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荒漠草原林草化结构模式的探讨.doc_第1页
乌兰察布市荒漠草原林草化结构模式的探讨.doc_第2页
乌兰察布市荒漠草原林草化结构模式的探讨.doc_第3页
乌兰察布市荒漠草原林草化结构模式的探讨.doc_第4页
乌兰察布市荒漠草原林草化结构模式的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乌兰察布市荒漠草原林草化结构模式的探讨 (乌兰察布市国营林场管理站 王琰)摘要 乌兰察布市荒漠草原是温带草原中最干旱的一个类型,为草原区自然条件最严酷、草场生产力最低、生态系统最脆弱的一个地区,针对荒漠草原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生产现状,开展荒漠草原区林草业的优化配置模式的研究。关建词 荒漠草原 林草业 模式一、荒漠草原区域自然概况乌兰察布市草原位于乌市后山地区,是采用向荒漠过度的地带性植被。其分布东起化德县经商都县、后旗、中旗至四子王旗,整体是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地带总面积 398.5 万公顷,草原区地貌形态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平均海拔为1500-2000m。气候处于干旱区边缘,年均降水量为150-250mm,60%-70%的降水集中于7-9月份,10积温为2400-3200,气候干燥度达到2.5-3以上。土壤以钙土为主。群落植物种组成简单,草群低矮,稀疏。 (1)灌木饲料林模式 草原地带分布有山杏、蒙古扁桃、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狭叶锦鸡儿等灌木种,这些灌木种往往在地带性景观的径流线及低洼地段(季节性积水)构成灌从,由于灌木丛层片局建群地位,其下草本层片生长发育受限,群落植物种构成较少(5-10种)。天然形成的灌丛由于群落结构多样性较低,经过载濒樵,灌木林分极不稳定,生态效益和生产力较低,需要进行结构的优化调整,但不宜破坏其天然空间分布格局,以穴状整地回填土后直播造林,使灌丛空间垂直结构增至3-4层,并调整放牧强度。成熟且开始衰退的灌丛(4-5)进行平茬复壮更新,老枝可膨化加工制为饲料或作为薪材等其他经济开发,嫩枝、叶生物量得到有效增加,提高了灌丛放牧利用价值,并使灌木饲料林林龄结构呈正金字塔型。 (2)灌丛化草牧场模式 灌丛化草牧在草原植物被景观中分布较广,构成草原区较为特殊的草牧场类型。灌丛化草牧场的灌丛层片盒草本成片协调发育较好,灌木在草群中密度、空间分布格局、生长等生态稳定性较强,结构配置较为合理,一般不需人工造林,只是由于过牧当年生长不显著进行合理的载畜量调整后,灌木生长正常,净生长量明显增加,多种效益能够持续发挥,在灌丛化草牧场中,局部草本群落草群低矮、稀疏,退化较重,生产力较低的地段应建立半人工草场以进行改良,以成片状(100-100)、小块状(1-5)和带状(5-10100-1000)等形式建植镶嵌式人工草场。适宜种植的优良牧草主要为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扁穗冰草(A.coristatum)、木地肤(Kochia prostrate)、胡枝子(Lespedeza cuneata)、驼绒黎(Eurotia arborescens)、优若黎(E.ceratoides)、冷篙(Artemisia frigid)等,该半人工灌丛化草牧场生产力显著提高,群落结构多样性增加,系统的稳定性也明显提高。灌丛化草牧场模式由于人为投入低,且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天然植被结构方式及自然生长规律,从而有些地降低了人工草场建植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生产力恢复周期较长(建植后3-5年)等副效益 。二、林场复合经营系统模式生态效益分析1.防风固沙乔灌结构的隐域性防护林具有明显的减低风速的效益,降低幅度在20%-60%之间,并且对风的垂布也有影响,减小风害。地带性灌木片林及灌丛化草牧场的防风固沙效果也很显著,灌木饲料林下垫面风速一般降低30%左右,灌丛化草牧场近地面较非灌木化草牧场风速地15%-20%。锦鸡儿灌丛基部机械积沙作用显著,丛内往往比较均匀地集存厚10-20的粉细沙形成的沙被层。2.减少水土流失各林草业系统模式中树冠 、地表植物、枯枝落叶及其植物根系(尤其是灌木的发达根系,可超过地上部分几倍到几十倍)成为降低水土流失的高效“阻尼”(约10-20m)。这是系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生态特性之一。3.改善小气候树冠可以缓冲空气温度湿度的急剧变化,还能保地面免受日灼热,同时减少晚间热量的散失。据我们在察右中旗米粮局乡测定,镶边型(网络化)、带交型(平行林带)模式内的农田较旷野地温度1-2,相对湿度平均增加3%-10%(近地面),土壤(10-51)含水量增加11.8%,日蒸发量(水面)减少25%左右,延长无霜期一周左右,冬春可给农田或草场增加大量积雪,尤其灌丛内及背风处积雪更加明显,使土壤水分显著提高。4.改良土壤众多报道说明,林草业系统中,深根系树木对土壤改良和养分循环由于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树木可利用深层土壤中的养分,并通过枯枝和牲畜粪便将养分带到土壤表层,从而有利于浅根系的作物和牧草利用。豆科植物可固定空气中的游离N,使系统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据侧定中间锦鸡儿灌丛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对照高2-2.5倍。5.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显然,草原林草业比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在同样的资源消耗下有更高的产出或在同样的产出时,消耗更少的资源。单位面积产量的。绿肥的有效应用,小气候的改善,显著地降低了生产成本,系统生产力提高30%左右。草原林草业实施之后,吸引了许多传统农区的剩余劳动力和生产及管理技术,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农林牧多种经营,据调查,林草业主要实施区(如林场及附近苏木)人均收入要高出本去工人及牧民的50%-100%。广大农牧民已开始认识到草场的林草业建设,给自身发展带来的益处,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并积极投资进行草牧场林草业建设。6.讨论乌兰察布市草原区生境条件分异性较大,林草业系统结构模式也具较强的生态适宜范围。因此,必需依地区自然条件的特点进行树种、林分的科学配置。地带性林草业系统模式的配置,要充分研究天然灌草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最佳的灌草自然配置模式,进行系统结构配置。灌草植物种选择当地天然生长良好的饲用价值高的种,一般不需进行大面积的人工建植,这样在低投入的同时,使系统生产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使系统充分保留天然植被的稳定、高效的特性。所建模式同样也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种间竞争。树木与农作物由于生态位之重叠,可能存在着土壤养分、水分、太阳辐射及空间上的竞争,影响某种成分的产量这种竞争可通过选择根系较、冠幅较窄和落叶树种等方式进行优化。并依据农作物经营特点进行逐步调整林木密度和林带的空间结构。各式林农结构模式中,农业的发展必须开辟水源。草原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是有限的,应加强滴灌、喷灌等高节水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持区域水量平衡。草原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林草业系统模式的营建经营、开发和利用,首先要以生态平衡为前提,要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林草业系统达到持续阶段要经历建设、恢复、稳定和持续等四个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