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洞庭湖研究专题 1 洞庭湖湿地国际研究中心 亚热带生态所与WWF共建 2 洞庭湖区域发展研究基地 湖南文理学院社科基地 3 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4 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站 主要研究机构 洞庭湖水文气象特征与江湖关系 水质污染与水化学研究 窦鸿身等 洞庭湖的演变规律 洲滩的结构 动态变化 以及洲滩对洞庭湖功能的影响 李欣等 洞庭湖区大洪涝灾害特点与成因 李景保等 洞庭湖湿地资源功能与可持续利用 董明辉等 洞庭湖区平垸行洪 退田还湖 移民建镇工程 朱翔蓝万炼 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王耀中 湖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换与升级 胡武贤 主要研究学者 主要参考资料 1 窦鸿身 姜加虎等 洞庭湖 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0 2 袁正科 洞庭湖湿地资源与环境 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 董明辉等 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 M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 4 董明辉等 洞庭湖湿地资源开发利用 M 出版社 2000 5 胡武贤 洞庭湖区经济发展研究 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6 高吉喜 洪水易损性评价 洞庭湖地区案例研究 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7 周震虹 中国农业产业化之路 洞庭湖区个案研究 M 人民出版社 2006 8 李姣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 M 湖南师范出版社 2006 第一讲洞庭湖概述第二讲洞庭湖演变第三讲洞庭湖水文第四讲洞庭湖湿地第五讲洞庭湖植被第六讲洞庭湖主要灾害性天气第七讲洞庭湖村镇体系 洞庭湖研究专题 第一讲洞庭湖概述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它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素以宏伟 富饶 美丽著称于世界 1 1名称 因湖泊有洞庭山 君山 而得名 湘妃庙记略 称 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 以其为洞府之庭 故曰洞庭 史籍可考地名 云梦 泽 汉阳志 说 云在江之北 梦在江之南 合起来统称云梦 战国后期 由于泥沙的沉积 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 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 长江以南还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 自此不再叫云梦 而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 九江 九条江 沅 渐 潕 辰 淑 酉 湘 资 澧 水经 称 九江地在长沙下隽西北 今人考证下隽县在今湖南泪罗 岳阳之间的新墙河口 证明九江即洞庭湖无疑 五诸 湘资沅澧 荆江 以湘 资 沅 澧四水自南而入 荆江自北而过 洞庭渚其间 故谓之五诸 三湖 南青草湖 西赤沙湖 洞庭南连青草 西吞赤沙 水涨三湖混一 重湖 双湖之意 北洞庭 南青草 沙洲 即赤沙湖湖滩在枯水季节显露 只认可两湖 1 2类型 构造湖 河成湖 距今1亿年前形成洞庭湖盆地 燕山运动的后期在中国东部地壳强烈拉伸而形成的内陆型断陷盆地距今2500年 洞庭湖的演化进入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的格局洞庭湖是河道型湖泊 属泻湖性质 由于洞庭湖面积日益缩小 目前已成为洪道型湖泊 