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观念史上的“两个上帝”读洛夫乔伊的存在巨链张继亮(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摘要】洛夫乔伊在存在巨链中描述了“存在巨链”的产生、演变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充足理由原则、充实性原则以及连续性原则等原则。同时,存在巨链一书也体现了洛夫乔伊独特的写作方法关注“单元-观念”,许多学者对这一独特的写作方法学者们提出了批评,其中最激烈的批评来自于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虽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批评,洛夫乔伊的这种写作方式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词】洛夫乔伊;存在巨链;单元-观念;政治思想史【中图分类号】D0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97(2012)04-0025-10收稿日期:20120728作者简介:张继亮(1983-),男,山东日照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9级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政治思想史。 阿瑟洛夫乔伊(Arthur O. Lovejoy)(18731962),美国哲学家,批判实在论的重要代表、美国观念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洛夫乔伊生于德国柏林,早年在美国接受教育,曾在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密苏里大学等大学任教。1913年他与约翰杜威一起创办了美国大学教授协会,1940年他创办观念史杂志。他的主要著作有反对二元论(1930)、存在巨链(1936)、观念史论文集(1948)、关于人性的思考(1960)等。洛夫乔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认为观念史研究的是人类观念史中的那些基本要素,“那些基本的、持续不变的或重复出现的能动的单元”1(P5),这些基本要素或者“能动的单元”是构成各种思想和命题的主要成分,洛夫乔伊将这些基本要素或者“能动的单元”称之为“单元-观念”(unit-ideas),因此,在他看来,观念史研究的是这些“单元-观念”的产生、演变。 那么,何为“单元-观念”?洛夫乔伊并没有给出定义,他只是划分了五种类型的“单元-观念”。第一种是一些人们头脑中潜在的一些思维习惯,“有一些含蓄的或不完全清楚的假定,或者在个体或一代人的思想中起作用的或多或少未意识到的思想习惯”,1(P6)例如,那些“精神简单化者”“那些在习惯上倾向于假设可以找到所处理的问题的简单的解决办法的人们”1(P6)持有的简单化的倾向。第二种是人们明确意识到的一些假定或者思维习惯,“这些某地特有的假定,这些理智的习惯,常常是属于如此一般,如此的一类东西,以至于它们有可能在任何事情上影响人的反思进程”1(P9),例如,人们持有的唯名论假设:“某些人几乎本能地倾向于把所有一般概念的意义归结为那些属于这类概念的具体可见的特殊事物的枚举”1(P9)。第三种是一种被洛夫乔伊称为“形而上学的激情”的东西,这种“形而上学的激情”是指“在一切对事物之本性的描述中,在对一个人所属的世界之一切特征的描述中,用这样一些富有诗意的语词,通过它们所造成的移情作用来唤起某种相同的情绪,或哲学家或其他读者所表现出来的情调”1(P10),洛夫乔伊认为“审美的激情”和“奥秘的激情”便属于此类观念。第四种是一些洛夫乔伊称为“哲学语义学”的东西,这种哲学语义学是指“对一个时期或一种运动中的神圣语词或成语的一种研究,用某种观点去清除它们的模糊性,列举出它们各种各样的含意,考察在其中由模糊性所产生的混乱结合的方式,这些模糊性曾影响到各种学说的发展,或者加速某一流行的思想由一个向另一个,或许正好是向其反面不知不觉的转化”1(P14),例如,洛夫乔伊认为Nature这一词便是一个“神圣语词”,它在人类历史上曾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第五种是这样一些观念,它们“存在于被早期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所明白阐释的某种单一特殊的命题或原则之中,以及和那些作为,或曾被设想为它的推论的进一步的命题处在一起”1(P14),例如存在巨链中的存在巨链便属于这类观念,存在巨链一书意在考察“存在巨链”的产生与演变以及与此相关的充足理由原则、充实性原则、以及连续性原则等原则。一、西方观念史上的“两个上帝”洛夫乔伊自己并没有明确定义存在巨链的含义,在笔者看来,洛夫乔伊所说的存在巨链是指从虚无一直到上帝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种,各个物种依据自身分有善的程度按照等级排列,而且任意连续的上下两个等级之间不存在空隙。存在巨链体现了三个原则:充足理由原则、充实性原则以及连续性原则。其中充实理由原则意在说明世界存在的理由这个充满各种各样的不完满事物的世界存在的依据是自足的上帝,同时,这个充满各种各样的不完满的世界也是上帝存在的一个明证。这一原则之中实际上包含了两个相互冲突的上帝:一个是自足的上帝,他是自足的、完满的,“这个上帝是自足的、不在时间之中的,超出普通人类思维和经验范围之外的,是不需要一个由较小的存在物构成的世界来补充或增加其自身永恒自我包含的完善性的”1(P393);另一个是充满“创生力的”(generativeness)上帝,这个上帝是不完满的,他处在时间之中,而且他依靠各种被造物来展现他自身,他是“一个将在被造物的多样性中,因而在时间秩序以及自然进程的多种多样的景象中发现其显现的上帝”1(P394)。充实性原则是指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物种。而连续性原则是指任意连续的上下两个等级之间不存在空隙。