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用地土地复垦方案_第1页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用地土地复垦方案_第2页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用地土地复垦方案_第3页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用地土地复垦方案_第4页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用地土地复垦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用地土地复垦方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及意义*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需占用大量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和其它农用地。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前期科学规划用地范围、合理规划被破坏土地的复垦方案,其意义极其重大,它不仅可最大限度地节约宝贵的国土资源,而且可恢复耕地面积,使农民有地可种,同时对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将起到积极作用。土地复垦方案的确立作为该建设项目报件资料,可为以后土地复垦的实施管理、监督检查以及土地复垦费征收等提供依据。1.2 编制原则1) 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按照“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复结合”的原则确定规划方案;2)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3) 改善土地利用条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质量和土地生产率,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 依法保障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在土地复垦中得到实惠;5)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6)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1.3 编制依据1.3.1基础资料1)实测项目区地形图 (1:2000)2)*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用地相关资料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土地利用现状图5)*土地利用现状图6)*公路*段改扩建工程方案研究报告7)渝湛国道主干线*省*公路改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3.2有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6)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7)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8)关于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58号)9)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81号)10)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6225号)11)土地复垦条例(试行)12)土地复垦规定(国务院发198919号)1.3.3 行业规范标准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5)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1.4 规划目标1)*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复垦对象为正线用地和建设期间的临时用地。临时用地包括取土场、弃土场、料场、预制场、临时住地、施工场地、施工便道等,该类用地布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占地的多与少以及环境的影响程度,因此,按照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复结合的原则,本着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适用性的角度出发,对该部分临时用地的布局范围作如下安排: 取(弃)土场:根据该项目的实际情况设在正线外的两侧。 料场:根据该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其料场设在正线外两侧。 预制场、临时住地:结合该工程实际情况,将其设在正线外两侧,部分设在正线以内。 施工场地:结合该工程实际情况,将其设在正线外两侧,部分设在正线以内。 施工便道:对设置在正线外的施工便道,需结合通村公路建设,尽量利用现有乡村公路,以少占耕地为原则进行合理布置。以便工程结束后能满足当地需要。 正线用地:为征地红线范围内土地,属于永久占地,复垦对象是路基到红线部分,针对这部分被破坏的土地,土地复垦目标主要是水土保持和改善沿线景观。