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oc_第1页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oc_第2页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oc_第3页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oc_第4页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湖北经济学院 杨士勇、张涛、彭丽目 录摘 要2一、引言2二、文献综述3三、基于绝对收入理论的经济模型5(一)理论框架5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52棘轮效应53消费者行为理论5(二)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61模型构建62数据来源73模型求解74模型检验85模型的进一步讨论10四、“银色浪潮”的政策建议12(一)大力发展银色产业,合理引导建设银色市场12(二)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3(三)促进社会财富再分配14参考文献16附录16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呈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内部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化,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中国老年人在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其消费观、价值观的不同,从而产生了老年人对食品、衣着、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产品的消费方式的不同偏好。在本文,我们通过建立模型具体分析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的方式和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对银色经济消费市场进行预测,根据建模结果对中国老龄化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消费;银色经济一、引言近三十年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迅速而深刻的转型,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正在经历剧烈的人口转变过程。不仅人口的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老龄化的判断标准,中国已经于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598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2%。基于上述统计数据,中国不仅是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数据在未来40年还将进一步增长。一些人口专家预测,在21世纪中页,中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接近30%,这意味着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仍然在有效实施,同时医疗水平的进步使人口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我国老龄人口还将快速增长,老龄化程度还将不断加深。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人口总体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据人口学家预测,下世纪上半页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29%,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0.07%。这一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从居民消费支出的角度来看,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额逐年增加,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然而,居民消费支出占整个GDP的比重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种状况掩藏着潜在危机,即整个经济体系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危机的影响。因此,中国政府近几年来一直推行刺激内需的政策,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然而,不断深化的老龄化趋势必定会对今后的国内消费支出产生影响。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增多,其消费观和价值观的不同会导致其消费偏好的不同,而这无疑会影响产业结构的状态和调整。这意味着银色产业因需求的拉动而发展机会大增,主要表现在为满足老年人口需要的商品和生活服务设施将大幅度增长,其中适宜老年人衣食用等的商品、老年公寓、老年医疗保障、老年娱乐活动、老年教育等设施的需要量将明显增加。因此,基于人口老龄化角度来分析其消费行为与规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二、文献综述对消费的研究历来是国民经济研究中的重点。关于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越来越呈现出纵深化的特征,即人口老龄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人口问题或养老问题,消费、储蓄、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形成和养老保障制度这五条途径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国外的消费经典理论有凯恩斯(J. M. Keynes)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J. S. Dusenberry)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M. 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F. 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假说和霍尔的理性预期生命周期假说。国内关于消费规律的研究,有邹致庄(Gregory C. Chow)对中国消费函数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居民消费行为做出了大量的研究。臧旭恒(1994)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法等有关方法来验证各种假说和模型,这是较早的针对国内的消费状况提出的局限规范的分析,其研究的重点是1978年前后的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消费行为的假定(以农村为主)。而孙凤(2002)则以中国城镇居民为例,数量研究方法分析消费者行为,分别从居民收入与消费、居民资产与消费、不确定性感受与消费、消费行为特征、消费结构等方面加以阐述。书中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并以中国城镇居民的相应统计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分析,给出政策建议,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余永定和李军(2000)运用以选择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试图推导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消费函数,并根据实际统计数据作了检验,以期它能较好解释目前中国经济中的有关现象,并得出了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居民的消费支出安排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二是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一般都存在一个特定的支出高峰以及一个相应的储蓄目标。