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经济失衡:特征、成因与调整尹继志(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 保定071051)摘要:目前全球经济失衡是以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和亚洲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的经常账户盈余为特征的。失衡由各国间货物贸易不均衡所引发,并导致各经济体间的资本跨国流动,使资本与金融项目也出现失衡。美国国内消费过度和储蓄不足、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亚洲经济体国内储蓄率高于投资率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全球经济失衡不具有可持续性,如果不进行主动调整而任其发展,其失衡的格局必然崩溃并对全球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面对全球经济失衡,中国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承担起全球经济失衡调整所应负的责任,保持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经常账户;国际分工;储蓄率;调整近年来,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决策层的广泛关注。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失衡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风险,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有哪些?全球经济失衡能否持续存在下去?国际社会特别是我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予以应对?这些都是需要理论界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一、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与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不断扩大,2001年以后该比重更是急剧上升,2006年达到6.2%的峰值。与此相对应,亚洲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出现了巨额经常账户盈余,其中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由2001年的174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3718亿美元,这些盈余资金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等方式又回流美国,对美国的“双赤字”(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起到了支持和强化的作用。这种一国赤字和多国盈余并存的现象被被经济理论界称之为全球经济失衡。在近代历史上,全球性的经济失衡已出现过三次,第一次出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的20世纪60年代,由于日本和德国的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国际收支由过去的顺差转为逆差,黄金储备大大低于对外短期债务,美元信用发生动摇,最后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而告终。第二次全球经济失衡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表现为美国与日本的贸易不平衡,美国通过广场协议促使日元升值的办法来解决,结果引发了日本泡沫经济,导致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当前全球经济正经历着第三次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与亚洲主要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的贸易不平衡,随着贸易差额的逐渐扩大,失衡的程度不断加深,产生的影响涉及到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各个领域。全球经济失衡的概念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总裁罗德里戈拉脱(Rodrigo de Rato y Figaredo)于2005年2月23日在名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正式提出的。拉脱指出,全球经济失衡(Global Imbalance)是这样一种现象: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是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1。根据拉脱给出的定义,全球经济失衡可以理解为:贸易赤字或盈余不是均衡地分布在世界各国中,而是集中在某一个国家或某几个国家;在长期内一国的贸易收支不是趋于平衡,而是持续赤字或盈余,因而全球经济失衡的具体表现是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长期出现贸易赤字,相应地,另一个国家或一些国家长期出现贸易盈余。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全球经济失衡的格局中,美国是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美国从1972年开始出现贸易逆差,至今已经连续近40年,除1973年和1975年出现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而且逆差额逐年增加,从1976年的95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7636亿美元。尤其是从2002年至2006年五年间,逆差额增长了近90%。受次贷危机的影响,2007年美国贸易逆差为7116亿美元,比上年有所下降,即使如此,目前美国仍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逆差大国(见表1)。美国高额的贸易逆差与其严格的高技术出口管制有很大关系。从贸易结构来看,美国需要其他国家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品,而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存在出口优势。从理论上来说,美国可以通过互补型贸易来平衡贸易收支。但是,为了防止技术外溢,美国在大量进口制成品的同时,却实行了严格的高技术出口管制。尤其是在2001年“911”事件以后,美国延长了出口许可证的审批时间,加强了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2003年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品竟出现了268.2亿美元的逆差,2004年这一逆差进一步扩大到370.2亿美元。