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道岔整治》PPT课件.ppt_第1页
《提速道岔整治》PPT课件.ppt_第2页
《提速道岔整治》PPT课件.ppt_第3页
《提速道岔整治》PPT课件.ppt_第4页
《提速道岔整治》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铁路局工务系统高速线路养护维修管理培训 工电联合整治提速道岔 一 工务部门联合整治提速道岔的项目及标准 按工电分工要求 工务部门负责 一是心轨一动和二动拉板 二是拉板与心轨的连接螺栓 三是钢岔枕与钢轨间的连接螺栓 1 尖轨轨头刨切部分应与基本轨密贴 允许尖端至第一牵引点有0 2 缝隙 其余部分缝隙不大于1 2 尖轨尖端和直尖轨刨切点处及其他部分轨距1435 容许误差 3 2 3 心轨与拉板间的螺栓紧固 无松动 4 心轨的拉板与钢岔枕间距离大于10 5 钢岔枕方正 钢岔枕中心距相邻岔枕中心距离600 偏差不超过20 6 尖轨爬行不超过20 心轨爬行不超过10 7 顶铁与尖铁或与可动心轨轨腰间隙应在0 1 0 2 之间 8 尖轨或心轨与滑床台应密贴 每侧尖轨的第一牵引点及第二牵引点与钢岔枕的前三块滑床台必须密贴 有磨痕或缝隙不大于1 9 扣件与绝缘夹板间距不少于5 10 无影响道岔密贴的钢轨肥边 11 滑床台无影响道岔转换的沟槽 12 道岔转辙部分的水平 高低 轨向应符合提速道岔维修技术条件和 铁路线路维修规则 要求 二 电务部门联合整治提速道岔的项目及标准 按工电分工要求 电务部门负责 一是可动心轨道岔的锁闭板 锁闭板下塑料绝缘垫片以及锁闭板与钢岔枕的连接螺栓 二是心轨一 二动拉板安装外锁闭块的方孔 三是连接铁 锁闭铁及与基本轨 尖轨连接的螺栓 四是钢岔枕托板螺栓 1 尖轨与基本轨 心轨与翼轨应达到静态宏观密贴 尖轨与基本轨 心轨与翼轨间在外锁闭处不应有密贴力 并保证在第一牵引点2 锁闭 4 不锁闭 2 外锁闭在转换过程中 燕尾锁块动作平稳不磨轨底 锁闭铁处燕尾锁块应准确到位 尖轨第一牵引点锁闭量大于或等于35 尖轨第二牵引点锁闭量大于或等于20 心轨第一牵引点锁闭量大于或等于35 心轨第二牵引点锁闭量大于或等于20 尖轨和心轨的第一 第二牵引点外锁闭两侧 定 反位 锁闭量之差不超过2 3 道岔动程的主要技术指标 尖轨第一牵引点动程160 3 尖轨第二牵引点动程75 3 心轨第一牵引点动程117 3 心轨第二牵引点动程68 道岔动程测量点在外锁闭燕尾锁块中心处 4 锁闭杆 锁闭铁及连接铁安装平直 可动部分在转动过程中 动作平稳 油润灵活 无卡阻现象 5 各种防护装置安全 固定良好 各种销子有防跳措施 作用良好 销子旷动量不大于0 5 6 基础托板角钢与钢轨垂直 平顺 道岔各部杆件安装偏移量不大于10 转辙机外壳边缘与基本轨的直线距离偏差不大于5 7 转辙机与密贴检查器的表示杆缺口应调整到距指示标中心偏差不大于0 5 处 8 两牵引点之间任一点处夹10 以上异物试验时 应不能接通道岔表示 9 S700K转辙机及密贴检查器杆件伸出部分应加长遮檐 密贴检查器表示杆在两钢轨中心部分应安装防护罩 10 检查S700K转辙机及密贴检查器内部配线是否有磨损 对可能磨卡的处所应采取措施 11 转辙机和密贴检查器底壳下部应填石碴 以减小振动和安装板弯曲 12 转辙机 密贴检查器 外锁闭装置 安装装置均应符合提速道岔维修标准 