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发展问题浅析(汪阳).doc_第1页
中国语发展问题浅析(汪阳).doc_第2页
中国语发展问题浅析(汪阳).doc_第3页
中国语发展问题浅析(汪阳).doc_第4页
中国语发展问题浅析(汪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语在亚洲国家的影响力分析引言 东亚华夏,为拥有5000年乃至 7000 年文明史的古老之邦。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境内考古文化的一系列重大发现,随着东亚南洋语言关系研究的逐步深入,“汉语的起源”或“汉语的祖先”这一挡不住的诱惑再次成为海内外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 美国语言学家 P.K.白保罗 40 年代提出、80年代才为中国大陆语言学家广泛知晓的 “澳泰语系假说”,把侗台苗瑶语言从汉藏语系中划分出去,对于长期奉行“汉藏侗台苗瑶语言同源假说”的中国语言学界震动极大。登上长城的时候,面对关内的农耕和关外的游牧,在两个古老的文明世界之间思索着“万里长城”的历史含义,遥想华夏汉语的起源和演变。 从那以后, 在研究广韵学和上古音的同时阅读民族语言学论着。 1987年看到竟成先生论及古代汉语和阿尔泰语相似性的古代汉语元音和谐现象;1988 年读到格勒先生论述距今六千年前考古文化学的中华大地上的三大考古文化系统和民族系统。三大考古文化系统、三大历史传说氏族系统、东亚南洋三大语言系统在脑海中冥然贯通。1989年草成试论原始华夏语形成的历史背景,初步提出“东亚三大太古语系说”和“原始华夏语。1中国语的组成元素汉字的起源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2. 中国语的发展过程及趋势2.1中国语的发展过程秦汉以后汉语的推移发展(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交融农耕世界以定居的农业经济和城市文明为主,生活富裕而精神保守;游牧世界以流动的游牧经济和部落文明为主,生活艰难而勇于开拓。两个文明带一经形成,冲突就频繁发生。进入金属时期以后,随着游牧民族渴望享受农耕文明成果而向农耕世界发动的进攻,两种文明接触、冲突、交融的旧世界交响曲开始循环往复地演奏。当某个游牧民族在强大头领的率领下统一起来之时,一次大规模的民族战争就来临了。进入农耕世界的征服者都不得不适应当地的经济文化而为被征服者所同化,并且还可能换用了语言。当农耕世界恢复平静、民族融合渐趋完成之时,战争的乌云又在山那边重新聚集,一场新的民族战争又在孕育之中。征服、迁徙、融合、再征服、再迁徙、再融合成为古代民族接触史的主旋律。与之相应,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融合、再接触、再融合亦成为古代语言史的交响乐。在东亚大陆,对于进踞农耕世界的征服者来说,是语言的换用;对于被征服者的农耕世界的语言来说,是语主的嬗变。从而使语言的变化突出表现为语主的变化。 秦汉以后,在北方先后兴起的游牧民族,有汉代的匈奴、丁零,魏晋北朝的鲜卑、柔然,隋唐的突厥,北宋的契丹,南宋的女真,此后是蒙古和满洲。尽管中原汉人以征战、长城、联姻、册封、任用、内迁等一系列方式阻挡游牧民族南下,但是北方游牧民族仍然呈周期性向中原农耕文明区域泛滥,一次次逐鹿中原,大有步黄帝遗踵之雄风,屡屡在中原建立民族政权。从始皇结束姬周封建联邦制统一中国(前221)到清帝皇冠落地(1911)的2132年间,北方民族统治中原或全境长达840年之久,这还不包括具有鲜卑血统的隋唐的326年统治。其中尤以近古时期,从辽、金、元到满清的北方民族政权连绵不绝,造成了中国历史和汉语演变的复杂画卷。为了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尽管中原王朝修筑起万里长城,但是并未能够遏制文明的冲突。“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是:1.作为文化古迹,一项庞大的军事工程建筑物遗址;2.作为统治形态,秦皇暴政的物质孑遗;3.作为政治目的,中原汉人政权一厢情愿划定的一条南北分界线;4. 作为战争结果,中国历史上的“马其诺防线”;5.作为文化象征,中原文明阻挡北方民族南下失败的象征。北方民族只要向中原发动进攻,战马的铁蹄一定会跨越万里长城。即使明朝将京师迁往北京,即使再怎样加固万里长城,也无法防范汉人自己打开山海关。就是吴三桂不献关,腐朽的明王朝也已无法阻止勃发的满清入关。因此长城既不是中华民族强大的象征,也不是“爱国主义”的象征,只是一座废墟。由于东亚大陆生态圈的南耕北牧特征,导致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秦汉以后,以两晋之际的“永嘉之乱”、盛唐之末的“安史之乱”、两宋之交的“靖康之难”为三大高潮,北方游族的入主中原引发了中原汉族居民的屡次大规模南迁,导致中原汉语一分而二。民族融合,又导致了“北留中原汉语”的阿尔泰化或阿尔泰人的换用汉语,与“南迁中原汉语” 的夷越化或夷越族的语言转型。在汉文化和汉族日益辐射和壮大的同时,汉语在对周边语言“汉语化”的历史性进程中也就开始异化汉语本身。(二)主导语言基础音系的历史大变迁秦汉帝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走上了全新的发展历程。西方称中国为Cina源于“秦”的对音, 而中原民族自称“汉”则始于汉朝。 虽然中国境内的语言复杂,但从周代开始就已形成一种在官场和文学中使用的主导语言。