由于该部分属高速公路生物防护范畴,为避免重复投资,本方案不作复垦方案设计。2)根据上述用地的布局安排,该项目复垦范围为取(弃)土场、预制场、料场、临时住地、施工场地和施工便道,面积共计*公顷,其中取土场*公顷、弃土场*公顷、预制场*公顷、料场*公顷、临时住地*公顷、施工场地*公顷、施工便道*公顷。最终规划复垦面积:恢复耕地*公顷、林地*公顷、草地*公顷,其他农用地*公顷。土地复垦面积统计见表1-1。表1-1 复垦面积统计表 单位:公顷 用地性质类别县(市)待复垦面积最终复垦面积小计农用地耕地林地牧草地其他 农用地临时用地取土场*-弃土场4.293 4.293 3.0250.8600.3800.0* 料场0.567 0.567 0.0000.200 0.367-预制场0.521 0.483 0.*-0.180-临时住地-施工场地-施工便道11.030- - - 小 计16.411 5.343 3.3*1.0600.9270.0*取土场*0.716-0.017弃土场1.697 1.6970.7130.9810.0000.003 料场3.249 3.2491.3730.3421.534-预制场0.853 0.8530.120 *0.000- 临时住地* *0.229-0.1060.012施工场地* *-施工便道10.300 - 小 计17.538 7.2383.5102.0561.6400.032合 计* * * * * * 注:遵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明确要求项目建设要结合通村公路建设修建施工便道,既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又能满足项目施工要求。在方案编制调查过程,当地政府及其村民都表示强烈希望工程完工后保留施工便道,便于当地村民进行农业生产和出行,因此经多方征求意见,本方案将这部分待复垦土地保留为农村道路,不对其实施复垦。1.5 服务年限根据该项目主体工程的施工组织计划和进度安排,工程建设期24个月,故*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的服务期限为:30个月。1.6 主要计量单位面积:公顷长度:米体积:立方米单价:万元/公顷金额:万元(人民币)2 项目概况2.1 项目背景*高速公路是*境内的重要组成路段,是国务院审批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E45,第八纵)的组成段。该项目的建设是我省及西南地区通往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最为快捷的一条通道,是融入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基础工程。为高标准建设好该项工程,遵照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200781号文件精神的要求,*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在认真总结以往高速公路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土地和环境造成破坏的临时用地进行集中管理、集中整治,按照“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复结合”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置,以期达到在满足高速公路建设需要的基础上,又能最大限度节约宝贵的国土资源。2.2 项目简介2.2.1 项目位置1)地理位置:*高速公路处于*省*,呈南北走向。*地处东经,北纬,*向丘陵盆地过渡斜坡地带,海拔一般为8001100m之间,相对高差多在50100m,路线地势由北而南缓缓降低。2)线路走向:*高速公路位于*省*境内,起点位于州府*城南贵新公路一、二级公路的接合处,由北至南途经墨冲、兔场、深河、*、上司、下司、麻尾至省界新寨,终点与GZ50在*境组成部分的*至*一般二级公路相接。2.2.2 项目概述*建设项目隶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国有);项目用地*公顷,其中正线永久用地*公顷,正线外临时用地*公顷;投资规模*万元;土地权属集体所有;建设期限24个月。2.3 项目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2.3.1 项目区自然环境概况1、地形地貌路线位于*高原向*丘陵的过度地段,海拔一般为8001100m之间,相对高差多在50100m,路线地势由北而南缓缓降低。主要的山峰、河谷的走向与背斜、向斜轴向基本一致,南北展布。背斜宽坦形成山岭,向斜狭窄形成河谷。为典型的隔槽式褶皱山区。属侵蚀、溶蚀型中低山地貌。2、气候、气象路线所在地区属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四季不甚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随地势高低略显垂直变化。山地比河谷洼地气温低,降雨量偏高。年最高气温在七月;最低气温在一月;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在58月间,占全年的5560%;平均无霜期294天/年。3、水文1)地表水公路沿线水系较发育,河流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以北为长江水系清水江流域,主要有*等,为雨源型山地河流,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其动态有随季节性变化的特征,动态变化与区内全年降雨量基本吻合。拟建公路沿线地表水系较发育,河流、溪沟散布群山之中。全区地表水系为珠江水系。由于受地理条件和气候等因素影响,有以下特点:j 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山区河流多为雨源型,坡陡流急,洪枯变幅大。