐开国后第一代诗人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大臣文士。他们认识到南北文学不同的艺术特色,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但后因对六朝声律词采的模仿,文风逐渐浮艳,尽管声律、辞藻运用方面日益精妙,但风格趣味却日益宫廷化,主旨归于颂美。 当时诗歌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趋势,但其创作成就离“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文学理想还相距甚远。 二、上官体 宫廷诗第二阶段。 介于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字游韶,贞观初进士,先后受到太宗高宗赏识。 旧唐书本传云:“太宗雅好属文,每遣仪视草,又多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 存诗20首,大都是奉和应诏之作。 上官仪的诗以“绮错宛媚”著称,时人纷纷效仿,形成一种诗风,称为“上官体”。由于其诗一出,宫廷诗风为之一变,故又有“龙朔变体”之称。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诗的对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对”、“八对” 据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引李淑诗苑类格,所谓“六对”是:一是正名对,如天地对日月;二是同类对,花叶对草芽;三是连珠对,萧萧对赫赫;四是双声对,如黄槐对绿柳;五是叠韵对,如彷徨对放旷;六是双拟对,如春树对秋池。“八对”:一曰地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五曰连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 三、“文章四友”和“沈宋” 宫廷诗第三阶段。 继上官仪之后,出现在武后、中宗两朝的主要宫廷诗人有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以及并称“沈宋”的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是宫廷诗发展第三阶段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虽内容主旨上与以前的宫廷诗无大差别,但诗律、诗艺方面有很大进展。1、杜审言。“文章四友”中杜审言成就最高,可谓初唐五律之冠。 胡应麟诗薮:“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王夫之姜斋诗话:“近体梁陈已有,至杜审言始叶于度。” 此外,他身处宫廷时间较短,所以作品思想内容较充实,在律诗的题材开拓方面也作出了有意义的实践。2、沈佺期和宋之问。“沈宋”最终完成了五律的定型, “沈宋”之称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他们继承了六朝以来众多诗人应用形式格律的经验,并加以发展,使律诗不仅在音韵对仗、起承转合方面更为缜密工致,而且合于粘对规则,从而将已趋定型的律诗形式完全确定下来,使后人作诗有明确的规格可遵循。 严羽沧浪诗话:“风雅颂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两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沈佺期擅长七律,古意呈乔补阙知之(独不见)是其成名作,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样板。 宋之问擅长五律,代表作度大庾岭。* 以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平仄律的过渡,而且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如:五言律五言排律、五言绝句,五言律七言律七绝)诗歌格律常识简介一、构成诗歌格律的条件 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是由于它在语言文字形式上有种种不同于散文的规则,这些规则就叫格律。 * 中国传统诗歌格律的构成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 1、句子的长短,即一句的字数; 2、一首诗的句数; 3、是否分段(分章、分阕); 4、句中各字的声调平仄; 5、是否讲究对仗; 6、押韵字的位置; 7、句中的节奏。二、什么是古体诗和近体诗(一)古体诗 也称“古诗”或“古风”,是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每篇句数不拘,有四、五、六、七、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诗歌长短没有限制,最长达数百句,最短仅3句。 古体诗不同于近体诗最显著的特点:1 、用字不限平仄;2 、不要求对仗;3 、押韵相对自由(可平声,可仄声,可隔句,可连句,可换韵,可通押,韵部也不必拘守官韵)。(二)近体诗 唐代律体诗形成以后,人们把这种后起的、格律十分严格的诗歌体裁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律体绝句、排律,其中律诗是近体诗的代表。三、近体诗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很严,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条件: 1、讲究平仄。 平仄规则是构成近体诗格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其平仄格式的基本规则有: 一句内以两字为一个节奏单位而形成平仄的交替变换。独字节奏的位置服从于句子的节奏段,五言节奏段为上二下三,七言节奏段为上四下三。 所有近体诗句的平仄交替格式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A、五言诗: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B、七言诗: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一联里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序列相反。 诗律学中,这种规则叫“对”,不符合这一规则就叫“失对”。 一联里有以下配合方式:A、乙式句配甲式句,即甲乙;B、丙丁;C、乙丁;D、丁乙。相邻的两联,下联出句和上联对句的平仄要尽量相同。 下联出句和上联对句的这种平仄关系,诗律学上称为“粘”。不符合粘的规则称作“失粘”。 “粘”使得相邻两联整体上的平仄相反,即两个出句平仄相反,两个对句平仄相反。* 如果完全遵守上述基本规则,那就过于拘束死板,不利于诗歌创作,所以,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不少变通规则。* 大致可分两类:A、有的位置上可任意改变平仄:七言所有句式的第一字;甲、丙、丁三个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B、有条件的变通:如有些位置上的平仄虽然不能任意改变,但可以在找出补救办法的情况下改变,即“拗救”。* 律体绝句一首四句,平仄上相当于半截律诗,五、七言也各有四种基本平仄格式。* 排律句数比律诗多,故又称长律,无论多长,都要遵守律诗平仄、对、粘的规则。排律大多为五言,七言的罕见。2、运用对仗。* 对仗,是指两个句子结构上的平行和词类的对称。* 它并非近体诗独有,古体诗尤其唐以后的古体诗也常用,只是,近体诗对仗是格律上的规定,没有对仗就不合格。不过,律绝用不用对仗两可,只要平仄合律即可。(1)形成对仗的条件: A、相对位置上的字属于相同的词类; B、相对应的词组属于相同的结构类型; C、两个句子整体上的语法结构关系相同。 一般,律诗的对仗能满足其中两条。十分工整的对仗可满足三个条件,有的只能满足一项。(2)律诗的对仗:通常,颔联、颈联要有对仗,首联、尾联不对仗。颔联也有不对仗的,但颈联必须对仗;在不做要求的首、尾联也有很多诗用对仗。(3)关于对仗技巧的一些名目: 工对相对仗的词不仅大类相同,而且小类也相同。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宽对不属于工对的都算宽对。 借对利用一词多义或异词同音现象形成的对仗。如“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 ;“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 。 