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doc流沙墓1111.doc_第1页
2013.doc流沙墓1111.doc_第2页
2013.doc流沙墓1111.doc_第3页
2013.doc流沙墓1111.doc_第4页
2013.doc流沙墓111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08-20 10:24热心网友最快回答流沙墓 所谓的填沙绝技,即在墓道和墓室周边填塞细沙。这个方法很简单,却是中国人独到的发明创造。盗墓者之所以在一夜或几夜之内就顺利进入墓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打洞。唐代之前打圆式洞,唐之后打四方洞,这一规律已经成为鉴定盗墓年代的分水岭和试金石。何以有如此之分法?这是因为唐之前多为竖穴墓,也就是长沙马王堆那种类型,在山包或平地直接向下挖个大坑,然后在坑中放上棺椁,用木板封顶,上面覆土。因这类墓葬土质较厚,根据物理学原理,挖的时候必须是圆形洞才不易塌陷,方洞易塌。 唐之后一般多为券洞墓,除了像武则天那样以山为陵外,多是砖石结构,覆土没有唐之前那样深厚,中途塌陷的概率较小,因而可挖方洞,毕竟方洞活动起来更方便些。但无论是圆洞还是方洞,都是建立在泥石堆积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打洞挖坑。若周围不是土石而是一片沙漠,此事就难了。 发明者恰恰抓住这个特点,在墓道或墓周边填沙,少则几吨,多则几十吨、上百吨。盗墓者若想进入墓室,就必须与填沙打交道,或者说只能一点点地向外掏沙。沙呈软性,掏出一点,周围之沙立即拥将出来补充,如此循环往复,沙拥不绝,除非将所填之沙全部掏尽,否则不能进入墓道与墓室。而当盗墓贼见流沙不止,无有穷尽时,因情势所迫,只得停止挖掘另觅他处。据说,民国时候,山西省主席阎锡山下令盖了一座庞大的监狱,专门关押与他在政治上作对的敌对分子,狱内分成若干不大的房间,墙壁和屋顶采取古为今用的方法,用细沙填塞。若有穿墙越狱者,只要拆掉一块石头,细沙纷纷涌出,很快就会被看守者发现。因而这座监狱历二十年风云变幻,无一越狱成功者。 宋人程大昌所撰考古编卷九有一条就涉及到这类情形。书云: 史载温韬概发唐陵,一代雄主李世民的昭陵被发,著名的兰亭序被盗走,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此不可晓然。尝记唐人有一书,备载乾陵之役,每凿地得土一年,即载致十里外,换受沙砾,以回实之方中,故方中不复本土,而皆积沙壅之。此防盗者之巧思也。土受润则相著,穴之数尺,隧道可径入矣。沙砾散燥,不相粘著,非尽徙而它之,虽欲取径阙隧,无由而可。凡盗之至于发陵者,类皆乘乱承间,暂至亟去,无能持久徐运,以虚其积也。 乾陵是否填沙尚有待考证,但这填沙的方法以及盗墓贼遭遇的尴尬,皆清晰明了地道了出来。 流沙墓中国盗墓传奇系列之流沙墓所谓的填沙绝技,即在墓道和墓室周边填塞细沙。这个方法很简单,却是中国人独到的发明创造。盗墓者之所以在一夜或几夜之内就顺利进入墓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打洞。唐代之前打圆式洞,唐之后打四方洞,这一规律已经成为鉴定盗墓年代的分水岭和试金石。何以有如此之分法?这是因为唐之前多为竖穴墓,也就是长沙马王堆那种类型,在山包或平地直接向下挖个大坑,然后在坑中放上棺椁,用木板封顶,上面覆土。因这类墓葬土质较厚,根据物理学原理,挖的时候必须是圆形洞才不易塌陷,方洞易塌。唐之后一般多为券洞墓,除了像武则天那样以山为陵外,多是砖石结构,覆土没有唐之前那样深厚,中途塌陷的概率较小,因而可挖方洞,毕竟方洞活动起来更方便些。但无论是圆洞还是方洞,都是建立在泥石堆积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打洞挖坑。若周围不是土石而是一片沙漠,此事就难了。发明者恰恰抓住这个特点,在墓道或墓周边填沙,少则几吨,多则几十吨、上百吨。盗墓者若想进入墓室,就必须与填沙打交道,或者说只能一点点地向外掏沙。沙呈软性,掏出一点,周围之沙立即拥将出来补充,如此循环往复,沙拥不绝,除非将所填之沙全部掏尽,否则不能进入墓道与墓室。而当盗墓贼见流沙不止,无有穷尽时,因情势所迫,只得停止挖掘另觅他处。据说,民国时候,山西省主席阎锡山下令盖了一座庞大的监狱,专门关押与他在政治上作对的敌对分子,狱内分成若干不大的房间,墙壁和屋顶采取古为今用的方法,用细沙填塞。若有穿墙越狱者,只要拆掉一块石头,细沙纷纷涌出,很快就会被看守者发现。因而这座监狱历二十年风云变幻,无一越狱成功者。宋人程大昌所撰考古编卷九有一条就涉及到这类情形。书云:史载温韬概发唐陵,一代雄主李世民的昭陵被发,著名的兰亭序被盗走,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此不可晓然。尝记唐人有一书,备载乾陵之役,每凿地得土一年,即载致十里外,换受沙砾,以回实之方中,故方中不复本土,而皆积沙壅之。此防盗者之巧思也。土受润则相著,穴之数尺,隧道可径入矣。沙砾散燥,不相粘著,非尽徙而它之,虽欲取径阙隧,无由而可。凡盗之至于发陵者,类皆乘乱承间,暂至亟去,无能持久徐运,以虚其积也。乾陵是否填沙尚有待考证,但这填沙的方法以及盗墓贼遭遇的尴尬,皆清晰明了地道了出来。2007年6月,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了记者桂娟撰写的千年楚墓独特流沙暗石防盗文章,对河南郭庄楚墓的防盗之术作了披露。文章说:河南省上蔡县的郭庄楚墓以其奇特的防盗术和防盗效果独具一格,两千多年来盗墓贼至少17次盗掘,但仍留下了大量文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墓填沙防盗技术的奇特实用。上蔡故城以西是一条南北长约45华里、东西宽约8华里的高大土岗,因为现代砖瓦窑厂的取土活动,岗上多次发现楚国贵族墓葬。经过文物部门数次发掘和调查,确定这是一处东周时期面积广大的楚国墓地。2005年春节前,位于大路李乡郭庄村东岗地上的一处土冢墓,被盗墓分子多次爆炸盗掘,严重威胁了墓葬的安全,墓葬周围的遗址也多次被震裂滑塌。