k 时空分布不均匀,可利用水量受枯水期限制,自然状态下可利用量小。l 地区分布差异大。个别地段因坡陡,土层薄,林草覆盖率较低,涵养水源能力弱,降水很快形成地面径流下泄。 沿线经过的主要河流有:*。2)地下水 公路沿线地下水资源丰富,多集中于溪谷低处汇集排泄,水量不大,但常年不干,属裂隙岩溶水,水质优良。 地下水埋深重要受地貌因素控制,在深切河谷两侧,地下水埋深一般多在100m以上,而在地形切割较浅的溶丘洼地、盆地、谷地等,地下水埋深多小于50m,局部近地表。评价区内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空隙水、碳酸盐类岩溶水及岩裂隙水三大类。4、土壤 沿线自然条件复杂,土壤类型繁多,而且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垂直分布性。主要地带土壤有红壤,黄壤、黄棕壤和棕壤,其中分布面积最多的是黄壤,约占土地总面积的32.9%。此外,还广泛分布有石灰土(岩),约占总面积的32.9%。在山地垂直的上部,有山地灌丛草甸土的分布,局部地形洼地还发育有沼泽土。在海拔1500以下,广泛分布着经水耕熟化形成的水稻土,约占总面积的8.9%。5、植被 本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地质构成完整,土壤类型多样,土壤中以黄壤及石灰土为主,间有少量水稻土。森林植被既受纬度地带性影响,又深受垂直高度制约,形成树种复杂的多种多样的林相。在南部海拔320m左右的河谷地带,出现热带季雨林景观。在海拔500m以下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组成植被主要为壳科科栲属、樟科阔楠属、樟属,山茶科茶属、木荷属,桑科榕属,金缕梅科蕈属、豆科的围延树、南岭黄檀、野芭蕉、棕榈等,藤木于藤黄檀、羊蹄甲、小叶买麻藤等,草本以荩草、海芋、乌毛厥等组成的常绿阔叶林。在海拔5001200m的坡地,以壳斗科栲属、石栎、水青冈属、樟科的樟属、润南属,山茶科的茶属、柃木属,木兰科的木莲属、含笑属,杜英科的杜英属、猴欢喜属,交让木科的交让木、虎皮楠等,藤木以鸡血藤、木通、菝葜、猕猴桃等,草本有狗脊背、荩草等组成的常绿阔叶林。在这一垂直带中,藤本发育不旺盛。乔木层中渗入了一些落叶树和常绿针叶树,以石灰岩植被尤为明显,在海拔1200m以上,主要以壳科栎属、樟科和樟属,木兰科的木莲属、含笑属等常绿树种,桦木科的光皮桦、桤木,金缕梅科的枫香,胡桃科的枫香、化香,五加科等一些落叶树种组成了长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这一垂直带中藤木很少,草本以禾木刻、菊科以及一些蕨类植物组成。在以下垂直带中,均分布有沼泽贮备、草甸植被、水生植被。此外,马尾松、杉木林在1000m以下低山和低中山下部分布较多,面积较大。2.3.2 社会经济概况1、*位于*南部偏东的*河畔,地处东经1070710747,北纬25262551之间,东与*、*县毗连,南与*、*县接壤,西与*县相邻,北与*县交界,总面积22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42万亩,人均耕地0.78亩。2005年全市总人口49.6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66.8%)。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3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2%。产业结构调整步代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8.1:32.6:49.3调整为2005年的13.5:39.4:47.1。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化工、纺织、制药、冶炼、食品和机械加工等重点工业快速发展,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部分工业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2005年规模工业产值11.9亿元,是2000年的3.1倍,获得“*省经济强市”称号。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逐步深入,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水果、茶叶和烤烟等重要经济作物特色化、产业化经营逐步展开,特色优势经济作物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2005年农林牧渔总产值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743增加到2482元,年均增长5.6%。商贸繁荣发展,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亿元,进出口总额2.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1%和9.9%。2、*位于*省南部,东经1071810750,北纬25122601。东邻*县、*县,南抵*县,西接*县,北靠*,全县总面积242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2万公顷。全县辖10个乡、8个镇、9个居民委员会。250个村民委员会。2003年总人口34.92万人,其中非家业人口3.76万人,占全县人口的10.77%,境内有布依、水、苗、彝、回、侗等民族,以布依族为最多,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69.1%。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第一、二、三次产业产值分别达到3.74亿元、1.95亿元、2.30亿元。