周秦“雅言”,西汉“通语”,东汉魏晋为“洛语”,南朝为“吴音”,隋唐为“汉音”或“秦音”,宋元为“正音”或“雅音”,明清为“官话”。在22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汉语主导语言的基础音系实现了一次次变迁,呈现出西安音汴洛音(洛阳标准)南京音,又西安音汴洛音(汴京标准)南京音的周而复始的迁徙轨迹。东汉、魏晋的汴洛话是周代镐京(西安)话在中原的后裔,南朝建康(南京)话又是魏晋洛下话在江淮的发展。至于本世纪逐渐上升为主导音系的北京话,则是明初迁往北平的江淮话的演变,现代北京话是明代江淮话在北方阿尔泰化的后裔。1.主导语言的第一次大变迁 西周(约前1066前771)以镐京(西安)为“宗周”,王族或王畿语言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雅言,随着分封宗亲、礼制教化和文学典籍,雅言也就流播到各地。周公为控制东方,在中原建洛邑为“成周”,迁王畿之众驻守,镐京雅言东传中原洛邑。东周(前770前256年)平王迁都洛邑,雅言再次东迁。秦始皇 “书同文”,以秦文为规范即以秦音为正音。刘氏王室虽为楚人,但西汉(前206后25)建都长安,其主导语言的基础音系必然承袭周秦王畿雅言,逐步演变 “通语”。东汉(25220)都洛阳,主导语言的基础音系转而为洛阳语音。汉晋之间虽有三国鼎立,但曹魏(220265年)一直以中原为中心统治中国北部,不久又一统西晋(265317年),相沿建都于河洛。在河洛建都前后历时近300年之久,从而形成了魏晋文学标准音“洛生咏”或 “晋语”。东汉末年,匈奴、鲜卑等北方民族在晋室内乱之机攻陷洛阳,造成永嘉之乱。 “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中原汉人向潮水般越淮渡江,相继南渡人口约为90万,其中侨寓今江苏和安徽境内的占南渡人口一半。东晋建都建康(南京),建康盛行“洛生咏”,在江淮一带设置侨州,洛音流播于江淮。官吏对士人说洛语,对庶人用吴语。到了刘宋时期,洛语在江南上流社会已经普及。人口与文化的交融,导致了吴越语的汉语化或汉语的吴越化局面的出现。“五胡乱华”,南北朝对峙。中原汉语 “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为秦汉以来中原语言之一大巨变。经过宋齐梁陈,源于中原而兴于江东的江南文化日益成熟,形成了源于中原洛阳而在江东建康有所发展的新的主导语言的基础音系中古金陵语音系统。隋初统一中国,遂有长安论韵。汉化鲜卑人陆法言编撰切韵,以维护金陵、洛下之正音余绪。所谓“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金陵为南而洛阳为北;金陵为今而洛阳为古。日本“吴音”,就是奈良时代到7世纪输入的六朝语音。从秦和西汉的长安音,到东汉、魏和西晋的洛阳音,再到东晋南朝的金陵音,由此形成了历时800年之久(前206后600年)的上古至中古汉语主导语言基础音系的长安洛阳金陵的“横折型”大变迁。2.主导语言的第二次大变迁 隋(581618)唐(618907)相继建都长安(今西安),以洛阳为东都,主导语言基础音系难免西移,“秦音”或“汉音”逐渐成为唐代主导语言的基础音系。天宝年间(742-755),元庭坚更反“时俗共重,以为典则”的切韵,直以秦音撰成韵英。时人斥责陆氏切韵为“吴楚之音”。当时日本遣唐学生和僧人,将长安方言“汉音”带回日本,有“诵两京之音韵,改三吴之讹响”之说。从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北方战火纷飞,中原居民被迫南迁。唐亡以后,五代(907960)相继建都汴洛。北宋(9601127)统一以后,建都汴京(开封)。在书面语中颁行官韵,以“设教崇文,悬科取士”,通行口语中主导语言的基础音系由长安回归汴洛,形成了宋元明称之为的“宋音”、“雅音”或“中州音”。契丹在唐末五代兴起,建立了与北宋对峙的辽国(9071125)。后女真建立金国(11151234),灭辽以后进攻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汴京陷落,金人掳徽宗、钦宗二帝北归,史称“靖康之难”,引发中原居民的又一次大规模南迁。时汴洛“宋音”主要迁往两处。一处是临安一带。杭州话因周围为吴语区,虽保留中原汉语的一些特点而终究为吴语同化。一处是以南京、扬州等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当时迁进几十万中原居民。因江淮语在六朝时已被中原汉语覆盖且处于吴语北部边缘,因此迁往江淮的“宋音”相对纯正地得以保存。南宋(11271279)时期,日本镰仓时代由江南输入的汉字音称之为“宋音”,即指由中原迁往江南的汴洛语音。女真人在接受了农耕经济和汉文化过程中换用了汉语。金亡以后,中原女真人与汉人融合。元蒙古(12791368)宣布蒙古语为“国语”和八思巴字为“国字”,对汉语言文化并不提倡。元亡明(13681644)兴,留居汴洛的中原之音,历金元近300年统治,已非中原旧音;而迁往临安为吴语所包围的汴梁宋音亦已“南浸吴越”;唯有江淮之间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朱元璋诏修洪武正韵,“壹以中原雅音为正”即以南京音为基础音系。南宋以降,“中原”已从地理概念演变成为“文化传统”概念。所谓元明的“中原正音”实指保留在江淮语中的前朝“宋音”,并进一步成为明清官话的基础音系。日本江户时代传入的汉语“唐话”,主要学习南京口音。“唐话”、“官话”便成为明清南京话的专称。从隋唐的长安音,到北宋的汴洛音,经由南宋与金对峙、元蒙古统治的周折,再到明代官话南京音,由此完成了历时近900余年之久(6001468年)的中古至近古汉语主导语言基础音系的长安汴洛南京的又一次“横折型”大变迁。