洞庭湖是长江中游最大的调蓄型湖泊和惟一的洪道型湖泊 1 2 2大小 五大淡水湖的第二位中国第三大湖 1 2 1成因类型 1 3功能 随着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的明晰 其物质生产的功能将逐渐弱化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将在调蓄洪峰 参与大气调节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主导生态功能 长江流域极重要的调蓄滞洪区 主要辅助功能 长江中游水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能区 国际重要湿地和珍稀候鸟越冬栖息地 重要的农副渔业生产基地 王克林 1 调节江河径流 2 沟通航运 3 繁衍水产 4 改善生态环境等调节气候 生态多样性 多年平均总入湖洪峰流量40200m3 s 多年平均总出湖洪峰流量28800m3 s 多年平均削减洪峰流量11400m3 s 以洞庭湖为中心 形成沟通全省 通江达海的航道网 湿地 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栖息 繁衍提供了基地水域 湖体水产养殖区 水产品精养区 1 4位置与湖泊形态 洞庭湖 不包括岗地的纯湖区 1 4 1经纬度28 44 29 35 111 53 113 05 1 4 2四至东滨岳阳 汩罗 岳阳 汩罗湘江东岸 南至湘阴 沅江 湘阴 益阳 沅江丘岗地界 西临汉寿 安乡 澧县 桃源 汉寿西部丘岗岸边 北抵华容 南县 长江中游荆江河南岸 1 4 3大小水位33 50m时 岳阳站 黄海基面 湖长143m湖宽最大30km 平均17 01km面积2625km2 1983年 水深最大23 5m 平均6 39m蓄水量167 108m3 1998年 面积3968平方公里 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 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 1 4 4形态描述洞庭湖呈现一派水流沼泽 河网平原地貌景观 东 南 西三面环山 北部敞口的马蹄形盆地 西北高 东南低 现湖体已明显地分化为南洞庭湖 东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个不同的湖区 以及由200多个大小不等的堤烷相隔而成的纵横交错的河网 1 4 5三大组成部分 示意位置 1 西洞庭湖赤山岛以西主要由大连湖 沅江入湖洪道 澧水入湖洪道和目平湖组成 主体 目平湖 340km2 占13 长 沅 澧行洪 出路狭窄 淤泥严重堤垸易溃 水灾为主 西洞庭湖 赤山岛位置 2 南洞庭湖赤山岛以东 磊石山以南 不含湘江洪道 主要由东南湖 万子湖 铁尺湖 团林湖 横岭湖 荷叶湖等水域组成 主体 东南湖 万子湖和横岭湖 900km2 占34 沙淤底增 夏秋水涨 汪洋浩渺冬春水涸 流水回绕于洲滩之间 湖遽支离破碎 南洞庭湖 3 东洞庭湖磊石山以北 1300km2 占50 南起湘江洪道 水至城陵矶入江口 湖阔水深 东洞庭湖 磊石山 磊石山 1 5环洞庭湖地区 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广大河 湖冲积 淤积平原和环湖丘岗及外围低山区跨湘鄂两省 又称为 洞庭湖区洞庭湖平原洞庭湖滨湖区 湖南境内32064km2 占85 8 湖区面积占全省14 9 人口22 9 平耕地30 人口密度是全省的1 5倍 土地总面积37360km2其中 纯湖区 湖泊水网地带 18780km2环湖丘岗低山区18580km2 1 岳阳市 岳阳楼区 云溪区 君山区 肺阳县 临湘市 华容县 汩罗市 湘阴县2 常德市 武陵区 鼎城区 桃源县 澧县 临澧县 安乡县 汉寿县 津市市3 益阳市 赫山区 资阳区 朝阳区 沅江市 南县 桃江县 4 长沙市 望城县 宁乡县 长沙市区不算 5 湖北省 松滋 石首 公安 洪湖市在长江以北 不算 6 湖南省境内15个国有农场 大通湖农场 金盆农场 北洲子农场 千山红农场 南湾湖农场 茶盘洲农场 屈原农场 君山农场 钱粮湖农场 建新农场 黄盖湖农场 西洞庭农场 西湖农场 贺家山农场 涔澹农场 洞庭湖区域范围 县级区域 根据上述资料 划定的环洞庭湖区 湖南境内 的范围有所不同 你同意哪种类型的划分 并试用你所学过的知识分析 由于区域界线通常具有过渡性和模糊性的特点 加上不同研究者的出发点 侧重点不同 以及受历史局限性和划区基础资料的影响 