严格的技术管制减少了美国的出口总量,加剧了贸易逆差,使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表1 美国贸易逆差(按国际收支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年 份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逆差额280360671112512221451152112701152年 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逆差额1090741961132616621137196921032204年 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逆差额338936873580418048946171617776367116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数据。http//。第二,全球经济失衡主要由各国间货物贸易不均衡所引发。从总体来看,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是美国与亚洲主要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之间的货物贸易的结构性失衡。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5美国货物贸易逆差额为1604.7亿美元,2007年上升到7909.9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亚洲主要经济体的货物贸易逆差高达4147.3亿美元,占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总额的52.4;对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贸易逆差则达到1273.8亿美元,占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总额的16.1,二者之和占美国对外贸易逆差总额的比重达到68.5%。在货物贸易逆差中,又以美中贸易失衡最为突出。近年来,中国已成为美国货物贸易逆差的第一来源国,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逆差额高达2562.7亿美元,占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总额的32.4(见表2)。表2 2003-2007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构成情况 (单位:亿美元) 项目年份美国贸易逆差总额美国对亚洲地区贸易逆差额所占比重(%)美中贸易逆差额所占比重(%)美国对OPEC国家贸易逆差额所占比重(%)20035356.52637.649.21239.623.1548.110.220046517.43196.849.11619.824.9757.911.620057665.63733.848.72016.326.31002.913.120068179.84126.650.52325.528.41150.714.120077909.94147.352.42562.732.41273.816.1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http/。第三,经常账户顺差方主要集中在亚洲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尤以中国最为突出。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日贸易失衡不同,此次全球经济失衡的顺差方从日本扩展到亚洲各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东盟各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海湾国家等。其中尤以中美贸易失衡最为突出,1995年美中货物贸易逆差为338.1亿美元,2005年逆差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2007年逆差达到2562.7亿美元。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94-2007年,中国经常项目实现了14年顺差,2007年,中国外贸顺差总额为2622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见图1)。与此同时,由于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与石油出口国之间的经常账户收支失衡也日趋明显,2001-2007年美国与OPEC间的贸易逆差从425.1亿美元增加到1273.8亿美元。图1 1998-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额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1998-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第四,全球经济失衡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点,美国制成品贸易呈现逆差,而初级产品贸易呈现顺差。以美中贸易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从中国进口制成品大幅增加,呈现逆差,而美中初级产品贸易却呈现顺差(见表3)。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美国对中国加工装配类制造业FDI的增加,使中国对原材料、矿产等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扩大,同时外资在华企业制成品的加工出口贸易也随之增加,最终形成美中两国之间现有的这种不平衡的贸易结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全球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在亚洲发展中国家聚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发达经济体聚集,带来了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与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互补贸易的迅速发展,最终形成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表3 2002-2007年美中贸易结构组成 (单位:亿美元) 项目年份美中初级产品贸易顺差额美中制成品贸易逆差额2002141104522003465128612004526167242005606207682006924241792007125426881数据来源:The Department of Commerce。。第五,经常账户收支失衡引发了各经济体间的跨国资本流动,使资本与金融项目也出现失衡。由于美国与亚洲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之间的贸易失衡,使东亚各国和石油出口国积累了大量贸易盈余,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同时,各贸易盈余国家为保持本币与美元间的汇率稳定,以及为了使贸易盈余保值增值,不得不将大量外汇储备购买低风险的美国债券,这使美国拥有充足的资金大量进口制成品,并使其成为资本项下的净顺差国。据IMF的统计数据,2007年美国外债余额已达到128779亿美元,占全球债务总额的23.7%。而亚洲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则成为主要持有对外债权的经济体(见表4)。