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新贸易理论(2).ppt_第1页
第3、4章新贸易理论(2).ppt_第2页
第3、4章新贸易理论(2).ppt_第3页
第3、4章新贸易理论(2).ppt_第4页
第3、4章新贸易理论(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一 穆勒的相互需求说二 提供曲线三 贸易条件四 赫克歇尔 俄林 H O 理论五 里昂惕夫反论 一 穆勒的相互需求说 穆勒 1806 1873 政治经济学原理 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 单位 人年 毛呢麻布英国1015德国1020英国比较优势是毛呢 德国比较优势是麻布 毛呢0麻布英国国内交换比率 10 15德国国内交换比率 10 20 德国国内交换比率 德国不交易区 英国国内交换比率 英国不交易区 交易区 相互需求原理主要观点 一项国际贸易活动所获利益的多少 取决于两国贸易交换比率之范围的大小 两国国内交换比率的差异越大 可能获得的贸易利益也越大 同时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的分配则取决于具体的交换比率 即实际贸易条件越靠近对方的国内交换比率 自己获得的利益份额就越大 反之则越小 这种比率又直接由它们对对方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所决定 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可以解释贸易利益的确定 但也有其局限性 这个原理只能适用于经济规模相当 相互需求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两个国家 如果两国经济规模相差悬殊 小国的需求相对于大国来说微不足道 那么大国的国内交换比例 也就是两国间的贸易条件 简要评价 二 提供曲线 OfferCurve 马歇尔采用的几何图形分析法 提供曲线也即相互需求曲线 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的量 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 因此提供曲线就是对应某一进口量而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 贸易条件在不同的情况下是会发生变化的 两国愿意进出口的商品数量也就随之变动 德国出口麻布 0 M0 M1 M2 N0 N1 N2 A B C N G M T2 T1 T0 德国进口毛呢 NT0 英国进口麻布 O M0 N0 N1 N2 E M1 M2 A B C 英国出口毛呢 T2 T1 提供曲线OE和OG既是需求曲线 又是供给曲线 即它们分别表示两国在一定的交换比例条件下 需求进口货的数量和供给出口货的数量 它们实际上还是一种相互供求的曲线 什么样的贸易条件能使双方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呢 G E O X p M N n m P Y A B C F 三 贸易条件均衡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比值 反映的是外贸商品的价格比值和利益分配 若深入分析 则可以把贸易条件分为五种类型加以考察 1 总易货贸易条件 G Qm Qx Q为进出口数量指数 或G Vm Pm Vx Px 其中V为进出口商品的价值指数 P为它们的价格指数 G越高 贸易条件越好 2 净易货贸易条件N Px Pm 100 该术语反映的是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程度 即N越高 它的改善程度就越大 缺陷 没有反映出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商品结构与质量的变化 也不能说明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的原因 该指标的特点在于把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与出口数量相联系 在贸易收支平衡的情况下 一国I的数值越高 反映它的进口能力和收入水平就越大 表明净易货贸易条件恶化不一定等于一国福利水平的下降 3 收入贸易条件I Px Pm Qx Qx为出口数量 4 单要素贸易条件S Px Pm Zx Zx为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指数 该指标表明 国际贸易实际上是间接的生产要素的交换 同样会受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即使N已经在恶化 只要Zx有较大提高 这类贸易活动仍对出口国是有利的 5 双要素贸易条件D Px Pm Zx Zm 反映的是一国进口的真实资源成本的变化 包括两国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对发展中国家最有意义的贸易条件指标是I S N 只是N下降 而I和S仍然能够上升 则这种国际贸易活动还是有利的 只有在这三者都呈现恶化的趋势 则会出现通常所称的 贫困化增长 注意 WTO总部全景 四 赫克歇尔 1879 1952 俄林 1899 1979 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H O 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强调贸易发生的原因 技术差异 要素禀赋理论是指技术相同的条件下 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阐述贸易的发生机制 一 赫克歇尔 俄林 H O 理论1 假设条件 1 2 两个国家 2 两种产品 2 两个要素L K 贸易 价格差 成本差 劳动生产率差异 比较成本说 要素禀赋理论 H O理论 2 两国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同 3 两种产品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生产要素 即一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一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4 不存在规模经济 5 两国的两种产品和两种因素在市场上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6 没有运输费用 也没有贸易壁垒 7 两国消费者具有相同的偏好 要素密集度 衡量的是产品中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 或者说是不同要素的密集使用程度 假设两种产品X Y 分别使用资本 K 和劳动 L 两种投入要素 且两要素的投入分别为 K L x K L y 则称为Y资本密集型产品 而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丰裕度 是从一国整体的角度衡量其要素禀赋状况 