对洞庭湖区曾出现过几种不同划分方法 因各自所依据的划区因素和指标不同 划分的范围各有差异 例如 1982年以进行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环境治理保护为目的所划分的洞庭湖区 包括19县 市 和境内15个国营农场共3 16万平方公里的范围 1986年由湖南省科学技术咨询中心等单位组织的洞庭湖区整治开发规划研究时 所划的湖区范围又增加了宁乡县 湖区面积3 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湖南省水利水电厅1996年编印的 洞庭湖治水简介 认为 洞庭湖区总面积为18780平方公里 包括天然水面面积3998平方公里 受堤防保护的面积11094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约1000万亩 人口1008万人 1993年 1997年9月编制的 湖南省洞庭湖区防汛调度指挥决策系统总体方案与可行性研究报告 为了有利于防汛信息系统建设 该报告指的洞庭湖区包括长沙 岳阳 株洲 湘潭 益阳 常德等6市的五个县 市 区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1997年9月制定的 洞庭湖区综合治理近期规划 认定的湖泊总面积为2625平方公里 其中七里湖75平方公里 目平湖332平方公里 南洞庭湖905平方公里 东洞庭湖1313平方公里 洪道面积1418平方公里 受堤防保护面积14641平方公里 作业 第二讲洞庭湖的历史演变 2 1洞庭湖的形成 根据洞庭湖区的地质地貌 环境变迁 人类活动等的综合研究分析 洞庭湖不是单因素成因的湖泊 而是由构造运动奠定基本格局 又叠加了江河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等多因素的混成湖 基本格局 由构造运动奠定叠加因素 江河作用人类活动 在燕山运动早期 强烈的地壳运动 受平行的北东 南西向断裂平行的北西 南东向断裂地块的下沉洞庭湖区第一次成为一个断陷盆地断陷盆地内还形成了一系列次级凹陷和凸起 四周形成东部的幕阜隆起 与鄱阳湖水系分开 西部的武陵隆起 与清江乌江水系分开 南部的雪峰隆起 与珠江水系分开 北部的华容隆起 与江汉平原分开 切割 无洼地无以蓄水不成湖 喜马拉雅运动使第三纪岩层发生断裂 拗陷 盆地扩大 湘江 资 沅 澧四水形成 流注湖盆 形成湖泊群 有洼地无水以蓄则也不成湖 2 2洞庭湖的演变 1 春秋战国时期洞庭湖为君山附近的小块水体 方圆260里 以圆计面积不超过1500km2 以正方形计面积不超过1200km2 其北边为方圆900里 面积可能超过20000km2的云梦泽 西 南 东为广裹低平的湘 资 沅 澧四水的河口冲积平原 云梦泽解体为大小不一的湖群 荆江河段水位抬升 江水倒灌入洞庭湖 使洞庭湖与南面的青草湖相连 由过支的方圆260里扩大到方圆500里 2 汉晋南朝时期 先秦汉晋时 距今2200 1600年 洞庭湖北部下沉稍有扩大 澧水一支入江 一支入湖 南朝时期 距今1600 1400年 地壳沉降湖区扩展不仅四水入湖 且长江水南注入湖 洞庭湖迅速扩大 湘 资 沅 澧分别流注湖中 以维持其不断缓慢萎缩的演变过程 3 唐宋时期 云梦泽不复存在 荆江统一河床形成 顶托 决口 湖面扩张 西吞赤沙 南连青草 持续的地壳下沉 洞庭湖的深度增大 八百里洞庭 首见诗文中 洞庭秋正阔 受长江夏秋影响加大 四水为 桃花汛 4 明清时期 水面面积继续增大 但趋势明显放缓 后期面积相对平稳 大体都在6000km2以内洞庭湖其实在不断地淤浅抬高 人湖关系开始紧张 清代初期 17世纪50年代后 鼓励围湖造田 湖区人口快速增长 围垦出现高潮 雍正 乾隆时期 18世纪20年代后 1723 1795 湖区围垦几乎 无土不辟 道光年间 19世纪30年代后 1821 1850 围垦达到顶峰 向日受水之区 十去其七八矣 明嘉靖 1552 1566 年间 舍南保北 荆江北岸穴口尽堵 南岸留太平 调弦二口 1852年荆江泛滥冲开藕池口1860年冲成藕池河 1870年淞滋口溃口1873年冲成淞滋河长江四口水系分流入湖大局形成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 水量的增加 水面扩大 水域扩大泥沙的增多 湖盆淤浅 抬高水位湖泊面积达到5400km2左右 5 民国时期 1918 1931年间 大约修筑垸田26 7万hm2 相当于1998年洞庭湖洪水期的全部天然湖面积 北岸堤垸不断向南发展 