表4 2007年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与主要石油出口国持有的对外净债权 项目国家外汇储备(亿美元)外债余额(亿美元)外汇储备与外债比率(%)/对外净债权(亿美元)-中国152823630420911652新加坡167725565771422马来西亚11995782074621印度290823031263605泰国9475861617361伊朗761 310 245.6 451沙特阿拉伯733 528 138.5 205科威特336 197 170.6139阿联酋255 191133.564阿尔及利亚1100 50 2200.01050利比亚695 45 1544.4 650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数据。http/。二、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原因(一)美国国内消费过度和储蓄不足导致经常项目巨额赤字长期以来,美国采取了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近年来这一政策取向被不断强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为67%,2007年美国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上升至72,家庭债务是可支配个人收入的133%。靠消费拉动经济并没有错,问题是美国储蓄率太低,美国新一轮的低储蓄率从1984年就开始了,到1999年降至2%左右的水平,并维持了长达6年,2005-2007年储蓄率均低于1%2。由于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Roubini,Setser,2004)3。在全球经济失衡形成的过程中,低储蓄的美国形成了巨额贸易逆差,并使美元流出;高储蓄的亚洲经济体则通过贸易顺差将货物输入美国,并形成高额外汇储备,然后又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等形式将所得美元回流美国,使国内过剩储蓄被美国使用,从而形成了美国与亚洲经济体特有的经济失衡结构,如图2。图2 美国与亚洲经济体经济失衡结构美国居民消费之所以持续增长,一是联邦政府的减税政策的刺激。减税使美国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而持久收入的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收入在储蓄和消费之间的分配比例。小布什当政期间,联邦政府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动人口号,各商业银行和房贷机构实行了极为宽松的放贷政策,直接增加了住房购买力,购房需求的上升既拉动了经济也推高了房价。由于房地产、有价证券等金融资产在美国家庭资产中比例的不断增加,通过房地产和股市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财富效应,使得美国个人消费不断增加。二是居民负债消费和公共开支的增加。美国20世纪90年代近10年中,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使美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下的高增长。经济增长使居民对未来持乐观态度,进而敢于负债消费。同时,美国公共开支也不断增加,造成了美国连续多年的财政赤字。巨大的居民消费和公共开支必然导致美国进口不断增加,成为贸易逆差持续的重要因素。(二)亚洲经济体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催生了经常项目巨额顺差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多数亚洲国家选择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出口-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成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战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抑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形成了高储蓄和巨额经常项目顺差。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不足、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中国实行了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出台了出口退税、出口补贴等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提高出口退税率,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等等,都对扩大出口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了实现以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的目的,中国政府不仅为外资企业提供了配套的优惠政策,还为争取更好的贸易环境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些都催生了出口不断扩大,形成了巨额外贸顺差,见表5。另外,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不少亚洲国家采取了谨慎的国际资本管理措施,减少了从国际市场的借款额,大力扩大出口,积累更多的外汇储备,以提高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从而使国际收支出现了持续的盈余。表5 1999-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变化情况 单位:亿美元年份项目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经常项目211.1205.2174.0354.2458.7686.61608.02498.73718.3资本与金融项目51.8219.2347.8322.9527.31106.6630.0100.4735.1错误与遗漏-177.9-318.9-48.677.9134.2270.4-167.0-128.8164.0储备资产变化85.0105.5473.2755.01120.22063.62071.02470.34617.4外汇储备1546.81655.82121.72864.14032.66099.38189.010662.715281.8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99-2007。。(三)亚洲经济体国内储蓄率高于投资率使贸易顺差得以持续伯南克(Bernanke,2005)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亚洲过度储蓄的结果,全球储蓄过剩是当前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4。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C+S=C+I+NX,其中C代表消费,S代表储蓄,I代表投资,NX代表净出口。上述公式可以变形为SI=NX。这一等式表明,在开放条件下,一国投资与储蓄不必相等。当本国储蓄不足以支持本国投资时,可以通过经常账户赤字的方法来以产品的净进口来满足国内资金需要,或通过吸收外国资本的形式补充国内资金的不足。当本国储蓄超过国内投资需要时,则可以通过净出口带来外汇收入,再将外汇收入购买外国金融资产,从而使国内的过剩储蓄变成海外资产。因此,各国出现的经常账户的不平衡,实际上是资本从经常账户盈余国家流入赤字国家,为后者提供融资。根据经济学原理,决定经常账户状况的主要因素是各国储蓄、投资状况之间的差异,各国国际收支状况则是对这一差异的反应。