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鲁滨逊漂流记.doc_第1页
名人传鲁滨逊漂流记.doc_第2页
名人传鲁滨逊漂流记.doc_第3页
名人传鲁滨逊漂流记.doc_第4页
名人传鲁滨逊漂流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人传创作时期名人传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作者简介罗曼罗兰( 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 - 1944年12月30日 ),法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传记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867年出生于法国中部,1880年全家迁至巴黎。他于1889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史学系,不久来到罗马读研究生。从罗马回来后,在巴黎大学教艺术史,从此开始了写作,从1898年开始发表作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兰定居在日内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国环境,写出了一篇篇反战文章,他的立场受到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等人的指责,但他没有屈服。1915年,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结果拖到第二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学院才正式通知他这一决定。罗兰将奖金全部赠送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罗兰与法朗士及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行动,他公开宣称:“我不是布尔什维克,然而我认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是伟大马克思主义的雅各宾,他们正在从事宏伟的社会实验。”1935年6月,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并与斯大林见面。1937年9月,罗兰在故乡克拉木西小镇附近购买了一座房子,隔年五月底从瑞士返回故乡定居。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罗兰本人被法西斯严密监视。1944年8月,纳粹败退,巴黎解放,罗兰重获自由。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内容简介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小说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写的,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基罗传三部“英雄传记”。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名人传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扰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显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具体内容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又称三大英雄传或巨人三传。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德国的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别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米开朗琪罗传: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 尾声死。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父亲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市的自治市长。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了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使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琪罗转入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于是,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结束了他的一生。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出生于泰俄国的亚斯纳亚-波良纳,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托尔斯泰自幼就开始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漫长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次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 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担任炮兵连长一职,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对于读者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名人传好词好句1、人生是艰苦的,再不甘于平庸的人,那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2、贝多芬、托尔斯泰,他们都是天才人物,但他们更是英雄他们或由于疾病的折磨,或由于悲惨地的遭遇、或由于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加于一身,这种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他们的呼吸,毁灭了他们的理智,但是他们凭着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他们坚持着艰苦的里程,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化成了不朽的音乐,弥盖郎基罗用他的生命的鲜血雕塑了后人须仰视才见的巨作,托尔斯泰相信“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有幸福的存在。”3、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4、黄昏将临,雷雨也随之酝酿。随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我们。5、天并不在我们之外而在我们之内。6、为了生而疯狂,为了生而陶醉,没有这醉意,他不能生存。7、一个人只有在醉于生命的时候方能生活。8、一个朋友,这很好;但他将要死去,他要到什么地方去,()我们不能跟随他。凡我所不能相信的,我不能说我相信,我永远说我所相信的。属于我的,仅此而已。9、我的信仰使人厌恶或阻碍别人,这是可能的。但要更改它却不在我能力范围以内,好似我不能改变我的肉体一样。我除了我所相信的以外不能相信别的,尤其在这个我将回到神那边去的时候。10、以天真的忏悔与泪水感动过他的童年。11、成为我作品中的女英雄的,为我以整个心魂的力量所爱的,在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美的,这便是真理。是的,爱!不是自私的爱,但是我生平第一次感到的爱,当我看到,在我身旁的垂死的敌人,我爱他。这灵魂的元素。爱他的邻人,爱他的敌人,爱大家,爱每个人,这便是在各方面去爱上帝!爱一个我们亲爱的人,这是人的爱,但爱他的敌人是神明的爱!12、艺术家对于他的作品的爱是艺术的心灵。没有爱便没有艺术作品。13、有时候,人生的现象与痛苦是那么悲惨,对于我们的爱是一种打击,那时,为了拯救这爱,拯救这信念,我们不得不把它超临人世之上,以致它有和人世脱离一切关系的危险。14、社会永远处在这两条路的中间:真理或爱。它通常的解决,往往是把真理和爱两者一齐牺牲了。15、我认为他在艺术上惟一的贫弱,是在于热情。16、似乎艺术之于托尔斯泰不再是他生命的要素;它是一种必须的消遣,或者是行动的工具。但是他的真正的目的却是行动而非艺术。17、人只要度着与爱的律令协和的生活,这是切合他的良心而含有不抵抗与不参加暴力的原则的。那么?不但一百人不能制服数百万人,即使数百万人也不能制服一个人。不要抵抗恶,不参加恶,不加入行政司法、纳税,尤其是军队! 那时无论何物,无论何人也不能制服你了!18、生命是决不能停留在某一点思想上的,生命还需前进。