理解“存在巨链”的关键在于理解“两个上帝”之间的冲突,即如何处理完满的上帝与不完满的上帝之间的冲突:“倘若由暂时的和不完善的被造物所构成的今世的存在被认定为真正的善的话,那么来世的善的理念必定是一种伪善的理念,而一个自足的和永恒完满的绝对者又无法和与时间性生成和变换以及创造性发展的世界相关联且体现于这个世界之中的那个上帝相同一”1(P407),要解决这一矛盾实际上需要将完满的上帝与“创生力”的上帝结合在一起,这一结合肇始于古希腊。在洛夫乔伊看来,2000多年以来,影响西方思想的“存在巨链”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蒂迈欧篇中最早得以清晰地阐述,并且在新柏拉图主义者那里得到系统化,从此,西方思想史上形成了两个上帝(或者说一个上帝的两个方面,但是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的观念:一个是来世观的上帝,这个上帝是“自足的”、“完善的”、“不在时间之中的”1(P393)以及超出人的思维及想象之外的。另一个是具有“创生力”的上帝:他不是自足的,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在时间中的上帝,因为他只能在“时间的秩序以及自然进程的多种多样的景象中”1(P394)才能显现,简言之,他是一个此世观的上帝。这两个上帝的观念影响了西方思想史上各个时期的许多思想家:新柏拉图主义者、经院哲学家、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的哲学家和诗人,然而,奇怪的是,虽然这两个上帝相互冲突,思想家却非常自然地接受了它们。1(P38)随着时间的推进,思想家们逐渐意识到他们面临的困境,他们试图调和这两个上帝的矛盾,但结果是或者强调自足的上帝,如奥卡姆,或者强调善的上帝,如阿伯拉尔,但更多的是努力地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虽然最终都大多强调善的上帝,如莱布尼茨。直到18世纪,存在巨链开始逐渐解体:乐观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只是强调善的上帝而不再关注自足的上帝,从而存在巨链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因而最终趋于解体。西方观念史上的“两个上帝”肇始于柏拉图。在柏拉图思想中存在着两个神。1(P50)一方面,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是绝对的、自足的以及至高无上的,而其它所有的理念和人都要以它为存在的依据,也就是说,“整个可感世界在时间中的存在以及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真正自足的所有有意识的存在物的存在都不需要卓越的附加物也能成为现实。善的丰富性一劳永逸地包含在自身之中,被造物不再为它增加什么东西”。1(P47)然而,如何看待这个变动的世界与不变的善的理念之间的关系?既然这个变动的世界对善的理念来说是无关紧要的,那么这个变动的世界存在的依据是什么?其实答案就在善的理念当中,因为,如上所述,善的理念是所有东西存在的依据。所以,世界存在的依据问题就转化为:善的理念如何产生这个变动的世界?所以,柏拉图就转向了善的理念的另一面:作为创世意义上的善的理念。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将善的理念转化为伦理观上的神,如果可以将自足的善的理念看成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神的话。由于善的理念是自足的,因此,他没有嫉妒,他希望世界都尽可能地像他那样完满,所以,除非他产生完满的(即包含一切不完美的物种)世界,否则他就不完满,他就不是善的理念。同时,“正是因为被创造的宇宙是理念世界的一个详尽的摹本,所以柏拉图认为只能有一次创世,它包括了所有别的可理解的被造物的副本”1(P55)。否则,如果不包括所有的物种,那么,善的理念就不完满了,因为所有物种的理念都在善的理念那里。至此,柏拉图将两种善的理念混淆在一起,“自足完满性的概念被转换成一种自我超越的生育力的概念”。1(P54)一方面,善的理念是自足的以及完满的,完全与被造物无关,但是,这样就很容易使此世成为无根的世界,这使人们的理性失去观察世界的“坐标”,从而陷入混乱的状态,这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传统不符。但是,将此世与善的理念联系起来,却面临着另外一个危险:善的理念的完满性需要一切不完满的被造物来证明,即所有的不完满的被造物加在一起等于善的理念,然而,这与善的理念的自足性相悖。用一个等式可以表现这一矛盾:一等同于多。因此,虽然柏拉图没有在一个文本当中将两个神统一起来,但是在他的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两个上帝的观念。其次,亚里士多德贡献了连续性原则与等级性原则的思想。虽然亚里士多德坚持神的自足性,而且神的自足性是所有不完满事物的终极原因,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它并不是被造物存在的根据,因此,所有被造物的存在物都是偶然的,所以,他在形而上学中拒斥充实性原则。2(P194)但是亚里士多德却贡献了连续性思想和等级性原则(虽然他并没有明确提出来,但是为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者继承):世界上的存在物的“等级系列倾向于表现出某种类型的属性以极其细微的差别逐渐改变成下一种类型的属性,而不是在他们之间表现出十分明确的区别来”1(P61);同时他也根据事物幼体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它们所具有的“灵魂的能力”,及其潜能实现的程度来划分它们的等级。1(P64)其实,从柏拉图的充实性原则可以推出这两个原则:“给定的两个自然种之间有一种在理论上可能的出于中间的地位的类型,这种类型就必须被实现这种情况延续下去,直到无限”,1(P63)否则,如果这中间出现空隙,那么善的理念就不是完满的了,即任意上下两个物种之间是连续的。