三 提速道岔故障处理和预防 一 提速道岔工电结合部常见故障1 道岔转换卡阻主要反映为道岔转换杆件与钢岔枕间碰卡 2 道岔不密贴主要反映在单股行车的道岔上 原定位时道岔密贴 但在扳到反位时 往往扳不到位 严重的离缝30mm以上 回到定位时又造成定位不密贴 3 道岔出现红光带4 道岔表示不良 二 提速道岔工电结合部常见故障的原因分析 提速道岔铺设后 由于其采用了先进技术 大大提高了结构强度 减少了养护工作量 基本能适应重载快速运输的要求 但在运营过程中也发生过一些故障 影响了列车正常畅通 通过深入分析 这些故障的产生虽然是由于设计和制造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而造成的 但可以通过精心铺设 细心养护来防止故障的产生 保证列车正常畅通 1 道岔转换卡阻 1 设计和制造问题由提速道岔的特性可知 提速道岔的各类转换杆件全部安装在钢岔枕内 钢岔枕的设计宽度为340mm 原为320mm 由于设计缝隙仅25mm 制造中产生的误差又会使缝隙变小 因此使道岔的防止卡阻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2 铺设原因 位置不对 铺设时心轨位置和钢岔枕不对 造成道岔上道时缝隙就小于15mm 成为道岔卡阻的隐患 接头不焊接 如铺设时尖轨跟端或长心轨跟端不焊接 而采用普通接头夹板联结 当接头螺栓扭力不足时 使得尖轨仅靠4根岔枕上的扣件阻力阻止尖轨前后窜动 长心轨仅依靠6跟岔枕上的扣件阻力和3块间隔铁间螺栓摩阻力来阻止心轨窜动 阻力不足 使得尖轨和心轨易爬行 道岔前后的木枕不及时更换为 型混凝土枕 或更换 型混凝土枕后未使用 型扣件而使用I型扣件 由于 型混凝土枕的配置数为1667根 km 小于原混凝土的配置数 如采用相同扣件 会使阻力反而降低 造成纵向阻力不足 使尖轨或心轨产生爬行 2 道岔不密贴 道岔不密贴分为道岔尖轨 心轨扳不到位和道岔尖轨 心轨不密贴 引起道岔尖轨 心轨扳不到位的原因是转换力小于转换阻力 1 轨换力过小 电机的原因 转换杆件不平直 晃动严重 造成转换力被分解 垂直于尖轨或心轨的实际转换力小于电机输出的转换力 2 转换阻力过大 滑床台板涂油不良或滑床台板被磨出台阶 摩擦力过大 尖轨或心轨与滑床板不密贴 提速道岔由于采用分动外锁 两点牵引 尖轨间不设连接杆 当尖轨牵引点密靠而牵引点之间不密靠时 应分析具体原因 根据现场调查 一方面是由电务部门调整不良引起的 另一是道岔框架尺寸不准或尖轨硬弯 顶铁碰卡引起 3 道岔出现红光带 由于道岔内各部绝缘是极性绝缘 因此在绝缘处钢轨是绝对不能导通的 工务部门必须严格注意 在提速道岔上 由于采用了钢岔枕 因而大大增加了绝缘处所 而设计中对绝缘接头未采用专门零部件 使得绝缘接头容易导通 胶结绝缘钢轨的接头与普通绝缘接头不同 普通绝缘接头的钢轨 夹板 螺栓间相互不导通 而胶结绝缘钢轨的接头夹板与螺栓是导通的 个别工厂在出厂检验绝缘时 只检验钢轨与钢轨间的绝缘性能 不检验钢轨与夹板的绝缘性能 使得个别胶结绝缘钢轨的一端钢轨与夹板导通 减小了安全系数 4 道岔表示不良道岔表示不良主要是电务调整的问题 但心轨一动拉板的严重晃动会影响道岔的表示 三 提速道岔工电结合部常见故障的处理 1 道岔转换卡阻在提速道岔铺设时 应确保各类转换杆件与钢岔枕上滑床板 耳板 钢岔枕边缘间的缝隙大于25mm 尖轨跟端和心轨跟端应采用焊接 