有关收入与消费行为的研究,秦朵(1990)利用1952年至1987年我国的统计数据,根据动态建模理论,建立了中国居民总消费的误差修正型计量模型,并测算出从60年代到80年代,居民总消费与总收入间存在着较固定的比例关系:本年短期居民消费波动主要受本年与上年的收入、物价及上年的消费与社会集团购买力变动的影响,这些因素对消费波动的影响程度也大致是固定的结果。韩立岩(1998)将协整分析与模糊分析结合起来,对中国消费函数进行再研究,运用模糊分析找出分段点,然后分阶段进行协整分析,对于19871996年的季度数据进行了季节性协整分析,得出了季节性调整可能造成过度调整从而丢失有效信息甚至破坏协整性的结论,最后总结了对于中国消费函数的新认识。而贺菊煌 (1995、1996)首先利用莫迪利安尼在50年代初提出的关于消费生命周期假说,进而对消费者行为作了接近实际的三项假设,由此探求消费函数的表现形式及其稳态性质,并估计了中国的消费函数。这些研究都没有将人口年龄结构纳入消费函数中,虽然存在着没有找到用一个综合变量来表征人口年龄结构可纳入函数的困难,然而人口年龄结构与收入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毕竟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这方面研究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而随着世界发达国家和中国经济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可以想到的是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将会日渐重要。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中,有关人口老龄化与消费需求的关系研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联合国的有关研究揭示了老年人口和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消费等方面的影响(G.J. Stolnitz,1992)。在这方面,中国的人口经济学家自1990年以来也已有所研究,于学军(1995)认为,伴随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老化是必然的,但是人口老龄化是否构成人口老化问题,以至于整个国家的人口问题要看它的发展程度和速度是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而定。因此,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要区分不同的阶段来看。从长期的趋势上看,中国的人口老年化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多于积极的影响;李建民则在我国快速进入老年化的时期,指出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收入来源稳定性、消费倾向、消费行为等方面都具有与其他年龄人口不同的特点,并对其对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的影响进行研究。但是他们并未建立含有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函数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本研究立足于武汉市老龄化的现状,以实证分析为基础,致力于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三、基于绝对收入理论的经济模型(一)理论框架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消费倾向。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递减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种理论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因此这一理论下的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为:。其中, Ct为第t期的消费支出,Yt为第 t期的绝对收入,表示为自发消费部分,为边际消费倾向。2棘轮效应家庭消费即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3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也叫做效用理论,它研究消费者如何在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分配他们的收入,以达到满足程度的最大化。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它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觉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所以,效用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边际效用分析方法与消费者均衡总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劳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的总和,记为(TU),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以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记为MU。随着消费者消费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一物的边际效用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减少,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一切物品,我们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效用函数:表示消费者在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与所消费的商品组合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它被用以衡量消费者从消费既定的商品组合中所获得满足的程度。运用无差异曲线只能分析两种商品的组合,而运用效用函数则能分析更多种商品的组合。其表达式是:U=U(X,Y,Z,),式中 X,Y,Z分别代表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各种商品的数量。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同年龄人口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们对不同商品的消费也会随之而变化。假设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一定,那么年龄结构作为影响消费需求的一个因素,会部分地决定消费需求。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中,有关人口老龄化与消费需求的关系研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人是消费活动的主体,人口内部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就将对消费需求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主要是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对所需商品和服务有着不同于其他年龄段人口的特殊要求。