郭庄楚墓入口布有令人生畏的玄机。为避免墓葬和遗址再遭破坏,200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初到现场,时任考古队领队的马俊才等人就发现墓上封土被挖严重,墓口以下也被挖掉,形成了4至7米高的断崖,断崖外有3个明显的大型现代盗洞和一大堆纯净黄沙,可能是被盗出的积沙。当地窑工指着高达7米的一段断崖说,早年曾在这里挖出过马骨和铜马嚼子,根据经验,马俊才推想,这里应该是一个车马坑,可惜被挖掉了。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封土被一层层揭去,一清点,发现了大大小小共17个盗洞,其中年代最早的一个是战国盗洞,位于墓室北口外约3米处,这是一个阶梯式的斜向洞,向下发现积沙后停止。这表明,墓葬建成后不久便被盗墓贼光顾。东汉时期的盗洞有7个,其中一个盗洞巨大,盗墓者对墓室东部采取了揭顶盗,并严重破坏了墓室结构,这是墓穴被盗最厉害的一次。现代盗洞最多,有9个,大多采用了定向爆破的方式,其中最远的一个盗洞是横向引洞,有27米长,进入墓室后采用了架设竹木巷道的方式盗掘。为了防止流沙塌方,借鉴了煤矿巷道的顶木方式,一边靠着墓壁,一边用竹木板遮挡流沙,竹木板不够长,还用了合页连接,这个方法使盗洞穿透椁板,直逼棺的附近。马俊才判断,这个盗洞发生在最近几年,因为洞中发现了矿泉水瓶和当地生产的一种面粉袋。现代盗墓已演变为集团化、智能化、现代化的犯罪,光搭建这个“巷道”就需要很多竹木板和时间,所幸的是,盗墓时上面的石头倒塌了,把盗洞的竹木板砸烂,盗墓贼才没有进去。盗墓不成,他们恼羞成怒,最后用炸药把盗洞炸了,附近几个村子的老百姓都听到了巨大的爆炸声。从发掘现场看,墓葬中的随葬品保存较多,而东部和西部只有零星的器物,显然是经历了盗墓贼的“光顾”。可能有哪些珍贵文物被盗呢?我国著名青铜器研究专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说,早期盗墓者认为青铜器不吉利,只盗玉器、金银器,该墓此类物品几乎被盗一空。宋代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盛,以发财为目的的盗墓者才开始对青铜器感兴趣。根据墓中空出的位置推断,该墓中应该有7件升鼎,现在只有4件鼎和一只鼎脚,说明随葬时至少5件升鼎,极有可能是7件。从出土的13个编磬的情况推测,编钟最少也是13件,现在只发现了3件甬钟。“既然主棺曾被盗,为何墓坑东部还会存留着升鼎、石磬等大量珍贵文物呢?”记者问道。马俊才说,这归功于该墓构思巧妙的防盗设施,它的防盗理念体现在选址、封土、填土、墓葬结构、设置木箱类疑棺、积沙积石等多方面。特别是它所采用的积沙积石的防盗方法,使盗墓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墓内停留,后来棺椁倒塌以后,大量沙石堆积在棺内,有效地防止了被盗。谈到积石积沙的防盗原理,马俊才说,积沙主要是防盗,盗墓者挖洞挖到积沙层,沙子会流到洞里,沙子流动会带动石头塌方,从而击打盗墓者,因此,盗墓贼不可能在大范围内施盗。这个墓的填土下面有厚近11米的积沙,估计原有积沙在3000立方米以上。沙层中精心埋藏积石、木箱室、椁室。积沙为黄色细沙,非常纯净,流动性很强。考古人员在积沙层中发现了1000余块积石,最小的仅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这些石块石质石色多样、形状不一,但边角都十分锋利,应当是特意开采并经过有意拣选的具有杀伤力的石块。马俊才说,石块放置的位置也是精心设计的,大致可分为乱石层、蒙顶石层、贴顶石层、拦腰石层和卧底石层,可以防止盗贼从不同的部位进入。散乱分布在积沙上层的乱石层,残存50余块,其中既有9公斤左右的小石块,又有100公斤以上的巨石,位置大小均无规律,起到了冷石“暗器”的作用。除了积石积沙,椁室上方的沙层中还埋有两具木箱室,周围暗藏冷石,这是专门迷惑盗墓贼的疑棺。造墓人采取了如此严密的防盗措施,足见其良苦用心。郝本性对记者说,该墓严密的防盗措施表明,造墓之初就有了明确的防盗意识,也说明战国时期盗墓风盛,社会秩序失去控制。防盗还有可能是为了防止政治报复,当时蔡国被楚军打败被迫迁都,百姓背井离乡,临行时,蔡人到老祖宗坟前哭坟,认为对不起老祖宗,同时对楚人怀有深刻的仇恨。为了防止掘墓鞭尸等报复行为的发生,楚人在修墓时费尽苦心。(感谢搜搜用户琴起笙箫默提供资料) 流沙墓内的玄机 中国盗墓传奇系列之十七 上回书说到在隧道内塞填巨石的方法以防止盗墓贼侵入,下文要讲一讲填沙防盗的绝技。神奇的流沙。 所谓的填沙绝技,即在墓道和墓室周边填塞细沙。这个方法很简单,却是中国人独到的发明创造。盗墓者之所以在一夜或几夜之内就顺利进入墓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打洞。唐代之前打圆式洞,唐之后打四方洞,这一规律已经成为鉴定盗墓年代的分水岭和试金石。何以有如此之分法?这是因为唐之前多为竖穴墓,也就是长沙马王堆那种类型,在山包或平地直接向下挖个大坑,然后在坑中放上棺椁,用木板封顶,上面覆土。因这类墓葬土质较厚,根据物理学原理,挖的时候必须是圆形洞才不易塌陷,方洞易塌。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内部结构图。 唐之后一般多为券洞墓,除了像武则天那样以山为陵外,多是砖石结构,覆土没有唐之前那样深厚,中途塌陷的概率较小,因而可挖方洞,毕竟方洞活动起来更方便些。但无论是圆洞还是方洞,都是建立在泥石堆积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打洞挖坑。若周围不是土石而是一片沙漠,此事就难了。 河南郭庄墓内的流沙,使考古发掘人员只得在墓壁用蓬布遮挡。发明者恰恰抓住这个特点,在墓道或墓周边填沙,少则几吨,多则几十吨、上百吨。盗墓者若想进入墓室,就必须与填沙打交道,或者说只能一点点地向外掏沙。沙呈软性,掏出一点,周围之沙立即拥将出来补充,如此循环往复,沙拥不绝,除非将所填之沙全部掏尽,否则不能进入墓道与墓室。而当盗墓贼见流沙不止,无有穷尽时,因情势所迫,只得停止挖掘另觅他处。据说,民国时候,山西省主席阎锡山下令盖了一座庞大的监狱,专门关押与他在政治上作对的敌对分子,狱内分成若干不大的房间,墙壁和屋顶采取古为今用的方法,用细沙填塞。