同时“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一些偶然的提示指出:理念,以及他们可感的副本,并非全都具有同等的形而上学的地位和优点”,1(P64)换言之,各个理念之间存在等级。最后,充实性原则、连续性原则以及等级性原则在新柏拉图主义者那里得到了综合。普罗提诺用流溢说将上述的三个原则融合在一起,这便形成了“存在巨链”。在普罗提诺那里,作为具有“生育力”的太一(相当于善的理念,有时他称之为神)居于首要的地位,太一因自身充盈而流溢出努斯,“努斯是体现为一的太一,它是一种整体性的精神,一切理念都是由它创造的”,3(P80)随后,努斯“流溢”出各种“灵魂”(包括人的灵魂),再往下流溢出物质,纯粹的物质是纯粹的黑暗,它们是非存在。因此,一方面,存在巨链正式被提出来:“这种从太一中产生的多,只要在下降系列中还留存有存在的可能的变化没有实现出来,就不可能走到尽头。每一个实在都将产生某种低于它自身的东西”。1(P69)始于古希腊的“存在巨链”通过伪狄奥尼修斯而被中世纪的基督教接受,但是一经接受,神学家们却发现了这其中的矛盾:作为自由的上帝与作为创世的上帝之间的矛盾:“一个是对一、自足性、以及不动心的某种神化,另一个则是对多样性,自我超越以及生殖力的神化”1(P98)。这两个上帝之间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冲突。在理念上:倘若上帝是完满的,他就没有理由创造一些不能给他带来完满性的事物,而如果他不创造任何不完满的事物,那么说明他并不是完满的,因为他并非是仁慈的,他是嫉妒的。即使人们在理念上接受这两个上帝:“神的本性看来必定是与我们不相容的形而上学的属性”,1(P99)那么人们在实践当中无法调和对两个上帝的追求:其中一种实践“要求从一切附加在被造物之上的东西中脱离开来,而且在对不可分的神的本质的出神的沉思中达到颠狂状态”;1(P100)另外一种实践则要“召唤人们在某种有限的范围内参与到上帝的创造激情中去,在获得事物的多样性和世界的丰富性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合作”。1(P100)虽然中世纪的神学家大都接受自足的、完满的上帝,大都关注彼岸,但是,“创生力”的上帝或“此岸世界”哲学的仍然保持活力,例如,人们仍然接受“在理念世界中有一个真实的和内在固有的多样性的假定”,1(P118)“关于善的本质确实在于大量多样性的现实化的假定”,1(P118)以及“暂时的和可感的世界因此是善,是神性的最高表现的假定”。1(P118)存在巨链的观念不仅影响了基督教而且它还影响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在16世纪,人们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太阳系中别的行星上居住着有生命的,有感觉的和有理性的被造物”1(P130)以及“物理的宇宙在空间上的实际无限性,以及包含在这个宇宙中的太阳系在数量的实际无限性”。1(P130)这一新的宇宙观并不归功于天文学的发现,而是受存在巨链观念(特别是充实性原则)的影响,即这一新的宇宙观“不应归功于天文学者的实际发现和专业推理,而应归功于那些原始的柏拉图主义的形而上学先见的影响”。1(P119)根据充足理由原则和充实性原则,由于上帝的“创造性的力量是无限的,而且它的表现因此也会是无限的;看来没有任何理由说明为什么有物质的地方却没有生命”,1(P134)所以,太阳系中的别的行星上应当存在有生命的物种。其次,同样根据充实性原则,宇宙中太阳系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即,“可能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在上帝之中是同一的,而在时间序列中必定是同样久远的。因此,无限多的存在物和无限多的世界必定以所有可能的模式而存在”。1(P141)这种新的宇宙观在道德方面有深远的影响,这表现在:人以及所处的地球并非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人们不应该持有一种傲慢的态度,人们应该敬畏上帝。1(P162-167)此外,存在巨链的观念在哲学家的哲学体系中也可以发现踪迹。在17世纪哲学体系中,特别是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中,存在巨链的观念最为明显。洛夫乔伊认为,在莱布尼茨看来,宇宙的特征是“充实性、连续性、以及线性等级性”,1(P177)即,对莱布尼茨而言,“存在之链由全部单子所构成,这些单子排列在按照从上帝到最低等级的有感觉的生命的等级的连续之中,没有哪两个单子是完全一样的,每个单子都依据最小可能的差异而区别于在等级序列中恰好低于和高于它的那些单子”。1(P177)所以,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体现了充实性原则。此外,洛夫乔伊考察了莱布尼茨哲学体系当中的充实理由原则:对莱布尼茨而言,世界上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理由,“这种理由是被逻辑地置根于某种从逻辑上看是终极的别的东西之上的”,1(P180)这一“终极的别的东西”即是上帝,“在上帝的心灵中,每个本质(包括上帝自身的本质)都对与之相应的某个存在具有某种逻辑上的优先性。只有在这种永恒的秩序中,才能找到那与完满合理性相一致的必然性”。1(P182)此外,莱布尼茨也强调上帝不仅是一个被创世必然性限制的上帝,他也是一个具有自由意志的上帝,为此,莱布尼茨提出了“共可能性”概念:“存在不仅必须被限制在可能物的范围内,而且也被限制在共可能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任何实际世界都必须由实体所构成,而实体除了与它们自身相一致外,也要彼此相容”。1(P211)这意味着在所有可能世界当中,上帝只选择其中那个最好的世界“彼此相容”的世界。所以,实际上,莱布尼茨并没有摆脱决定论的限制,创世的上帝仍然受制于创造一个最好的世界或“彼此相容”的世界的限制,或者说,具有自由意志的上帝仍然受制于充足理由原则。