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绍武协调疗法中枢汤刘绍武(1907 2004 )“解放初期,与韩玉辉、李翰卿、李学文并称山西四大名医。”男,山西襄垣人。少年因家境贫寒,13岁才开始上学,但其天性聪慧,嗜书成癖,熟诵经、史、子、集。一次因染疫痢,久治不愈,险些丧生乃感医道之艰深,深感俗医之误人,及庸医之卑俗,遂立志从医,自学医技。刘老18岁独立行医,即为乡亲登门医疾,屡起沉疴,名振乡里。如是3年,学乃大进,名亦大噪,以致危重证之病家必求先师一诊以决生死,方得无憾。先师之医德高尚,确为侪辈之典范。其诊病无论贫富,普同一等。师之自奉,至为简约,无烟酒之嗜好,布衣素食而已。而遇贫困无力购药者多全力周济,实可谓“普救含灵之苦”。1946 年,先师在我市济华药庄坐诊,由于疗效卓著,求诊者甚多。计其所得,除资助贫困者外所剩甚微。药庄经理谓师曰:“先生如此理财,入一出一,如遇急须奈何?请容我为先生管理三日,以备急用。”师颔之。遂以三日之诊金购得蜂蜜两瓮。三月后师返里时,仅以此蜂蜜所折作为盘缠。师之治学,法度谨严。尝谓:“文以载医,虽一字之误,动辄关乎死生,不可不慎。”如伤寒论猪肤汤证:“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虽解其为阴虚有热,而用阴柔滋腻之猪肤施于下利,恐终非所宜。而千八百年之文献能无鲁鱼亥豕之误,考虑“下”字为“不”字之讹,若径改为“不”字,则全证可通,用亦不爽。 师之治学,不拘一格。有关医籍,无不涉猎,无中西门户之见。虽边缘之学,如全息论、自动控制论等亦多详参。尝谓:“学术问题,当无古今,无中外,无尔我,应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至九旬高龄,仍奋学不已。故其说能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曾有诗一首。以勉门下。其诗为:“一汪大海渺无涯,敢驾轻舟探由来,乘风破浪飞也去,方知彼岸有亭台。” 师之于古医籍,最推崇者首推仲景之伤寒论,认为辨证之精为诸法之冠,组方之妙为医方之首,故穷毕生精力以研习之。然今所见之伤寒论,已非仲景原貌,经孙真人之搜集,宋儒之校雠,方得流传至今。然遗漏、错简、缺失、后师增入等失误常有,使学习不便,运用困难。爰对于伤寒论之整理,仅注释不足已其事,正如先贤所说:如拆旧房,营新屋,非有大匠之才不可。绍师即独具匠心,而竞此事。至上世纪70年代,规模粗备,为区别于原书,而名曰“三部六病”,1979年,郭维峰兄与我整理之初稿,由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内部刊行。2004年,由刘惠生先生重编之三部六病精义正式出版。此说以表、里、半表半里三部论病位,以阴阳论病性,每一部中均有一阴一阳相对立之二病,遂成六病。即表部有太阳病与厥阴病;里部有阳明病与太阴病;半表半里部有少阳病与少阴病。完全符合把阴阳的对立统一法则。诊断一确立,冶法亦相应确立。如治疗三阳病:太阳病用辛凉解表法,阳明病用攻下法,少阳病用清热法。至于合病、兼证之证治皆各井然。六病辨证法既用于外感热病,亦可用于杂病。然杂病之损害,每为集寒热于一身,合虚实于一体,用六病法辨析又多感不便,师遂又倡“协调疗法”。所谓协调疗法,即使失衡之阴阳归于协调,以恢复体工之自然疗能,再合入局部之治疗,从而使病得愈。师常谓:“若无全身之协调,则难获局部之改善。”自拟调心、调肺等协调诸方,施之临证,每获良效。 师之课徒,不知疲倦,学而有成者甚多,遍及江河南北,已成当代名宿。余从师最久,然性驽钝,所获未及师之十一。即此余绪,亦常得起沉疴,愈顽疾。然未能使师学广大,心常惴惴。师今去矣,难得再聆教诲,早夜以思,怀念尤切,遂于春节前学填满江红词一首以志之,并与诸同门及后学共勉。先生酷爱中医事业,这种感情是从实践中来的。先生早年事医,住在长治南门外经坊煤矿,周围四十里无医生。时值瘟疫流行,求医者络绎不绝。先生运用伤寒论方,登门医治,昼夜不息。治愈了许多危、急、重症。这使先生认识到了中医的价值。也使先生深深地爱上了伤寒论。 先生运用伤寒论方治疗杂病,善用合方,这是受皇汉医学的启发。解放后,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局部病的增多,先生引申和发展了伤寒论中的和法,独创协调疗法。一方之中寒热并用、补泻并施、升降并举、收散同进、动静结合、阴阳两调,充分发挥和调动机体的自身康复功能。其组方之妙,运用之广,疗效之佳,堪称一绝。有一次,先生运用协调疗法给一干部治十二指肠溃疡时,结果右肘上的一个鸡蛋大的肿物也随之消失了。连先生自己也感到神奇。 许多人不理解先生经常让病人服100多付药,并且很多情况下是一方到底。岂不知,将灵活易变的整体证与顽固恒定的局部证区分开来,是先生的一个重大发现。局部病证有其稳定性,所以治疗时要有肯定性,要有方有守。所以先生又提出定证、定方、定疗程的三定原则。非有胆识者,谁能如此?先生特别注重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他认为中医经典是中国的“经”,是民族的“典”。先生谙熟内经、难经,精通伤寒、金匮。每年都要把伤寒论从头至尾背诵两遍。我在学校探春学报工作时,曾组织学生听先生讲授伤寒论。先生在讲授过程中,从不拿讲稿,每一条文都能倒背如流。并且能结合临床,使二者相互补充。对有人认为中医经典已经过时,应扔到故纸堆的说法,先生明确指出:“学说无古今,无中外,无尔我,当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以先进代替落后。对于祖国医学遗产中先进的东西,必须完全接受,对于西医科学的东西,也必须完全吸收,中西医学中的某些已经被证明了的不科学的东西,则必须完全摈弃,中医中某些至今仍然没有搞清的东西,则应当认真研究,决不能轻易肯定或否定。 除了看病以外,先生几乎是手不释卷,每当临床遇到难题,先生总是涉猎群书,务求博通。他学习的兴趣很广,肯于向古人学习,向洋人学习,向今人学习。中医、西医、哲学、生物学、系统论无所不好。正因为他有这样深厚的基础和知识,所以先生能在学术上独树大旗,巍然屹立,又能吐故纳新,跃马长驱。 