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工业为主的多种工业产业。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69亿元。比上年增长46.1%。*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县,是*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县有耕地25.5万亩,其中田19.5万亩,土5.5万亩,1万亩以上连片稻田有5片。基础比较扎实可供较大开发的物种有优质稻米、优质高蛋白玉米、高产油菜、脱毒土豆、皱皮辣椒、杂稻种、蔬菜和烤烟等。2003年*粮食总产量10.52万吨、油料作物0.52万吨、烤烟0.16万吨,肉类产量1.80万吨。全年农业总产值5.91亿元。2003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1.92亿元;财政总收入0.4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2.4 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2.4.1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用地主要涉及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以及未利用地。该项目区域处于*南部,大部分属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农业灾害频繁 ,致使农村居民的农业经济收入低下。人地矛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本项目对破坏耕地的复垦显得尤为紧迫重要。2) 土地利用粗放,生产水平低:近年来过度施用无机肥,使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严重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发挥,加之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严重,项目区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3) 农田水利设施情况:各临时用地,由于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皆属小丘块水田和旱地,无灌排设施。2.4.2 土地适宜性评价项目区土壤主要为河流冲积物及泥岩、页岩类风化发育,质地轻壤至中壤,疏松易耕,地下水位适中,小气候优越,光、热、水配合好,水源大部分为山涧溪流,水量充足。目前大部分土地都是农民经过长期耕作改良,适合种植水稻、油菜、玉米、茶、果等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木。项目区范围土壤典型剖面: Aa层:0-15cm,暗灰黄色(干,2.5Y5/2),壤质粘土,块状、小块状结构,疏松, 有较多铁锈纹斑,根多,pH6.3。 Ap层:15-22cm,暗灰黄色(干,2.5Y5/2),壤质粘土,块状结构,紧,有较多锈 纹斑,根少,pH6.7。 W层:22-72cm,黄色(干,2.5Y8/8),壤质粘土,大棱柱状结构,有较少铁锰结核,紧,根少,pH7.4。 C层:72-100cm,重粘土,块状或碎块状结构,极紧,无根 pH7.4。(采自*甘塘镇,丘陵梯田,海拔820m)2.4.3 项目区土地权属、类型项目区内土地所有权属集体,各行政村的土地所有权属界线清楚,经各村相互确认,无权属纠纷;农户承包的责任田面积及位置经统计核对无误。土地所有权人对土地复垦方案都非常支持,而且要求尽快实施。2.4.4 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涉及*、*,沿线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和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该项目设计全线占地:共需用地*公顷,其中正线永久性用地*0公顷、取土场临时用地*公顷、弃土场临时用地*公顷、施工便道临时 用地*公顷、料场临时用地*公顷、预制场临时用地*公顷、临时住地*公顷、施工场地用地*公顷。各县所占地类面积见表2-1。2.5 项目生产工艺流程2.5.1项目施工工艺 本项目的施工工艺主要包括填方路基施工、路堑开挖、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取弃土工程以及临时工程等。(1)填方路基工程 填方路基采用逐层填筑,分层压实的方法施工。施工工序为:挖出树根、排除地表水清除表面淤泥、杂草平地机、推土机整平压实路面路基填筑。填筑土时适当加大宽度和高度,分层填土、压实,多余部分利用平地机或其他方法铲除修整。 (2)路堑开挖 施工工序为:清表土截、排水沟放样开挖截、排水沟路基填筑、边坡开挖路基防护。路堑开挖施工,除需要考虑当地的地形条件、采用机具等因素外,还需考虑土层的分布及利用。在路堑开挖前,做好现场伐树除根等清理工作和排水工作。如果移挖作填时,将表层土单独放置一处,或按不同的土层分层挖掘,以满足路基填筑的要求。 (3)路面工程 为确保路面工程的平整度和质量,路面各结构层全部由专业队伍承担。底基层、基层均应以机械拌和,摊铺机分层摊铺,压路机压实,各面层采用洒布机喷洒透油层,摊铺机配以自卸车连续摊铺沥青拌和料,压路机碾压密实成型,拌和料由拌和站以机械拌和提供。(4)桥梁施工 桥梁施工工序为:平整施工场地基础施工(钻孔或人工挖孔)桥梁上部构造施工。 基础结合地质情况采用钻孔桩或挖孔桩施工方案,明挖基础采用机械配合人工施工。下部结构除采用支架现浇施工外,也可以根据各企业的特点采用现浇施工。