若有穿墙越狱者,只要拆掉一块石头,细沙纷纷涌出,很快就会被看守者发现。因而这座监狱历二十年风云变幻,无一越狱成功者。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前为李世民塑像。 宋人程大昌所撰考古编卷九有一条就涉及到这类情形。书云:史载温韬概发唐陵,一代雄主李世民的昭陵被发,著名的兰亭序被盗走,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此不可晓然。尝记唐人有一书,备载乾陵之役,每凿地得土一年,即载致十里外,换受沙砾,以回实之方中,故方中不复本土,而皆积沙壅之。此防盗者之巧思也。土受润则相著,穴之数尺,隧道可径入矣。沙砾散燥,不相粘著,非尽徙而它之,虽欲取径阙隧,无由而可。凡盗之至于发陵者,类皆乘乱承间,暂至亟去,无能持久徐运,以虚其积也。乾陵是否填沙尚有待考证,但这填沙的方法以及盗墓贼遭遇的尴尬,皆清晰明了地道了出来。 郭庄楚墓内部情形。图片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07年6月,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了记者桂娟撰写的千年楚墓独特流沙暗石防盗文章,对河南郭庄楚墓的防盗之术作了披露。文章说:河南省上蔡县的郭庄楚墓以其奇特的防盗术和防盗效果独具一格,两千多年来盗墓贼至少17次盗掘,但仍留下了大量文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墓填沙防盗技术的奇特实用。上蔡故城以西是一条南北长约45华里、东西宽约8华里的高大土岗,因为现代砖瓦窑厂的取土活动,岗上多次发现楚国贵族墓葬。经过文物部门数次发掘和调查,确定这是一处东周时期面积广大的楚国墓地。2005年春节前,位于大路李乡郭庄村东岗地上的一处土冢墓,被盗墓分子多次爆炸盗掘,严重威胁了墓葬的安全,墓葬周围的遗址也多次被震裂滑塌。 郭庄楚墓入口布有令人生畏的玄机。 用热气球拍摄郭庄楚墓发掘现场。图片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为避免墓葬和遗址再遭破坏,200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初到现场,时任考古队领队的马俊才等人就发现墓上封土被挖严重,墓口以下也被挖掉,形成了4至7米高的断崖,断崖外有3个明显的大型现代盗洞和一大堆纯净黄沙,可能是被盗出的积沙。当地窑工指着高达7米的一段断崖说,早年曾在这里挖出过马骨和铜马嚼子,根据经验,马俊才推想,这里应该是一个车马坑,可惜被挖掉了。考古队长马俊才在发掘现场。图片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封土被一层层揭去,一清点,发现了大大小小共17个盗洞,其中年代最早的一个是战国盗洞,位于墓室北口外约3米处,这是一个阶梯式的斜向洞,向下发现积沙后停止。这表明,墓葬建成后不久便被盗墓贼光顾。东汉时期的盗洞有7个,其中一个盗洞巨大,盗墓者对墓室东部采取了揭顶盗,并严重破坏了墓室结构,这是墓穴被盗最厉害的一次。 墓内被流沙掩埋的随葬器物。现代盗洞最多,有9个,大多采用了定向爆破的方式,其中最远的一个盗洞是横向引洞,有27米长,进入墓室后采用了架设竹木巷道的方式盗掘。为了防止神奇的流沙。 所谓的填沙绝技,即在墓道和墓室周边填塞细沙。这个方法很简单,却是中国人独到的发明创造。盗墓者之所以在一夜或几夜之内就顺利进入墓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打洞。唐代之前打圆式洞,唐之后打四方洞,这一规律已经成为鉴定盗墓年代的分水岭和试金石。何以有如此之分法?这是因为唐之前多为竖穴墓,也就是长沙马王堆那种类型,在山包或平地直接向下挖个大坑,然后在坑中放上棺椁,用木板封顶,上面覆土。因这类墓葬土质较厚,根据物理学原理,挖的时候必须是圆形洞才不易塌陷,方洞易塌。唐之后一般多为券洞墓,除了像武则天那样以山为陵外,多是砖石结构,覆土没有唐之前那样深厚,中途塌陷的概率较小,因而可挖方洞,毕竟方洞活动起来更方便些。但无论是圆洞还是方洞,都是建立在泥石堆积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打洞挖坑。若周围不是土石而是一片沙漠,此事就难了河南郭庄墓内的流沙,使考古发掘人员只得在墓壁用蓬布遮挡。流沙塌方,借鉴了煤矿巷道的顶木方式,一边靠着墓壁,一边用竹木板遮挡流沙,竹木板不够长,还用了合页连接,这个方法使盗洞穿透椁板,直逼棺的附近。墓内发掘现场。图片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马俊才判断,这个盗洞发生在最近几年,因为洞中发现了矿泉水瓶和当地生产的一种面粉袋。现代盗墓已演变为集团化、智能化、现代化的犯罪,光搭建这个“巷道”就需要很多竹木板和时间,所幸的是,盗墓时上面的石头倒塌了,把盗洞的竹木板砸烂,盗墓贼才没有进去。盗墓不成,他们恼羞成怒,最后用炸药把盗洞炸了,附近几个村子的老百姓都听到了巨大的爆炸声。从发掘现场看,墓葬中的随葬品保存较多,而东部和西部只有零星的器物,显然是经历了盗墓贼的“光顾”。可能有哪些珍贵文物被盗呢? 墓内除了流沙还有塞石(右下角) 我国著名青铜器研究专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说,早期盗墓者认为青铜器不吉利,只盗玉器、金银器,该墓此类物品几乎被盗一空。宋代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盛,以发财为目的的盗墓者才开始对青铜器感兴趣。根据墓中空出的位置推断,该墓中应该有7件升鼎,现在只有4件鼎和一只鼎脚,说明随葬时至少5件升鼎,极有可能是7件。从出土的13个编磬的情况推测,编钟最少也是13件,现在只发现了3件甬钟。 考古人员复员的郭庄楚墓内部结构图。“既然主棺曾被盗,为何墓坑东部还会存留着升鼎、石磬等大量珍贵文物呢?”记者问道。马俊才说,这归功于该墓构思巧妙的防盗设施,它的防盗理念体现在选址、封土、填土、墓葬结构、设置木箱类疑棺、积沙积石等多方面。