先生最善于发现人才,他就象一团火,走到哪里就能把哪里青年中医的心点燃起来,一起为祖国的中医事业而奋斗。他一但发现了一个热爱中医的人才,就好象一个有眼力的宝石匠,发现了一个粗砺的宝石一样,总是竭尽全力,千锤百炼,精雕细刻。我在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实习时,先生手把手地教我号脉。上鱼际脉、聚关脉、涩脉、右尺长弦脉,先生一一让我领会。学涩脉时,先生先告我涩脉的要领,又挨个让我从患者脉中体会。也可能是我这个人太笨了,学了好长时间还是没有学会。但先生还是耐心教我,直到有一天,我自己能独立号出病人的涩脉了,先生喜出望外,高兴地对我说:“毕业了!毕业了!”。刘老治疗内伤杂病用协调疗法,以小柴胡汤为主方进行加减变化。在小柴胡汤及其类方的基础上创立了系列新方。对脉学的研究和经方的应用也有不同的认识,在小柴胡汤及其类方的基础上创立了调神汤、调胃汤、调肠汤、调心汤、调肝汤、调肾汤、调肺汤、理目汤、攻坚汤、祛风利湿汤、解肌汤、团鱼丸等系列新方。从三部六病看人体的中枢之机-枢部:(1)枢部的概念。凡是和气血接触的部分都属于枢部的范畴。枢部将表部吸入的氧和里部吸收的水谷精微合化而为血液,循环不已,营养周身。人体中任何一个器官、组织、细胞不受气血的灌注,就会缺血坏死,失去其特有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灵枢?本脏篇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说明气血无处不到,是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身有多大,枢有多大之说,横跨表里二部。因此,枢部又叫半表半里部。(2)枢部的功能心脏的主导作用:在枢部,血液的作用固然很大,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心脏。灵枢?师传篇说:“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而灵枢?口问篇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者,五脏六腑皆摇”。素问?灵兰秘典更突出了心的主导作用。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血液在心脏作用下,环周不休,灌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心脏一旦停跳,血液则失去其作用。血液的营养、保卫功能:古人认为血液的营养和保卫功能分别有营和卫来完成。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营有营养滋润之意,是通过血液供给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营养物质。卫有保卫功能,即免疫力,对侵入体内的病源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具有吞噬作用。肝脏的调节、代谢功能:素问?痹证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机体内各种有机物,如酶、激素、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都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这么多复杂的物质如果没有肝脏的和调功能,是达不到动态平衡的。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细胞在不停地进行着各种代谢活动,体内会有很多代谢产物不断地排出。洒陈六腑,洒就是均匀一致的向外喷洒,陈就是体内无用的代谢产物,通过洒陈的功能由六腑排出体外。气血的载体:血液的载体是血管,气的载体是神经。机体的整体性是通过气血的循行来完成,气血的功能通过载体来表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异名同类。刘老命名为中枢汤含义深刻,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在六经辨证中,少阳为阳枢,少阴为阴枢;在五脏辨证中,脾胃中土为枢。但中枢汤中“枢”的含义,比古人所讲的都广泛,都深刻,它是在生物全息论的指导下讲“枢”,这个“枢”的关键,在整体的气血,在三部的心、肺、胃。健康的根本在这里健康中枢。中枢失中一分,病邪内侵一寸。疾病的根本在这里疾病中枢。百病之源,百病之根,百病之本,百病之始。人体保健的根本在这里保健中枢。保护了整体的气血,保护了心、肺、胃,就保护了整个人体。疾病向愈的根本在这里向愈中枢。三部六病全息方的临床应用刘老晚年临证用中枢汤最多,许多不同的疾病都用中枢汤加减治疗。特别是在症状复杂,头绪繁多,久治不愈,辨证有一定困难时。刘老经常讲:没有整体的协调,便没有局部的改善。这是三部六病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实际上刘老晚年广泛应用中枢汤,是运用系统的协调,而没有系统的协调,就没有整体气血的改善,也没有局部的改善。中枢汤做为全息方来用,升降上下,出入表里,其作用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内外妇儿皆可应用,用之得当,疗效卓著。中枢汤由三个方子组成: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中枢汤处方:柴 胡15克 黄 芩15克 苏 子30克 党 参30克 甘 草10克 川 椒10克 大 枣10个 丹 参30克 百 合30克 乌 药10克 瓜 蒌30克 郁 金15克 五味子15克 牡 蛎30克 石 膏30克 桂 枝10克大 黄10克 白 芍30克 陈 皮30克临证加减1、吐酸:用左金丸镇吐制酸(吴萸3g 黄连18g )2、吐酸烧心:二黄汤(吴萸3g 黄连18g大黄6g干姜3g)3、噫气:枳实芍药散(枳实10 g芍药20 g) 旋复代赭石汤(旋复花(包)9克、代赭石15克、生姜9克、制半夏9克、炙甘草6克、党参9克、大枣4枚。)