混凝土作业采用几种拌和配合就地搅拌,翻斗车或搅拌运输车配合小推车运输,通过滑槽或串桶入模,严格控制分层浇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钢筋采取加工厂加工配合现场弯制,现场帮扎或焊接。 除钢构采用挂篮悬臂施工外,其余建议均采用预制场集中预制,架桥机假设施工方案,以减小施工风险,保证桥梁施工安全。钻孔桩施工前,先放出墩台轮廓线,然后用机械平整场地,人工配合,以保证钻孔机置于平坦、稳定的地基上,同时做好水池及排水通道,防止施工时泥浆污染附近环境。场地平整完成后,精确放出桩位中心点,并测设出护桩。 (5)隧道工程隧道工程的主要工序为:施工准备施工测量洞口工程隧道开挖、施工支护、施工期防水排水衬砌永久性防水排水设施路基于路面施工附属设施施工。 (6)取(弃)土场施工 取(弃)土场首先施工排水设施和档渣墙。取(弃)土前剥离表土,并将表土集中堆置处理,对其临时堆料场地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弃土时应从低处分层堆弃,经压实后再堆弃上一层。弃土结束后回填表土并恢复植被。路基土石方调运严格按设计进行。2.5.2 施工工艺造成土地破坏的环节 通过对上述施工工艺介绍,可看出高速公路建设对土地的破坏环节主要是挖损、压占和永久占用。其环节为以下几个方面:1)路基施工区对土地的破坏高速公路路基对土地的破坏是永久性占用,属不可恢复型破坏。施工期间,虽然路基及边坡的施工采用边回填边压实的方案,但由于路基的填挖活动降低了路基两侧土壤的固结能力,使其结构松散,破坏类型属压占。2)取土场取土场作为高速公路工程的辅助设施,是为路基填方工程提供泥土所必不可少的场地,大量从取土点挖掘取土,会使取土场的植被和地类遭到完全破坏,破坏类型属挖损。3)弃土场弃土场作为高速公路工程的辅助设施,是为路基挖方工程、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提供弃置废渣的场地,大量的废渣覆盖也会对土地造成严重破坏,破坏类型属压占。4)预制场预制场是专为高速公路工程预制各种构件的生产场地。根据其生产特性,大量的水泥、石渣凝固层积,加之机械碾压和人为踩踏,致使土壤板结、理化性状发生改变,破坏类型属压占。5)临时住地临时住地是专为建设工人提供休息和住宿的场地,此外还是堆放各种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场所。对土地的破坏主要是建筑物压占和人员踩踏,使土壤板结、理化性状发生改变,破坏类型属压占。6)施工便道施工便道是为了便于工程建设,而增设的运输通道。对土地的破坏主要是机械碾压和人员踩踏,使土壤板结、理化性状发生改变,破坏类型属压占。7)料场料场是专为高速公路工程提供石料的生产场地。根据其生产特点,大量的石料开挖,对地表植被和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理化性状发生改变,破坏类型属挖损。8)施工场地施工场地是为了便于高速公路工程施工而增设的生产场地,此外还是堆放各种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场所。对土地的破坏主要是材料压占和人员踩踏,使土壤板结。破坏类型属压占。3 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3.1 已破坏土地现状目前项目区各临时用地均未遭到破坏。3.2 拟破坏土地预测3.2.1 拟破坏土地现状及破坏成因分析1)拟破坏土地现状、破坏面积 (表3-1:拟破坏土地现状、破坏面积统计表) 2)破坏土地成因分析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对土地的破坏具有不同形式,从总体而言对土地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挖损、压占和占用。挖损主要指路基的挖填、取土场取土和料场采石等,破坏了土壤结构,彻底改变了土壤养分的初始条件,而且增加了水土流失及养分流失的机会,若不及时采取相应的回填措施,将会形成深坑,并且影响周边植物的正常生长,加快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速度。复垦种植难度较大,自然植物难以生长,由此引发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农作物减产等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压占主要指高速公路正线外设置的预制场、临时住地、料场、弃土场、施工场地和施工便道等临时用地对土地的压占。因各类临时用地数量多,废渣种类繁多,物理化学性质复杂,从而将会对压占的土地造成严重的破坏。给当地农业生产和村民造成一定的影响。占用是指原有的耕地、林地等地类改变为高速公路路基、站点等。从土地使用用途上讲,是由原来的耕地、林地等改变为交通用地,属永久性占用。综上所述土地的挖损、压占和占用是土地破坏的主要原因。3.2.2 拟破坏土地破坏程度预测根据上述对正线用地和施工便道的处理,本方案只对临时用地的取(弃)土场、预制场、料场、临时住地和施工场地进行破坏程度预测。临时用地土地的破坏程度、类型,主要是根据临时用地不同用途来确定。该工程建设线路长,地形复杂,土地破坏类型多样,对沿线临时用地的破坏预测、数量预测、取土场取土量预测、弃土石渣量预测、石砾含量预测采用实地调查与设计资料统计相结合,再参照以往*高速公路建设经验的方法进行预测。(见:表3-2 拟破坏土地程度预测)3.2.3 减少土地破坏的对策1)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要根据国家制定的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及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避免土地的无效占用和破坏。2)合理规划,严禁在可能造成土地重大破坏的地段取土,严禁滥采乱挖,采易弃难的不合理现象。