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doc_第1页
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doc_第2页
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doc_第3页
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doc_第4页
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跨文化交际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要成功地进行交流,语言是基础,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尤为重要。我们说语言只是一种交际符号,如果语言不负载文化就只能是毫无意义的一堆符号。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 指出:“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续下来的各种做法与信念,这些做法与信念的总和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外语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其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和敏感性,提高社会文化能力,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是符号系统,它是一个由音位、音素、词和句以及篇章构成的系统。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人类形成思想的工具,人类思维的过程或结果体现在词汇和其它语言结构中。(高宝红,2001 :2) 文化本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哲学、历史、地理、信仰、价值观念、宗教及行为准则等。语言学家胡文仲将文化分成三层含义:“ 一层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二层是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等,三层是观念文化或心理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公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胡文仲,高一虹:1997) 语言学界对文化有另一种划分,那就是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知识文化”指的是“ 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进行交际时,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张占一:1994) 而“ 交际文化”则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发生影响的言语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即词,句,段中有语言轨迹的文化知识。(赵贤洲:1989) 语言与文化在外语学习和交际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民族既有自己丰富的语言,又有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 又像一扇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另一方面,文化包罗万象,语言的正确使用受文化的制约,语言无时无刻不负载文化。只有深刻理解了语言与文化这种辨正统一的关系,才能在学习中洞察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自觉习知其语言系统中潜隐着的“交际文化。三、文化差异与跨文化语用失误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包括思维方式、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宗教等。外语学习者应努力探寻语言中深刻的文化内涵,时刻用文化意识去指导自己的交际活动,要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 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Hymes ,1972 :227) 不要随意滥用或套用本族文化,避免由此引起的文化干扰,造成交际困难,冲突,误解,甚至仇恨。这就是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 所称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根据Jenny Thomas 的划分,跨文化语用失误可分为两种:语用 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和社会语用失误(socio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交 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牵涉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 胡文仲, 1994 :29) 学好外语的最佳途径是让外语学习者沉浸在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中,并同本族语使用者直接接触。(胡文仲:1998) 然而,客观事实是,绝大多数外语学习者不可能都有去目的语国亲身感受异国文化的机会,都是在本族文化氛围里学习外语。人一出生就开始接受本族文化的熏陶,本族文化根深蒂固,其一言一行无不受其影响。这就必然导致我们在交际中容易犯文化语用错误,凭主观臆断或想象随便套用本族文化,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这些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 1 词语和结构的任意套用“of course”是英语中常用的短语,可以用来回答各种问题。它不仅仅能表示热情,在不同语境中会引起听者不同的心理反应,这正是中国学生常出错之处。例如,当外宾向你打听“Is that the Great Wall Hotel ?” 如你毫无思索地回答“of course”那将会显得语气非常生硬,带有藐视对方的感觉,认为问话者无知,不屑一顾。英语中像authorities(当局) ,propaganda (宣传) ,politician(政客) ,statesman(政治家) 等词都具有强烈的褒贬内涵,运用时都必须考虑对象,语境,不能凭字典上的释义任意使用。2 文化观念和交际模式的套用文化观念与文化习俗的差异,对微妙的语言交际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外语学习者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观念、习俗、心理和中国文化观念、习俗和心理之间差异的了解和认识,往往在与西方人交流中套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仿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从而使交际陷于尴尬境地或引起一些误解。汉语里熟人一天中初次见面总是热情招呼道“吃饭了没有?”“ 去干什么?”“上哪儿去?”然而,如果你在吃饭时间这样问一位西方人“Have you eaten ?”他肯定会误以为你要邀请他一起用餐或因他没钱而邀他一同进餐。中国熟人途中相遇,常习惯寒喧道“你去哪?”但如将为“Where are you going ?”用在向西方人打招呼时,那就有多管闲事之嫌了。3 价值观念误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塑造了国人谦虚谨慎,贬己褒人的遇事风格。中国国情造就了中国人没有隐私,什么都是公开的,什么都可以问,可以打听。可是,在西方人眼里,你做了事而受到感谢或赞扬是理所当然的,不必推辞。如一味像中国人谦虚推辞道:“not at all”会使人产生你太虚伪的感觉。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不容侵犯。既便是打听这方面的事情也将被视为对个人权利的干涉。中国学生喜欢随便向外国人打听“How much are you paid each year ?”(工资) 、“How old are you ?”(年龄) 、Are you married ?”(婚姻) 等隐私问题,殊不知这不但不能达到交际目的,反而会遭致对方的不满。