特别是它所采用的积沙积石的防盗方法,使盗墓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墓内停留,后来棺椁倒塌以后,大量沙石堆积在棺内,有效地防止了被盗。谈到积石积沙的防盗原理,马俊才说,积沙主要是防盗,盗墓者挖洞挖到积沙层,沙子会流到洞里,沙子流动会带动石头塌方,从而击打盗墓者,因此,盗墓贼不可能在大范围内施盗。 墓内被流沙掩埋的青铜器。图片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这个墓的填土下面有厚近11米的积沙,估计原有积沙在3000立方米以上。沙层中精心埋藏积石、木箱室、椁室。积沙为黄色细沙,非常纯净,流动性很强。考古人员在积沙层中发现了1000余块积石,最小的仅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这些石块石质石色多样、形状不一,但边角都十分锋利,应当是特意开采并经过有意拣选的具有杀伤力的石块。 墓内被流沙掩埋的玉器。 马俊才说,石块放置的位置也是精心设计的,大致可分为乱石层、蒙顶石层、贴顶石层、拦腰石层和卧底石层,可以防止盗贼从不同的部位进入。散乱分布在积沙上层的乱石层,残存50余块,其中既有9公斤左右的小石块,又有100公斤以上的巨石,位置大小均无规律,起到了冷石“暗器”的作用。除了积石积沙,椁室上方的沙层中还埋有两具木箱室,周围暗藏冷石,这是专门迷惑盗墓贼的疑棺。造墓人采取了如此严密的防盗措施,足见其良苦用心。 考古人员从墓内流沙中提取器物。图片来源:瞭望新闻周刊。郝本性对记者说,该墓严密的防盗措施表明,造墓之初就有了明确的防盗意识,也说明战国时期盗墓风盛,社会秩序失去控制。防盗还有可能是为了防止政治报复,当时蔡国被楚军打败被迫迁都,百姓背井离乡,临行时,蔡人到老祖宗坟前哭坟,认为对不起老祖宗,同时对楚人怀有深刻的仇恨。为了防止掘墓鞭尸等报复行为的发生,楚人在修墓时费尽苦心。 (未完,待续)(中国盗墓传奇(许志龙 商成勇岳南 著)一书已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现已上市销售,新浪网“读书”栏目“人文馆”正在选载,欢迎阅读。) 相关阅读连接: 言论自由当从睾丸始考古中国 秦始皇陵钻孔已突破十万大关谁该为“北京人”丢失埋单】秦始皇陵是否真的被盗】 “九一八”晚上胡蝶在哪里】 定陵地宫珍宝是如何毁掉的】女尸复活谜案 大地之子屈鸿钧 打开地宫大门的拐钉钥匙定陵地下玄宫是如何打开的 往事并不如烟揭秘民间盗墓的奇技淫巧 定陵地下玄宫是如何打开的林徽因与冰心是如何成为仇敌的 林徽因与金岳霖的旷世情缘徐志摩、林徽因没有爱情盗墓贼的五大绝捍卫季羡林说昏话按风水术判断位置的盗墓贼 附: 关于禁止福建东南电视台播放采访我的镜头的声明 由福建东南电视台发现档案栏目组粱猛在2007年11月6日至8日在河北省清东陵拍摄的所有节目中,禁止播放有关采访我的任何镜头,并将在家已采访我的原始录像资料寄还给我,不得翻录编辑节选,不得将其中的任何镜头转用其他栏目或者使用。如发现有不经我本人授权许可而使用的迹象,我将采取应有的权限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有其他人发现该电视台或者别的电视广播使用我的任何镜头,敬请转告并有权制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侵犯我发明者恰恰抓住这个特点,在墓道或墓周边填沙,少则几吨,多则几十吨、上百吨。盗墓者若想进入墓室,就必须与填沙打交道,或者说只能一点点地向外掏沙。沙呈软性,掏出一点,周围之沙立即拥将出来补充,如此循环往复,沙拥不绝,除非将所填之沙全部掏尽,否则不能进入墓道与墓室。而当盗墓贼见流沙不止,无有穷尽时,因情势所迫,只得停止挖掘另觅他处。据说,民国时候,山西省主席阎锡山下令盖了一座庞大的监狱,专门关押与他在政治上作对的敌对分子,狱内分成若干不大的房间,墙壁和屋顶采取古为今用的方法,用细沙填塞。若有穿墙越狱者,只要拆掉一块石头,细沙纷纷涌出,很快就会被看守者发现。因而这座监狱历二十年风云变幻,无一越狱成功者。宋人程大昌所撰考古编卷九有一条就涉及到这类情形。书云:史载温韬概发唐陵,一代雄主李世民的昭陵被发,著名的兰亭序被盗走,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此不可晓然。尝记唐人有一书,备载乾陵之役,每凿地得土一年,即载致十里外,换受沙砾,以回实之方中,故方中不复本土,而皆积沙壅之。此防盗者之巧思也。土受润则相著,穴之数尺,隧道可径入矣。沙砾散燥,不相粘著,非尽徙而它之,虽欲取径阙隧,无由而可。凡盗之至于发陵者,类皆乘乱承间,暂至亟去,无能持久徐运,以虚其积也。个人权益的做法。因此而产生的任何影响和后果,均由东南电视台负责。 特此声明河北省 清东陵徐广源 2007.11.15(查看具体缘由,请点击本博客好友栏内“徐广源”博客) 徐广源先生作清东陵研究学术报告。 徐广源先生简介: 徐广源,满族,1946年3月出生,河北省遵化市人。 1966年于遵化一中高中毕业,1990年至1992年就读于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自幼喜爱历史,由于家近清东陵,60年代就对清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70年代初开始收集有关清陵的资料并进行研究。1977年调到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当时称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工作。30年余来,参加过裕陵(乾隆帝陵)地宫、慈禧陵地宫、香妃(容妃)地宫和纯惠皇贵妃地宫的清理工作,不仅亲手找到了香妃(容妃)的头颅骨,并是惟一抱着香妃头骨跑遍北京的人。1984年,还是目前惟一整理过慈禧遗体的人。他探视过乾隆帝的诚嫔地宫、康熙帝的皇十七子果亲王允礼的地宫、果郡王弘曕园寝内的两座地宫、康熙帝的保姆保圣夫人瓜尔佳氏的地宫。与同仁们一起举办过十几个文物展览,建立了清东陵的15座陵寝的科学记录档案及千余件上等级文物的档案。