4、舌苔白腻:陈皮15 g草果6 g藿香10 g梹榔10 g5、大便干:芦荟3 g瓜蒌仁10 g 利肠汤:(白芍30 g芦荟3 g威灵仙10 g甘草10 g)6、大便稀:苍术15 g葛根15 g7、便血:槐花15 g8、蛔虫:梹榔10 g榧子15 g川椒10 g使君子15 g9、脘痛:枳实芍药散(枳实10 g芍药20 g)、川楝子30 g10、少腹冷痛, 腹胀痛:三核二香汤(川楝子30 g橘核30 g荔枝核30 g木香10 g小茴香10 g)11、消化道出血:仙鹤草30 g12、感冒:葛根30 g13、鼻炎:葛根30薄荷10 g14、咳嗽:瓜蒌30 g杏仁10 g桔梗15 g或加梨15、胸痛:瓜蒌30 g16、血压高:夏枯草30 g17、脉虚细:生脉散(党参20 g麦冬10 g五味子15 g)18、脉滑:白虎汤(石膏30 g知母15 g甘草10 g粳米10 g)19、脉有散状:生脉散(党参20 g麦冬10 g五味子15 g)20、脉聚关、上鱼际:柴膏汤(小柴胡汤加石膏30 g牡蛎30 g桂枝10 g车前子30 g大黄5 g)21、舌有瘀斑:桃仁承气汤(心功能不好者勿用)22、心悸:牡蛎30 g五味子15 g23、心烦:豆豉10 g栀子10 g牡蛎30 g24、小便不利:车前子30 g滑石15 g25、尿血:小蓟15 g生蒲黄15 g26、浮肿:决渎汤(黄芪30 g郁金15 g银花30 g丝瓜络15 g车前子30 g白茅根15 g)半决渎汤(黄芪30 g银花30 g丝瓜络15 g)或茯苓15 g车前子30 g或加冬瓜皮15 g西葫芦15 g27、肢麻:黄芪30 g桑枝10 g28、肢痛:葛根30 g王不留30 g威灵仙15 g伸筋草10 g海风藤15 g29、腰痛:葛根30 g川断30 g30、扭伤:桃仁承气汤(桃仁10 g大黄10 g桂枝10 g芒硝10 g甘草10 g)31、肿物、肿瘤:攻坚汤(夏枯草30 g牡蛎30 g王不留30 g)32、脏躁:甘麦大枣汤(炙甘草6 g淮小麦或浮小麦30大枣10枚)33、皮疹:祛风利湿汤(苍耳子20 g浮萍20 g土茯苓20 g苦参20 g)34、失眠:珠砂2 g珍珠母15 g炒枣仁30 g35、畏冷:身冷加附子5 g肢冷加桂枝10 g36、手足心热:地骨皮30 g白薇15 g37、耳鸣:磁石30 g代赭石15 g38、目昏:茺蔚子10 g决明子30 g白蒺莉30 g沙苑子10 g青葙子10 g39、色素沉着:红花10 g桃仁10 g40、白带:白果30 g41、月经淋漓不止:生蒲黄15 g42、久病阴虚:竹叶石膏汤(竹叶6 g 石膏50 g半夏9 g 麦门冬20 g人参6 g 粳米10 g 甘草6 g)43、头项痛:葛根30 g44、癔病:本方合甘麦大枣汤(甘草10克 小麦60克 大枣30枚);45、精神分裂症:本方加远志6克 菖蒲10克 郁金15克 46、 癫痫:本方加钩藤30克 远志6克 菖蒲10克 珍珠母30克 地龙10克 有狂或瘀血者,本方合桃仁承气汤。47、共济失调:本方加远志10克 郁金15克 王不留30克 48、脊髓空洞症:本方加黄芪120克 葛根120克 王不留30克49、美尼耳氏综合症:本方加六神丸。 50、高血压:本方加夏枯草30克 ,51、慢性腰背关节疼痛者:本方合葛根汤(葛根 麻黄 桂枝 白芍 川椒 甘草 大枣) 52、腹胀痛者:本方合三核二香汤(橘核 荔子核 川楝子 小茴香 木香)。53、输卵管炎:本方加桃仁30克 王不留30克 当归15克。 54、卵巢囊肿:本方合攻坚汤,加桃仁 30克 小茴香30克 川楝子15克中枢汤本身无定性,佐之以热则热,佐之以寒则寒,佐之以补则补,佐之以泻则泻,佐之以散则散,佐之以收则收,佐之升则升,佐之以降则降。所以中枢汤临床应用的关键,在于药量的变化,在于药味的增减。所以需因人制宜、因病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中枢汤融合了经方、时方的精华,能使正气无损而邪气得释。临床上若能灵活应用,有百发百中之效。所谓“大气一转,百病皆愈”。病案举例病例一,梁某,女,26岁,因劳累,情绪不佳出现胃痛,服各种西药及中成药均不见效。做胃镜无溃疡病等。其父邀诊。见床前摆满各种胃药,其父日:药都吃遍了,为何不见效呢?诊其脉微聚关,观其舌,质红苔微腻。由于胃痛已久,面色微黄,疲惫无神。久治不愈,诸药无效,遂处以中枢汤,一日三次,每次配服三九胃泰一包。将三九胃泰直接冲入滚开的汤剂中,温服。三日后,患者胃已不疼,但满嘴起口疮,可见病邪已由内达外,原方继服,又用银花、连翘、公英、地丁煎汤频频漱口,一周以后,口疮亦愈。病例二,金某,女,13岁,淋巴癌,在山大三院做化疗。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化疗费用太高,家人欲请中医治疗。余诊时,孩子因化疗已脱光了头发,面色晃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上鱼际,遂处中枢汤合攻坚汤,嘱服四个月,患者服药半年,病愈。至今随防未复发。病例三,赵某,男,16岁,学生,性格内向,因老师批评几句,心中不快,郁而不舒,家长也没有及时疏导,十几天后,形成“精神病”狂躁不安,语无伦次,昼夜不息。送到精神病院,电击一次后,症状未减,反增恐惧。父母急带叫孩来余处诊治,余诊脉未完,孩子就跳了起来,跑到院子中间,大喊大叫。此时,吾劝其父母不要着急,可用中药慢慢调理。遂处中枢汤加珍珠母,钩藤,石菖蒲,胆南星。断断续续服药半年,突然有一天,开始泻,一日泻十六、七次,经常来不及登厕而遗屎于裤内。泻了半个月后,孩子方清醒过来。后又坚持服药半月而愈。 结论全息的意思就是说,局部也是一个小系统,这个小系统是脱离了局部结构的表面,深入到系统的本质。全息方药理论体系则把人体疾病,当成是全身整体疾病在局部的体现。故调治全身,治疗整体而达治愈疾病的目的。它从更广更深的层次直指疾病的本质。中枢汤作为全息方来使用,是真正从生物全息的高度来认识人体整体的协调,持中守一而治百病。