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扬州大学:“协同创新”实现“双丰收”.doc_第1页
【科技日报】扬州大学:“协同创新”实现“双丰收”.doc_第2页
【科技日报】扬州大学:“协同创新”实现“双丰收”.doc_第3页
【科技日报】扬州大学:“协同创新”实现“双丰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日报】扬州大学:“协同创新”实现“双丰收”发布日期:2011-11-28浏览次数: 113字号: 大 中 小 扬州大学:“协同创新”实现“双丰收”通讯员 张继华 本报记者 过国忠近日,记者来到扬州大学(以下简称扬大)采访,从学校科技处听到一连串的喜讯:在不久前公布的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中,扬大的“水稻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月14日,201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评审结果公布,扬大选送的 “鸡遗传资源研究与创新利用”项目荣获一等奖。配套培育的优质肉鸡“雪山鸡”,已在全国推广1.346亿只,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扬大科研开发实力从何而来? “多年来,我们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与集成力度,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密度与水平,努力扩展校地对接、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的深度与广度,不仅更好地发挥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更为学校科技的创新发展与腾飞插上了金翅膀。”扬大校长郭荣说。 搭建科技创新的平台 “凌启鸿同志的研究成果应予重视”这是温家宝总理2006年10月为扬大“水稻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项目作出的亲笔批示。 据了解,这项技术先后被江苏省、农业部列为水稻主推核心技术,至今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示范推广,创造了攻关田亩产937.2公斤、百亩连片亩产898.9公斤的全国新纪录。 这一项目的成功研发,由农学院张洪程教授带领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主持完成。同时,也得益于生物学等多学科之间的联动效应。 在扬大,类似这种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合作早已不是新鲜事儿。 蚯蚓随处可见,可谁知道,小小的蚯蚓竟然能和庞大的政府工程江苏沿海滩涂开发扯上关系? 在扬大环境工程学院,一支滩涂开发团队研发的滩涂土壤综合改良技术,以蚯蚓作为生物反应器消解有机固废,有效破解了滩涂土壤熟化与环境污染问题,改变了以往投资大、收效微的低层次开发。目前,此项技术已经开始推广应用。其中,在如东市建起了3.2万亩滩涂高效生态园。 “我们的研究团队,不仅糅合了学院内部几个学科的业务尖子,还邀请了兄弟学院甚至校外专家的加盟。这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基础。”团队负责人封克教授说。 扬大通过消融学科壁垒、加强科研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效应明显。事实证明,打破个别学科的“单兵作战”式科研,通过学科交叉与集成组成“兵团”,为科技创新搭建起一个生长的平台,有针对性地组织协同攻关、重点攻关,这是一种成功的科技发展模式。 繁衍创新成果的“温床” 深秋的早晨,长江流域的湿冷气候已经初显威力。位于江苏省海门市人民东路上的京海禽业集团,却是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满载着京海黄鸡的车辆,正从这里出发奔赴省内外。 “上海是一座无鸡不成宴的城市。京海黄鸡的价格虽然比普通肉鸡高出50%左右,但肉味细腻、鸡汤鲜美,在上海的销量特别好。”京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施云龙对记者说。 施云龙介绍,“京海黄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鸡,历经9年时间才培育成功,研发的整个过程主要依托于扬大动科学院的动物遗传育种科研团队,是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科技结晶。 今天,加强校企合作,在实践中砥砺学术研究、促进科技创新,已经发展成扬大的一个优良传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秀梵领军的动物预防医学是全国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主要从事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控制畜禽重大疫病的研究。多年前,这个团队就先后与扬州威克、乾元浩等多家生物工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反过来也推动了学科的科学研究与创新。 特别是团队在动物新城疫病、禽流感、鸡白血病等多种重大疫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相关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禽流感(H9亚型)灭活疫苗自投入生产以来,已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累计生产55亿羽份以上,新增产值3.3亿元,减少经济损失200亿元以上。 多年来,扬大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探索建立完整的“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应用研究产业化产学研合作”双向协调运行机制,努力推动从生产实践中总结科研问题、再通过解决科研问题促进生产实践的良性反复循环,使校企合作这一形式成为繁衍创新成果的天然“温床”。据统计,扬大已建有校企联盟200多个,共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150多个。近三年来,签署横向科技合同2630项,合同金额达6亿余元。 推动创新研究的“孵化器” 传统干燥农副产品的方法均采用露天直晒,深受气候局限。今年9月初,由扬大机械学院研制的全国首座拓展收集式真空平板玻璃太阳能干燥房宣告成功。该项技术采用真空平板玻璃建成的太阳能干燥房,无论天阴天晴,均能干燥农产品。 课题组专家张瑞宏教授介绍,这是他们在与扬州市开发区共建科技基地中产生的又一项创新成果。2009年10月,课题组研制出的真空镀膜平板玻璃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与世界上仅有的两家真空玻璃生产商相比,封边工序的效率提高10倍以上。当年,该项技术就由扬州根源光热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入生产。 “深化校地对接模式,助推创新性科学研究,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天然孵化器和助推器。”这已是扬大所有科研人员的共识。 近年来,扬大先后建立校外科技推广基地70多个,推广农业、科技成果600多项,取得社会、经济效益近150亿元。被科技部表彰为 “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先进集体,是省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还先后被表彰为江苏省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等。 为促进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良好互动,2010年8月,经江苏省科技厅批准,扬大建立了苏中、苏北地区唯一一个“江苏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目前,已在扬州、南通、徐州、常州等10余个城市建成分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初步形成了“立足苏中、辐射苏南、聚焦苏北”的局面。仅今年上半年,该中心就发布各地科技需求项目1500多项,向地方推荐500多项科技项目,260多项形成意向性协议,正式签订120多项。 多年来,扬大的科研团队纷纷走出“象牙塔”,“把论文写在广袤的大地上”,在与社会的深入对接与地方经济发展共脉动的过程中,而孵化出的一大批体现着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科研成果。 分管学校科技工作副校长范健介绍:“十一五”以来,学校专利申请600多项,通过国家审定动物品种2个,植物新品种保护9个,主持制定部颁标准10个、省颁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