以中国为例,1994-2007年,中国储蓄率一直高于投资率(储蓄率=国内总储蓄/GDP,投资率=国内总投资/GDP)。14年间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年均差额为2.9%,见图3。储蓄率大于投资率意味着中国储蓄超过投资需要。加之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逐年增加,这使得中国拥有的资金额远远大于投资所需的资金额。过剩的储蓄通过净出口带来的资本流出形成海外资产,为其他国家进行融资,亚洲经济体储蓄率高于投资率成为这些国家贸易顺差的内在原因。图3 1994-2007年中国储蓄率与投资率对比情况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8)。(四)石油美元的流向为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提供了资金支持21世纪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使俄罗斯、OPEC等石油出口国的收入激增。由于石油美元源源不断流入海湾国家及其他石油出口国,所以这些国家从来不为外汇储备短缺而发愁,相反,怎样使持有的石油美元既安全又增值才是他们最需要考虑的问题。石油出口国大多国内的投资机会有限,这就使得有相当一部分石油美元流入美国寻找更大的盈利机会。而石油美元的回流使美国获得了更多的资本进口外国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不断扩大。从表4的数据看, 石油出口国都持有一定规模的对外净债权,传统的石油出口国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等都持有规模不等的对外净债权。非洲产油国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的对外净债权分别达到了1050亿美元和650亿美元,虽然绝对规模不大,但它们的外汇储备/外债余额比率却很高,阿尔及利亚的外汇储备是外债余额的22倍,利比亚的外汇储备是外债余额的15倍。如果石油出口国家把大部分石油美元用于国内投资或货物进口,使资金流出本国,最终重新回到工业化国家,这是有助于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但实际情况却是石油出口国通过主权财富基金、私人投资等方式把大部分石油美元用于购买逆差国的金融资产,这等于通过资金借贷方式为逆差国进行融资,从而支持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格局。(五)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内在动因传统的国际分工是一国主要利用本国生产要素进行产品的生产,而现代国际分工则是一国利用各国生产要素、面向世界市场进行产品的生产。在各种生产要素中,土地、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等低技术要素是难以流动的,而技术、品牌、专利等高技术要素是容易流动的。过去20年间,美国等发达国家完成了低附加值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相应地也就完成了生产能力乃至出口能力从高技术要素拥有国向低技术要素拥有国的转移,结果是发达国家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需要进口。由此来看,当前美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正是这种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下的必然结果。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世界各国对其比较优势进行了重组,劳动密集型生产通常率先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使其拥有了出口竞争相对优势;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向国际市场提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也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是,这两类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周期是不同步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开发需要一个过程,表现为技术创新周期;而一般工业制成品的开发周期较短短,产品一经开成功,很快就能形成规模化生产。这样,各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就会出现不同步性:当亚洲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已经发挥出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出来时,必然出现双方经常项目的不平衡。全球经济失衡是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新一轮产业转移带来的各国互补性分工格局形成后的必然产物。三、全球经济失衡的可持续性分析与调整的难点(一)全球经济失衡能否持续从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看,失衡趋势始终存在并日趋严重。许多机构与学者都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在未来是不可持续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Greenspan,2004)指出,没有哪一个国家巨额经常账户赤字可以无限期地保持,美国也不例外,美国不可能无限期地借入这么多资本,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或许在某一天会突然下降。Taniuchi(2006)指出,伴随美元资产收益的下降,外国资本将逐步转投日本、欧盟等经济体,资本流入的减少将使美元逐步贬值,对外进口减少,出口增加,经常账户逆差将向相反方向发展,美国的外部失衡是不可持续的5。实际上,如果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扩大是为国内投资融资,而这种投资又是集中在贸易品部门,用于提高国际贸易品部门的生产能力,这种增长是可以持续的;如果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融资的是外国私人长期投资者,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增加也可不必太担心。然而实际情况是2001年来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扩大主要是为美国家庭和政府消费支出的增加而融资的,并且投资方向主要是房地产这样的非贸易品部门。据此分析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无疑是不可持续的6。由于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美中贸易失衡,而这种失衡有几方面的因素将导致其难以持续:一是中国对吸引外资政策的逐步改变,如近年来中国开始实施的取消对外资加工装配制造业的“超国民待遇”,将使外资逐步从加工装配类制造业向仍在实施“超国民待遇”的高技术产业转移,使中国逐步形成与美国的一种竞争性贸易结构。二是在人民币升值效应的累积作用下,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必然抑制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持续产业转移。