他的专著有清东陵史话、清西陵史话、清朝皇陵探奇、清东陵、清西陵、正说清朝十二后妃、解读清皇陵,正说清朝十二帝陵、清皇陵地宫亲探记、大清皇陵等,与他人合著书三部。多年来,他通过研究考证,解决了关于清陵的数十个疑难问题。在清史研究、故宫院刊、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紫禁城等国家级报刊和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如清代陵寝规制初探、清代东陵的管理机构、清代东陵的防护、清代陵寝的命名、清代帝后妃谥号浅议、从陵寝的营建看清王朝的兴衰、试论清初满族文化的演变和内涵在陵寝上的反映、浅谈清景陵对后世清陵的影响、景陵石像生为乾隆帝所补建、从宝华裕陵寝的兴废看道光帝的性格等。在省市级报刊上和各级文史资料上发表介绍清陵、清史知识的文章300余篇。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讲清陵知识。与二位同事一起撰写了清东陵申报世界遗产文本,并作为中方专家陪同联合国专家考察了清东陵。30余年来一直从事清陵的研究并担任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负责人。 现任为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中国清宫史研究会理事、河北省博物馆学会会员、唐山市八届、九届政协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明清皇家陵寝综合研究(批准号:50378059)专家组成员之一。其事迹被80余部大型辞书收录。 徐广源先生近作大清皇陵,海南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杨力虹。 近期已在新浪网读书栏目“人文馆”“人文”栏目选载,欢迎阅览。 乾陵是否填沙尚有待考证,但这填沙的方法以及盗墓贼遭遇的尴尬,皆清晰明了地道了出来2007年6月,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了记者桂娟撰写的千年楚墓独特流沙暗石防盗文章,对河南郭庄楚墓的防盗之术作了披露。文章说:河南省上蔡县的郭庄楚墓以其奇特的防盗术和防盗效果独具一格,两千多年来盗墓贼至少17次盗掘,但仍留下了大量文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墓填沙防盗技术的奇特实用。上蔡故城以西是一条南北长约45华里、东西宽约8华里的高大土岗,因为现代砖瓦窑厂的取土活动,岗上多次发现楚国贵族墓葬。经过文物部门数次发掘和调查,确定这是一处东周时期面积广大的楚国墓地。2005年春节前,位于大路李乡郭庄村东岗地上的一处土冢墓,被盗墓分子多次爆炸盗掘,严重威胁了墓葬的安全,墓葬周围的遗址也多次被震裂滑塌。流沙墓内的玄机 中国盗墓传奇系列之十七 上回书说到在隧道内塞填巨石的方法以防止盗墓贼侵入,下文要讲一讲填沙防盗的绝技。神奇的流沙。 所谓的填沙绝技,即在墓道和墓室周边填塞细沙。这个方法很简单,却是中国人独到的发明创造。盗墓者之所以在一夜或几夜之内就顺利进入墓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打洞。唐代之前打圆式洞,唐之后打四方洞,这一规律已经成为鉴定盗墓年代的分水岭和试金石。何以有如此之分法?这是因为唐之前多为竖穴墓,也就是长沙马王堆那种类型,在山包或平地直接向下挖个大坑,然后在坑中放上棺椁,用木板封顶,上面覆土。因这类墓葬土质较厚,根据物理学原理,挖的时候必须是圆形洞才不易塌陷,方洞易塌。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内部结构图。 唐之后一般多为券洞墓,除了像武则天那样以山为陵外,多是砖石结构,覆土没有唐之前那样深厚,中途塌陷的概率较小,因而可挖方洞,毕竟方洞活动起来更方便些。但无论是圆洞还是方洞,都是建立在泥石堆积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打洞挖坑。若周围不是土石而是一片沙漠,此事就难了。 河南郭庄墓内的流沙,使考古发掘人员只得在墓壁用蓬布遮挡。发明者恰恰抓住这个特点,在墓道或墓周边填沙,少则几吨,多则几十吨、上百吨。盗墓者若想进入墓室,就必须与填沙打交道,或者说只能一点点地向外掏沙。沙呈软性,掏出一点,周围之沙立即拥将出来补充,如此循环往复,沙拥不绝,除非将所填之沙全部掏尽,否则不能进入墓道与墓室。而当盗墓贼见流沙不止,无有穷尽时,因情势所迫,只得停止挖掘另觅他处。据说,民国时候,山西省主席阎锡山下令盖了一座庞大的监狱,专门关押与他在政治上作对的敌对分子,狱内分成若干不大的房间,墙壁和屋顶采取古为今用的方法,用细沙填塞。若有穿墙越狱者,只要拆掉一块石头,细沙纷纷涌出,很快就会被看守者发现。因而这座监狱历二十年风云变幻,无一越狱成功者。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前为李世民塑像。 宋人程大昌所撰考古编卷九有一条就涉及到这类情形。书云:史载温韬概发唐陵,一代雄主李世民的昭陵被发,著名的兰亭序被盗走,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此不可晓然。尝记唐人有一书,备载乾陵之役,每凿地得土一年,即载致十里外,换受沙砾,以回实之方中,故方中不复本土,而皆积沙壅之。此防盗者之巧思也。土受润则相著,穴之数尺,隧道可径入矣。沙砾散燥,不相粘著,非尽徙而它之,虽欲取径阙隧,无由而可。凡盗之至于发陵者,类皆乘乱承间,暂至亟去,无能持久徐运,以虚其积也。乾陵是否填沙尚有待考证,但这填沙的方法以及盗墓贼遭遇的尴尬,皆清晰明了地道了出来。 郭庄楚墓内部情形。图片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07年6月,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了记者桂娟撰写的千年楚墓独特流沙暗石防盗文章,对河南郭庄楚墓的防盗之术作了披露。