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给氧治疗产时胎儿窘迫60例临床分析.doc_第1页
内给氧治疗产时胎儿窘迫60例临床分析.doc_第2页
内给氧治疗产时胎儿窘迫60例临床分析.doc_第3页
内给氧治疗产时胎儿窘迫60例临床分析.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给氧治疗产时胎儿窘迫60例临床分析【关键词】 胎儿窘迫产时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新生儿脑损伤的重要原因。积极处理产时胎儿窘迫、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率,是提高产科质量的关键。故临床一直在积极探索各种治疗方法。笔者采取内给氧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6月2004年6月在我院分娩总数2258例,其中临产并发生胎儿窘迫250例,孕周3642周,年龄2036岁,平均27岁。随机抽取120例分成两组,研究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年龄及孕周均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胎儿窘迫的诊断标准 1 产妇进入活跃期后持续行计算机胎心监护,如出现以下异常图形则确诊:(1)连续3次宫缩后的迟发性减速;(2)重度心动过缓,胎心率100次/min,持续510min;(3)重度心动过速,胎心率180次/min,持续510min;(4)重度变异减速,胎心率降至80次/min,持续至少60min重复出现,羊水度。 1.3 方法 胎儿窘迫诊断一旦确立,治疗组行双氧水皮试,阳性者(即手指皮肤消毒后取指端血1滴与双氧水1ml结合,产生泡沫者为阳性)予内给氧1g+5%GS250ml静脉滴注30min以上,同时吸氧;对照组采取单纯吸氧,左侧卧位处理。两组均连续监测胎心。 2 结果 连续记录用药前、用药20min后胎心监护图形的变化情况,并同时进行各项术前准备及新生儿复苏准备,以采取相应措施结束分娩。记录新生儿1min、5min、10min的Apgar评分,见表1、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胎心监护异常图形变化情况 (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0.01 由表1可见,治疗组用药后胎心监护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胎心恢复率为83.33%,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表2 两组Apgar评分比较 (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7分(P0.05)。说明内给氧对胎儿窘迫有增加胎儿供氧,改善宫内缺氧,降低新生儿窒息的作用。 3 讨论 胎儿窘迫是因胎儿在宫内缺氧和酸中毒状态,危及其生命及健康的综合征。引起胎儿窘迫的原因有母体血液含氧量不足,母胎间血氧运输及交换障碍及胎儿自身因素异常。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均可致胎儿窘迫2 。胎儿宫内窒息缺氧,能直接作用于延脑及脑桥区神经中枢,释放-内啡肽(-EP),使心肺功能发生障碍,并且可致胎儿宫内窒息,吸入羊水及胎粪致脑组织损害,造成永久神经后遗症 3 。由本组资料可见,静脉滴注内给氧后,胎心恢复率为83.3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7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故增加供氧是改善胎儿缺氧、防止新生儿窒息及脑损害的重要环节,鼻导管吸氧难以达到提高氧分压的目的。而内给氧主要成分为碳酸酰胺过氧化氢为注射用内氧剂,可达到静脉给氧 4 目的;其注入体内后分解出过氧化氢,与血液中的过氧化氢酶接触后,能释放出新生态氧离子,与血红蛋白结合成为氧化血红蛋白,提高母体血氧浓度,改善胎儿缺氧;其不良反应较轻微,偶见轻微呛咳、气促、头晕,个别出现局部微肿痛,但不影响治疗,停药后自行消失;但过氧化氢酶缺乏者禁用,故用前需行双氧水皮试。由此可见内给氧可增加胎儿供氧,治疗胎儿窘迫,疗效明显,对胎儿无不良影响,又可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苏应宽,徐增祥,江森.实用产科学,第2版.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79,642. 2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 3 曹蕾,钱培德,井丽娟,等.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在围产期窒息中的作用及脑损伤的关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4,9(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