三是中国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与保护知识产权力度的加强,将使中国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到以自主研发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为主,也将进一步抑制外商对中国的加工装配制造业FDI增加,最终改变美中两国间互补型的贸易结构,使美中两国间的结构性贸易逆差难以持续7。从长期趋势看,在美国对亚洲经济体加工装配类制造业直接投资难以持续导致的美国贸易逆差不可持续、外国向美国资本流入存在转移的可能、亚洲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导致美国与亚洲经济体互补型贸易结构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下,目前的全球经济失衡将很难持续下去。而一旦失衡崩溃,其带来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与投资需求降低,其紧缩效应必然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增长。实际上,近期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化成的全球金融危机并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强制性调整。因此,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应及早对全球经济失衡进行渐进式调整,以预防失衡的崩溃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更大的伤害。全球经济失衡的格局调整得越晚,世界经济波动的风险就越大。中国也应及早作好准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并最终找到实现经济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有效途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难点拉托(Rato,2005)认为,在当今各国经济联系紧密的条件下,出现全球经济失衡不应指责某个国家或地区,失衡各方共同努力采取一致性的应对策略才是最需要的。他认为美国应削减财政赤字;欧元区应推进结构改革,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刺激内需及增长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另一引擎;日本应加强金融部门的改革,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增加对投资的信贷支持;中国及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应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稳步迈进1。实际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经济组织、各国政府以及学者就认识到全球经济出现了失衡,并提出了各种调整的方案,但在实践层面,调整进程却十分缓慢,个中原因十分复杂。首先,美国不愿承担调整全球经济失衡的成本。长期以来,美国通过巨额进口使美元流向世界,提高了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而其他国家通过外贸顺差获得的美元外汇,又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等金融资产回流美国,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可用资金,间接地支持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必将改变这一格局,美元的世界主导货币地位将可能被其他货币(如欧元)取代,流入美国的资金也有可能发生逆转,这会给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压力,这是美国所不愿接受的。其次,亚洲各主要经济体缺乏抑制出口与本币升值的动力。中、日、韩、东盟等国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是当前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因此,调整全球经济失衡必然要求亚洲经济体减少对美出口,增加进口。这需要通过两条途径:其一,亚洲各经济体本币升值。由于亚洲各经济体长期奉行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相互之间的出口产品竞争性很强,因此亚洲各经济体的本币必须共同升值才能真正降低对美出口。由于本币先行升值的国家将承担更大的调整成本,而目前亚洲各经济体之间缺乏有效的货币合作和汇率协调机制,因此在“搭便车”观念的影响下,各经济体的汇率调整必然存在非同步性。其二,亚洲各经济体逐步调整自身贸易结构。美国对亚洲经济体的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制成品贸易方面,因此调整全球经济失衡必然要求亚洲各经济体改变以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但是,贸易结构调整一般需要较长时间,很难使美国与亚洲互补型贸易结构迅速转变为竞争型贸易结构,因而决定了全球经济失衡调整难以在短期内完成。第三,欧盟不愿将贸易逆差转嫁给自己。欧盟部分学者认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两极是美国和亚洲经济体及产油国,而欧盟各国则基本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平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不是全球经济失衡的组成部分8。在这种认识下,一旦全球经济失衡得到调整,将可能使欧盟更多地从亚洲进口,使欧盟的经常项目逆差上升,抑制欧盟经济增长。因此,欧盟主要国家对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积极性并不高。第四,各主要经济体的储蓄和消费观念短期内难以改变。全球经济失衡是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不同储蓄-投资模式长期实施的结果。国际收支逆差国与顺差国的储蓄和消费观念明显不同。以美、中两国为例,美国是一个消费倾向高、储蓄意愿低的国家,储蓄-投资差额从1991年的-1363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8616亿美元;中国则是一个储蓄意愿强、消费倾向低的国家,储蓄-投资差额从1991年的3647.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2277.4亿元9。储蓄观念不同导致了中国过剩的储蓄向美国溢出,并推动了美国外贸进口额逐年增加。因此,调整全球经济失衡需要提高美国的储蓄率。但是,储蓄率的提高不仅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关,还涉及到一国的经济与文化传统,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居民储蓄观念的转变等,这种改变是很难在短期内做到的。第五,国际社会缺乏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协调机制。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无序调整将导致世界主要货币间的汇率大幅波动,给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目前,在IMF的协调下,美国、中国、日本、欧盟各国和石油出口国已经开始为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进行多边磋商。