比用小柴胡汤来协调整体又进了一步。 六病的确立疾病的属性不外阴阳两类:依对立统一法则,把正邪相争而正胜于邪的实热、亢奋、进行性的证候统归于阳性病;把邪盛正衰的虚寒、抑制、退行性的证候统归于阴性病。分别命名为:表部的表阳病、表阴病;里部的里阳病,里阴病;半表半里部的枢阳病,枢阴病。六病提纲及其证治(1)表阳病 历代医家注解伤寒论都以第1条为提纲,但是从表阳病的病性来看,概述不全,应予以补充。表阳病为表部之阳性病,其本质有实有热,参第7条:“病有发病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故表阳病应有发热,且以“恶寒发热”为特征;因表部以自汗为虚,无汗为实,且结合第31条看,当有“无汗”;又因“肺与皮毛相表里”,“温邪上爱,首先犯肺”,所以肺部咳喘之症当列入主证为妥,但因咳喘未必人人皆见,故冠以一“或”字。这样表阳病的提纲改为:“表阳之为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表阳病之治,当辛凉解表。过去以麻黄汤、桂枝汤为其主方,当是以热治热,犹抱薪救火。通过多年实践,以葛根合麻杏石甘汤为主方,命名为“葛根麻黄汤”,医案举例:温某,男,48岁。1973年9月下旬,因事夜出,时届中秋,深夜已凉,着衣单薄,次日遂发热恶寒,咳嗽无汗,头痛体痛。诊其脉浮而数,苔薄而白,舌尖红,为太阳病正证,与葛根麻黄汤1剂,服后药一刻钟,觉周身发热,继而汗出,约2时许,汗止热除。一夜安睡,病即霍然。目证举例:麻杏甘石汤证(63)。此证多解为汗后余邪不尽,迫肺作喘,细绎此条则不然。由“不可更行桂枝汤”句说明两点,一者原发汗当为桂枝汤,一者现证易误认为桂枝证,即原症状与现症状均有发热恶寒汗出。故仲师告诫已经误治,不可再误。服桂枝汤后原症不减而更增喘症,亦说明所治为误。其误不在发表,而在以热治热,热盛而喘作,何得云余邪未尽。此证本为表热,为太阳证,虽误投桂枝,幸所误不甚,原证若径投麻杏石甘一剂可愈。(2)表阴病 素以第326条为提纲,从原文看,“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均属里部病候。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纵观此篇,唯此两条为表阴病的病理和证治,表阴病为表部阴性病,其伴随手足逆冷而来的当有恶寒、肢节痹痛等症候,故表阴病的提纲改为:“表阴之为病,手足逆冷,脉细,恶寒,肢节痹痛。”治当温通血脉,方选当归四逆汤。当归主补、桂枝主温,共为主药,故命名为“当归桂枝汤”。医案举例:赵某,女,42岁。1970年时随丈夫住黑龙江,每逢冬时则双手发冷,未介意。1974年返晋南后,其冷渐趋严重,遇冷则双手厥冷更甚,并见青紫,伴疼痛,得暖后青紫渐消。西医诊为“雷诺氏症”。1975年初冬就诊时,气温尚暖,而棉手套已不敢少离。诊其脉沉细,舌质略淡。此为血不荣末,阳不外达,证属厥阴证,与当归桂枝汤。药10剂明显好转,共服60剂康复如常,次年冬亦未再发。目证举例:桂枝汤证(12、53、234)按:桂枝证乃虚寒于表,虽有邪而无力外达,无邪者又不能自固。故方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助表阳,既可鼓邪于外,亦可固气于表。复以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和表阳,使不为无根之孤阳,并可敛阴止汗。再以辛甘之姜枣助之,而成其调和营卫之功。其证为表之虚寒,故列入厥阴证。其发热也翕翕,其汗出也有时,皆不足证之明徵。以疗不足之方而治有余之病每多偾事,故叔和谆谆告诫下咽则毙,洁古老人亦谓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殆由此乎。鉴别证治:手足逆冷一证,既是表阴病的核心证,又是一切厥证的共同证,而非属表阴病的特异证,这就给诊断增加了难处。正如陈平伯在对第337条厥阴病提纲分析时指出的那样:“看用凡字冠首,即知不独言三阴之厥,并赅寒热二厥在内矣。”由于引起手足逆冷的原因很多,而且又有着质的区别,因此,诊断厥阴病,最重要的是和各类厥证所引起的手足逆冷相鉴别。热厥:是由于邪热遏伏,阳不外达,致手足厥冷。其冷是现象,热才是本质。实为少阳病热极似阴。如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此证与厥阴病之鉴别要点,在于它有脉滑、谵语,自汗出三证。蚘厥:是由于蛔虫寄生人体,又感胃肠寒热失调,蛔虫扰动而出现的腹痛和四肢厥冷的病证。如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证,是一个寒热错杂之证,当使用乌梅丸后,蚘安则厥愈。蚘厥诸证中,重点是复时烦躁,“须臾复止”和“常自吐蚘”三证,此乃鉴别之点。本方临床上用于治久痢和慢性腹泻,效果良好。痰厥:如 第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瓜蒂散证即痰饮为病,故文中之“胸有寒”之“寒”字应作“痰”解。剑突下是谓“心下”,两胁之间,是谓“胸中”。本证之手足逆冷,是痰饮积于胃中所致。病属阳明,痰除则厥自愈。瓜蒂散证诸证之中,以“邪结在胸中”,“脉乍紧”是鉴别于厥阴病的要点。实厥:如第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必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本证之厥,乃是热邪入里,结于阳明,邪热遏阻,阳不得伸,而现四肢逆冷之厥证。故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本证重要表现是先热后厥,大便难,热极谵语,宜选用调胃承气汤或大承气汤。寒厥:如第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此条由于大汗大下损伤阳气,故有厥冷。本方对于因寒所致的厥逆,身疼腹痛,下利清谷,恶寒口不渴等证,多有良好的效果。