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记(英文原名:Robinson Crusoe,又译作鲁滨逊漂流记,或鲁宾逊漂流记,鲁宾孙漂流记。直译作鲁宾逊克鲁索)是一本由丹尼尔笛福59岁时所著写的第一部小说,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这本小说被认为是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小说,享有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头衔。内容简介鲁滨逊出生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他瞒着父亲出海去了伦敦,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风浪,船只沉没,他好不容易才保住性命。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经商,赚了一笔钱。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尔人俘获,当了奴隶。后来他划着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起。船到巴西后,他在那里买下一个农庄,做了庄园主。他不甘心于这样的发财致富,又再次出海,到南美洲经商。不幸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死了,唯有鲁滨逊幸存,只身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之后,他发现他所乘坐的船漂到了他所生存的 小岛附近,并且还有许多可以使用的东西。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枪支弹药、工具等运到岸上,还有两只猫和一 只狗。然后他在小山边搭起帐篷定居下来。接着他用削尖的木桩在帐篷周围围上栅栏,在帐篷后挖洞居住。他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猎野味为食,饮溪里的水,度过了最初遇到的困难。鲁滨逊在岛上独自生活了18年后,一天,他发现岛边海岸上有一片人骨,生过火,原来外岛的一群野人曾在这里举行过人肉宴。鲁滨逊惊愕万分。此后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围的事物。直到第24年,岛上又来了一群野人,带着准备杀死、吃掉的俘虏。鲁滨逊发现后,救出了其中的一个。鲁滨逊把被救的野人取名为“星期五”。此后,“星期五”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和朋友。接着,鲁滨逊带着“星期五”救出了一个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 西班牙人告诉鲁滨逊土著部落还有十几个西班牙人,并请求把他们一并接到岛上。不久有条英国船在岛附近停泊,船上水手闹事,把船长等三人抛弃在岛上,鲁滨逊与“星期五”帮助船长制服了那帮水手,夺回了船只。他把那帮水手留在岛上,自己带着“星期五”和船长等离开荒岛回到英国。此时鲁滨逊已离家35年。他在英国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妻子死后,鲁滨逊又一次出海经商,路经他住过的荒岛,这时留在岛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安家繁衍生息。鲁滨逊又送去新的移民,将岛上的土地分给他们,并留给他们各种日用必需品,告诉他们不久将会有一些西班牙人到岛上来,并对他们一视同仁,满意地离开了小岛。鲁滨逊在岛上呆了28年两个月零19天。七八年后鲁滨逊带着一堆在小岛上生活的必须品回岛,看望那些西班牙人和那些水手。作者简介丹尼尔笛福,英国作家,新闻记者。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其作品可读性强,主要构架为:主人公通过个人努力,靠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59岁时创作的,小说创造了与困难抗争的典型人物鲁滨逊,因此他被视作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其创作还有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等小说。这些小说对英国及欧洲小说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鲁滨逊漂流记是十八世纪英国四大著名小说家之一的丹尼尔笛福(1660-1731)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学创作的里程埤,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一出版就风靡英国,特别是在水手、士兵、小商贩、小工匠及其他小资产者中广为传阅。甚至有人将鲁滨逊漂流记与圣经相提并论。有故事为证:一天,一场罕见的暴风雨袭击了一个偏避的小村庄,村里唯一识字的小木匠被叫去念圣经,以此来安慰惊恐不安的村民们。由于慌张,小木匠错拿了鲁滨逊漂流记,因为当时这本书正好和圣经紧挨着放在同一个书架上。小木匠读了一大段后,人群早已慢慢安静下来了。至十九世纪末,在英、法、德、意、荷等国家已有各种不同的版本、译本甚至仿作达七百种之多,至今仍是雅俗共赏的世界名著。主要人物鲁滨逊(鲁滨孙、鲁宾逊)鲁滨逊(鲁滨孙、鲁宾逊)(Robinson Crusoe)是一个充满劳动热情的人。他坚毅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直至26年时,星期五出现了。并于28年回到英国。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作为男人的坚毅性格、英雄本色以及乐观向上的精神,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开拓精神和敢于同恶劣的环境勇于斗争的精神。星期五Friday(鲁滨逊给救的野人起的名字)被敌对部落当做大餐,差点被吃掉,是鲁滨逊救了他。随着这段朝夕相处的日子,鲁滨孙因这个土著而改变了自己。也由于他们之间的友谊他才得以存活下去,并回到了家乡。星期五是一个朴素的人,也是一个忠诚的朋友和智慧的勇者。他知恩图报,忠诚有责任心,适应能力强,他和鲁宾逊合作着施展不同的技能在岛上度过了多年。星期五的到来让鲁滨逊圆了归家梦。创作背景本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生活在离智利400英里之遥的安菲南德岛上达4年4月之久,四年后他被伍兹罗杰斯船长所救,回到英国时已成了一个野人。英国著名作家笛福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文学加工,使“鲁滨逊”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他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塞尔柯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他和鲁滨逊都被说成有捕山羊和以羊皮为衣的经历,也都被猫骚扰过;他们也都驯养过山羊和同猫作伴,还都抽时间向上帝祈祷过。但鲁滨逊在其他方面并未借助赛尔科克的经历。本书成书于1719年左右,在作者快年届60时创作了这部妙趣横生、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传记体小说,为自己博得了“英国小说和报纸之父”的美誉。亚力山大赛尔柯克的经历给了笛福的灵感 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大,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主人公鲁滨逊十分乐观,充满了斗志,体现了自我奋斗的精神,他的创造性劳动及成果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如果一个人遭遇困境,而无人解救就必须学会乐观地去改变现状,而这需要像鲁滨逊那样有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我们阅读完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所能体会到的。作品赏析作者借鲁滨逊漂流记歌颂了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冒险进取精神,强调了个人的聪明和毅力。 在小说中笛福创造一个非常成功的文学形象鲁滨逊。鲁滨逊是个劳动者同时又是资产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剥削掠夺的本性。他几次出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到非洲贩卖奴隶。他用火枪和圣经慑服土人,使“星期五”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忠实奴仆。火枪和圣经就是欧洲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人民所惯用的双重武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