3)工程建设期间,尽量将临时用地做好防护措施,减少污染、防止水土流失。既要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又要最大限度地节约宝贵的国土资源。4)依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复垦治理”的原则。对破坏的土地,可从生态环境优化、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考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土地复垦建设。3.3 破坏后土地适宜性评价3.3.1 评价单元的确定由于该建设项目路线长,各临时用地面积小且极为分散,因此,以各个场地为评价单元。3.3.2 评价因子的选择根据上述破坏地破坏程度分析结果,结合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状况、水资源条件、排水条件、客土土源、客土质地、破坏地坡度、光热资源等诸多因素,针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经分析,拟选取能够数量化的对破坏地复垦起主导限制作用的破坏地坡度、客土土源、土壤类型、水源、排水条件因素5个因子作定量参评因子,并确定各因子的指标和指数。 表34 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指标选择3.3.3 破坏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耕地优先”的原则,应用上述指标体系对每一个评价单元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出土地适宜性等级分值,从而确定每个参评单元的复垦方向,如表35。3.3.4破坏地复垦目标根据破坏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本方案的复垦目标为:复垦耕地*公顷、林地*公顷、草地*公顷、其它农用地*公顷,共计复垦面积*公顷。3.4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据沿线实地踏勘,除*百腊坡林场一段现有路线穿行于林地之中,改建时结合地质问题拟分幅以长隧道穿山而过。其它路段路线多走行于草坡、荒山之上,仅局部有疏林,沿线森林覆盖率不高,对植被影响不大。公路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最主要的影响表现为对沿线自然景观、地表植物的破坏;对动植物栖息地的影响;导致的水土流失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由于沿线植被覆盖率普遍不高,山高坡陡、地形破碎、自然环境复杂,工程中对山体的开挖和扰动等致使坡面裸露、松动,在水力侵蚀作用下易导致水土流失,其他如填方边坡、取、弃土点也易产生水土流失。这一现象在施工期间与营运初期比较严重。公路对水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对水体的污染及阻隔、改变原有自然水流形态后带来的不利影响等。其中污染主要来源于路面混杂沥青微粒、油污的路面径流,以及沿线的服务区、养护工区、加油站和收费站的生活、生产污水引起。3.4 土地复垦方案选择 3.4.1 土地平整方案的选择破坏地复垦规划整体思路是在破坏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充分考察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结合周边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当地条件和施工单位的现有设备,因地制宜地最大限度恢复被破坏耕地数量。本方案的土地平整主要是对恢复成耕地的地块进行平整,有三种平整方案。一是完全不平整:该项目临时用地,大部分位于山间峡谷,预计整体坡度不但达不到标准耕地质量要求(大部分为180-250),而且还有溪流和山洪水的冲刷。因此,如不进行平整,虽然可以极大地减少工程 量,但远远达不到土地复垦的要求和质量。二是完全平整:完全平整就是将临时用地建成整块平地。这种方案的优点是能够最大可能地增加耕地面积;缺点是土方工程量太大,一次性资金投入太大,投资成本高。三是局部平整:即根据临时用地地形、地貌、面积、空间结构等特点将临时用地划分成若干土地平整单元区,各单元之间用干砌块石挡墙降低坡度,单元区域内土地平整的挖填方尽可能限制在本单元区域内部,追求单元区域内土地平整的统一化;单元区域之间允许有一定的高差。不完全土地平整最大的优点就是充分考虑利用各种条件、各种资源,最大程度地节省了工程量,节约了工程投资。缺点就是不能保证整体平整,但它恰恰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民的耕作习惯。经讨论及技术经济分析,确定采用局部平整方案。3.4.2 梯土方向的选择梯土方向选择的正确与否,将影响土地平整工程量、灌排条件、农作物的光照条件。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本次规划拟订了两种方案:一是梯土长边南北向布置;二是梯土长边沿等高线布置。前者的优点在于作物获得的光照最充分;其缺点是受地形限制,加大了土方工程量,不利于个别低洼地段的排水。后者的优点是因地制宜确定梯土方向,减少土地平整工程量,有利于排涝;其缺点是光照不充分。该项目大部分临时用地的耕地土坎都是沿等高线布设,结合当地农民的耕作习惯,经分析确定本规划的梯土方向为后一种方案,即长边沿等高线布置。3.4.3 回填土壤的选择土地复垦中最大的问题是回填表土,根据该项目周围的实际情况,若从外面运土回填,一是买土成本太高;二是资源有限,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对高速公路正线用地和临时用地的所有地类进行土壤剥离,并集中堆放,以便复垦土地时用。