即一国拥有的某种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 实物定义法 假设A B两国 要素资源禀赋比可表示为总资本 总劳动 TK TL A TK TL B则我们说A国是资本丰裕国家 相应地B则是劳动力丰裕国家 B国生产可能性曲线 A国生产可能性曲线 A B A B X Y O 考虑A B两国的要素禀赋如下 国家要素禀赋A国B国劳动力 百万工人 4520资本存量 千台机器 1510问 1 哪个国家相对资本丰裕 2 哪个国家相对劳动力丰裕 3 假设商品S相对商品T属资本密集型 哪个国家在生产商品S上有比较优势 为什么 二 赫克歇尔 俄林理论 一国应该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本国充裕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埃奇沃斯箱型图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 中国和美国生产两种产品 丝绸和小麦使用两种要素 资本和劳动丝绸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小麦为资本密集型产品2 2 2模型 O 丝绸 S1 W3 A B C O 小麦 W1 S3 L K OL O K 中国的劳动禀赋 OK O L 中国资本禀赋 OO 虚线的斜率表示中国的要素丰裕度 K L S1 S2 S3代表丝绸生产的等产量曲线 W1 W2 W3代表小麦生产的等产量曲线 OO 曲线代表两种商品和两种生产要素最佳数量组合的效率轨迹 契约曲线 贸易基础 要素禀赋差异 假定中国劳动要素的禀赋相对于资本来说要大于美国 O 丝绸 L L K O 小麦 O 小麦 K 相对商品的价格与贸易模式 H O定理认为要素丰裕度和要素价格之间的差异是导致两国贸易前相对商品价格不同的原因 中国 劳动力丰裕国家 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较低 其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较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各国均以其国内相对价格较低的商品参与国际贸易 这会导致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趋于一致 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交换比价 贸易条件 相对商品价格趋同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RD A C RS 中国 RS 美国 PS PW O 丝绸的相对产量 丝绸的相对价格 B 三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赫克歇尔 俄林 萨缪尔森定理 H O S 保罗 萨缪尔森 1915 2009 1970年诺奖得主 国际贸易将会使各国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相等 即 国际贸易会使贸易各国的同质劳动 具有相同的技能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劳动力 获得等量的工资 同质土地 具有相同丰度和生产能力的土地 获得均等的收益 1 要素相对价格均等 O W r1 w r W r2 A A BB PS PW 1 PS PW PS PW 2 2 要素绝对价格均等 指在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并且一切产品刚好被消费完毕的条件下 某种产品的总产量等于其投入的各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各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乘积之和 QS 丝绸产量 L 劳动力数量 K 资本数量 MPL MP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则 欧拉定理 QS MPL L MPK K 1 QS L MPL 1 K L MPK MPL 2 QS LMPL 1 K L MPK MPL 3 因为国际贸易会使两国要素的相对价格相等 所以MPK MPL在两国也是相等的又因为H O假设两国采用相同的生产技术 所以在丝绸生产中投入的要素比例K L也相同 另外生产技术和规模报酬不变 故两国生产丝绸的劳动生产率QS L也相等式3中的MPL在两国也相等 由于要素的实际收入等于其边际生产力 所以两国的MPL相等意味着两国生产丝绸的实际工资相等 四 斯托尔珀 萨缪尔森定理 一个国家丰裕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获利 而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则因贸易而受损 以中国为例 中国参加国际贸易后 引起丝绸价格PS丝绸的产量增加 同时进口价格较低的小麦使国内的小麦价格PW 小麦的产量减少 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 生产要素从小麦部门转移到丝绸部门 对劳动力的超额需求和对资本的超额供给 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条件下 要素的价格 边际产品价值 产品价格 要素边际生产力劳动力价格 丝绸价格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WS PS MPL 另一方面 资本供过于求 处于闲置状态 其边际生产力 MPK 下降 这样小麦部门的密集投入要素资本的价格 即利率将在小麦价格 PW 和资本边际生产力 MPK 两个下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加速下降 小麦部门的工资Ww 与Ws趋于一致 丝绸部门的Rs 最终与Rw均等 Rw Pw MPK 保罗 萨缪尔森和罗纳德 琼斯的特定要素模型 假设劳动是流动要素 资本是特定要素 结论 以中国为例 贸易的开展使特定要素 资本 的报酬在出口产品 丝绸 部门上升 而在进口产品 小麦 部门下降 对于流动要素 劳动 所有者而言 购买出口产品 丝绸 的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 购买进口产品 小麦 的工人的实际工资上升 所以 要素报酬的变化是以不同的生产部门来划分的 而不是根据要素来划分的 五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罗伯津斯基定理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 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KwKw K KsLwLw LsKsKs KsLsLs Ls 1 如果比利时的资本 土地的比率高于法国 那么比利时将向法国出口哪些类型的产品 为什么 其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什么样子的 