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言文教学.doc_第1页
论文言文教学.doc_第2页
论文言文教学.doc_第3页
论文言文教学.doc_第4页
论文言文教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教学论(1)一、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一)文言文的社会功能 首先,文言文是研究历史的切实保证。利用文言文为工具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推进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 其次,文言文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它是中华民族之魂,是坚强的民族精神支柱。这种内在的思想活力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体现,是我们炎黄子孙继承下来的无与伦比的瑰宝。 再次,文言文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心态和审美观点。不过,古老的中华民族在这方面显得尤其突出。 最后,还必须认识到文言文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文字和表述形式的一致性,极大地巩固和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文言文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正是表现在这里。 (二)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 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二者一脉相承。文言文是“源”,现代语文是“流”,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见朱小健关联交融传承实现中学文言文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在现代汉语的3755个一级字中,可以找到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也就是说,古汉语常用字(1086个)的92%仍旧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另外,84个古汉语常用字,出现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印刷通用汉字字行表中的高达82个。由此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的绝大多数仍以强大的生命力存活在现代汉语中。因此,学习好文言文是掌握现代语文的基础。学好文言文,从中汲取前人创造的优美文字的成分,吸纳丰富、鲜活的营养,滋润现代语文的内容,使祖国的语言文字克服目前日趋严重存在的“断层”现象,得到健康、茁壮的发展。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好文言文是提高写作(作文)水平的关键。凡是在写作方面,表现出能力强,表达优美,行文流畅,结构严谨的学生,无一例外都是喜爱文言文、认真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文言文行文简练,文字表达精练,遣辞造句考究,注重语言的锤炼。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推敲”典故的产生,都说明了这点。 2004年,韩军先生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韩军在文中写到: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顿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譬如社会政治动荡等等,但一个最合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是最根本的解释,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这使得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的文人们,在孩童时期的语言“敏感期”阶段,即13岁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深入的文言教育。文言与白话的关系,一母一子,一本一末。几十年来内地文人的整体文字面貌是越来越“水”,越来越“白”,越来越“俗”,越来越“痞”,失去了纯粹、古雅、洁净、朴素。不可否认,这正是所谓内地“现代语文教育”斩断了“文言”血脉的结果! 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作者录入南京师大新闻系 2001年8月19日09:46长江日报 本报江苏消息 17日,江苏高校招生“本二”批次录取进入第二天,因赤兔之死一文成名的南京籍考生蒋昕(xn)捷高考去向已初有眉目南京师范大学已基本确定录取他,并在征求其本人意见后,将其计算机专业改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吕炳寿说,由于小蒋在“本一”、“本二”两个批次中都填报了该校,且第一专业均为“计算机”,学校从科学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在征求他本人的意见基础上,在“本二”批次中录取了他,并根据他文字功底好的特点,重新为其挑选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该专业特点为文理兼收,学生出路也很广阔,学校将尽可能为小蒋学习生活多创造有利条件。如不出意外,到下个月,蒋昕捷将正式迈进南京师范大学校门。 赤兔之死 蒋昕捷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简评:读罢此篇临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二是立意高远。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得分:60分。(赵家书) (三)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教学效率不高仍是当前语文教改的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未得圆满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是语文教学的“斯芬克斯之谜”。据6月26日文汇报报道,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外国学生竟成了“中国通”,而中国大学生成了“老外”。当然,这里又考试的合理性,试卷内容的科学性问题,但学生的母语水平滑坡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上,王蒙认为,我们的母语水平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呼吁全球华人展开一场“母语保卫战”。广东省2005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50分以上不足7%,好文章凤毛麟角。模仿造句答案本可以多种多样,可是却失分尤其严重,约10万多考生得0分,占到25%左右。 