(3)里阳病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系指整个胃肠道,即“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参第208条、第212条及第215条可知,阳明胃家实当伴有“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故此三证当补入提纲内,改为“里阳之为病,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其治当泻热除实,方选大承气汤,方中大黄苦寒可泻热,芒硝软坚可祛实,共为主药,名之为“大黄芒硝汤”。医案举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党地区疫气流行,染者甚众。村人王某,因家贫,染疫三十余日未尝治疗。初则状热无休,继而谵语躁扰,终至神识昏愦。惟进以汤水,犹能下咽,得以度命。病已如是险恶,始延绍师治疗。一进病室则秽气熏人,视病者展卧榻上,扬手掷足,躁扰不宁,大肉如削,面垢不堪,呼吸喘促,语声喃喃,目合多眵。掰睑以视,两目尽赤。遍体微汗,身无大热,询得每日黄昏热起入夜转甚,鸡鸣渐退,二十余日大便未行。近5日来,有浅绿色清水自粪门中出。扪腹脐左有燥屎七、八枚,历历可数。稍稍按之,患者眉作楚容。撬口视舌,舌焦而裂,苔黄燥而微黑,脉象沉细。思其病至阳明,久羁失下,邪热燔炽,伤津耗气,以致形消脉细。虽有阴亏气损之象,实为邪毒内结使然。当此之际,若略用育阴益气之品,必致邪热胶固,非其所宜。唯遵仲师“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训,荡其积热,则正气自复。与大承气汤1剂,分温3服。药1时许,下燥屎2枚,其坚如石。3时后再服,又下燥屎2枚。三服则燥屎与稀粪同下。再诊腹则燥屎已失,是夜遂不复热。躁扰虽宁,仍昏睡不醒,嘱以鲜西瓜汁频频灌服,以滋其阴津,兼清其余热,凡3日,病者始苏,略为进食。糜粥调养,3月方复初。目证举例: 泻食:a. 小承气汤证:阳明病,腹大满不通。小承气汤重点在除胀。b. 调胃承气汤证:阳明病,发潮热,詀语。调胃承气汤重点在泻热。三承气汤皆属下法,临床必须注意:第一,在有太阳未解时,决不可用下法。第二,遇不大便时,绝不可轻与大承气汤,可选用小承气汤作试验,转矢气者,是有燥屎,不转矢气者,是初头硬,非燥屎也,切不可攻下。第三,阳明病脉迟是对的,一旦出现疾脉是险证。若出现微脉,当温之以四逆辈,不可攻下。 泻血:a. 桃仁承气汤证:本方为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而成,是泻热驱瘀之剂,临床上辨证要点为少腹急结,舌紫而暗。b. 抵当汤证:阳明病,舌见紫斑,小便自利,其人喜忘,或如狂,小腹硬,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抵当汤是行瘀逐血的峻剂,药力猛于桃仁承气汤。 泻痰:a. 大陷胸汤证:阳明病,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b. 大陷胸丸证:阳明病,结胸热实,脉沉而紧,项亦强,如柔痉状,喘鸣迫塞,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泻水:十枣汤证:阳明病,胸腹腔积水。(4)里阴病 里部之病,“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故胃肠虚寒则呈现一系列受纳、消化、吸收功能低下的表现,故依第273条,当概之为:“里阴之为病,腹满,或吐,或利,时腹自痛。”第277条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故治当温胃健中,方选金匮甘姜苓术汤,且以苍术易白术,名为“苍术干姜汤”。医案举例:张某,男,36岁。季夏炎热,姿食生冷,袒卧纳凉,半夜腹痛,继而泻作,未及天明,已泻三行。初为溏粪,继则如注,清晨来诊时已泻七、八次,询得腹中冷痛,身微恶寒,脘满呕恶,小溲清沏。苔薄白,脉象弦。乃寒湿为患,证属太阴。治当温寒除湿。与苍术干姜汤,1剂便溏除,再剂泄泻止。目证举例: 旋复代赭汤证:太阴病,兼见噫气不除者,病位在食道,膈肌。全方平痉温中,涤饮镇逆。 吴茱萸汤证:太阴病,兼见呕吐及干呕,吐涎沫者,病位在胃。全方温胃平痉挛,对呕吐者有特效,临床中对于神经性呕吐亦有效。 五苓散证:太阴病,兼见口渴、小便不利者,病位重点在升结肠。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是由于水蓄中焦,分化不利所致。水湿在里部停聚而不吸收,组织细胞缺水,通过条件反射,表现极度口渴,此时下丘脑支配的利尿中枢,高度抑制而不使小便外排,水份在肾小管被重吸收,这就是五苓散证口渴而不欲饮的病理机制。必须在提高吸收功能的前提下,用茯苓、猪苓、泽泻三药合力外排,才能达到利小便的作用。五苓散功在建中燥湿,化气行水。 桃花汤证:太阴病,兼见下利,便脓血者,病位重点在降结肠。本方作用在于制止分泌,是为久利,肠道滑脱而设,是温涩固脱之良剂。(5)枢阳病 伤寒论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因少阳证属半表半里之实热病,其重心在心胸;又发热为少阳所必有,且多以往来寒热为特征,小便亦当黄赤;又据第77条“烦热胸中窒”等症,故提纲证修改为“枢阳之为病,胸满热烦,发热或往来寒热,小便黄赤。”治用黄芩汤加柴胡,更名为“黄芩柴胡汤。”医案举例:辛某,女,56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身痛无汗,涕泪混流,口干舌燥证属太阳,与葛根麻黄汤一服而瘥。越三日,复发热,不恶寒,日晡热起,黄昏转甚,子夜渐减,清晨最轻。胸中热烦,呼吸促迫,口舌干燥,但头汗出,脉滑而数,舌质红赤,尖如红枣,小便黄赤。证属少阳,与黄芩柴胡汤1剂,分温三服。晨昏三服尽,遍身微微汗出,至晚十时,热退身凉。继进1剂,诸症悉愈。目证举例: 清法:a. 白虎汤证:凡少阳病,证见脉浮而滑,口渴、自汗出者,是少阳之热本质的表现,以白虎汤清热降温。