2 A国拥有20个单位的劳动力和3个单位的土地资源禀赋 总供给 而世界其他国家拥有80个单位的劳动力和7单位的土地 A国是劳动力丰裕型的吗 A国是土地丰裕型的吗 如果小麦是土地密集型产品 而布匹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根据H O理论 A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应该是怎样的 思考题 3 近年来 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许多国家对我国纺织品进口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请利用要素禀赋及相关理论分析其原因 并对这一做法作出简单评价 4 试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五 里昂惕夫之谜 1906 1999 1973年诺奖得主 根据H O模型 美国应该 K L M K L X百万美元出口与进口替代产品对国内资本与劳动的需求项目1947年1951年出口进口替代出口进口替代资本 25507803091 33922568002303400劳动 人 年 182 313170 004173 91167 81人均年资13991181841297713726本量 返回 人均年资本量表示的 进口替代产品 出口产品1947年 18184 13991 1 301951年 13726 12977 1 06这意味着美国在向全世界其余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以换取资本密集型产品 为了排除可能存在的统计误差和计算错误 另一位经济学家鲍德温再用1958年和1962年的数据检验 结论还是相同 日本 建元正弘 市村真一加拿大 D Wahl印度 R Bhardwai德国 W Stolper K Roskam 里昂惕夫之谜 根据根据H O模型 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但里昂惕夫对美国实证检验的结果是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与H O定理的结论完全相反 六 对于列昂惕夫反论的解释 一 列昂惕夫对于反论的解释他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出现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原因 在于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具有相同机器设备国家工人的3倍 这样 如果劳动按照其他国家的水平来衡量的话 美国的劳动是倍加的劳动 美国劳动量乘以3 美国自然是一个劳动相对丰富 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 返回 二 要素密集度逆转 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 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三 资本密集型的需求偏好 认为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 偏好与需求的差异也能够成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 美国贸易结构中出现的反论 是由于在美国市场上消费者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过于偏好 这样美国就不得不改变原有的贸易结构 进口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 出口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四 关税结构 美国经济学家鲍德温 R E Baldwin 认为在列昂惕夫的实证研究中 引用的统计资料中并没有考虑和剔除美国关税的倾向及其他贸易限制的影响 在现实中 美国的关税政策和其他贸易限制总是倾向于保护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反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 这样就会人为地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 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份额中的比重下降 反衬出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的上升 同时为保护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 美国的贸易政策也倾向于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因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数量和比重都有所增长 五 自然资源稀缺 美国学者凡涅克 J Vanek 认为 列昂惕夫在进行研究时 仅局限于分析劳动与资本两种投入 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要素 土地要素 的投入 如果美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口来满足需求 而这些资源的开发或提炼 在美国是耗费大量投资的 即属于高资本投入的产品 则美国的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必然上升 就会出现列昂惕夫反论指出的现象 七 国际贸易的新要素学说 1 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 如投资进行教育 卫生保健 职业培训等 可以使劳动力的素质得到极大改善 劳动生产率获得提高 从而对一个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和影响 返回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T W Schultz 和贝克 G S Becker 通过研究 分析了美国工人身上蕴含有大量资本的因素 美国的劳动密集并非单纯的一般劳动力密集 而是具有高效率 高技术熟练度的技术工人的密集 工人的高度熟练技术则来自对劳动力的高投资 因此 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其他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有着极大的区别 如果把投入到劳动力身上的投资 舒尔茨认为1957年这部分投资大约相当于有形资本的2 3 加入到美国资本存量中去 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 劳动比可能得到提高 从而可以部分地说明反论 