西方人独立意识强,任何时候希望别人尊重他的独立能力和办事能力。在中国,出于关心,人们对病人常提醒道:“注意身体、“多保重”,对长者总喜欢在姓氏前以“老字相称以示尊敬,称长寿者为“老寿星。但是,在西方人面前你过多用“take care of yourself”这类建议和劝告式的关心方式,他们难以接受。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的独立能力和判断能力受到怀疑。“old”一词在西方人眼里代表无用和无能。他们总希望自己年轻,还能做很多事情。四、结语交际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是中国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对西方文化的系统学习,尤其是对中西文化差异缺乏洞察力和领悟力。外语学习是语言技能和文化技能双重能力的学习,只有将这两种技能完整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论跨文化社交语用失误的文化探源及对策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语言交际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往往容易违反说话规则,影响交流与沟通,有时会导致严重的交际后果,不仅会造成误解,还有可能引起根本性的文化价值冲突。作为跨文化交际中主要障碍的社交语用失误主要是由文化因素中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诸多差异造成的。本文指出避免跨文化语用失误既要注重二语或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培养,也要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引言 英国语用学家Thomas(1983)在应用语言学AppliedLinguiatics第四期发表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为分析语用失误和文化迁移建立起了理论框架。本文旨在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社交语用失误作文化探源并寻找其避免语用失误的对策。 一、语用失误的定义和分类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根据Thomas(1983)的观点,语用失误“不能通过听到的话来理解其含义”。我国研究语用失误的第一人何先生(1988)认为,“在言语交际中导致交际者本人未能取得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有时又被称为语用违例(Ninio&Snow,1996)。语用失误主要表现为说话方式欠妥,或者不符合特定语言和文化社区的表达习惯,或者说话不合时宜等。 需要指出的是语用失误不等于语法错误,错误是可以改正的,失误只能去避免。在Thomas(1983)看来,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在表达思想时出现语法错误,至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但违反交际规则如礼貌原则就会被认为是“举止不好”,被认为是“不真诚的,存心欺骗的或居心不良的人”。她根据Leech关于语用学的分类,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前者主要是指由语用语言迁移所造成的失误,即把一种语言中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的对应关系照搬到另一种语言的使用之中,造成使用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这类失误还包括因教学所导致的错误,比如在实际生活中用课堂上学的完整句子讲话或回答问题。而社交语用失误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会话的语域、话题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有关。例如,一位学生向外籍教师Johnson打招呼:“Hello!TeacherJohnson.”外藉教师Johnson此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中国学生也很失望,觉得这个外籍老师没有礼貌。这种误解是由于英汉称呼系统不对应,正确的说法应是直接称呼“Johnson”,或者称呼“Dr.Johnson”、“Prof.Johnson”也是合适的。此外,笔者观察在中西方人打交道的的时候,中国人最常见的开场白就是“Hello,.Whereareyougoing?”或者“Haveyouhadyourmeal?”,这几句表达都是正确形式,但它们却是不合适、不得体的。如果这样去和英语人士对话,说话人会被误解语意甚至被认为是无礼的,是干预别人的隐私。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社交语用失误是发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交际失败的主要因素。Thomas(1983)指出社交语用失误是与特定文化相关的。因此,本文着重从文化差异着手探究跨文化社交语用失误。 二、文化差异 (一)思维方式不同 英汉民族以不同的文化契约或思维契约来认识和思考世界。这里选自王扬的英美民族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英美民族偏好抽象思维,而汉族则善长形象思维;英美民族偏好分析思维,汉族却偏重综合思维;英美民族重视形式逻辑思维,但汉族重视辩证思维;英美民族喜爱直线思维,汉族则习惯于曲线思维;英美民族注重“对立式思维”,而汉族则强调“统一式”思维;英美民族的思维属于主题中心思维,汉族的则为主客体融合思维。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一个民族特有的语言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态度,形成了他们特定的思维方式,以及感情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 (二)价值观不同 汉英民族对某事、某物或某行为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1)“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传统的宇宙观讲究人和的和谐统一,强调集体的和谐和相互依赖,不突出个人。而西方人则主张人与自然相分对立,极端崇尚个人主义,重视保护个人隐私。因此,西方人一般忌讳谈论个人的年龄、体重、财产、收入、婚姻状况或宗教信仰等敏感话题。2)时间取向。中国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凡事看过去如何,与此相连的是崇拜祖宗,敬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着眼于未来,很少循规蹈矩。他们认为“无物不变”,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3)社会等级和个人平等。中国人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中国人在交往中不愿突出自己,跟长辈或上级说话时,要用敬语,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辞,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无礼或高傲;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常常直呼其名,以表示与对话人具有平等的地位。这也就解释了前面例子中出现的外藉教师Johnson和中国学生彼此不能理解的现象。 作为社会现象,跨文化交际中社交失误的原因林林总总,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等诸多方面,外语学习者应予以高度重视,努力避免和克服社交失误的出现。 三、跨文化社交失误的防范对策 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从培养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入手,有效地防范跨文化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的产生。交际的最高原则就是得体,也就是说交际要符合目的语的国情、言语行为规范和文化背景。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加大语言输入和言语技能训练的力度外,还可通过明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