b. 竹叶石膏汤证:凡少阳病兼见伤津者或津亏有热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反复咯血者等,宜用竹叶石膏汤清热滋阴。c. 栀子豉汤证:少阳病,凡有发热而烦、胸中窒、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皆可用栀子豉汤清火除烦。d. 黄连阿胶汤证:凡少阳病而见津亏液耗或热极生风之候,除“心中烦,不得卧”外,舌质必红绛、干燥少津、脉细数,宜用黄连阿胶汤清火救阴。温病条辨中的大小定风珠由此方启悟而成。 引法:a. 葛根芩连汤证:少阳病,脉浮是少阳之热倾向于太阳病,有出表之势,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用葛根芩连汤引火出表。b.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少阳病,若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是少阳之热倾向于阳明病,其热有走里之势,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引火出里。本方之妙在于煎服法,大黄小量清热,大量泻下,而此方不取煎而用麻沸汤渍之,取其轻清扬上之意,以泻心消痞,不使大下。c.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少阳病,若无大热,兼见喘而汗出者,是少阳之热倾向于太阳病,有热欲走表之势,方用麻杏甘石汤引热出表。d. 调胃承气汤证:凡少阳病,而见心下痞,烦满发热、詀语者,是热欲走里之势,宜调胃承气汤引热出里,假借胃肠道,微和胃气,导热下出。 转法:a. 白虎加人参汤证:少阳病,出现大汗、大热、大烦、大渴、脉洪大五大症是热极转阴的先兆,尤其是“背微恶寒”一症更为重要,是提示心衰最早的证候。白虎加人参汤,借人参之功,扭转向阴变化的病势。b. 附子泻心汤证:少阳病,心下痞而见背恶寒者,是火极转阴的证候,宜附子泻心汤,借附子之力,温阳救逆扭转向阴转化的病势。(6)枢阴病 原第281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证属半表半里虚寒证,据第77条“心动悸”补出其气虚见证;依第304条之“背恶寒”补出其阳虚之常见证;据临证所见,还当有“短气”。所以原纲领证修改为“枢阳之为病,心动悸,背恶寒,短气,或脉微细”。证以心阳虚衰为主,治当强心壮阳,方选附子汤增人参,名为“人参附子汤”。病案举例:1932年春,村民常某患疫病三十余日,经汗下后,高热虽退,正气亦衰。心悸气短,神识恍惚,精神萎迷,全身瘦削,身重踯卧,无力转侧,背冷恶寒,面色苍白而滞,舌痿瘦淡红,微有薄苔,脉弱无力。此大病虽差而气阳大损,证属少阴。投附子汤,1剂而神清,3剂而寒除,脉转有力,身自转侧。然足弱气怯,仍不能步履,嘱糜粥调养,3月始康复。目证举例: 真武汤证:凡少阴病,兼见小便不利者,用真武汤,温通心阳,逐水利湿。 茯苓四逆汤证:凡少阴病,兼见手足逆冷,小便不利者,用茯苓四逆汤益阴固阳。 四逆加人参汤证:凡少阴病,兼见心动悸和手足逆冷者,用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生津益血。 炙甘草汤证:凡少阴病而兼见结代脉者,用炙甘草汤增加心力,协调传导系统,使心律趋向正常。(三)三部和解1、表部部证的论治:主方:葛根汤。葛根30 g、桂枝10 g、麻黄10 g、白芍10 g、甘草10 g、生姜10 g、大枣10枚治则:和营解肌。葛根汤中桂枝汤、麻黄汤的汤性俱在。葛根、麻黄以治太阳,桂枝汤以治厥阴,葛根汤是表部合治之方。在表部难以辨清太阳、厥阴病时,就用葛根汤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出头项强痛、发热畏寒、手足冷、关节痛,只能定位,难定病性。选用葛根汤治疗,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是表部统一性治疗的例证。病案举例:李某,男,40岁,工人。患者于1968年3大开始肩关节疼痛,1969年冬又出现指各关节肿胀,疼痛,骨节逐渐变形,屈伸不灵便,在太钢医院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服西药、中药,2年余无明显效果,而渐重,1972年4月12日门诊:脉平,舌紫暗,处以葛根汤合桃仁承气汤加王不留60克,服上药四剂,关节肿痛消失,指可以曲伸,关节变形无明显变化。2、里部部证的论治:主方:生姜泻心汤。生姜15 g、干姜10 g、甘草10 g、黄芩15 g、黄连10 g、半夏15 g、党参15g、大枣10枚治则:和中消痞。柯韵伯说:“寒热并举,攻补兼施,以和胃气,此本方之主治也。”生姜泻心汤是治疗慢性胃肠炎的总方,效果很好。病案举例:陈童,男,14岁,三年来,食纳少进,日食三四两,更兼泄泻,日二三行,稀烂而夹完谷,常恶心,时呕吐,面色萎黄,毛发焦燥,形体瘦削,懒言少动,口疮时发,舌尖红赤,脉象弦细。与生姜泻心汤:生姜10克、干姜10克、黄芩15克、黄连10克、半夏10克、党参20克、甘草6克、大枣6枚。药十帖,纳稍知味而口疮不除,又加入川军5克,大便略加,日三四行。继服二十帖后食纳大增,口疮停发,日便二行,十余日未呕吐,学习已能耐劳。继服三十帖,泄泻亦止。面色转润,肌已较丰,学习玩耍已不异于常童。3、枢部部证的论治:主方:小柴胡汤。柴胡24 g、黄芩10 g、人参10 g、半夏15 g、生姜10 g、甘草10 g、大枣12枚治则:和解阴阳,调理枢机。人体中,表在外和空气接触,实为表中之表。里在内和饮食物接触,为里中之表。枢部属表里二部之间,实系纯里,以气血的循行,沟通表里,濡养内外,贯通上下。枢部的变化,外对表、内对里都有影响,故枢部实为整体的中心部分,可以决定全身的变化。整体的协调实际上主要是枢部的协调。胸为至阳,接纳天阳之气,腹为至阴,受纳水谷之气,天阳之气与水谷之气并充气血,以维持人体的生存。