附:模仿造句的题目是: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 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 尽管文言文教学意义重大,尽管在赋分上,古代诗文在全卷中所占的分值有上升的趋势。上海卷达到40分,占阅读题的50%,其他试卷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资料显示,台湾的“联考”(相当于大陆的高考)更重视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几乎全是文言文。但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更不容乐观。现在的中学生学习语文流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怕文言文主要原因是怕死记硬背,不肯下硬功夫。2003年高考试卷中有一句论语的默写“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据统计默写对的只占万分之几。广东省2005年的高考语文古文翻译逾万考生得0分。 附:古文翻译的题目是: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2)主簿大惊,以白就。 (3)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在今年新学期开始,就文言文教学,安徽省潜山县文峰中学程晶老师就曾在班上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你喜欢文言文学习吗?你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吗?你认为文言文学习最大的难点在哪儿?对学好文言文,你有信心吗?调查的反馈结果是,80%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既没有信心,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难点突出表现在:.理解难。首先,社会文化的革新,使得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相关的典章制度、社会形态都与学生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其次,随着时间推移,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语词含义等方面都与学生存在着语言距离。第三,隐藏在古代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背诵难。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学生死记硬背;精确性、示范性的特征和有言无文现象被反复强化,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最终文言文教学被简单化地处理成了文言文诵记过程,并越来越呈现为单一化、模式化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可我们的语文老师教文言文方法太单一,大多数教师采用就是拿着学生也配备了的文言文对照译注或教学参考书串讲课文的方法,认为文言文教学完全是一门工具性课程。除了教读就是让学生抄记译文,上课气氛不好,经常有“我困欲眠”的感觉。 二、文言文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二)课标解读 1.关于“文言文” “文言文”与前面所说的“古代文学作品”是两个有些交叉的名称。“文言文”是从语体角度提出的,“文言”相对于“白话”,除散文外,一般的理解似乎也包括诗词曲作品。而“古代文学作品”是从时代角度提出的,“古代”相对于“现代”,通常的理解也是广义的,不仅指诗词、文学性散文、小说、戏剧等,古代带有一定文学因素的实用性文体,在今天可以划归议论文、记叙文的,我们往往也把它包括在内。因为前面主要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提出目标,这一条目标不是从文学鉴赏,而是从一般的文言文阅读角度提出要求的。 2什么是“浅易”? 首先要对目标中所说的“浅易”作点说明。“浅易”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很难界定,只能是属于经验性的模糊判断,只能凭经验举出几部书作为样子说明什么是浅易文言文,使中学文言教学有个大概目标。一般地说,指思想内容不太深奥,凭籍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水平还可以理解,表达方法也比较合乎常规、不太怪僻,语言文字比较合乎规范,是古代典范语言,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故阅读难度不大的文言文。山东聊城一中李恩宪老师认为,所谓“浅易的古代诗文”,一般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中常用词语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率较少;第二,从文章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和一般的词类活用;第三,从文章的表现手法来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议论等形式;第四,从文章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应属于古代的典范作品。 通常认为,像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柳、欧、苏的文章,其中多数属于比较浅易的文言文。刘国正先生举出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一是孟子,一是史记(纪传部分),一是梦溪笔谈,一是聊斋志异。通过训练,中学生要能够借助工具书或注释阅读像这四部书一样深浅程度的文言文。有关专家也开出过一个书目:1.二十四史中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2.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3.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散文作品;4.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5.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6.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当然“浅易”也是相对的,这里说的是针对一般水平的学生而言的浅易。 3目标定位在“读懂”。 目标定位在“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传授上面。文言知识是无可回避的,但“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其目的是“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在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以及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标准原有一个文言词语范围的附录,规定了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后来删除了。 