这种近乎八、九百一次的大循环,与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征服战争密切相关,而北方民族的进攻又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周期有关。牧草的生长有丰歉之别,如果雨水充沛则牧草丰茂,马羊肥壮,牧民也就自得其乐;倘若天气干旱则牧草稀少,马羊瘦弱,牧民生活艰难,就会四处掠夺。轻则“南下牧马”,重则“逐鹿中原”。这种与自然气候变化的周期,引发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周期性的变化冲突,最终导致了中原汉语基础音系的周期性循环变化,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政治、经济、语言、文化从一元格局向二元格局的嬗变。2.2中国语在发展趋势上个世纪初,文化的发展问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严重地摆在中华民族面前。那时中华民族的历史境遇不仅是一个文化发展的问题,还有更重要的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中华民族生存的问题。新的世纪之初与上个世纪的历史情景有巨大的不同,但同样面临着文化发展的问题。原因在于,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持力量。新的世纪,我们仍然处在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之中,因此,发展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如何发展中国文化确是一个难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采取改革开放的政策,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和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也是前所未有的。诚然,今天中国社会仍然在许多方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儒家传统文化还有一定程度的复兴,但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大陆上起着主导作用的并不是儒家文化,而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文化”或称为“红色文化”。一些西方学者,如马丁.怀特则明确提出中国改革时期的文化结构的三种成分: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及毛泽东思想还有西方文化。大致可以说,黄、红、蓝三种颜色所代表的三个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近百年文化变迁的主要内容。其中,在海内外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般被认为是产生于“一个静态性的农业社会中”,是一个保守、崇古和“自足的系统”,遵循着“纲常名教”这一套宗法封建时代的道德, 束缚着科学与民主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精神生活。这一优势使得梁漱溟先生断言:随着资本主义文明弊病的暴露于恶化,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提出了一整套称为“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规范。按照五四时期学者们的概括,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是从工业革命中发展出来的、外向的懂得文明。代表民主与科学,注重技术发明和商品贸易,同时注重人权和法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暴露出各种问题和弊病,如贫富差异过大,强权主义,物欲横流等。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文化模式。就个人而言,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旧社会而言,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一个民族由于共享一份文化,不论人们是否居住在一起,或者是否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制度当中,都会有民族的认同感和在心理上行为上一致的特征。中华民族的文化就维系着世界各地的亿万炎黄子孙。所以在发展中国文化的要求下,必须坚持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前提。对于外来文化中国一贯采取“为我所用,以我为主”的原则。世界各国都有其独特、优良的文化。尤其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挑战与机遇,努力发展本国文化,吸收有利的外来文化。