胶接或冻结技术 使跟端接头阻力大于1700KN 以发挥跟端后扣件的作用 道岔前后50m范围内应铺设 型混凝土枕 并使用 型或 型扣件 在钢岔枕与前后 型岔枕间采用防爬钢板或木撑 防止钢岔枕窜动 对长心轨跟端与翼轨间联结的间隔铁 应采用胶接方法联结 以增强心轨阻力 在钢岔枕处的销钉 应由钢岔枕处向内敲入 以防销钉脱出时与转换杆件碰卡 在提速道岔运营过程中 应经常检查各类转换杆件与钢岔枕上滑床板 耳板 钢岔枕边缘间的缝隙尺寸 发现缝隙小于5mm时 应及时采取措施 预防故障发生 可采取的措施有 方正 调整钢岔枕位置 调整转换杆件的位置 进行拉轨并及时锁定扣件 2 道岔不密贴 道岔扳不动时 工务部门应检查转换部分与钢岔枕是否卡阻 如未发现卡阻 则故障一般与工务部门无关 应由电务部门解决 对于道岔不密贴 如是在各牵引点尖轨与基本轨或心轨与翼轨不密贴 则应由电务部门调整 如牵引点密靠而牵引点之间不密靠 则首先应检查牵引点的动程 对不满足第一牵引点动程 160土3 mm 第二牵引点动程 75土3 mm的 应督促电务部门调整 使之符合标准 其次应检查道岔框架尺寸 道岔框架尺寸经调整好后常不能保持而经常扩大 其原因是垫板和混凝土枕间联结螺栓扭力不足或弹簧垫圈失效 造成垫板外挤 垫板孔径33mm 螺栓直径30mm 引起的 需通过调整框架尺寸 更换弹簧垫圈 紧固螺栓的方法解决 孔径磨旷严重的 还应在孔径内加垫垫片 再次是检查尖轨是否有硬弯 顶铁是否过长 对于尖轨硬弯 应通过矫直或更换等方法来解决 对于顶铁过长的 则应通过打磨或更换等方法来解决 3 道岔出现红光带 在提速道岔预铺前 绝缘处所必须先由电力部门测试 确认合格后方可焊接铺设 发现跳信号时 工务部门应首先确定钢轨是否导通 如单股钢轨与夹板或与钢岔枕导通 只说明工务设备存在隐患 但不会出现红光带 应由电务部门寻找其他的原因 4 道岔表示不良 道岔如出现一动拉板晃动严重现象 工务部门和电务部门应同时采取措施 工务部门可采取在一动拉板与心轨凸缘的横向联结螺栓靠螺母侧扩孔 增设套管的方法 限制一动拉板晃动 电务部门可在动作杆下增设滑轮 保持动作杆动作时水平 四 提速道岔其他常见故障及处理提速道岔常见的其他病害有 1 转辙部分顶铁不靠 转辙部分顶铁不靠的原因横向联结螺栓 一是由于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 此时首先要从解决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着手 二是由于顶铁太短 这时应采取在顶铁与基本轨间垫调整片的方法来解决 2 导曲线末端支距偏差过大 与直股轨距矛盾 其原因是 岔枕位置不准确或辙叉位置不对 解决方法是 首先将辙叉位置以直股为标准拨正 其次对岔枕的位置应由尖轨前基本轨接头量起 避免累积误差 3 铁垫板与混凝土枕联结的预埋尼龙套管丝口失效 这主要是由于野蛮施工造成的 对此 首先应严格控制作业 严禁用锤敲打螺栓 对已失效的尼龙套管 应先用钻孔机将尼龙套管顶出 再用环氧树脂将新尼龙套管固定 4 防松螺栓失效 提速道岔使用的防松螺栓采用的是内外双螺母结构 内螺母起锁紧作用 外螺母起防松作用 其安装标准是 先紧固内螺母 使其达到标准扭矩 再紧固外螺母 使外螺母与内螺母基本密靠 拆卸时 先拆除外螺母 再拆掉内螺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