逐渐与赤山接近 洞庭湖再次被分割为东 西两部分 北岸沙洲在向东南方向发展的过程中 受四水水流交汇的影响 逆时针转向正东方向后又折向东北 这样从东洞庭湖中分割 包围出一个大通湖 原在沅江境内的万子湖和湘阴县境内的横岭湖因垸田的溃废而扩大 连通 而形成南洞庭湖 荆江四口和四水带来的洪水经常冲溃垸田使洞庭湖发生局部扩大 湖垸互换 到1949年 洞庭湖的湖泊面积尚余4350km2 20 30年代至50年代中期 七里湖 目平湖和南洞庭湖都有所扩大 6 建国以来 影响洞庭湖演变的主要事件有 围垦调弦口封堵下荆江裁弯工程荆江大堤的加固长江中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单位 km2 108m3 1949年后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具体变化情况 围垦 湖区进行了3次大的围垦 1 50年代后期 是围垦外湖最快时期 围垦面积达600多km2 水面面积3750km2 2 60年代和70年代有两次大的围垦 围垦面积达1000余km2 到1978年水面为2691km2 人工围垦的结果 侵占了水面 降低了防洪蓄洪的能力 导致水灾频繁发生 调弦口封堵 1958年调弦口被封堵 四口减少为三口荆江入湖水量及沙量都有相应减少 1959 1966年年均入湖沙量较之1951 1958年年均减少11 1 出湖沙量也减 同期 出湖沙量也减少了13 7 下荆江裁弯工程 1967年对长江中洲子实施人工裁弯1969年对上车湾实施人工裁弯1972年沙滩洲发生自然裁弯 作用 荆江河床与水流处于重新自动调整状况 荆江长度缩短 比降加大 过水与输沙能力加强 效果 1 上游河床冲刷 同流量下相对水位降低 三口口门高程相对抬高 三口分流入洞庭湖的水沙量减少 2 下游河床发生淤积 同流量下相对水位增高 城陵矶口门高度增高 河段发生淤积 不利于泥沙出湖 荆江大堤的加固 1973年以后 荆江大堤被进一步加固 荆江河道被固定 长江四口 松滋口 太平口 藕池口和已堵的调弦口 向洞庭湖分流逐年减少 对荆江大堤的威胁 也就不断增加 长江中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1998年大洪水以后 相关部分加快了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 并开始实施江湖联通 退田还湖等措施 1998年以后 长江流域年均降水开始逐年减少 并于2006 2007年达到谷底 1932 1981年洞庭湖的演变 2 3洞庭湖演变的驱动因子及特点 驱动因子 自然驱动因子 社会驱动因子 人类活动 地质构造活动 全球气候变化 江湖作用 主导演变方向 一过性的因子 全球气候变化地质构造活动累积性的因子 江湖作用人类活动 1 地质构造 洞庭湖盆地属于典型的构造沉陷洼地 洞庭湖盆地沉降始于中生代 早期是断陷沉降洼地 后期是拗陷沉降洼地 构造沉降的范围原本比现在的湖区更大一些 广州地震大队于1958年 1972年在长沙 益阳 常德 桃源热水坑一线的两次水准测量结果表明 14年地壳垂直变形的总趋势是缓慢上升 其中以西部相对上升较强 2 江湖作用 1 四口分流以前 洞庭湖的泥沙沉积主要来源是四水 四水尾闾是主要的沉积区四水含沙量小 沉积不明显 甚至还有冲刷 叠加构造沉降的作用 东洞庭湖在不断加深 江湖关系的变化 四口分流以前荆江大堤建成以后四口分流格局形成以后三峡蓄水以后 江湖关系的变化使洞庭湖的原先的相对平衡状态被打破 江湖关系将进入一个调整的过程 3 四口分流格局形成以后 四口连通洞庭湖分流 洞庭湖区可以看长江干流的一个洪道 与荆江分流 洞庭湖的泥沙沉积一直大于输出 洞庭湖的面积与容积都在日益减小 2 荆江大堤建成以后 荆江河床开始抬升 荆江对于洞庭湖的顶托作用开始显现 此时洞庭湖的面积扩大并达到极盛 4 上游大量泥沙提前在水库沉积 冲刷将主要发生在荆江河道 洞庭湖的淤积将会大大减少 洞庭湖的冲刷加强 洞庭湖有望再次扩大 3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一直呈波浪式发展 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气候变化可以是周期性的 也可以是非周期性的 全球气候变暖 导致海洋与陆地水体蒸发和大部分海洋及陆地降水增加 河川径流量增大 洪涝灾害加剧全球变暖背景下 洞庭湖流域气温明显升高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突变式增温 