文化成为一种软实力,经济竞争,政治较量在表面,真正的较量是来自文化,针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各国都竭尽全力制定积极有力的计划应对。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以自己的文化衡量评价其他文化都是不正确的。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衍生出不少新的文化,包括亚文化,非主流文化。这些文化中有有益的、有有害的,但是很多人对于文化的选择都是很盲目的,人们不自觉的会被身边的文化所感染,渐渐的这些文化会渗入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当中。还有一些外来文化的进入,使得原本就复杂的中国文化局面更加复杂难辨。这些文化上的冲击,虽然不尽然全是好的,但是从某方面来说有利于中国文化繁荣及复兴。文化本来就是一个结构、成分复杂的东西。旧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学术之争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如今中国面对各种文化的渗入,要采取一个积极的态度,相信这些文化被合理吸收后,将会推动中国文化快速走向繁荣。3. 中国语对亚洲周边国家的语言文化的影响3.1中国语对韩国的语言文化的影响中国语对韩国有巨大影响。因为自古以来,中国就与朝鲜陆地相接,海上交通也便执捷,所以有了很多相同的文化习俗。历史上,朝鲜可能是高丽王朝的承继者,而古代高丽王朝与中国有很多相通的东西。高丽王朝是朝鲜半岛封建王朝之一,那时起,高丽王朝的政治、经济大部效仿我国唐朝和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官制方面的三省、六尚书、九寺等与我国古代极其相似。高丽王朝与我国同期的北宋王朝,有着密切友好的关系。两国常派使臣、留学生、商人、僧侣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朝鲜后来分裂成为南朝鲜和北朝鲜,作为韩国的前身南朝鲜自是与高丽王朝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而韩国的祖先从中国那里自然是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是韩国字和日本字一样,都效仿了中国方块汉字,有大家一看就认识的汉字,只是用在韩国那里也和日本一样,发音和意思都不同了。从中国延承了汉字,再加上他们自创的一些奇怪符号,这样就组成了韩国的语言文字。我们知道,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也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3.2中国语对日本的语言文化的影响日本从出现多个小国家雏形到现在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在这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日本先是大量引进中国文化,进而又吸收欧美文化,那么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个日本文化中啊,有中华文明的基因,也有欧美文化的皮囊,但他既不是中华文明的延续也不是欧美文化的翻版,他是一个吸收和借鉴了中华文明和欧美文化在岛国生长起来的文化奇葩。那么“国风文化”有以下几个代表性的特征:首先是日本文字假名的产生。我们知道日本平安时代以前,虽然有语言,但没有文字。为了抒写记录,日本从中国借来汉字,或用其直接作汉语文章,或借用汉字来表音,那么其后日本对汉字进行了改革,他们利用汉字的草体,也就是汉字的草书改编之后创造了平假名,然后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我们汉字的人字旁、三点水)创造了片假名。日文当中的平假名是由中国的草书而来,片假名是由偏旁部首而来,而且发明了迅读的方法,也就是说日本人在读我们的汉诗、汉文的时候怎么读呀?他采用的是一种迅读的方法,也就是说在读汉文的文章时,他改变汉字的语序,然后把它的发音也改成日本的发音,使我们的汉文就变成了与汉语完全不同的日式读法,这叫迅读。就是一个句子,他把它的语序通过符号给它改编了语序,然后他用日本的读法,这叫作迅读。wfS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现在我们学习日语,他的书写包括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当然有的还有罗马字。主要是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实际上这三个都是从中国的汉字来的,汉字本身不用说了,它就是来源于汉字,但是影有些汉字日本也改了,所以和中国的汉字不一样。还有就是平假名、片假名都是来源于中国中国的汉字,所以说我们平常说中国和日本是同文同种,我开始说为什么叫同种,这个我解释了。为什么叫同文呢?我们前边说他们的同文,就是从这儿说的。一看这个文字都有汉字,而且它的假名也是从中国来的,所以说是同文同种。wfS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可以说日语假名文字的产生是日本文化史乃至它的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使日本人有了表达思想感情的更为便利的工具,它不但促进了10世纪日本本土文化的兴起,而且也为日后日本整个历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说假名的产生对日本民族文化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它开始有文化了,可以这样说没有假名它的文字就没有文化,开始有文化了,进步了一个文明社会。