胸为少阳之所,腹为太阴之地,二者的变化,是整体阴阳变化的主要因素,能影响到全身各个部位,选用小柴胡汤,不仅和调枢部,治中央以全四旁,更主要的是方中柴胡、黄芩以清疏少阳之实热,实有清泄三阳实热之功,人参、甘草、大枣、生姜、半夏温补太阴,更有温补三阴虚寒之效。所以伤寒论149条涉及到三部,头汗出是少阳证,微恶寒是太阳证,心下满是太阴证,手足冷是厥阴证,大便硬是阳明证,脉细是少阴证,六病的症候俱有,可见枢部影响及整体,故条文说:“必有表,复有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在一身众证俱在时,仲景告诉我们,采用和法,抓住少阳与太阴以重点治疗,就能达到协调阴阳,和解整体的目的,以小柴胡汤为用,宣通上下,治疗内外,不愧为协调第一良方。(四)三部六病系统辨证 三部作为机体三个子系统,是联结整体和局部的媒介,三部的病变既带有整体性又带有局部性,其中寒热是整体的,虚实则是局部的。六病是三部病证的高度概括。协调疗法的组方原理:机体内,胸为至阳,接纳天阳之气,主“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腹为至阴,受纳水谷之气,主“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它们是新陈代谢两大物质(氧和饮食物)摄取和转化利用的场所。同时胸腹为五脏六腑寄居之地,借三焦气化来相互沟通,完成整体的协调统一,小柴胡汤中柴胡,黄芩开发太少二阳,半夏、生姜、人参、大枣温补太少二阴,甘草调和诸药,七药伍用,可使三焦得通,气机得畅,营卫得调,阴阳得和,从而达到整体协调。通过大量临床实践体会到,小柴胡汤以苏子代半夏,苏子降而下气,利膈宽肠,以除半夏之燥弊。在非呕非恶疾病中,以川椒代生姜,川椒除湿散寒,解郁温中,热而不伤津液,并有解痉缓急止痛之用。这样既不失原方剂的组方精神和临床疗效,又使得方剂更加平和。小柴胡汤既已更药,故改称为“协调基方”。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苏子30g、川椒10g,甘草10g,大枣10枚。方中柴胡主升,苏子主降,黄芩主清,川椒主温,柴胡主疏泄,党参、甘草、大枣主补益。七药相互制约,协调共济,共同组成和解大法。3、协调疗法作用机制:协调疗法模拟饮食物进入人体后的消化、吸收、利用的过程,通过人体自身的自然疗能的恢复,来达到机体内部调控机制发挥作用。人类面世以来,不断对自己的食物进行筛选,最后从数以万计的动植物中保留下诸如小米、大米、白面、玉米等数种主食,完全满足了人类自身的需求。协调方剂的选择也要具备诸如大米、小米、白面等能够适应病理的各种需要。中医二千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步掌握了各种病理下的有效药物。寒、热、补、泄、升、降、收、散四个本质八个方面构成了中药的基本属性,通过选择,只有小柴胡汤在配伍上具备了这个条件,在整体上达到了“和调五脏,洒陈六腑”的功能,如伤寒论第230条所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4、协调疗法的临床使用:在临床上,整体气机不调,表里阴阳不和,并非象148条那样各证俱显,往往只有一证或数证。针对这种寒热虚实分辨不清,表里定位不明的情况,即凡人体疾病矛盾双方,呈现非对抗性的矛盾,不出现大热、大寒、大虚、大实的四大证,都可采用小柴胡汤协调调整体,以发挥机体的自然疗能进行双向调控,从而达到宣通表里,疏调三焦,充津液而使五脏戴泽,和气血而使生机衡常。5、协调疗法的特点和优越性历代医家对小柴胡汤推崇备至,素有“有诊断之误,无治疗之错”的美称。现代理药研究表明,小柴胡汤重在协调机体自身调节功能,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是一首严谨的中介缓冲剂。它具有治疗面广、双向调控、安全性高、利于久服之特点。解决了医患不能分离的难题、医药分家、制剂落后的难题、中医治病定证、定方、定疗程的难题、多种病证缠身,顾此失彼的难题。(1)调神平亢汤:协调基方加石膏30 g、牡蛎30 g、桂枝10 g、大黄10 g、车前子30 g本方是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的代表方剂,主治溢脉证。它是根据伤寒论107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来,全方寒热并用、升降并举、收散兼施、补泻共济四方同调、八面共治,相反相成。医案举例:梁某,女,36岁,农民。无明显原因而出现右手颤抖,情绪激动时更甚,一月后又加不自主之摇头,遂至某医院神经科诊为“震颤性麻痹”。七三年三月来所门诊,其脉弦而上鱼,舌苔少而质红。方用调神汤加味: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党参30克、桂枝5克、生石膏30克、车前子30克、大黄5克、甘草6克、大枣10枚。两煎合并,去渣分温三服,每次加入鸡子黄一枚,搅令相得。药十七剂,震颤摇头明显减轻,至七十五剂始基本消失。嘱其续服二十剂以作善后。(2)调心宽胸汤:协调基方加 百合30 g、乌药10 g、丹参30 g、郁金15 g、瓜萎30 g、五味子1 5 g、牡蛎30 g。本方强心以建脑、宽胸以宣肺、疏肝以建中、安神而止悸,是治疗紊脉证的代表方剂。医案举例:郭某,女,53岁,工人。素有高血压及青光眼。一九七七年元月,突发左胸憋闷,痛如刀割,牵及肩背,同时手足厥逆,冷汗淋漓,移时渐缓,数日一作。住某医院诊为冠心病,心胶痛,治疗一月好转出院,但未终止发作。延至十月,发作加重,至一日十余作,复住院二月,好转出院。时右目因青光眼已失明。至次年三月,心胶痛复为加重,一数发,每发十余分钟或至二三十分钟,含服硝酸甘油片无效,遂来我所就诊。视其精神萎顿,神疲无力。右目已盲,左目不明,双目胀痛,食欲不振,息短寐少。大便秘结,三四日一行,诊其脉沉而涩。以调心宽胸汤为主合入理目汤为治。