具体方法: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剥离,耕地平均剥离厚度最低30cm,林地、牧草地和园地平均剥离厚度10cm或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剥离。表土剥离: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计算得* m3,计算式为:V=(*0.3)+(*0.1) =*S1:耕地面积=*m2S2:其它面积=*m2覆土:根据工程计算实际覆量为* m3,计算式为: V1=(SA0.2)+(SB0.4)+(SC0.5)+(SD0.4)V2=(SB0.1)+(SC0.2)+(SD0.1)V1: 耕地覆土量m3;V2: 牧草地覆土量m3SA: 取土场面积m2;SB: 弃土场面积m2SC: 料场面积m2;SD: 预制场、施工场地、临时住地面积m2;根据上述计算,在施工中尚缺的* m3表土,通过与临时用地相临的土层厚的正线用地剥离表土,可完全解决。注:由于施工便道大部分是利用原有乡村公路改建而成,即使能剥离少量土壤也不易集中堆放,因此对施工便道不进行剥离。3.4.4 废渣处理方案的选择废渣处理有两种方案:一是将废渣运出复垦地块集中堆放;二是就地平整压实和挖坑掩埋相结合的办法处理。前者的优点是便于工程施工且可提高复垦质量,缺点是运输较难且会造成新的土地破坏;而后者虽然施工较难且对复垦质量有一定影响,但它却避免了造成新的土地破坏。经分析确定本方案废渣处理采取第一种方案。3.5 复垦标准3.5.1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标准土地平整工程是土地复垦项目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耕地质量,保障耕地灌排水畅通以及改良土壤的需要;是满足农作物高产稳产对水分及土质的需求。项目区总体上属高原地带,相对高差较大;从地形地貌特征来看,临时用地土地复垦适宜局部平整方案。从细部来看,土地平整应符合农作物生长的需求,梯土内部坡度控制在10度以内。3.5.2 覆土工程设计标准 复垦为耕地(旱地)的,土层厚度大于50cm,有效土壤厚度大于20 cm,坡度小于10,复垦后的耕地生产力和适宜性接近当地耕地的平均水平。根据临时用地破坏预测分析结果:取土场原土层大于80cm,其它用地(除料场外)只要清除表层废渣后其原土层大于10cm。因此拟恢复成耕地的各地类覆土厚度为:取土场覆土20cm;弃土场覆土40cm;料场覆土50cm;预制场、施工场地、临时住地覆土40cm。拟恢复成草地的各地类覆土厚度为:弃土场覆土10cm;料场覆土20cm;预制场、施工场地、临时住地覆土10cm。林地采取客土回填栽植:客土 *m3 /公顷 3.5.3 草地工程设计标准根据“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因地制宜的原则,草地工程设计标准为:地面植草泥土厚20cm,第二年草地盖度70%。3.5.4 林地工程设计标准根据“宜耕则耕、林草则林” 因地制宜的原则,林地工程设计标准为:乔木规格米径4cm、土球直径25cm;整地规格606050cm;排列方式“品”字形排列、栽植株行距22.5m;表土回填栽植。3.5.5 灌溉设计标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各临时用地原耕地灌溉用水主要为自流灌溉,依赖溪流和天然降水;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根据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8-99)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02-2000要求,确定本项目农作物灌溉保证率为75%,灌溉方式采用引流灌溉。3.5.6 排涝、防洪设计标准防洪标准:按十年一遇标准设计,确保大洪水不出险、超标准洪水有对策。排涝标准:日降雨200mm,两天排出不受涝。降渍标准:控制地下水位1.2m以下。3.5.7 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规定。4 预防控制与复垦措施4.1 预防控制措施1)取土场、料场防治措施根据取土场(料场)的特点,若不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将会对周边的环境和耕地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取土场、料场面积不断扩大,其工作帮坡受到侵蚀会崩塌,直接影响周边地形地貌及植被。在取土场、料场沿采掘方向一侧,土体容易产生滑坡,须采取临时固定帮坡措施;在取土场、料场设置防洪堤和营造防护林带等措施,设置截水沟、导水沟及排水管线。2)弃土场防治措施根据弃土场的土壤条件和地形等特点,应采取综合防护措施,从根本上控制水土流失。首先,为防止弃土场平台上的积水沿边坡下泄引起水土流失,在弃土时有意将平盘筑成具有一定内倾角的内凹平面,同时在周围修筑挡水围堰,以控制平盘积水沿边坡外流现象,从而扩大平盘的积水面积,为植物复垦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对平台进行土地平整、覆盖表层剥离土、营造灌草防护林;边坡采取稳定措施、实施开级削坡、坡脚用草袋护坡、坡面进行鱼鳞坑整地、并营造灌木防护林;弃土场周边修筑挡土围堰、挡土围堰营造灌木防护林。3)预制场(施工场地、临时住地)防治措施根据各个用地的特点和性质,部分场地全部硬化,由于建筑物地基开挖以硬化场地等施工活动,扰动和破坏原地貌及植被,增加水土流失。同时,在预制场(施工场地、临时住地)放置各种材料的地方,应设置排水工程,水土保持应增加绿化地面积及营造周边防护林、改善和保护环境为主。4)路基防治措施根据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在修建过程中扰动和破坏原地貌,路基两侧需要采取防护措施。