驱动水循环急剧加快 夏季降水尤其是暴雨明显增多 而蒸发能力不断减弱 增大了洪水风险 1990a以来夏季降水较之前30a增加了60mm 个别年份甚至达到200mm 4 人类活动 历史上 出于人口增加的压力 加上低洼的洞庭湖平原土地比较肥沃 人们不断地向其周围迁移 于是 修建堤防 围烷开荒等与湖泊争地的活动不断开展 1949年 洞庭湖堤烷数达993个 此后 1950年代 1960年代开垦的堤垸面积超过明清时期总和 洞庭湖面积由4350平方公里骤减至2691km2 围湖造田和垦殖的力度直到1985年才得到遏制 江湖关系的调整也是受人类活动所影响 并在80年代基本达到冲淤平衡 1949 1978年期间 围湖造田面积1933 7km2 同期 洞庭湖湖域由4350km 缩减为2691km 减少了1659km2 湖容由293亿m3降低到174亿m3 减少了119亿m3 1 民主阳城垸 主要堤垸 鼎城区 原常德县 民主阳城垸位于渲水尾间北岸 距城东北58公里 北临澧水垸内一般地面高程31 33米 最低地面28米垸内有中河口 蒿子港 十美堂 黑山嘴 黄株洲及黑山嘴农场 蒿子港镇 西洞庭湖农场与西湖农场的部分分场1954冬围垦 总面积315 5km2 解放前已有207 6km2 解放后实际围垦143 9km2 2 大通湖农场 西 北三面俱已围垦成田 东部出口与洞庭东湖相连 但口门已逐年淤高1949冬围垦 总面积421 8km2 解放前已有108 4km2 解放后实际围垦313 4km2 3 北洲子农场 北面与南县新安 华容县隆西相接 西及西南与大通湖农场交界 东南为金盆农场 东西濒临流湖1958冬围垦 总面积41 5km2 皆为解放后围垦 4 茶盘洲农场 位于南洞庭湖与东洞庭湖相接的玩江市境 东与屈原农场隔湖相望 南畔横岭湖遥对湘阴湘滨境 北濒赤磊洪道与南大垸隔河相望 西与沉江双华垸相接1958冬围垦 总面积52 57km2 皆为解放后围垦 5 君山农场 北靠长江 南临洞庭 东与岳阳楼隔湖相望 西与建新农场相连1958冬围垦 总面积88 8km2 解放前已有8 5km2 解放后实际围垦80 3km2 总结 是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并造就了洞庭湖今天的格局 洞庭湖形成后很长一段时间 其演变的驱动因子主要为地质构造活动和全球变化两大自然因素 这两个自然因素在时间尺度上都很长 所以除形成初期 洞庭湖的演变速率一直很慢 1 由于气候和构造活动变化的时间尺度大 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相对稳定 2 全球变化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全球变化的周期很长 变化相对缓慢 在较小时间尺度内 人类活动甚至可以看作洞庭湖演变唯一的驱动因子 作业 请分析地质构造 江湖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四个因子对洞庭湖演变过程在不同时期的影响程度 第三讲洞庭湖水文 3 1洞庭湖水系组成 洞庭湖区江河纵横 大小湖泊棋布 入水水系十分混乱 水系依其方位不同 大致分为南水和北水两大部分 北水惯称 四口 水系 松滋河 松滋口 虎渡河 太平口 藕池河 藕池口 及华容河 调弦口 已于1958年封堵 南水惯称 四水 水系 湘 资 沅 澧 北水 四口 水系 松滋河 松滋河是清代长江溃口不塞所形成的一条分江水入洞庭湖的河流 松滋在湖北境内分为两支 东支经沙道观 西支经新江口 按流量大小分 新江口 西支 为主流 松滋口 至虎渡河 沙道观 米积台 浦田嘴 中河口 南坪 沙窝 黄金堤 甘家厂 瓦窑 新江口 新垱 狮子口 甘家嘴 杨家垱 郑公渡 王守寺 青石碑 马坡湖 香炉脚 大湖口 金龟堡 小望角 大湖口河 喻家岗 青龙窖 三汊脑 夹夹 张九台 青龙窖 余家台 官垸码头 乐府拐 壕口 澧水 自治局河 汇口 汇口至张九台一段称五里河 官垸河 大湖口河 东支 全长42公里自治局河 中支 全长28 93公里官垸河 西支 全长35 5公里 松滋东支全长87 35公里松滋西支全长83 36公里 藕池河 藕池口位于长江左岸新厂下10公里处 在湖北省石首县和公安县交界的天心洲附近 藕池河支流较多 从入口分为康家岗及管家铺二口 其下又分为若干支流 据其分合关系 习惯分东支 中支 西支3条支流 藕池口 管家铺 老山嘴 康家岗 黄金嘴 江波渡 梅田湖 扇子拐 南县城 九斤麻 文家铺 注滋口 刘家铺 新洲 东洞庭湖 团山寺 陈家岭 南鼎垸 华美垸 荷花嘴 下游港 下柴市 官垱 曹家铺 麻河口 