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二中2015年下学期高一地理期末试卷_第1页
武汉市二中2015年下学期高一地理期末试卷_第2页
武汉市二中2015年下学期高一地理期末试卷_第3页
武汉市二中2015年下学期高一地理期末试卷_第4页
武汉市二中2015年下学期高一地理期末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二中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命题教师:漆青峰 审题教师:漆青峰考试时间:2015年7月2日 下午 3:004:30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如图为地球局部经纬网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X地位于北京的方向是()A.南方 B.北方 C.西北方 D.东南方2.从X地到P地沿最短路径需经过()A.东半球 B.西半球 C.东、西两半球 D.南、北两半球3.读下面四幅图,关于四幅图比例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丙最大 B.丙最小 C.都一样大 D.无法比较如图某地区1月、7月等温线示意图,m表示大陆海岸线。读图,回答45题:4.有关图示区域的判断,不可能的是()A.甲位于大洋西岸 B.甲位于大洋东岸C.图示区域为南半球 D.图示区域为北半球5.若甲、乙两地的1月和7月温差分别为16 和6 ,b、d两线数值分别为24 、25 ,则a、c两线数值依次为()A.8 18 B.9 19 C.18 8 D.19 9 读右图,回答67题。6假若黄赤交角变为0时,下列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不再存在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7图中M为一岛屿,1月份岛屿的西部地区( )A月平均气温大于0,降水量较多 B月平均气温大于0,降水量较小C月平均气温小于0,降水量较多 D月平均气温小于0,降水量较小读下图,图中河流都是北岸冲刷严重,据此回答89题。8甲、乙、丙三图所在的半球及所属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A甲地属于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乙地属于北半球的温带季风气候 B乙位于南半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C丙位于南半球,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D乙、丙分别属于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9当丙图中湖面达一年中最大值的时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B乙地盛行西北风 C丙地盛行西北风 D乙地高温多雨10依据下方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分析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增加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减少 D出现雾霾,会导致在夜间减少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下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据此回答11-12题。11.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是(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12.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如图6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13.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C2030盛行西北风 D3040盛行西南风14.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国庆长假期间,北京雾霾现象重现,用有关这种自然现象的地理知识,回答15-16题15下列近地面天气系统有利雾霾天气形成的是图5A B C D 16下列有关雾霾天气控制下的城市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的昼夜温差变大B 清晨郊区的能见度比市中心更低C城市的热力环流增强D清晨市中心的能见度比郊区更低下图是某地区气压及相关天气系统分布情况。读图,完成1719题。 17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甲处云系比丁处窄且厚 B甲处云系比丁处宽且厚C甲处比丙处气温高且气压低 D即将出现阴雨天气的是丙处18如果图示天气系统向正东方向移动,48小时后北京市的气压升高到1020百帕,则这段时间内北京市风向和风速分别发生的变化是()A由东北变为西南,变快 B由西北变为东南,变慢C由西北变为东北,变快 D由东南变为西北,变慢19.下列甲、乙、丙、丁四图中,能正确反映冷锋经过北京前后气温、气压变化趋势的是 A甲B乙C丙D丁读世界某区域图,其中图均表示同一区域,且其图幅依次减少四分之三。读图回答20题。20若图比例尺为1N,则图、图的比例尺依次为:A2N 3N B12N 13NC2N 4N D12N 14N读世界某地域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虚线表示航海线),回答21-23题。21P点的气压值为A1005 B1010 C1000 D101522此日,O和P两地风力大小差别大,其主要原因是. P等压线比O密集,P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O等压线比P密集,O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P位于海洋,摩擦力比O小. O位于陆地,摩擦力比P小A B C D23如果图中等压线状况维持不变,某海轮从M点向N点航行,天气变化可能是: A气温:暖冷暖 B气压:低高低C风向:偏西风西南风东南风D降雨:雨晴雨晴雨读右图,完成24-25题。