文章说:河南省上蔡县的郭庄楚墓以其奇特的防盗术和防盗效果独具一格,两千多年来盗墓贼至少17次盗掘,但仍留下了大量文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墓填沙防盗技术的奇特实用。上蔡故城以西是一条南北长约45华里、东西宽约8华里的高大土岗,因为现代砖瓦窑厂的取土活动,岗上多次发现楚国贵族墓葬。经过文物部门数次发掘和调查,确定这是一处东周时期面积广大的楚国墓地。2005年春节前,位于大路李乡郭庄村东岗地上的一处土冢墓,被盗墓分子多次爆炸盗掘,严重威胁了墓葬的安全,墓葬周围的遗址也多次被震裂滑塌。 郭庄楚墓入口布有令人生畏的玄机。 用热气球拍摄郭庄楚墓发掘现场。图片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为避免墓葬和遗址再遭破坏,200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初到现场,时任考古队领队的马俊才等人就发现墓上封土被挖严重,墓口以下也被挖掉,形成了4至7米高的断崖,断崖外有3个明显的大型现代盗洞和一大堆纯净黄沙,可能是被盗出的积沙。当地窑工指着高达7米的一段断崖说,早年曾在这里挖出过马骨和铜马嚼子,根据经验,马俊才推想,这里应该是一个车马坑,可惜被挖掉了。考古队长马俊才在发掘现场。图片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封土被一层层揭去,一清点,发现了大大小小共17个盗洞,其中年代最早的一个是战国盗洞,位于墓室北口外约3米处,这是一个阶梯式的斜向洞,向下发现积沙后停止。这表明,墓葬建成后不久便被盗墓贼光顾。东汉时期的盗洞有7个,其中一个盗洞巨大,盗墓者对墓室东部采取了揭顶盗,并严重破坏了墓室结构,这是墓穴被盗最厉害的一次。 墓内被流沙掩埋的随葬器物。现代盗洞最多,有9个,大多采用了定向爆破的方式,其中最远的一个盗洞是横向引洞,有27米长,进入墓室后采用了架设竹木巷道的方式盗掘。为了防止为避免墓葬和遗址再遭破坏,200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初到现场,时任考古队领队的马俊才等人就发现墓上封土被挖严重,墓口以下也被挖掉,形成了4至7米高的断崖,断崖外有3个明显的大型现代盗洞和一大堆纯净黄沙,可能是被盗出的积沙。当地窑工指着高达7米的一段断崖说,早年曾在这里挖出过马骨和铜马嚼子,根据经验,马俊才推想,这里应该是一个车马坑,可惜被挖掉了。 流沙墓内的玄机 中国盗墓传奇系列之十七 上回书说到在隧道内塞填巨石的方法以防止盗墓贼侵入,下文要讲一讲填沙防盗的绝技。神奇的流沙。 所谓的填沙绝技,即在墓道和墓室周边填塞细沙。这个方法很简单,却是中国人独到的发明创造。盗墓者之所以在一夜或几夜之内就顺利进入墓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打洞。唐代之前打圆式洞,唐之后打四方洞,这一规律已经成为鉴定盗墓年代的分水岭和试金石。何以有如此之分法?这是因为唐之前多为竖穴墓,也就是长沙马王堆那种类型,在山包或平地直接向下挖个大坑,然后在坑中放上棺椁,用木板封顶,上面覆土。因这类墓葬土质较厚,根据物理学原理,挖的时候必须是圆形洞才不易塌陷,方洞易塌。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内部结构图。 唐之后一般多为券洞墓,除了像武则天那样以山为陵外,多是砖石结构,覆土没有唐之前那样深厚,中途塌陷的概率较小,因而可挖方洞,毕竟方洞活动起来更方便些。但无论是圆洞还是方洞,都是建立在泥石堆积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打洞挖坑。若周围不是土石而是一片沙漠,此事就难了。 河南郭庄墓内的流沙,使考古发掘人员只得在墓壁用蓬布遮挡。发明者恰恰抓住这个特点,在墓道或墓周边填沙,少则几吨,多则几十吨、上百吨。盗墓者若想进入墓室,就必须与填沙打交道,或者说只能一点点地向外掏沙。沙呈软性,掏出一点,周围之沙立即拥将出来补充,如此循环往复,沙拥不绝,除非将所填之沙全部掏尽,否则不能进入墓道与墓室。而当盗墓贼见流沙不止,无有穷尽时,因情势所迫,只得停止挖掘另觅他处。据说,民国时候,山西省主席阎锡山下令盖了一座庞大的监狱,专门关押与他在政治上作对的敌对分子,狱内分成若干不大的房间,墙壁和屋顶采取古为今用的方法,用细沙填塞。若有穿墙越狱者,只要拆掉一块石头,细沙纷纷涌出,很快就会被看守者发现。因而这座监狱历二十年风云变幻,无一越狱成功者。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前为李世民塑像。 宋人程大昌所撰考古编卷九有一条就涉及到这类情形。书云:史载温韬概发唐陵,一代雄主李世民的昭陵被发,著名的兰亭序被盗走,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此不可晓然。尝记唐人有一书,备载乾陵之役,每凿地得土一年,即载致十里外,换受沙砾,以回实之方中,故方中不复本土,而皆积沙壅之。此防盗者之巧思也。土受润则相著,穴之数尺,隧道可径入矣。沙砾散燥,不相粘著,非尽徙而它之,虽欲取径阙隧,无由而可。凡盗之至于发陵者,类皆乘乱承间,暂至亟去,无能持久徐运,以虚其积也。乾陵是否填沙尚有待考证,但这填沙的方法以及盗墓贼遭遇的尴尬,皆清晰明了地道了出来。 郭庄楚墓内部情形。图片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07年6月,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了记者桂娟撰写的千年楚墓独特流沙暗石防盗文章,对河南郭庄楚墓的防盗之术作了披露。文章说:河南省上蔡县的郭庄楚墓以其奇特的防盗术和防盗效果独具一格,两千多年来盗墓贼至少17次盗掘,但仍留下了大量文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墓填沙防盗技术的奇特实用。上蔡故城以西是一条南北长约45华里、东西宽约8华里的高大土岗,因为现代砖瓦窑厂的取土活动,岗上多次发现楚国贵族墓葬。经过文物部门数次发掘和调查,确定这是一处东周时期面积广大的楚国墓地。