也可以表明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出现的新的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 鲍德温研究发现 美国1972年出口工业部门雇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 7年 而进口替代部门劳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 3年 这主要是因为出口工业部门中科学家与工程师占雇用者的比重 36 9 明显高于进口替代部门 在贸易实际中 雇用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越高的行业 向西欧 日本的净出口就越多 反之则越少 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 W H Gruber 麦赫塔 D Mehta 和弗农 R Vernon 三人于1967年提出的 核心思想是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 占有研究与开发的多寡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 2 研究与开发说 R D说 三位学者对美国19个行业的情况进行了分类比较和研究 将这些企业的研究开发水平排序比较 考察了它们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 以及科学家 工程师占行业职工的百分比 最后发现在19个行业中 从事研究开发最好的5个行业 运输业 电机业 仪器 化学 包括制药 非电器机械 是美国制造业出口的核心与美国工业研究的重心 这5个行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约占全美国的89 4 这使得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世界市场中 占有约30 的市场 3 信息贸易论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 企业除了需要土地 劳动和资本这些传统生产要素以外 更需要信息 信息已经成为当代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 越来越重要的要素 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是指来源于生产过程之外并作用于生产过程的能带来利益的一切信号的总称 信息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 第四章新国际贸易理论 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 技术差距贸易理论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 M Posner 1961年提出来的 它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 作为对贸易发生 比较利益的差别 的解释原因 波斯纳的看法是 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先问世 新产品在国内销售之后进入国际市场 创新国便获得了初期的比较利益 这时 其他国家虽然想对新产品进行模仿生产 但由于与先进工业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 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才可能做到 在这段时间内 创新国仍保有在该产品上的技术领先地位 其他国家对该产品的消费仍需通过进口得到满足 因而技术差距所引起的国际贸易仍然需要 当其他国家可以模仿生产之后 随着模仿规模的扩大 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 出口下降 最后甚至可能从其他国家廉价进口该产品 创新国生产 模仿国消费 模仿国生产 模仿国生产 出口 创新国生产 出口 需求滞后 t0 t1 t2 t3 掌握滞后 反应滞后 创新国出口 创新国消费 模仿国出口 模仿滞后 模仿国消费 二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学者弗农和威尔斯 L Wells 将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 使比较利益学说从静态发展为动态 他们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模型 第一阶段 新产品阶段 新产品刚进入市场 需求量很少 研制费用太高 虽然价格高 但利润偏低 没有或只有极少的竞争者 第二阶段 产品成长阶段 产品在创新国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需求量明显上升 利润显著增加 国外开始对该产品有需求 但还不能生产 只能进口 新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的地位 高额的利润和成长空间容易吸引较多的竞争者 第三阶段 产品成熟阶段 该产品在创新国已标准化 市场成长趋势逐渐缓慢 产品已被大多数潜在购买者所接受 利润在达到顶点上逐渐走下坡路 模仿国开始生产这一产品 以满足本国消费者的需要 第四阶段 产品前衰退期 该产品已标准化 不再需要高技术工人 而模仿国的劳动成本和其他成本要低于创新国 这期间产品销售量显著衰退 利润减少 模仿国开始在第三国市场上销售自己的仿制品 第五阶段 产品后衰退期 模仿国开始向创新国大量低价销售该产品 创新国的产量开始大幅度下降甚至完全停止生产 并开始从模仿国进口 创新国出口 创新国生产 模仿国消费 创新国消费 模仿国生产 创新国进口 模仿国出口 模仿国进口 t0 t1 t2 t3 t4 t Q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1967年赫尔什根据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将世界上的国家 地区 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A类国家 地区 是以美国为首的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第二类为D类国家 地区 是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家 如荷兰 瑞士 以色列等 第三类为L类国家 地区 是开始进入工业化低度开发的发展中国家 地区 如印度 土耳其 我国香港行政特区等 A类国家有能力生产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产品 但由于A类国家在资本 管理 外部经济规模 国内市场 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具有优势 因而在研制新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同时 