1(P214)虽然存在巨链的观念在神学、宇宙论以及哲学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存在巨链的内部存在两个上帝的矛盾,它逐渐趋向于解体。存在巨链的解体始于18世纪,在18世纪人们大都关注“创生力”的上帝,而忽略完满的上帝:在18世纪初,人们开始只关注现世或只关注“创生力”的上帝,接着,乐观主义者进一步重申了这一主张,再次,人们将存在巨链时间化,从而,人们实际上将“创生力”的上帝驱逐出存在巨链,最后,浪漫主义者在审美的意义上模仿上帝进行创世,而这个上帝“是一个把多样性作为最高价值的上帝”1(P379)。18世纪初,人们根据存在巨链来看待人自身在这一链条中的地位,根据充实性原则以及连续性原则,存在巨链中的每个位置都有一个物种,所以,人就需要固守人所处的地位。1(P76-118) 通过充实性原则以及连续性原则,人们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从而人们持有“一种谨慎的平庸者的伦理学”:“既然等级序列中的每一个地方都必须被充满,既然因将其与任何别的东西区分开来的特殊限定而使每个事物是其所是,那么,人的指责就是安于天命,而不是试图去超越它而这后者恰恰是人所特别乐意去做的。某个特定等级的存在的善,似乎必定存在于与其类型相符合,在系列中限定它的位置或它的种的理念的表现之中”,1(P249-250)并且,人们认识到凭借自身的知识能力与美的能力并不能达到神的境地,甚至他们也没有在“政治行为中或在其社会组织中去的重大改进”1(P249-253)的希望。简言之,人要保持平庸,不要试图“飞跃”到更高的地位去。这意味着人们的抛弃了“上升之路”的观念,他们不再关注彼岸,不再关注完满的上帝,这是存在巨链崩溃的开始。接下来,18世纪的乐观主义者根据存在巨链之中的充实性原则论证恶的正当性,从而使人们只关注“创生力”的上帝,而不关注完满的上帝。18世纪乐观主义者共同持有的一个主题是:“我们的世界是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1(P260)在此,乐观主义者需要论证的是:“既然我们的世界是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那么,为什么我们的世界仍然会有这么多的恶?乐观主义者论据的基本前提是:“整体的完善性依赖于,当然也存在于其部分中存在着的各种可能程度的非完善性”。1(P264)这一前提实际上在重述充实性原则,根据充实性原则,完满的上帝需要创造各种不完满的事物,从而使得这个世界充满各种事物,因为,完满的上帝宁愿创造一些不完满的事物,也不愿意世界上什么都不存在,1(P268)“不仅是一般的不完善性,而且现实世界中每一个可观察到具体的不完善性,都应该被创造出来”,1(P268)总之,“充实性原则最直接和最明显地用于对缺乏的恶的解释上。每一种被造物种的有限性,规定了它在存在的等级序列中的位置,对事物的无限划分是必不可少的,而宇宙的充实性正是存在于这种无限划分之中,而且这种划分对于最高的善的实现也不可或缺”。1(P269-270)即使如此,这些乐观主义者实际上将视野限定在“创生力”的上帝身上,即,仅仅关注此岸的世界,因为,乐观主义者笔下的“善”并不是意味着完满上帝的道德意义上的“善”,而是意味着“在有限存在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中的愉快,而不是在和谐和幸福中的愉快”。1(P276)由于乐观主义者论证存在非常大的缺陷:“它没有给希望留有余地,至少没有给一般世界或作为整体的人类留下余地。如果所有的善所必需,而且如果所有的局部的恶为普遍的善所必需,而且如果宇宙是且曾经一直是完善,我们就不能希望任何局部的恶将会消失”;1(P306)另外,随着人们自然知识的增加,人们逐渐认识到,“我们目前所观察到的自然好像连一个完整的和没有断裂的存在的链环都没有呈现出来”。1(P314)因而,这就迫使人们为充实性原则提供新的证明,这一尝试便是将存在巨链时间化:“存在巨链,尽管现在不能观察到它的完满性,但是将来会看到这一点,或它正在趋向于越来越近地接近于完满性,如果我们认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中的全部形式序列的话”。1(P320)所以,将存在巨链时间化意味着存在巨链是一个过程,而时间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而这个过程意味着“没有终极之处,没有最终的完善性,没有意志超越的极限”,1(P312)所以,人们实际上也将“创生力”的上帝从存在巨链排除出去了,因为,由于将存在巨链时间化意味着此世永远是不完满的,因而,“创生力”的上帝的完满性无法得到证明。最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者与理性主义对共性的追求相反,他们强调多样性:“不仅在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甚至在所有方面被确信为有多种多样的优越性,而且多样性本身就是优越性的本质”。1(P366)同时,根据18世纪人们持有的充满充实性原则的观点:“最好的可能世界是最富于变化的世界,神的目的是让一切存在的可能性得以实现”,1(P370)浪漫主义者认为人们应该“模仿上帝,通过使自身成为有创造力的而进行创造”,1(P369)以及“人的崇高使命就是给这种创造增加一些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丰富事务的总数,以其有限的方式,自觉地为宇宙计划的完成而齐心协力”。1(P369)从而,浪漫主义者强调的也是“创生力”的上帝。上文介绍了洛夫乔伊存在巨链的主要内容,下文分析学者们对洛夫乔伊式观念史即他的“单元-观念”的分析方法的批评。在这些批评当中比较深刻的是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昆廷斯金纳(Quentin Skinner)的批评。下文首先分析其他学者对洛夫乔伊式观念史的批评,然后分析斯金纳对洛夫乔伊的批评。二、对诺夫乔伊式观念史的批评约翰赫尔曼冉瑙(John Herman Ranall, Jr)认为,在美国哲学家当中,很少人能像洛夫乔伊那样,除了在他们自己的学术圈子之外能有广泛的影响。