但是,这种协调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是采取领导人峰会或论坛的形式,所发表的宣言或形成的共识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如果世界主要经济体不能建立起有约束力的国际性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制订出具体的行动时间表,明确各方的责任,确定各自的任务,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就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效。四、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对策从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引发原因和调整的难点看,调整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世界各国必须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中国也不例外。为了在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中争取主动,保持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需要采取以下方面的对策。(一)采取有效措施缩小中美间的结构性贸易失衡减少美国贸易逆差是此次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关键。从美国贸易逆差的地区结构看,2007年美国对亚洲的贸易逆差为4147亿美元,占逆差总额的52.4%;其中美中贸易逆差高达2563亿美元,占逆差总额的32.4%。可见,调整美国贸易逆差的关键是减少美中贸易逆差。根据前面的分析,目前美中这种逆差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美国与亚洲其他经济体对中国的产业转移,使外商在华加工装配类制造业FDI不断扩大,对美出口增加引致的。因此,美国及其他经济体调整在华FDI的规模和结构,减少其对华加工装配类产业的FDI,是减少美中贸易逆差的有效途径。而中国则应积极扩大进口,尤其是增加高技术产品进口。中国应游说美国打破高技术贸易壁垒,取消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增加对中国的高新技术出口。目前,支持美国贸易逆差扩大的主要因素是外国对美国资本的持续流入,2007年底,各国政府持有美国国债达23532亿美元,2008年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已高达7500亿美元。中国和其他外贸顺差国应逐步减少向美国的资本流入,扩大对其他经济体的投资,各顺差国多元化的海外投资将有助于美国减少贸易逆差。(二)以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从长远看,中国需要更多地依靠内需而不是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去实现经济增长,这意味着中国应该引导各种生产要素从贸易部门向非贸易部门转移。为了减少经常项目顺差,扩大内需对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家应通过调整可支配收入的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城乡消费环境建设等措施,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目前,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国内投资与对外出口,而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因此中国应大力推行增加国内有效需求的政策,把国内过剩储蓄转化为消费增加。由于中国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等改革的严重滞后,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一直居高不下。因此,要有效扩大内需,必须扩大政府在养老保险、社会保障、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并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此过程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应有更大的作为。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并辅之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引导和带动内需的扩大,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成为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三)保持必要的投资增长,并以此带动进口的增加中国当前的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是导致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主要原因。为了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应当努力增加消费。但是也应当认识到,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阶段,劳动力就业压力很大,在此时期,投资的快速增长也是必需的。所以,在稳步增加消费的同时仍要保持适度的投资增长。由于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具有相关性,所以国家宏观调控应借助产业政策,将投资更多地引向非贸易部门,特别是增加对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医疗卫生、金融服务和环保等部门的投资。在增加国家政府投资的同时,应注重引导和刺激民间投资,为民间投资提供更多的市场准入便利,提高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率。在增加投资的过程中,应注重通过投资增长带动进口的增加,更多地鼓励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的投资立项,特别是应该增加有助于缓解能源压力、提高环保能力的投资立项,并在建设过程中更多进口相关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过去,中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先进技术的进口,但重点是放在机器设备的进口方面。今后,进口的重点应当从硬技术更多地转向软技术,如专利、设计、高端科技等,以提高中国自身技术应用和开发的能力。(四)加快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实现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中,中国必须积极参与。但是,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不能主动放弃外部需求,而应在继续保持出口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进口,通过增加矿产、石油、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高端服务的进口,实现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保障和支撑。