2005年春节前,位于大路李乡郭庄村东岗地上的一处土冢墓,被盗墓分子多次爆炸盗掘,严重威胁了墓葬的安全,墓葬周围的遗址也多次被震裂滑塌。 郭庄楚墓入口布有令人生畏的玄机。 用热气球拍摄郭庄楚墓发掘现场。图片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为避免墓葬和遗址再遭破坏,200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初到现场,时任考古队领队的马俊才等人就发现墓上封土被挖严重,墓口以下也被挖掉,形成了4至7米高的断崖,断崖外有3个明显的大型现代盗洞和一大堆纯净黄沙,可能是被盗出的积沙。当地窑工指着高达7米的一段断崖说,早年曾在这里挖出过马骨和铜马嚼子,根据经验,马俊才推想,这里应该是一个车马坑,可惜被挖掉了。考古队长马俊才在发掘现场。图片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封土被一层层揭去,一清点,发现了大大小小共17个盗洞,其中年代最早的一个是战国盗洞,位于墓室北口外约3米处,这是一个阶梯式的斜向洞,向下发现积沙后停止。这表明,墓葬建成后不久便被盗墓贼光顾。东汉时期的盗洞有7个,其中一个盗洞巨大,盗墓者对墓室东部采取了揭顶盗,并严重破坏了墓室结构,这是墓穴被盗最厉害的一次。 墓内被流沙掩埋的随葬器物。现代盗洞最多,有9个,大多采用了定向爆破的方式,其中最远的一个盗洞是横向引洞,有27米长,进入墓室后采用了架设竹木巷道的方式盗掘。为了防止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封土被一层层揭去,一清点,发现了大大小小共17个盗洞,其中年代最早的一个是战国盗洞,位于墓室北口外约3米处,这是一个阶梯式的斜向洞,向下发现积沙后停止。这表明,墓葬建成后不久便被盗墓贼光顾。东汉时期的盗洞有7个,其中一个盗洞巨大,盗墓者对墓室东部采取了揭顶盗,并严重破坏了墓室结构,这是墓穴被盗最厉害的一次。现代盗洞最多,有9个,大多采用了定向爆破的方式,其中最远的一个盗洞是横向引洞,有27米长,进入墓室后采用了架设竹木巷道的方式盗掘。为了防止流沙塌方,借鉴了煤矿巷道的顶木方式,一边靠着墓壁,一边用竹木板遮挡流沙,竹木板不够长,还用了合页连接,这个方法使盗洞穿个人权益的做法。因此而产生的任何影响和后果,均由东南电视台负责。 特此声明河北省 清东陵徐广源 2007.11.15(查看具体缘由,请点击本博客好友栏内“徐广源”博客) 徐广源先生作清东陵研究学术报告。 徐广源先生简介: 徐广源,满族,1946年3月出生,河北省遵化市人。 1966年于遵化一中高中毕业,1990年至1992年就读于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自幼喜爱历史,由于家近清东陵,60年代就对清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70年代初开始收集有关清陵的资料并进行研究。1977年调到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当时称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工作。30年余来,参加过裕陵(乾隆帝陵)地宫、慈禧陵地宫、香妃(容妃)地宫和纯惠皇贵妃地宫的清理工作,不仅亲手找到了香妃(容妃)的头颅骨,并是惟一抱着香妃头骨跑遍北京的人。1984年,还是目前惟一整理过慈禧遗体的人。他探视过乾隆帝的诚嫔地宫、康熙帝的皇十七子果亲王允礼的地宫、果郡王弘曕园寝内的两座地宫、康熙帝的保姆保圣夫人瓜尔佳氏的地宫。与同仁们一起举办过十几个文物展览,建立了清东陵的15座陵寝的科学记录档案及千余件上等级文物的档案。他的专著有清东陵史话、清西陵史话、清朝皇陵探奇、清东陵、清西陵、正说清朝十二后妃、解读清皇陵,正说清朝十二帝陵、清皇陵地宫亲探记、大清皇陵等,与他人合著书三部。多年来,他通过研究考证,解决了关于清陵的数十个疑难问题。在清史研究、故宫院刊、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紫禁城等国家级报刊和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如清代陵寝规制初探、清代东陵的管理机构、清代东陵的防护、清代陵寝的命名、清代帝后妃谥号浅议、从陵寝的营建看清王朝的兴衰、试论清初满族文化的演变和内涵在陵寝上的反映、浅谈清景陵对后世清陵的影响、景陵石像生为乾隆帝所补建、从宝华裕陵寝的兴废看道光帝的性格等。在省市级报刊上和各级文史资料上发表介绍清陵、清史知识的文章300余篇。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讲清陵知识。与二位同事一起撰写了清东陵申报世界遗产文本,并作为中方专家陪同联合国专家考察了清东陵。30余年来一直从事清陵的研究并担任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负责人。 现任为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中国清宫史研究会理事、河北省博物馆学会会员、唐山市八届、九届政协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明清皇家陵寝综合研究(批准号:50378059)专家组成员之一。其事迹被80余部大型辞书收录。 徐广源先生近作大清皇陵,海南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杨力虹。 近期已在新浪网读书栏目“人文馆”“人文”栏目选载,欢迎阅览。 流沙墓内的玄机 个人权益的做法。因此而产生的任何影响和后果,均由东南电视台负责。 特此声明河北省 清东陵徐广源 2007.11.15(查看具体缘由,请点击本博客好友栏内“徐广源”博客) 徐广源先生作清东陵研究学术报告。 徐广源先生简介: 徐广源,满族,1946年3月出生,河北省遵化市人。 