4(P156)洛夫乔伊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主要归功于他的观念史写法。洛夫乔伊实际上是运用“类似于分析化学的方法”1(P1)来分析观念史的,在他看来,在观念史上,虽然各种各样新颖的学说层出不穷,但实际上“独特的哲学观念或辩证的动机的数量”1(P2)是非常有限的。而这些“独特的哲学观念”在诺夫乔伊看来就是“单元-观念”,这些“单元-观念”构成了许多学说的基础,这些“单元-观念”包括各种概念、范畴、假设,如存在之链、自然、演化以及浪漫主义等等。5因此,对诺夫乔伊而言,观念史的工作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观念”“单元-观念”,并且考察各个“单元-概念”在思想史上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因此,这种研究方法暗含着如下假定:“单元-观念”自身有生命力,它的变化不大,而且有自身的发展历程“它不过暂时寄居于各个思想家的思想母体,却通过迁移于不同时代、民族和文化的思想家之间,而完成自身发育成熟的过程”。5(P84)但是,恰恰这种“单元-观念”的分析方法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有学者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入手批评洛夫乔伊,例如列奥斯培泽(Leo Spitzer)和阐释学派;有学者认为“单元-观念”这一概念本身就有问题,例如扎阿考黑恩提卡(Jaakko Hintikka)和菲利普维尔纳(Philip Wiener)。另外有些学者认为洛夫乔伊忽略了“语境”,例如毛莱斯曼德鲍(Maurice Mandelbau)和昆廷斯金纳。首先对“单元-观念”提出质疑的是列奥斯培泽。斯培泽认为,将“单元-观念”看作是独立于思想家的思想之外,并且存在于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的思想之中是不恰当的,而且将它看作是一成不变的更是令人无法接受的。6(P197)换言之,将“单元-观念”看作是单独的、不变的实体化的观念是错误的,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实体化观念。洛夫乔伊很快作出回应,他认为在观念史上存在着单独的、超验的(atemporal)观念,这些观念可能分散于文本当中的,因此人们可以梳理文本来探明这些观念是否重复出现在这些文本之中。7(P197)与斯培泽的批评相似,阐释学派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客观观念或真理,存在的只是“理解”,所有的观念或真理都取决于其读者,2(P197)即,真理都是主观的,真理随着每个人的理解而改变。因此,诺夫乔伊所谓的“单元-观念”是根本不存在的。其实,洛夫乔伊与斯培泽和阐释学派的区别根源于他们各自的认识论。诺夫乔伊认为,在观念史上存在着单独的、超验的观念,这些观念是分散于并且重复出现在文本中。而在斯培泽和阐释学派看来,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观念实体。特别是对阐释学派而言,离开了特定的文本,离开了特定阐释者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观念。因此,洛夫乔伊和阐释学派的区别在于他们各自的历史哲学的假设之上的。毛莱斯曼德鲍认为“单元-观念”既有重大贡献又有许多问题。一方面,“单元-观念”可以帮助人们廓清认识上的模糊之处,但是,另一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它使人们关注的焦点仅仅围绕在某个思想家的“单元-观念”上面,这就会使人们忽略这个思想家的思想中的其它部分,忽略这一思想家的原创性、他所关注的问题以及他对后来思想家的影响。8(P199)简言之,“单元-观念”可能会使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使人们只关注思想家思想的一点,而忽略其余的部分。这一批评非常重要,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他的思想中有某些原创性的东西,如果忽略他的原创性,而只是说明其思想中不是很重要的方面,那么这一“单元-观念”的价值就不很大。如果说曼德鲍认为洛夫乔伊的“单元-观念”还有某些价值的话,那么路易斯门克(Louis Mink)则认为诺夫乔伊的“单元-观念”根本没有历史可言。门克认为,洛夫乔伊的观念史有两个相互冲突的原则:一个是要素原则;另一个是动力原则。所谓要素原则就是洛夫乔伊的观念史一直在强调不变的、实体化的观念(即“单元-观念”)。所谓动力原则,即观念是在动力的推动下不断地演变。而且,在洛夫乔伊那里,动力原则有两种:观念的逻辑化的压力以及个人情感、爱好和性情的倾向。门克认为要素原则不会产生历史,而只有动力原则则会产生历史。9(P199-200)因此,他认为动力原则是非常正确的,而要素原则是错误的。此外,菲利普维尔纳也认为洛夫乔伊的“单元-观念”只是分析观念史上变动的观念群的“分析性的构件(analytical component)”,10(P200-201)虽然维尔纳也批评洛夫乔伊的“单元-观念”,但是,实际上他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在于洛夫乔伊用“相同的概念体系形式来分析历史上的观念群,虽然概念体系的内容可能是不同的”。11(P201)此后,扎阿考黑恩提卡在肯定存在巨链的重大影响的同时也批评了洛夫乔伊的“单元-观念”。他认为洛夫乔伊的充实性原则虽然接近“单元-概念”,因为它并不是一个单元概念(it is not a unit-idea),12(P202)即,充实性原则其实包含了连续性以及等级性原则,因此这就和“基督教”这一词的意义没什么两样,两者同样包含了不同的东西。因此,在黑恩提卡看来,并没有“单元-概念”这类的东西存在。12(P203)面对黑恩提卡等人的批评,毛太科格莱姆(Moltke Gram)、理查德马提(Richard Marti)以及尼尔斯鲍恩卡沃斯泰德(Nils Bjorn Kvastad)作出了回应,他们提出了“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的概念13来理解“单元-观念”,反对人们用“原子式(atom-like)”的概念来理解“单元-观念”。