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和数量的增加,老年人需求范围的扩大和需求层次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本文在绝对收入理论的基础上将老年人口比重和抚养比引入进来,作为对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讨老龄化的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二)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1模型构建根据前文所阐述的消费模型和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的特殊性,我们将老龄化的相关指标引入消费收入函数,引用历年老年人口比重L和老年抚养比f来反映我国老龄化情况,进一步探讨老龄化因素下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文中主要考虑经济中个人消费者的经济行为,把个人消费者的消费与家庭的消费视为类似的经济行为,以Ct表示消费者在第t年的消费水平,以Yt表示第t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U(c)表示效用函数,考虑到老龄因素,我们进一步探讨风险规避系数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设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效用函数u(c)是连续的、二次可微的,则消费者在财富水平为C的阿罗-普拉特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 不确定条件下居民CRRA效用函数的推导:从可以得到: 令, ,进行线性变换得到: ,即为固定不变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用表示考虑到老龄因素和风险规避影响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即有;考虑到棘轮效应,即有; 考虑到老龄化因素下前期消费对后期消费的影响,对指数化为,用表示消费习惯强度系数则变为, 进行相关代换后得到基于消费-收入理论,老龄化因素下的消费收入模型:2数据来源根据本文的模型需求,所选用指标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Y,居民消费水平C,老年人口比重L,老年抚养比f。数据来源于1995年-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经济统计数据库。3模型求解对于上述模型,采用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求解参数。多元线性总体回归模型的一般式: 因变量是随机变量,总体回归参数,又称偏回归参数。反映了在其他自变量变不变的情况下,自变量变动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因变量平均变动的单位。分析软件采用SPSS(16.0):因此有: (1)4模型检验(1)关于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检验由,因此,从来判断,该回归模型有很好的拟合优度。(2)关于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表1 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Model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1Regression7.455E723.728E71.097E4.000aResidual37378.039113398.004Total7.459E713a. Predictors: (Constant), C_t, Yb. Dependent Variable: C根据显著性水平和自由度(2,11),从F分布表查得临界值。显然, ,所以可以在显著性水平0.05下拒绝原假设,认为所设定的回归模型整体上是合适的。(3)关于残差分析残差分析是回归分析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是:如果回归方程能较好的反映被解释变量和变化规律,那么残差序列中应不包含明显的规律性和趋势性。残差分析正式基于这种考虑并围绕对的检验展开,主要任务可大致归纳为:分析残差是否为服从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分析残差是否为等方差的正态分布,分析残差序列是否独立,借助残差探测样本中的异常值。1)残差均值为零的正态分析残差直方图如图1:图1 残差直方图如图1所示,残差分布勉强均匀,因此这种分布可以接受。2)残差的独立性分析如图2,残差的正态P-P图为应变量观测累计概率和模型预测值累计概率间的正态P-P图,同样可以看出残差分布是正态的,散点基本呈线性趋势。图3是以消费观测值为横轴,学生化残差为纵轴的散点图,用于观察残差是否随应变量增大而改变的趋势,也就是诊断应变量的独立性。由图3可知,残差是随应变量增大而增大的,各学生化残差的绝对值都不大于2,未发现有极端值。8图2 残差的正态P-P图 图3 消费散点图5模型的进一步讨论模型的结果中有人口老龄比重L、抚养比f、居民可支配收入y三个变量,受到的影响,由于此模型主要是研究老龄化因素的影响,故下面仅对L、f做进一步研究。(1)式对L求偏导:(1)式对f求偏导: 根据历年数据得到和,如表2。表2 各年居民消费水平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592610613627686718765803878967102911691280-41.0-44.1-44.4-43.7-49.3-51.3-52.3-55.1-59.2-65.5-68.573.8-82.1从表2可以看到,的值均大于零,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相反的值均小于零,且有逐渐减小的趋势。故模型中是L的增函数,是f的减函数,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实际解释力。对值做进曲线回归,拟合二次方程,复合曲线模型,指数方程并进行比较检验,选出拟合最优模型。图4为拟合图形:图4 拟合模型图4中空心点即为实际散点,红实线为拟合最优的曲线图像,为二次方程。曲线方程为:。其拟合优度检验=0.996,方差检验 ,各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则有,综上检验均表明拟合效果很好。进而可根据拟合方程预测未来的值,即L对的增量。对拟合的曲线方程积分,进而可预测未来的值。同理,分析的数值,先对的值做拟合复合曲线模型,指数方程,Logistic曲线,复合比级数模型,乘幂曲线模型。经分析比较选取拟合最优曲线:,故对拟合得到曲线模型:(检验方法同上,略),进而可根据Logistic曲线积分后作f对的预测。采用对二次函数做积分得:来预测,得到如下表3:表3 采用积分函数对的预测数据表年份2010201120122013201420151516.771656.411805.961965.422134.792315.0813175.3014761.0616491.4118376.2722469.1625057.01 从表3中可知,2011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3175.30元,2012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6491.41元,对于上述预测方法只能做近期预测。由上述模型可以得出,在其他假设不变的条件下,随着老年人口比重L的增加,老年抚养比f的降低,老年人口消费水平C也朝着相同方向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在生理上会表现出新陈代谢放缓、生理机能下降等现象,会逐渐部分丧失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有退休制度的统一安排,人在老年阶段也几乎不向社会提供劳动供给和创造社会财富。老年人需要社会提供的食品、医疗等消费品,并且需要别人的照顾。一方面,老年人比例的提高会增加社会抚养负担;另一方面,在技术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将导致社会总产出水平下降,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使社会总产出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上升。因此,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将提高社会的抚养负担,进一步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造成影响。四、“银色浪潮”的政策建议(一)大力发展银色产业,合理引导建设银色市场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我们应对发展老龄产业高度重视。银色产业是以老年人为主要的消费群体而形成的一个特殊产业,老年人的消费习惯与青年人和中年人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老年人需要解决的生活照料、身体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比如老年人日常照料护理服务产业、娱乐休闲产业、老年房产产业、老年教育文化产业、老年传媒产业等。