1966年于遵化一中高中毕业,1990年至1992年就读于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自幼喜爱历史,由于家近清东陵,60年代就对清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70年代初开始收集有关清陵的资料并进行研究。1977年调到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当时称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工作。30年余来,参加过裕陵(乾隆帝陵)地宫、慈禧陵地宫、香妃(容妃)地宫和纯惠皇贵妃地宫的清理工作,不仅亲手找到了香妃(容妃)的头颅骨,并是惟一抱着香妃头骨跑遍北京的人。1984年,还是目前惟一整理过慈禧遗体的人。他探视过乾隆帝的诚嫔地宫、康熙帝的皇十七子果亲王允礼的地宫、果郡王弘曕园寝内的两座地宫、康熙帝的保姆保圣夫人瓜尔佳氏的地宫。与同仁们一起举办过十几个文物展览,建立了清东陵的15座陵寝的科学记录档案及千余件上等级文物的档案。他的专著有清东陵史话、清西陵史话、清朝皇陵探奇、清东陵、清西陵、正说清朝十二后妃、解读清皇陵,正说清朝十二帝陵、清皇陵地宫亲探记、大清皇陵等,与他人合著书三部。多年来,他通过研究考证,解决了关于清陵的数十个疑难问题。在清史研究、故宫院刊、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紫禁城等国家级报刊和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如清代陵寝规制初探、清代东陵的管理机构、清代东陵的防护、清代陵寝的命名、清代帝后妃谥号浅议、从陵寝的营建看清王朝的兴衰、试论清初满族文化的演变和内涵在陵寝上的反映、浅谈清景陵对后世清陵的影响、景陵石像生为乾隆帝所补建、从宝华裕陵寝的兴废看道光帝的性格等。在省市级报刊上和各级文史资料上发表介绍清陵、清史知识的文章300余篇。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讲清陵知识。与二位同事一起撰写了清东陵申报世界遗产文本,并作为中方专家陪同联合国专家考察了清东陵。30余年来一直从事清陵的研究并担任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负责人。 现任为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中国清宫史研究会理事、河北省博物馆学会会员、唐山市八届、九届政协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明清皇家陵寝综合研究(批准号:50378059)专家组成员之一。其事迹被80余部大型辞书收录。 徐广源先生近作大清皇陵,海南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杨力虹。 近期已在新浪网读书栏目“人文馆”“人文”栏目选载,欢迎阅览。 中国盗墓传奇系列之十七上回书说到在隧道内塞填巨石的方法以防止盗墓贼侵入,下文要讲一讲填沙防盗的绝技。个人权益的做法。因此而产生的任何影响和后果,均由东南电视台负责。 特此声明河北省 清东陵徐广源 2007.11.15(查看具体缘由,请点击本博客好友栏内“徐广源”博客) 徐广源先生作清东陵研究学术报告。 徐广源先生简介: 徐广源,满族,1946年3月出生,河北省遵化市人。 1966年于遵化一中高中毕业,1990年至1992年就读于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自幼喜爱历史,由于家近清东陵,60年代就对清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70年代初开始收集有关清陵的资料并进行研究。1977年调到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当时称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工作。30年余来,参加过裕陵(乾隆帝陵)地宫、慈禧陵地宫、香妃(容妃)地宫和纯惠皇贵妃地宫的清理工作,不仅亲手找到了香妃(容妃)的头颅骨,并是惟一抱着香妃头骨跑遍北京的人。1984年,还是目前惟一整理过慈禧遗体的人。他探视过乾隆帝的诚嫔地宫、康熙帝的皇十七子果亲王允礼的地宫、果郡王弘曕园寝内的两座地宫、康熙帝的保姆保圣夫人瓜尔佳氏的地宫。与同仁们一起举办过十几个文物展览,建立了清东陵的15座陵寝的科学记录档案及千余件上等级文物的档案。他的专著有清东陵史话、清西陵史话、清朝皇陵探奇、清东陵、清西陵、正说清朝十二后妃、解读清皇陵,正说清朝十二帝陵、清皇陵地宫亲探记、大清皇陵等,与他人合著书三部。多年来,他通过研究考证,解决了关于清陵的数十个疑难问题。在清史研究、故宫院刊、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紫禁城等国家级报刊和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如清代陵寝规制初探、清代东陵的管理机构、清代东陵的防护、清代陵寝的命名、清代帝后妃谥号浅议、从陵寝的营建看清王朝的兴衰、试论清初满族文化的演变和内涵在陵寝上的反映、浅谈清景陵对后世清陵的影响、景陵石像生为乾隆帝所补建、从宝华裕陵寝的兴废看道光帝的性格等。在省市级报刊上和各级文史资料上发表介绍清陵、清史知识的文章300余篇。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讲清陵知识。与二位同事一起撰写了清东陵申报世界遗产文本,并作为中方专家陪同联合国专家考察了清东陵。30余年来一直从事清陵的研究并担任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负责人。 现任为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中国清宫史研究会理事、河北省博物馆学会会员、唐山市八届、九届政协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