14(P203-204)这一解释策略是:将“单元-观念”模糊化,从而扩大其解释力。事实上,这是在延续洛夫乔伊的解释策略,洛夫乔伊在存在巨链中就提出了模糊化的策略:“存在于被早期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所明白阐示的某种单一特殊的命题或原则之中,以及和那些作为,或曾被设想为它的推论的进一步的命题处在一起。”1(P3)因此,在这里,毛太科格莱姆、理查德马提以及尼尔斯鲍恩卡沃斯泰德只是运用了维特根斯坦的理论将洛夫乔伊的模糊化策略理论化而已。然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很好地回答批评者们特别是斯金纳提出的问题。这一点可以在斯金纳的批评中看出来。三、斯金纳对诺夫乔伊式观念史的批评昆廷斯金纳对诺夫乔伊的批评集中于观念史中的意涵与理解(“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主要批评了两种观念史的研究方式:一种是通过“基本概念”理解历史,另一种是通过不同思想家对“永恒问题”的回答来理解历史,其中,洛夫乔伊的写作方式代表了通过“基本概念”理解历史的方式,而列奥施特劳斯的写作方式则代表了另外一种理解历史的方式通过不同思想家对“永恒问题”的回答来理解历史。这两种研究观念史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试图仅仅通过文本来理解著作的意义和意涵,而忽略语境。斯金纳认为,他们理解历史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三种谬误形式:“学说神话”(the mythology of doctrines)、“融贯性神话”(the mythology of coherence)、“预见神话”(the mythology of prolepsis)。接下来,本文首先简要分析斯金纳方法论的思想基础、三种神话的定义以及通过“语境”理解历史的主张,然后详细分析他对洛夫乔伊的批评。其中,“学说神话”是指,历史学家假定每位经典作家对某一问题形成了系统的学说体系。1(P99)这一“学说神话”形式当中有好几种表现方式,其中就包含诺夫乔伊式的理解历史的方式:“学说神话”“导致了两种历史性形式的谬误:一种谬误类似于思想传记和思想简史,其关注的主要是某一位或一批思想家;另一种谬误类似于形形色色的观念的历史,它关注的是某些单元-观念(unit idea)”。15(P99-108)而“融贯性神话”是指,史学家倾向于将作为研究对象的文本域思想看作是一个连贯的整体。15(P99-108)为了达到这种连贯性,研究者可以忽略作者自身的写作意图,甚至将不连贯处解释为连贯,例如,施特劳斯就认为矛盾之处即蕴含真理之处。这两种神话形式的谬误之处,在斯金纳看来,主要在于研究者在研究过程当中以某些预先判断为基准来进行研究。15(P115)而“预见神话”则是指,当研究者更多地关注某一思想或文本的历史影响而非其当下的影响时,这种谬误就形成了,这一谬误主要在于混淆了思想或文本的当下意义与其历史意义。15(P115)在此基础上,斯金纳认为,洛夫乔伊主要是用自己的意图或“中意的模式”15(P111)来理解历史,而不关注他考察的思想家关注的是什么,或者他的意图是什么。简言之,洛夫乔伊简直就是在编造“神话”,他并没有书写真正的历史,他所表达的只是自己的意图而已,而并非作者的意图。斯金纳首先指出,“洛夫乔伊集中于单元观念,追溯某一时期甚至数百年间某一宏大却难以捉摸的主题”,15(P128)的确,洛夫乔伊自己正是持有这一观点:我用观念史这种说法所表达的东西,与哲学史相比较,它既更加特殊一些又范围更为宽泛一些,它主要是借助那些与它自身相关的单元的特征使自己区分开来。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它和思想史的其它分支运用的是同样的材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在先的劳动者的劳动,但是,它以特殊的方式划分这些材料,使这一材料的各部分参与到新的组合和关系中去,并且从不同的目的、立场出发去观察它。它最初的方法可能被认为有点类似于分析化学的方法,虽然这种类比有其危险性。例如,在处理各种哲学学说的历史时,它按照自己的目的,把它分割成坚固耐久的独立体系,并且把它们分解成它们的组成部分,即分解成可称为单元观念(unit-ideas)的东西。1(P1)当研究者审视充斥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的大量前后相联的论证和观点时,他很可能被提供的材料的多种多样和表面上的驳杂搞得手足无措然而事实却是,本质上独特的哲学观念或辩证的动机的数量和那被看做是真正有特色的笑话的数量一样无疑是有限的,当然毫无疑问,原始的观念比起原始的笑话要多得多。许多体系中看似新奇的东西,应仅仅归于表面上的新奇或者说是对体系中的旧有要素所做安排上的新奇而已。1(P2)这一单元观念类似于韦伯所说的“理想类型”,它可以体现为国家理性、存在巨链、进步、平等、自由等等。然而这一理解观念史方法有以下危险:第一,与斯培泽的批评相似,斯金纳认为,“单元-观念”将其关注的学说实体化,因而,整个历史就是这一观念实体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凡是与这一观念实体不相关的部分都统统被弃之不顾,或者对整个时代都毫无知觉。15(P102-103)回到存在巨链,我们可以发现,洛夫乔伊笔下的整个观念史是围绕“存在巨链”而展开的,它产生于古希腊,经过新柏拉图主义的改造,然后在中世纪得到调和,然后,兴盛于18世纪,最终在19世纪消亡。所以,整个历史似乎就是“存在巨链”的兴衰史,除此之外,历史上好像没有发生其他东西。第二,与维尔纳的批评相似,斯金纳指出,某个特定的时期,人们在用某个特定的观念时可能有着相当矛盾的意图,而洛夫乔伊假定特定词的意涵是固定不变的。例如,高贵的观念,它可以指一种“特殊的道德品质”,也可以指“特定的社会阶级地位”,15(P128)然而,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换言之,即在特定的语境下,它具体指哪种意涵?