与此同时,中国需要实现更高的产业水平和更快的技术进步,因此加工型贸易需要转型升级。一方面,应实现由传统的粗加工向现代精加工转变,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技术配套能力,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另一方面,应通过税收、信贷等政策,对科技含量和附值高的产品给予关税、增值税等方面的优惠;对于附加值较低,尤其是高耗能、重污染行业的产品则应进行限制或明令禁止。在提高传统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同时,努力扩大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为了分散对外贸易中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应尽可能使出口市场多元化,努力开拓美国以外的海外市场。从长远看,我国应主动调整采用了多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减少过度外向的政策安排,从制度层面促进经济内外均衡的可持续发展。注释:1Rodrigo de Rato. Correcting Global Imbalances-Avoiding the Blame Game Z .IMF News,2005.2宋焱.央行有关方面负责人驳斥”中国责任论”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N.金融时报,2009-1-17(2).3Roubini N,BSetserThe US as a Net Debtor:TheSustainability of the US External Imbalance EB/OLhttp:/pagessternnyuedu-nroubini/papers/ Roubini-Setser-US-External-Imbalancespdf,20044Bernanke,BThe Global Saving Glut and the USCurrentAccount JVirginia Rssociation of Economics,Richmond,VA,2005,March5Mitsuru TaniuchiGlobal Imbalances and Asian EconomiesJ.JBICI Review,2006,146施建淮.怎样正确分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J.国际经济评论,2005(7-8):5-10.7吴宏,刘威.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机制及其前景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5-9.8Alan Ahearne,J.Von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欧洲的观点J国际经济评论,2006(5):9-109The 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参考文献:1刘曙光.解析全球经济M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美)罗纳德麦金农.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3Frankel,J.2004.“On the Yuan:The Choice between Adjustment under a Fixed Exchange Rate and Adjustment under a Flexible Rate,”Paper Presented at an IMF Seminar on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System,Dalian,China,May 26-27.4 Bernanke,B.The global saving glut and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Z.At the sandridge lecture,Virginia association of Economics,Richmond,Virginia.200Edwards,Sebastian.2005.“Is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Sustainable?If Not,How Costly is Adjustment Likely to Be?”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211-287.6赵夫增.经常账户失衡格局下的世界经济共生模式J.世界经济研究,2006(3):13-20.7李稻葵,李丹宁.中美贸易顺差根本原因在哪里J.国际经济评论,2006(9-10):13-16.8周小川.中国的贸易平衡和汇率有关问题A.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C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9李扬,余维彬. 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A .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C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0胡晖,张自如.全球经济失衡理论研究评述J .经济学动态,2006(11) :67-71.11刘威.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重心及中国的参与策略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五四制专版)六年级上册的主题5-神奇的中医说课稿
- 2025合同样本:股权转让程序模板
- 2025建筑施工安全合同范本
- 2025标准上海市商业店铺租赁合同模板
- 2025供应商合同模板甲供货物合同
- 客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版(部编版)
- 五 视力健康与保护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粤教版六年级下册-粤教版(2016版)
- 高中信息技术视频的加工之高中生活点滴说课稿 粤教版
- 2.1 植物细胞工程(第2课时 应用)(教学设计)高二生物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 江苏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糖尿病足报告
- 国有企业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 吊车施工专项方案
- 肺栓塞患者护理查房课件
- 合规风险管理制度
- 病毒课件教学课件
-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缅怀先烈功绩弘扬先烈精神课件
- 2024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 数字化印花工艺智能化
- 香雪制药资本结构优化分析
-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之“有用无用”作文导写素材及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