24如果该图表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x轴为时间,y轴为气温,则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Ba曲线表示昼阴夜阴,b曲线表示昼晴夜晴C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Da曲线表示受反气旋控制,b曲线表示受气旋控制25如果x轴表示一年的月份,y轴表示平均气温,则Aa地为谷地,b地为附近的山地Ba地为裸地,b地为林地Ca地为温带,b地为热带 Da地为海洋,b地为内陆地区二、综合题:(共50分)26.读图,若阴影表示夜半球,且C点所在的经度为0,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据图判断,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2)与B地同一日期的范围为 (3)此后三个月内,地球的公转速度(变化) (4)此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5)此刻极夜范围为 。27(11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云贵高原地区等高线图及某天气系统图 材料二 A(云南昆明)、B(贵州贵阳)两城市部分气候资料对比表11月次年4月510月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降水量(mm)占全年比重(%)降水量(mm)占全年比重(%)A115.811.2918.188.87.519.7B278.524.7849.875.34.624(1)说出上述天气系统的形成季节,并据图分析其成因。(5分) (2)依据上述材料,比较A、B两城市冬季的气候差异,并分析其成因。(6分)28读下面图a、图b、图c、图d。完成下列问题。(12分)(1)读图a和图b,A、B两处气压比较,哪处的气压高?_;C、D两地气压升高的是_。(2)我国冬季冷空气南下,流经之地的气压会_。(3)读图c,一般是气压的最高值出现在_时左右。一般认为,气压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有关。例如当白天气温最高时,低层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引起地面气压_;但气压极值出现的时间_(早、晚)于气温。气压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和变化的幅度随纬度变化而有区别,_地区气压日变化最为明显,随着纬度增高,气压日较差逐渐_。(4)读图d,在大陆上,一年中气压最高值出现在_季,最低值出现在_季,气压年变化值很大,并由低纬向高纬逐渐_。高山区一年中气压最高值出现在_季,和空气的受热上升关系密切。29(8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A为伊犁河流域局部图,该流域北,南、东均为山地,该流域降水丰富,降水主要受西风影响,图中阴影部分(甲地)年降水量约为700毫米。图B为伊宁市气候资料图。材料二:土壤有机碳(TOC)和氧化铁(Fe2O3)含量是反映一定气候条件下植被覆盖率和生物量的重要指标,揭示地表植被生长的状况,进而反映当时气候的干湿条件。图C示意“伊犁河谷某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和氧化铁曲线变化图”(虚线为平均值),反映了距今3710年的气候变化。 (1)分析甲地与伊宁市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推断伊犁河谷地区3 710年前至今气候的干湿变化情况。(4分)30(9分)下图表示某地2013年5月15日14:00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5月14日夜间至15日,甲地出现降雪、降雨、大风天气。(1)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4分)(2)图示时刻,甲、乙两地气温较低的是 地,简述原因。(5分)武汉二中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地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CCBBABADBCBAD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BDBACBDCACBD二、综合题:(共50分)26、(10分,每空2分)(1)(90E,2326N);(2)90W向东到180之间 ;(3)先变慢后变快 ; (4)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5)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27.(11分)(1)秋冬季节(或冬半年)。(1分) 北方的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形成锋面,(2分) 受地形(云贵高原)阻滞形成准静止锋。(2分)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差异:B城市气温低于A城市,降水多于A城市。(2分) 成因:B城市位于锋面的冷气团一侧,气温较低,多阴雨天气;(2分) A城市位于锋面的暖气团一侧,气温较高且天气晴朗,降水少。(2分)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8、(12分)(1)B处C处(2分)(2)升高(1分)(3)810下降晚低纬度(热带)减小(5分)(4)冬夏增大夏(4分)29、(8分)(1)伊宁市地处河谷地区,地势较为低平,(1分)对西风抬升作用不明显,(1分)降水较少;甲地位于西风迎风坡,(1分)地形抬升形成丰富地形雨,(1分)降水偏多。(2)干湿变化复杂;(1分)距今3710年至1500年期间,气候相对干旱,降水少;(1分)距今1500年至500年期间降水较为丰沛,为近4000年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