鸿宝局 沱 江 虎渡河 藉池河西支全长86公里藉池河东支注入东洞庭湖91公里 虎渡河 虎渡河入口为太平口 虎流河从太平口分泄江水 在湖南省境内从南闸起全长90 6公里 弥陀寺 太平口 黄金口 黑狗垱 黄山头南闸 大杨树 董家垱 陆家渡 小河口 松滋河 松滋河东支 华容河 调弦口在湖北省调关镇附近 江水进入后习惯称华容河 长 调弦口 焦山镇 大王山 万庚 石山矾 华容县城 罐头尖 旗杆嘴 东洞庭湖 从调弦口至旗杆嘴全长60公里 调弦口 汩罗江 汩罗江 洞庭湖滨湖区主要河流之一 因上古时芈姓罗国位于此处而得名 也由于古代楚国大夫屈原忧国投汨罗江 因此闻名于世 汩罗江发源于江西省修水县黄龙山梨树埚 经修水县白石桥 于龙门流入湖南省平江县境内 向西流经平江城区 自汨罗市转向西北流至磊石乡 于汩罗江口汇入洞庭湖 干流长度253公里 流域面积达5543平方公里 为东洞庭湖滨湖区最大河流 沿途有61条一级支流注入 其中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的有木辰河 黄金洞河 钟洞河 清水 昌江 车对河 罗水等7条 汩罗江 新墙河 新墙河直接注入东洞庭湖 位于东洞庭湖东侧 新墙河发源于平江县宝贝岭 经平江县 岳阳县境内 全长108公里 流域面积2370平方公里 注入的一级支流有24条 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大洞 由港 彭宗屋等3条支流 新 墙 河 南水 四水 水系 湘江水系 湘江又称湘水 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 是湖南省境内最大的河流 1 发源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海洋圩的海洋河 2 汇入口 湘阴县的濠河口分左右两支汇入洞庭湖 3 全长 856公里 4 流域面积 9 46万平方公里 5 历年平均径流量 722亿立方米 6 主要支流 湘江支流众多 5公里以上的大小支流共2157条 其中一级支流124条 流域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有11条 永州境内先后纳入紫水 石期河 潇水 应水 祁水 白水等支流 衡阳市汇蒸水和耒水 衡山县纳洣水 渌口汇入渌水 湘潭市汇入涟水 长沙市区汇入浏阳河和捞刀河 望城县的新康纳沩水 资江水系 又称资水 湖南四水之一 长江的主要支流 1 发源地 资江分南源与西源主源为南源即夫夷水 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资源县 流经资源 湖南新宁 邵阳等县市 西源为赧水 源于城步苗族自治县青界山黄马界 流经武冈市 隆回县等县市 两水在邵阳县双江口汇合后称为 资江 自双江口经邵阳 新邵 冷水江 新化 安化 桃江 益阳等地 2 汇入口 至益阳杨柳潭入洞庭湖 3 全长 713公里 4 流域面积 28142平方公里 其中在湖南26738平方公里 5 历年平均径流量 217亿立方米 6 主要支流 资江5公里以上的大小支流共771条 其中一级支流159条 邵阳县双江口赧水与夫夷水 又名扶夷水 罗江 古名夫水 汇合称资水 赧水在洞口纳蓼水 高沙水 与平溪水 又名洞口水 赧水至隆回纳辰水 资水经邵阳市纳邵水 又名邵陵水 资水于新化以下纳石马江 大洋江 又名芷溪 亦称云溪 渠江 安化以下纳伊水 又名敷溪 伊溪 沂溪 桃花境内汇入桃花江 又名獭溪 杨柳溪 益阳县境纳志溪河 沅江水系 又称沅水 是中南省份湖南的第二大河流 1 发源地 分南北两源 南源龙头江 源自贵州省都匀的云雾山 又称马尾河 习惯以此为沅江之源北源重安江 源于贵州省麻江县平月间的大山 两源在凯里市汇合后称清水江 至銮山入湖南省芷江县 东流至黔城与舞水汇合处称沅江 流经会同 洪江 中方 溆浦 辰溪 泸溪 沅陵 桃源和常德等县市 2 汇入口 至常德德山注入洞庭湖 3 全长 1033公里 湖南568公里 4 流域面积 89163平方公里 其中位于湖南省51066平方千米 5 历年平均径流量 393 3亿立方米 6 主要支流 共有5公里以上的支流1491条 其中一级支流152条 左岸支流较多 主要有舞水 辰水 武水 酉水 右岸主要有渠水 巫水 溆水等 至洪江市托口镇纳渠水 至洪江市黔城镇与舞水 潕水 汇合处称沅水 沅江 至洪江管理区纳巫水 古称雄溪或熊溪 又名洪江 运水 竹舟江 至溆浦县江口镇纳溆水 也称双龙江 古称序水 溆川 至辰溪县纳辰水 又名锦水 锦江 麻阳河 至泸溪县纳武水 又名武溪 卢水 至沅陵县纳酉水 