这一点并不清楚。而且,在道德家们有意地运用这些意义模糊的词语时,问题更加复杂化了。高贵既可以指并非贵族出身,但可以有贵族品质,它也可以指与贵族的出身相伴,是后天获得的,同时它又可以用来反对“高贵”这一概念本身:将高贵的出身与卑鄙的行为作对比。15(P129)同样,在存在巨链当中,洛夫乔伊的论述也无法使我们确定不同的思想家是否对“存在巨链”中的充实原则与充足理由原则有相同的认识,以及在使用他们时具有相同的意图。然而,洛夫乔伊给人们的感觉是,思想家自己如同诺夫乔伊那样认识并使用这些原则。第三,与曼德鲍的批评相似,斯金纳认为,如果我们采取“单元-观念”式方法来写历史,那么“我们的叙述会很快与言说主体失去联系”15(P130)。原作者的名字只会偶尔出现,当且仅当某一“单元-观念”出现在他的作品当中时。因而,我们就无法确定这一“单元观念”在原作者的思想中处于什么位置,无法确定原作者用它处理什么问题,无法确定他是在新的意义上运用这些观念,也无法确定人们出于什么原因在使用它。总而言之,我们无法确定原作者使用它的意图是什么。存在巨链给我们的感觉是,许多人的论述好像与“存在巨链”有某些关联,但是,这些关联并没有标明原作者出于何种意图使用它们,也许这只是洛夫乔伊“将经典理论家的某些零星的或即兴的论述转化成他们在某一预期的主题上的所谓学说”,15(P133)而原作者可能并没有如洛夫乔伊使用的那样去使用它。因而,在斯金纳看来,并不存在一个连续的观念史,而只存在一个非连续的、由各个思想家思考的片段组成的观念史,即,对洛夫乔伊的批评“不仅在于它们总是显得不着边际。只要我们发现不同的著作家为之做出贡献的所谓确切的观念实际并不存在,而只是那些有着不同意图的著作家们所发表的形形色色的论断,那么我们会发现并没有什么观念史可写,只有不同的观念运用以及运用这些观念时的不同意图的历史。我们很难奢望这样的历史会保持其作为某种单元-观念的历史的形式,因为某些表述的连续性并不意味着这些表述用以回应的问题的连续性,也无从说明不同的作者在使用这些表述时的意图是一致的”。15(P130)因此,要确定某个词或某一表述的意义,就需要转向考察这一词或表述所处的语境,但有时,仅仅考察语境也并不能确定某一词或表述的意思,因为,语境本身可能是模糊不清的,所以,“我们应当研究各种不同的使用语词及其功能的语境,以及使用这些语词所要达到的目的”。15(P130)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史学家在研究文本时,首先,应该关注“特定时刻的特定言论的传达对象予以说明”;其次,“考察特定言论与更为广泛的语境(linguistic context)之间的关系,以揭示特定作者的意图”,15(P132)易言之,研究观念史要关注原作者的意图,要关注原作者所处的语境。总而言之,斯金纳对诺夫乔伊的“单元-观念”的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斯培泽、维尔纳、曼德鲍三人批驳洛夫乔伊观点的综合:洛夫乔伊的研究方法将所要考察的学说化约为某一实体,结果使得观念史变成了某种观念逐渐成长的历史,而历史的其他方面变得无足轻重;与之相关的是,“单元-观念”式的方法使人们忽略当时的“语境”,即某一思想家虽然使用了某一“单元-观念”,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他所使用的“单元-观念”的确切意图,也不知道这一观念在这个思想家的思想中的作用,更不清楚他使用这一观念所应对的问题是什么。因而,斯金纳对“书写概念史或单元-观念史的价值持怀疑态度。唯一要写的观念史是这些观念在论证中的形形色色的运用的历史”。15(P131)因而,为了与洛夫乔伊等人的写作方法区别开来,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写作方法关注语境的写作方法。无疑,斯金纳想强调的是,从原作者所处的语境研究原作者的思想,而不是从我们自己的视野研究他的思想,这样可以使我们具有观察以及解决问题具有多重视角,即,通过语境研究“经典文本尤其是道德、社会和政治理论方面的文本,能够帮助我们揭示(假如我们能够使其那样做的话)的不是本质上的同一性,而是各种可行的道德预设和政治诉求”。15(P134)虽然,在对洛夫乔伊的批评的学者当中,斯金纳的批评无疑是非常犀利的,然而,他自己的主张也有很大的问题,例如,第一,斯金纳虽然强调从语境来理解思想家的著作与思想,但是,“经典文本具有并非具体语境所能局限的普遍性和超越性”,16(P112)即语境并不能化约经典文本自身的意义,理解了语境并不能保证理解经典文本的超越内涵。同时,并非不存在“永恒问题”,例如,不同时代的人们都会追求幸福、追求美好的生活,虽然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认知不同,但是他们都实实在在地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而经典著作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在于它们都在回答这些问题。而这就在这些问题上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序列。第二,虽然斯金纳强调语境,强调“只有具体问题的具体答案有多少提问者就有多少种不同的问题”,15(P133-134)对连续性和“单元-观念”持怀疑态度,15(P131-134)但是,他也并不能取消观念史的连续性,否则,研究观念史就是去了意义只剩下思想或话语的片段,因为,这些片段对我们作为理性动物而言,无法把握其意义。而且,斯金纳自己也认识到不能否定观念史上存在的连续性,即“并没有否认西方道德、社会以及政治哲学长期以来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表现为许多关键概念和论证模式的长期使用”。15(P130-131)四、结语就存在巨链的内容而言,存在巨链这一观念之中包含有两方面的寓意:一方面,存在巨链本身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存在巨链是人们试图理性地理解世界的一次努力。