流水对 一联中出对句不但对仗,而且意思上前后相承、一气连贯,如“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3、律诗、绝句的句数和字数都是固定的;排律也必须为偶数句。每句字数同,要求绝对整齐。 由于篇幅有限,近体诗句法上形成了许多特点。如:省略、紧缩、改变语序、活用等。4、押韵押韵必须用官韵。(唐,切韵;宋,广韵;元明清,“平水韵”) 一般只用平声韵,不用仄韵。一首诗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第二节 初唐四杰* 初唐时期,“初唐四杰”的创作活动代表了当时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一、“四杰”及其创作概况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人生有着共同的特点:抱负远大而沉沦下僚,才学超群而人生坎坷。 创作实践和美学追求迥异于宫廷诗人。 他们大都生于贞观年间,而创作活动集中在高宗至武后时期,“以文章齐名天下”。其中王勃才气最高,成就最大。 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和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他们的诗歌创作诸体皆备,而以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教材P186)成就最高。四人创作个性不同,各有所长。大致说来,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歌行。*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他的诗歌以五律、五绝造诣最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背诵)为五律杰作; 五绝如山中(背诵) 其他体式诗歌也有佳制,如七言诗滕王阁诗(其文滕王阁序广为传诵);乐府诗采莲曲承袭乐府民歌但能把意境拓展开去。 其优秀篇章风骨兼备,境界高远,格调壮大昂扬,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盛唐气象”。 山 中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杨炯, 擅长五律,从军行(背诵) 卢照邻,擅长七言歌行,如长安古意(熟读并背诵名句)、行路难。 骆宾王,擅长歌行,如帝京篇。五律在狱咏蝉 (背诵)也很有名。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二、 “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之贡献1、扩大了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将广阔的社会人生引入诗歌中。 四杰诗歌题材十分广泛,最主要的两个题材: 关心政治、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 边塞军旅诗。此外,闺情女怨、赠别怀归、咏史咏物等题材也很多。2、针对宫廷诗特别是“龙朔变体”的缺失,努力以骨气充沛、风格刚健的诗歌创作去补救,使初唐诗风有了明显改观。 四杰的创作虽未彻底摆脱藻绘习气,但为革新诗风所做的努力的确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唐诗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3、以大量的创作实践,为诗体的建设,特别是五言律诗的成熟和七言歌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卢长安古意骆帝京篇堪称初唐七古双璧,标志着六朝以来酝酿发展的歌行体的成熟,为盛唐李、杜的歌行宏篇导其先路。 杨炯现存14首五言律完全符合近体诗粘式律,在促成五律定型方面所起作用与杜审言、沈宋等人相当。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于武后时期登上诗坛,在“四杰”之后以更为坚决的态度去扫荡诗坛上的浮艳风气。 与四杰等人在对齐梁诗歌的继承中求新变的路子不同,他以倡导复古而谋求革新。* 陈子昂的文风革新理论及创作实践 关于文风革新的主张,陈子昂在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简称修竹篇序)中有明确的理论表述。 其主要内容有两方面: 一、提倡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 强调作诗应具有兴寄和风骨,这对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谓兴寄,即写诗要有感而发、有所寄托,实际上是要求诗歌创作继承诗经以来的风雅传统,反映现实、讽喻时事政治;所谓风骨,是要求诗歌要有昂扬充沛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以及壮伟的气势。 陈在诗歌创作中较充分地实践了这一主张。 38首感遇诗集中体现了复归风雅的追求;而蓟丘览古组诗7首尤其是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背诵)呈现出一种壮伟之情和慷慨悲歌的豪侠之气。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二、 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陈子昂在创作实践中并未很好体现这一主张,过于注重诗歌的政治功利作用,使其诗歌艺术上存在缺陷。 王夫之唐诗评选说陈的诗:“似诵似说,似狱词,似讲义,乃不似诗。”* 小结 在四杰的诗歌创作已出现了新气息的情况下,陈子昂提出的诗歌理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歌美学理想,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影响了有唐一代。 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意境 张若虚,扬州人,生卒年和生平事迹已不可详考。他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大致与陈子昂同时登上诗坛,与贺之章、张旭和包融一起被称为“吴中四士”。 其诗全唐诗仅录存二首,因春江花月夜一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此诗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在诗歌意境的创造方面,张若虚和刘希夷的诗歌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他们的诗歌,尤其张的春江花月夜,在意境的营造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比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意象、诗情与画意的结合、浓郁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双峰市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厨房设备安全使用培训课件
- STEAM游乐场设计创新课教案
- 4.1水资源及其利用(第2课时水的净化)课件-八年级化学人教版全一册
- 班主任学生心理辅导心得体会
- 合同法法律培训课件
- 新版英语三级阅读理解模拟题库
- 销售人员客户关系维护技巧与实战范例
- 制造业车间安全生产管理实操手册
- 公路桥梁检测与维护标准操作
- 彩色水稻种植技术要求
- 2025年湖南银行社招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精密数控机床进口采购合同
- DB44T 2635-2025 国土变更调查县级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 海南省2025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答案)
- 脱证中医护理常规
- 中国全自动样品处理系统行业投资分析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未来趋势:2025年采购管理优化方案
- 某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细则
- 执法办案培训课件
- 中小学小班化教学模式与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