方为: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党参30克、川椒5克、甘草6克、大枣10枚、百合30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郁金15克、瓜萎30克、牡蛎30克、白蒺藜30克、决明子30克、车前子30克、川军10克,服五帖,心绞痛减为一日一、二作,且疼痛较轻,时间缩短,大便日一行,食纳增,头痛刹。服至三十帖,心绞痛停止发作,头疼消除,左目清明,精神大增。继至七十帖,患者已无不适而停药。是冬,又以上方为丸,每丸9克重,每服一丸,一日二服,共服五月。七九年夏探访,证再未作,家住三层楼上,一日上下几趟,并无不适。(3)调胃舒郁汤:协调基方加陈皮30 g、白芍30 g、川军10 g。本方重点在平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解除平滑肌痉挛,帮助消化,加强胃肠蠕动,推陈出新,是治疗聚脉证的代表方剂。医案举例:刘某,男,43岁,干部。年来纳食则胃脘胀痛,胸部痞满,并食减寐少,身疲乏力。先后经省内外六个医院检查皆断为“胃扭转”。患者不愿手术,服药治疗半年少效。於七一年十一月来所门诊。视其面容憔瘁,形体羸弱,脉象聚而弦细,舌苔薄白。处以加味调胃汤: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党参30克、川椒5克、陈皮30克、白芍30克、川军5克、桃仁30克、王不留行30克、甘草6克、大枣10枚。药后食纳渐增,脘痛渐减。二百剂痛止,睡眠安稳,精神已佳,复至北京复查:“胃扭转好转”。患者信心很大,必至全愈而后已,续服百剂,已一如常人,经复查:胃位置正常。(4)调肠解凝汤:协调基方加陈皮30g、白芍30g、川楝子15g、小茴香10g、川军10g。本方在调胃舒郁汤的基础上,加川楝子、小茴香而成,温中散寒、荡涤肠胃,使积聚之粘液可除,是治疗覆脉证的代表方剂。 医案举例:王某,女,37岁,驻军家属。七二年三月,因患卵巢囊肿而行手术治疗,术后三月,出现腹持续痛,且不时甚剧。五日不大便,亦不矢气,并恶心,呕吐、腹胀。至某医院诊为“粘连性肠梗阻”,行剥离手术。二次手术后两月,又见腹痛不大便,症状如前。患者不愿再次手术,遂来改求中医。时已一周不大便,腹胀满而痛甚。脉沉弦而覆,苔薄白。以调肠解凝汤合利肠汤为治。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15克、党参15克、川椒10克、陈皮30克、生白芍30克、川楝子30克、小茴香15克、五灵脂15克、王不留30克、芦荟3克、威灵仙10克、甘草6克。第一次服后,约六小时便下结粪甚多,腹痛顿减。三剂后痛止,连服二十剂,痛再未作。 局部结构观“三部六病”学说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取代了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突破了传统观念,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在整体病证的辨证论治方面,中医占优势;但在顽固恒定的局部病证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应当采用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加以充实、提高。机体凡是具有独立结构和特殊功能的部分(组织器官)称为局部。局部病多为结构性病变,具有顽固性。局部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必须依据现代临床各科的具体诊断方法和特殊设备进行诊断,排除整体因素影响后依器定病。如白内障、痔核、鸡眼等等。局部出现局限性病变,只需在局部使用各种疗法,就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如对外伤、化脓清创伤口,使用膏药外敷,洗剂外洗以及针灸、拔火罐、按摩、切割等等,传统医学在这方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能源行业2025年研发投入分析: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报告
- 2025-2030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发展前景与挑战报告
- 沼气技术创新引领新能源产业链:2025年融合发展前景报告
- 2025-2030年新能源项目融资风险控制与信用评估体系构建报告
- 2025-2030工业视觉检测系统精度提升方法研究分析报告
- 2025-2030工业视觉检测系统市场渗透率与增长潜力研究报告
- 2025-2030工业视觉检测算法泛化能力提升与行业解决方案报告
- 2025-2030工业视觉检测技术发展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2030工业级无人机巡检应用场景拓展与解决方案成熟度评估
- 2025-2030工业物联网终端设备低功耗技术演进与电池技术匹配分析
- 高三运动会课件
- 法语幼儿教学课件1
- 钩针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阳豆门乡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海上风电场安全培训课件
- 2025版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解读
- 红星照耀中国第九章课件
- 建筑业绿色发展与节能减排
- 《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7版)》课件全套 第1-12章 SPSS统计分析软件概述
- 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初中版
- 整改技术服务报价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