解放以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但真正养成阅读“浅易”文言的能力又谈何容易?吕叔湘先生说过:“在充分掌握了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学习文言,达到阅读一般文言的程度,我估计至少得五六百课时,差不多要占去高中阶段全部语文课的教学时间,课外作业时间还不算。”(吕叔湘谈语文的学习和教学)吕老说这话是在1962年,现在高中语文总计不足400课时,只能拿出三分之一用于文言文教学,即使初中也能花同样的课时(甚至更多一点)于文言文教学,距离实际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可见,凭中学课本上的几十篇文言文,用现有的课时,试图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只能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厢情愿。建国以来的语文教育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有人建议适当降低中学文言文教学和考试的难度,改为“阅读适量的、具有经典性的文言作品,以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现代语文的素质,并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文言打下必要的基础”(王志凯建议修改文言文教学目的),我以为是很恰当的。 事实上,花大气力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不仅是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用,理应大力培养,而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校时既无操练的环境,毕业后(极少数例外)也不可能派上用场,坚持这样一种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的教学目标,既使中学文言文教学陷入尴尬境地,也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为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很少有人落下点真玩艺儿,大多数学生对学过的古文依旧陌生,对其中的诗文名句,口头发言,不能脱口而出,下笔作文,不能旁征博引,即使他们能够读懂浅易文言,又有何用?因而文言文教学,理应放弃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而把课文本身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一是对祖国的文化传统有所了解,二是掌握所学习的文言课文。至于考试,理当摒弃目前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做法,学什么课文,就考什么课文,考默写,考解释,考翻译,考鉴赏,考名言名句的运用,也可以考虑考某些句式的仿写,这样,学生不仅会真正落下点真玩艺儿,还有可能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补充阅读材料 教材“选文”的四种类型 王荣生根据他对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和研究,将选文鉴别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 下面对王荣生教授的四种分类“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特点三个方面做个粗略的概括。 阅读教材选文的四种类型及特点: 类型 内容特点 主要教学目标 教学特点 定篇 经典作品 属课程内容 被指定的 提高文学、文化素养 主要关注内容 应“八面临风” 解读应服从权威的定论 让学生“彻底、清晰、 明确地领会” 主要“引学生鉴赏” 例文 优秀作品 属教材内容 (作品难度较高) 可替代的 学习读写知识、 技能、方法、策略 关注内容和形式 应“偏于一隅” 学习文章本身包含的读写知识 以教师预设为主 主要“教学生鉴赏” 样本 优秀作品 属教材内容 (作品难度较低) 可替代的 学习读写知识、技能、方法、策略 较多关注形式 应“偏于一隅” 学习阅读过程中生成的读写知识 以学生生成为主 主要“帮学生鉴赏” 用件 普通文章 属教材内容 易替代的 学习读写知识、技能、方法、策略 主要关注形式 应“偏于一隅” “非学文,利用文中的东西引导学生从事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 为了能对这四种选文类型有较深入的理解,我们再来看一些例子。 “定篇”像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等,应该是经过历代淘炼,被大家公认的经典。教学这类选文,应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 要力求让学生对作品有“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教学时一般要膺服权威的解说,不能标新立异,“戏说”,糟蹋名篇。如,有教师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学习字词句后进入拓展阶段先让学生听韩晓的歌我想去桂林(歌词:“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想借此帮学生得出“个性化”的文意懂得及时欣赏自然。最后出示课件:荷尔德?林言:“如果生活纯属劳累,人还能举目仰望说:我也甘于存在么?”教师这样的个性化解读和引导,于东坡先生当时的“微妙心境”似过于浅薄了。应该说,“定篇”类选文的教学是不允许做如此“读者化”的理解的。 “例文”比较有代表性的像鲁迅的风筝,编者将其安排在七年级上,作品难度似偏大一些,教学中应以教师预设为主,即“教”学生如何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去鉴赏。但有教师这样来处理风筝:在学生自由地阅读作品后,问作品讲了个什么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让学生回忆类似的有悔意的往事,然后交流。再阅读一些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试着把往事写下来。这样处理显然是把“例文”作为“用件”,是不够妥当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作为“样本”的典型作品。作品难度不大,所以,学习目标、内容、方法都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以学生生成为主,教师主要作用是“帮学生鉴赏”。如,学生阅读后,一般会提到作品中生动的心理活动描写,教师就可以藉此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归纳心理活动描写的几种方法等。 “用件”按王荣生教授的意思,主要指“语文知识文”、“引起议题文”、“提供资料文”这样三类文章。应该说,这三类文章中只有“引起议题文”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文”。作为划归“用件”的“引起议题文”,一般指选文中比较“淡”,即内容和形式上都无法“精雕细琢”的一类。