A类国家市场广大 可以大规模生产 故此对于处在第二阶段的产品 也拥有相对优势 D类国家有着相对丰富的科研力量和较为雄厚的科研实力 这是这类国家的优势 但同时它们的国内市场比较狭小 外部经济规模也小 因而当产品进入生命周期第二阶段后优势就会下降 进入第三阶段优势将完全丧失 因此这类国家的优势主要集中于某些特定范围内的新产品开发 L类国家具有丰富的半熟练工人资源 这一劳动力资源的丰富程度足以弥补其资本的相对稀缺 但是L类国家的资本相对于科技力量和外部资源仍然较为丰饶 它们最为稀缺的是高级科技人才 在此基础上 L类国家具有生产工艺定型 技术成熟 对技术要求较低的产品的优势 亦即拥有生产处于生命周期第三阶段的产品的优势 二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 指一国同时发生着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为 1 理论分析基本是从静态出发进行分析的 2 分析以不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 市场为前提 3 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 4 考虑需求不相同与相同的情况 返回 产品同质性或相同产品是指 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 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 这类商品在一般情况下大多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 但由于市场区位不同 市场时间不同等 也在相同产品中进行贸易 一 产品的同质性和产业内贸易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不同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 如水泥 木材 玻璃和石油的贸易 2 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 如各国银行业 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情况 3 大量的转口贸易 4 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 5 季节性产品贸易 为了调剂市场而在不同时间进出口 6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 产品的异质性或差异产品是指 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 尚可替代 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 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都属于这类产品 差异产品分成三种 水平差异 是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异性 如烟草 香水 化妆品 服装等 二 产品的异质性和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异 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 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同类产品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 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 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垂直差异 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 为了占领市场 人们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而一个国家的消费者 不能全部都追求昂贵的高质量产品 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三 需求偏好相似 重叠 论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第一个从需求角度考察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偏好相似论建立在三个命题之上 1 一种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 2 两个国家的消费偏好越相似 则其需求结构也越接近 3 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 即平均收入水平影响一国的需求结构 而需求结构则会影响国际贸易 当两国的需求结构相似而产生重叠需求时 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 思考题 1 林德的偏好相似理论预测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前景如何 你认为这种预测符合现实吗 为什么 2 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出 经济上有效的生产地理位置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这一说法多大程度上与H O的贸易理论相一致 为什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提出的国际生产地理转移会给保护贸易理论者的政策主张带来压力 B 生活必需品 A 奢侈品 Y 平均收入水平 Q 产品质量 Y1 Y2 Y3 O Q1 Q2 Q 1 Q 2 Q3 Q 3 OA OB斜率为正意味着随着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所需求的产品质量也相应提高 OA比OB陡峭 意味着奢侈品的质量相对于收入变动的弹性大于生活必需品 二者所围成的区域代表了一国对其需求产品的质量变动范围 Y1 Y2 Y3分别代表了印度 英国和美国的平均收入水平 四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和贸易利益的来源 从供给角度分析 规模经济 指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 使成本降低而带来的经济效益 传统贸易理论都是假设产品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并假设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这与现实是不符的 外部规模经济 指随着整个产业的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