路基坡脚处须设排水沟、路基两侧栽植道路防护林。此外,路基两侧边坡采用种草防护措施。5)施工便道防治措施由于当地村民要求保留施工便道,应在施工便道两侧修建排水沟、栽植道路防护林,减少水土流失。4.2 复垦工程技术措施 4.2.1 废渣清除工程包括建筑废渣和生产废渣,利用施工单位现有设备-挖掘机、推土机等,将临时用地内的废渣进行就地处理,即:碎石渣采取就地整平压实;大石块采取就地挖坑掩埋。4.2.2 土地平整工程1)坡改梯工程:耕地坡改梯设计主要是依据地形、坡度、土层厚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根据对临时用地破坏预测分析结果,该项目各临时用地的坡度为018;依据我们对该复垦项目土地平整方案的选择和土地平整标准的制定,在平整时采取:土坎防护采用干砌块石挡土墙护坡,干砌块石采用0.5m厚斜坡护坡的型式。2)覆土工程:农作物的生长主要靠土壤表层丰富的有机质;因此,在项目实施初期,将要占用土地的表层土壤剥离,集中堆放并妥善保护好,待日后土地复垦时回填,以提高复垦耕地质量。4.3生物化学措施生物化学复垦措施是利用生物及化学措施,恢复土壤肥力及生物生产能力的活动,它是实现临时用地农业复垦的关键环节。对于临时用地被破坏土地土壤改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植物法:即在复垦区种植多年生或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如绿肥等,提高土壤肥力。这些植物的根瘤有固氮作用,腐烂后除释放大量养分外,还可以生成腐殖质,具有交结和团聚作用,能改善土壤理化形状。(2)施肥法:复垦为耕地的,以施用农家肥等其它有机肥料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消除土壤的不良理化特性。5 土地复垦工程设计及工程量测算5.1 工程设计5.1.1 设计任务对项目区各临时用地进行土地复垦,最大限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项目区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任务是:1)根据项目区各临时用地预测分析地形、现场条件,确定复垦范围,明确耕地、林地和草地区域。计算表土剥离、废渣清除、干砌块石、覆土、平土、乔木、草子撒播工程量并确定其工艺;2)对各部分工程的工程量进行分项计算。5.1.2 设计依据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4)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5)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5.1.3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1)坡改梯工程设计:耕地坡改梯设计主要是依据地形、坡度、土层厚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根据对临时用地破坏预测分析结果,该项目各临时用地的坡度均较缓为018;依据我们对该复垦项目土地平整方案的选择和土地平整标准的制定,在平整时采取:土坎防护采用干砌块石护坡。干砌块石则采用0.5m厚斜坡护坡的型式。典型梯土平整如下: 典型梯土平整断面示意图2)覆土工程设计:采取表土回填拟恢复成耕地的各地类覆土厚度为:取土场覆土20cm;弃土场覆土40cm;料场覆土50cm;预制场、施工场地、临时住地覆土40cm。拟恢复成草地的各地类覆土厚度为:弃土场覆土10cm;料场覆土20cm;预制场、施工场地、临时住地覆土10cm。5.1.4 其他工程设计1)表土剥离:先用推土机剥离表层土-装载机装自卸汽车-运到储土场集中堆放。2)废渣石清除:用机械和人工的方法将地面的废渣、石砾等进行清除。 根据临时用地破坏预测分析,各地类平均清除废渣厚度为: 取土场0cm;弃土场10cm;料场30cm;预制场、施工场地、临时住地20cm3)撒播草籽:打碎泥土整平-浇湿土壤-8g/m2均匀撒播-覆盖无纺布(或用细土覆盖35cm)-浇水养护4)树木栽植:废渣清除整地挖穴表土回填栽植浇足定根水培土养护。5.2 工程量测算1)表土层剥离: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计算V=(S10.30)+(S20.10)V:剥离表土量m3S1:耕地面积m2S2:(林地+牧草地+园地)面积m22)废渣清除:根据土地预测分析结果计算V=(SB0.10)+(SC0.30)+(SD0.20)V:废渣清除量m3SB: 弃土场面积m2SC: 料场面积m2SD: 预制场、施工场地、临时住地面积m23)干砌块石挡墙V= LSV:砌石方量m3L:干砌块石挡墙长度mS:干砌块石挡墙断面积m24)挖土方量V=LSV:土方量m3L:干砌块石挡墙长度mS:干砌块石挡墙基础断面积m25)覆土V1=(SA0.2)+(SB0.4)+(SC0.5)+(SD0.4)V2=(SB0.1)+(SC0.2)+(SD0.1)V1: 耕地覆土量m3V2: 草地覆土量m3SA: 取土场面积m2SB: 弃土场面积m2SC: 料场面积m2SD: 预制场、施工场地、临时住地面积m26)平土S= S1 +S2S:平土面积m2S1:恢复耕地面积m2S2:恢复草地面积m27)撒播草籽S=S1S:撒播草籽面积m2 S1:恢复成草地面积m2 8)苗木数量 N=S133 N:苗木数量(株)S:恢复成林地面积(亩)5.3 工程量测算结果本次临时用地土地复垦项目共有*块土地,总面积*公顷,通过对临时用地土地破坏预测分析结果(见临时用地土地破坏预测分析图),以及对临时用地土地复垦设计(见临时用地土地复垦设计图)得出该项目总的工程量为:表土剥离*m3;废渣清除* m3;干砌块石墙* m3;土方开挖*m3;覆土* m3;平土*m2;栽树*株;撒草籽* hm2。各临时用地工程量见工程量统计表见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