如荒岛余生等是长篇小说节选(长篇小说一般不像短篇那样对字词篇章等艺术性要求那么高),可以“细嚼慢咽”的东西较少,就可以从文中提炼出一个中心议题,如,以“面对逆境”为议题,提供一些“同质”的资料,“引导学生从事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 以上这四种分类,当下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错位误用。最普遍的,把有一定难度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必要“教学生鉴赏”的“例文”,当成“样本”处理,结果是,教学费时了,对文本钻研也往往难以深入。还有把“例文”当成“用件”处理。如上例中的风筝,仅从文中提取了一个类似话题的东西,就“引导学生从事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其“非学文”的结果,有深挖潜力的选文只起到了一个学习“引子”的作用,真正大材小用了。 当然在对选文进行归类后,教师还要对各种类型选文的教学内容及特点有深入的理解,并对教好每一类型的选文向自己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定篇”类选文的教学,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力求真正吃透选文,充分了解关于选文的权威、正宗的解说,课堂上不随意发挥,哗众取宠,做无根基的创新解读,以使学生能对该作品有真正的“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 对“例文”类选文,教师的备课重点应放在找到教材中最恰当的读写教学点上,在“教学生鉴赏”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相应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训练,要能体现出教师预设的力度和价值,体现出教师高于学生的学养和职业水准。 而对待“样本”类的选文,因为教学过程以学生生成为主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生成所要学的读写方法,所以教师在读透选文,谙熟选文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要多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尽可能揣测、预见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在教学现场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机智。 对“用件”类的选文,则需要教师把主要精力花在提取一个真正有意义的“议题”然后组织和设计好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活动上,并应尽量去寻找、获取、丰富相关的延伸资料。 4重视文言文的诵读。 目标还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概括地说,就是多读多背,加强积累,“一定数量”是其基础。我们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解读中曾说过:记诵优秀的文言文篇章,表面看来,似乎只是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其实,这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们既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材料,也是思想情感材料,当然又是鲜活的文学形象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学生的大脑,组合进既有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就会成为终生的营养,也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一旦被激活,就将产生综合的效应,既有利于“立人”,又有利于“学文”。郭沫若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著名古代文学专家程千帆先生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 为什么文言文教学要以诵读为主?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语感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才是说。古人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在“活”的语境中,之所以能较快地学好另一种语言,首先是因为听得多的缘故。这不限于学方言,学任何一个语种都是如此。欧美的“口舌教学法”和我国的外语广播教学,都极其重视听觉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首先听好,怎么能学好语言呢? 这条规律对文言学习能不能起作用?文言,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人们平时说话当然不用它,因而无从听到;既无从听到,也就不可能出现“活”的语境。从这一点看,上述规律似乎不起作用。但又是可以补救的,因为作为书面语体的文言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口一读听觉就跟着活动起来;十几个、几十个人齐声朗读,每天都读上一二十分钟,连语境也有了。这样读来读去,许多词、语、句、篇都成了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个部分,对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定能逐步熟悉起来。这并非现代人的发明,我们的古人早就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得极其认真、勤苦,“书声琅琅”“口舌成疮”这些词语的出现就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学生学得比现在好,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比较重视诵读。 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古代人学习古文,不但读的是文言文,而且连写的都是文言文。他们对家里人说的是一种话,在书房里说的是另一种话,他对古人说古人话,甚至还对朋友说古人话,慢慢地训练成为能说两种话的人,就成为语言学中所谓二言人,这种人精通两种话,说哪一种话都用不着想。”王力先生的意思,要想真正学好文言,必须人为地营造一种文言作为交际语言的环境(一定程度可以看作是一种模拟的母语环境)。多读多背文言文,目的在于增加对文言的感性认识,以弥补文言不作为交际语言因而运用文言的机会相对缺乏之不足。关于这一点,郭绍虞先生也有一段论述:“我们要知道,学习这种超方言的文学语言(指文言,引者),等于学习另一种语言,所以要求能够应用于写作,只有像鹦鹉学舌般的从诵读入手。写作的文辞,假使和口语相接近,那么不必借助于诵读。离口语愈远,那么学习的方法也就愈需要诵读。所以重视诵读的倾向,越到后来就越显著。” 诵读量有多大才算足够呢?也拿四书作参照。过去读完四书就可以看懂一般作品,而四书的总字数在万千左右,减去重出的章节和无数个“子曰曰”,大约万字刚出头。这个诵读量对现今学生来说,多了一些,也没有必要,因为我们读的都是加标点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