老年人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药品、医疗服务领域,而对耐用消费品如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的需求会显著下降;饮食方面更倾向于低糖、低盐、低胆固醇而不是高蛋白质的食品;另外,老年人通常有着保守、固定的消费模式,一旦形成某种消费习惯就很难改变。针对老龄人口的特殊消费习惯,政府可以考虑适当地调整产业结构,加速服务业特别是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的发展。中国目前的家庭结构大多是“四二一”结构(四位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受来自父辈“养老”压力及来自子辈“育小”压力的双重夹击,家庭负担较重,这也使得“社会养老”成为一种必然,相应出现的老年公寓、老年保健、老年看护、电子商务等老龄产业,拥有不可限量的市场潜力。虽然目前还有不少老年人的消费心态相对保守,导致老年消费市场缺乏旺盛的需求,但各企业、部门应该对这个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市场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开发老龄产品的同时,注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老年人消费观念,创造老年人消费环境,拉动对老年产品的消费需求。而中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老年人的收入也正在逐步提高。因此,大力发展银色产业不仅能够解决中国养老难的问题,而且还能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促进市场繁荣。(二)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老龄化因素下的消费收入模型:可知,如果想要增加老年人消费,必须从根本上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这就需要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更有效地提高国内的总产出,通过经济的发展,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从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可以知道,一国的总产出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可以预测,在未来的40 年中,全社会的劳动力投入数量将会因为人口不断老龄化和新生人口的减少而递减。如果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投入量不变,那么未来中国的总产出必然减少。为了保证总产出的增加,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必须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即提高科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据统计,2006 年美国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80 % ,而同年中国仅为39 % ,远远低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尚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以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未来提高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潜力还很大。目前必须加大科技研发和教育的投入,转变产业结构,变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真正增加居民的收入。另外一方面,在资本一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也能够有效提高国内总产出。人力资源是由全部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那一部分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年人口仍是人力资源的宝贵财富。在我国,法定的退休年龄是在上世纪50年代按照当时的人口健康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规定的,对目前来说明显低,而按法定年龄退休也只是离开现任工作岗位,而不是劳动终止,退休老年人也有工作的权利。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状况的改善,拥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其中相当一部分还会继续加入劳动大军的行列。老年人具有经验丰富、知识基础深厚的优点,并且相当一部分人具有高度的专业知识。如何开发老年人的知识经验资本,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让老年人老有所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既满足了老年人参与建设的欲望,又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解决了知识“断层”问题。改革退休制度,实行灵活的逐步退休办法是适合我国现今的实际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干部和工人可采取到了退休年龄后的两三年或三五年内,暂不办理退休手续(身体多病者除外),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丰富经验,可以实行6小时、4小时甚至2小时工作,工资不变的逐步退休办式,从而使那些身体条件尚好、工作经济丰富的老干部、老工人的聪明聪明才智能够继续为国家做贡献,同时使他们的心理、生理逐步适应退休生活,保障身心健康,为国为民都有利。此外,让老年人研究老龄问题,让他们参与解决养老问题,也非常有意义,同时,老年人的再就业可以从另一个方面促进消费,刺激经济的增长。(三)促进社会财富再分配除了根据老年人消费习惯进行行业和制度的调整外,政府还要增加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低,劳动力和老龄人的赡养成本均比较低。目前中国70 %的老年人口住在农村,其中的绝大部分没有固定的养老金、医疗保障,他们的生活只能依靠子女的赡养。然而,未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独生子女的政策将彻底改变过去多个子女赡养一个老人的状况。为了应对老龄化形势,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由现收现付制改为部分积累制,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度压力的增加不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目前制度规定,个人账户储存额支付完毕之后要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必然会增加社会统筹基金的支付压力。其次,现行制度中有最低养老金的规定,当按照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计算的所得养老金低于这个标准时,需要由统筹基金给予补足,这条政策不仅会造成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的不公平,影响在职人员的缴费积极性,而且会增加统筹基金的支付压力。因此,政府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社会财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的社保体系,加大老龄人口养老和医疗保障,让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消除养老和医疗的后顾之忧,增加他们的日常消费开支。最后,只有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才能更好地发展银色产业,促进老年人口的消费,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参考文献1 Constantinide. GM. Habit Formation :A Resolution of the Equity Premium Puzzl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