古名酉溪 澧水水系 是中国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 是四水中流域面积最小的河流 1 发源地 干流分北 中 南三源 以北源为主干北源源于湖南省桑植县杉木界 中源又名绿水河 源于桑植县八大公山东麓南源又名上洞河 源于湖南永顺县龙家寨 三源于桑植县南岔汇合后东流 2 汇入口 至津市市小渡囗注入洞庭湖 七里湖 3 全长 388公里 4 流域面积 18496平方公里 湖南15505平方公里 5 历年平均径流量 131 2亿立方米 6 主要支流 澧水流域5公里以上的大小支流共有326条 其中一级支流74条 二级支流151条 慈利县城从左岸接纳第一大支流 娄水 古名 九溪河 至石门三江口 新关镇的喻家河口 从左岸接纳第二大支流 渫水 曾用名 铁水河 澧县澧阳桥纳澹水 澧县伍公嘴汇入涔水 澧县澧南垸道河口汇入道水 又名 牛浪河 3 2水文基本特征 1904年洞庭湖出口城陵矶开始设站观测水位 1925年开始施测流量 长沙于1909年开始观测降水量 1910年开始观测水位 解放前夕洞庭湖水系共有流量站11个 水位站9个 雨量站2个 而对全水系进行全面的水文观测则是从解放后开始的 至1979年底止 共有流量站167个 水位站41个 雨量站727个 基本上控制了全区的水情 3 2 1水系与水文观测站分布 西洞庭湖的入流站为桃源 石门 新江口 沙道观 弥陀寺 出流站为南咀 小河咀东南洞庭湖的入流站为湘潭 桃江 南咀 小河咀 管家铺 康家岗 出流站为城陵矶 七里山 新江口 3 2 2水文特征 1 降水特征 降水量 年均值1200 1400mm 丰年2000 2300mm 岳阳1954年2337mm 枯年 800mm 岳阳1968年787mm 降水分配 雨日 年均135 160d 多160 180d 少100 130d 季节分布 春40 夏30 秋冬各15 降水强度 年内日降水量大于5mm的日数为60 70d 其年内分配4月居多 7 11d 12月最少 4d以下 日降水量大于10mm的日数为40d左右 其年内分配5月居多 7 8d 12月或第二年1月最少 1 2d 日降水量大于25mm的日数为10 20d左右 其年内分配5月居多 2 3 5d 1月最少 0 3d 日降水量大于50mm的日数为3 5d 其年内分配6月居多 1d左右 12月或第二年1月最少 湖区大部分未出现 年蒸发量 年蒸发量1300 1500mm 2 水位特征 1 水位变幅 如岳阳历年 最高34 82m 1954年8月3日 最低17 06m 1937年1月17日 洪枯水位差高达17 76m 分别为鄱阳湖和太湖的1 3倍和11 3倍以上 洞庭湖平均水位为25 57米变差较大 年内最大水位变幅为13 61米 1962年 最小水位变幅为9 29米 1972年 绝对水位变幅达16 29米 鹿角水位站 洪水一大片 枯水几条线 高水湖相 低水河相 表现为 西洞庭湖约35 36米之间南洞庭湖34 35米之间东洞庭湖在33 34米之间出口城陵机一般在33米以上 不同地点水位 2 季节变化 四水流域 4月 进入雨季 河水不断上涨4 7月 降水集中5月或6月 最大雨量出现 连续出现几次较大的洪水 形成单一或复式洪峰 四口流域 6 8月 长江流域多雨季节 降雨同时集中 长江干流来水又达高峰 三口入湖水量剧增 湖水连续上涨 洞庭湖流域 4月 开始连续上涨7 8月 水位达到最高峰9月后 来水减少 出湖水量大于入湖水量 水位逐渐下降 进入平水期12月至次年3月 出现最低水位 3 水位年度变化 由于部分湖泊和洪道的淤高 通江湖泊堵闭和洲滩民垸的围垦 芦苇发展等滞洪阻流 减少了泄洪能力 形成上游水位增高 导致出湖流量比以前有所减少 相反使水位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如 石龟山站1983年比1954年水位高出2 2915米安乡站1983年比1954年增高1 28米城陵矾站1998年比1954年增高1 39米 3 径流特征 总入湖量 多年平均入湖径流总量3126亿m3 鄱阳湖的2 5倍 平均更新周期3126亿m3 167亿m3 一般容积 18 72365 18 72 20天 四口多年平均入湖1180亿m3 占37 7 四水多年平均入湖1684亿m3 占53 9 区间 新墙河 汩罗江等 多年平均入湖262亿m3 占8 4 1 径流构成 汛期入湖水量最集中的时期为5 10月 多年平均汛期入湖量为2252亿立方米 占多年平均入湖径流总量的74 6 四口汛所人湖径流量为1046亿立方米 占汛期入湖总量的46 4 四口分进荆江水量的1 3 1 4 