首先,存在巨链存在矛盾完满的上帝和“创生力”的上帝之间存在矛盾:“倘若由暂时的和不完善的被造物所构成的今世的存在被认定为真正的善的话,那么来世的善的理念必定是一种伪善的理念,而一个自足的和永恒完满的绝对者又无法和与时间性生成和变换以及创造性发展的世界相关联且体现于这个世界之中的那个上帝相同一”。1(P407)其次,存在巨链是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理性来理解他们所居住的世界的一次尝试。存在巨链中的充实性原则和连续性原则就是基于这一信念之上:“在宇宙的构造中没有任意性的、偶然的和意外的东西的意义上,宇宙是一个理性的秩序”,1(P407)但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世界,1(P412)所以这就注定了试图仅仅通过理性来达到完全理解这个世界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就存在巨链中体现的写作方式而言,他对“单元-观念”写作方式的强调具有重要贡献与意义。首先,存在巨链中体现的洛夫乔伊式的写作方法的独特贡献在于:提醒人们关注观念史上一些连贯性的观念、问题,特别是关注某些基本的、关键的观念(例如浪漫主义、进化主义、自然主义、自然、存在巨链)的演变以及产生这一演变的原因与影响。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历史上的有些思想“曾经一度是浅显的(explicit),处于思考和讨论的核心。甚至可以认为,它们曾及其晓畅易懂(lucid)。在代代相传中,它们发生了变化,无法确定这些变化是不是有意造成的、是否清清楚楚。不管怎样,这些曾热切讨论过的及其显白的观念(尽管不一定是易懂的观念),现已蜕变成纯粹的隐含之意(implications)和心照不宣的预设。因此,如果我们想澄清我们承继的政治观念,我们就必须如实描述过去曾是显白的观念的隐含之意,这唯有借助政治观念史才能做到”。17(P112)其次,洛夫乔伊在存在巨链体现的“单元-观念”式写作方式使人们不仅关注某一个历史领域,而是要关注全部历史领域,因为“单元-观念以各种重要性出现于其中的那些无论是被称为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宗教还是政治的历史领域”,1(P15)例如,在存在巨链中,洛夫乔伊不仅仅关注一些哲学著作,他还大量引用诗歌来支撑他的论点。第三,存在巨链中体现了洛夫乔伊研究观念史的重要主张:研究观念史不应该以国家、种族或语言来划分,应该以时代精神来划分,因为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观念的差别要比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之间观念的差别要大的得多。1(P18-19)最后,洛夫乔伊在存在巨链中大量引用一些不是非常重要的作家的著作,他意在提醒人们不仅要关注那些杰出的思想家的重要著作之中体现的“单元-观念”,而且还要关注“在大量的人群的集体思想中的那些特殊单元-观念的明晰性”,1(P19)换言之,洛夫乔伊意在提醒人们注意要将视野下移。虽然洛夫乔伊的“单元-观念”写作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需要时刻注意这一写作方式之中存在的问题:在考察某些基础观念时要考虑这些观念所处的语境,不能犯洛夫乔伊的错误将自己构建的“单元-观念”加到观念史之上,虽然他没有明确给出“单元-观念”的定义,但实际上,在他的头脑中仍然有一个实体化的“单元-观念”,并用这个实体化的观念来分析观念史。因此,在写作观念史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防这种不分自己的和他人观点的倾向,要分清思想家说了什么而不是他应该说什么。结合以上的论述与分析,笔者认为,在研究与理解政治观念史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注意思想家所处的语境,通过语境的探讨来明晰思想家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这一步非常重要,通过这一步可以避免犯“时代错置”这类错误,同时也明确思想家的独创之处。其次,在第一步基础之上,仔细分析文本,进行提炼与概括,明确思想家对秩序、美德、正义、好的生活方式等特定、重大问题的看法。最终,通过第二步的探讨来思考思想家是否关注诸如人生的终极意义以及普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海洋渔业专家资格认证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师专业水平评估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公共关系专家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全教育年终考核模拟考试练习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全生产安全考核题库bi备精良
- 2025年咖啡师初级笔试模拟题库
- 机电机械知识培训心得课件
- 2025年安全员安全责任面试题
- 2025年安全生产年度考核题含答案集
- 2025年设计师招聘考试预测题及备考指南
-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质表格式教案(全册)
- 精选同济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题库(全)
- 水泥预制品销售合同
- EN1112标准(中文版)
- 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
- 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解读(73页)
- 生物必修一课程纲要
- 南方332全站仪简易使用手册
- 人民调解员培训讲稿村级人民调解员培训.doc
- 高低压配电安装工程-技术标部分(共41页)
- 监理规划编制案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