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第一个假名的产生。4. 中国语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的对策 4.1 中国语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当务之急是只有在各个不同的具体领域里实现科学的充分发展,亦即对各个不同领域里规律有了充分的了解以后,对客观世界和人类本身的整体哲学思考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否则,空论天人合一这样的上古时期的原始观念除了引人发笑外不会有什么实际用处。看不到这一点,是很危险的。如果整个社会养成习惯,以原始的东西来嘲笑现代的东西,以落后的观念来嘲笑先进的观念,那中国的现代化将遥遥无期。现在国外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主要是实用目的,为了生意,为了职业,真正仰慕中国文化的是少数,我们切不可以为中国开始引领全世界了。只有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置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的民主政治令全世界向往,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高度繁荣的时候,中国文化引领全世界的可能性才是现实的,否则,只能是痴人说梦。中国需要的是向前看,用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文化来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而不是向后看,用传统的原始文化来寻找出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是靠上古原始文化获得发展的,相反,凡是抱着上古原始文化不思进步的地方无一例外的都始终在贫穷落后愚昧战乱的泥潭里挣扎,这里,不需要举出实例,因为对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来说,指出这一点就足够了,而对不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来说,举出实例也没有用处。美国新闻作家托马斯 弗里德曼在他的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中一针见血指出,“在当代,一些伊斯兰国家已经被某些精神领袖所统治,他们拒绝宽容,拒绝改变或创新。这种意识形态最终延误了许多伊斯兰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译本334页)在中国,这种话当然是不能说,因为涉及外交,尽管这只不过是常识而已。一句话, 思想进步缓慢,有时拒绝进步,甚至热中倒退,这是落后国家和社会的共同特点。准确认识世界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而虔诚地接受历史固有的一切,正是准确认识世界的最大障碍。振兴儒学的最大作用就是愚民,这与开发民智的社会需求正好相反。最近,清华大学的国学教师身穿对襟衣服上课,要求学生背诵“四书五经”,这简直是21世纪中国的最新国耻。一个生气勃勃的国家,毫无疑问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站在世界的峰巅,眼睛眺望着前方,关注的是未来,而不是怀抱着过去。沉醉于过去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的前途的。一个民族,只有当多数人学会站着思考而不是跪着顺从而且不管这个跪拜的对象是活人还是死人的时候,这个民族才有希望走到世界的前列。一千条理论说道抵不上一个事实,法国作家法布尔这句话可说是科学文化的精髓,中国社会最缺少的正是这种意识。振兴国学,没有必要,因为它不是中国当前最需要的东西,不管谁提倡,谁鼓吹,不可能有多大的效果。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国学热,至今10年有余,对中国的发展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取得了什么成果,谁也不知道。其实,国学作为学,一直存在着,并没有被消灭,不必着急振兴。基于国学本身固有的缺陷,也不可能振兴。文化,最需要的是建设和积累,而不是刮风式地一会儿打倒一会儿振兴。4.2 中国语未来的发展对策 第一 ,要以正确的心态,从容应付外来语言文化的挑战。应该在吸收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加以发展创造,正确处理好语言发展的本土化多元化的关系,任何一种外来语言要想在中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就必须实现本土化。第二,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