四水汛期入湖径流量为1065亿立方米 占汛期入湖总量的47 3 洞庭湖区间入湖径流为141亿立方米 占汛期入湖总量的6 3 2 年内季节变化 四水入湖流量 以4 8月最多 占全年四水入湖总量的67 9 9月至次年3月 只占32 各月入湖流量中以5月为最大 6月次之 12月最小 四口入湖流量 6 10月占四口入湖总量的90 7月为最大 占24 6月次之 占22 8 11月至次年5月仅占总流量的9 6 1月最小 合计四水 四口入湖流量 4 9月为湖水盛涨时期 12月至次年3月为湖水最枯时期 6月份最大 5月次之 12月份最小 4 输沙特征 在洞庭湖调节四水 三口水流的过程中 由于河川来水挟带大量泥沙 入湖后水流减缓 因而发生沉积 使湖床日渐淤高 湖水变浅 水面缩小 减弱了水量调节能力 1 多年平均入湖沙量 1 2895亿m3 相当于鄱阳湖7 5倍 四口来沙占有82 1 四水来沙17 9 集中在汛期 四口98 4 四水83 3 泥沙使洞庭湖平均每年淤高0 03米 2 出湖沙量 多年平均出湖沙量0 3374亿m3年淤积量0 9521亿m3年淤积厚度3 7cm 3 调蓄洪水功能降低 1949年以来 湖体容积减少 多年平均削减洪峰流量 50年代 13246m3 s 占入湖洪峰流量的31 5 70年代 10182m3 s 占入湖洪峰流量的27 7 80年代 5660m3 s 占入湖洪峰流量的15 6 减少量 相当三峡工程总库容 235亿m3 的50 6 相当调节库容 89亿m3 的1 37倍 5 洞庭湖洪水遭遇组合类型 1 水量补给平衡关系 洞庭湖的主要补给 四水入流 南水 四口分流 北水 洞庭湖洪水特点 补给途径多 组合关系复杂 峰高量大和水情突变多 南水水文情势洪水源于区内丘陵暴雨 河流坡降大 产流快 汇流时间短 径流集中 资 澧二水 地形陡 面积小 洪峰高而量小 历时短 3 5天 暴涨暴落 沅湘二水 流域面积大 水源广 洪水峰高量大 峰型高 历时10天左右 北水水文情势源于长江 源远流长 一次洪水过程往往历时30 60天之久 且常常前峰未落后峰又至 连续性重叠复峰 2 洪水遭遇组合类型 四水大洪 同期四口分流流量不大 1915 1924 1926 1958 1964 1970 1974年属于此类型 如1926年7月上旬最大日均流量湘江 长沙 198000M3 S沅江 常德 24200M3 S资江 益阳 9000M3 S澧水 乔家河 6050M3 S长江 枝江 40000M3 S 洪峰在8月中旬出现 长江大洪 四水平衡 1870年 1958 1974 1981 1987年属于此类型 1870年 长江特大洪水 洞庭湖区一片汪洋 而四水均不见洪水的历史记载1981年7月中旬 81年7月19日 洪峰 宜昌 流量72000M3 S1981年7月17 22日域陵水位上涨2 16米 而同期四水洪水很小 四水与四口洪水遭遇 是洞庭湖区常见的 危害最大的洪水一般表现为洪水主峰与次峰遭遇 峰头与峰尾遭遇 两种亚型 同期型 错开型 洞庭湖绝大部分组合洪水属于此类 同期型 四水四口入湖组合洪峰同期很大 四水主峰稍推迟或四口主峰稍提前前峰未落后峰又至 一峰高过一峰连续性重叠复峰 后果 洪水组合 洪峰能量巨大 对承灾体的冲击 淹没浸泡反复多次 且致灾作用历时长 范围广破坏力极大 通常造成极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7月1日到7月4日长江上游与沅澧上游普降大到暴雨 澧水流域平均降171MM 松澧超警戒水位1M左右7月8日到7月11日暴雨中心转移到湘 资上游7 11 7 12四口 四水出现第一次组合洪峰7 13 7 14长江 资沅二水及洞庭湖区又连续降大到暴雨 四口洪峰与资 沅洪水遭遇 于7月17日至18日形成第二次组合洪峰 1996年特大洪水 洞庭湖出现了四水 四口组合的连续性重叠复峰 7月19至20日长江 资 沅 澧及洞庭湖区再降暴雨 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洞庭湖出现第三次大洪峰 七里山站超1954年历史最高水位 34 55米 0 76米 且超历史最高水位时长远1954历史最高水位 34 55 0 76m 且超历史最高水位时达195h 8 125d 8月1 3日8号台风使湘 汉流域和洞庭湖区普降大雨 局部暴雨 汉江10000m3 s流入长江 顶托洞庭湖水位加上本流域洪水8月6日七里山水位又涨至33 86m 错开型 四水洪水很大 同期四口洪水较大四口洪水很大 同期四水洪水较大虽主峰错开 且长江讯期落后四水 但长江主讯期洪水历时长 四水短历时洪水可出现于四口长历时的洪水过程中 后果 洪水峰高量大 湖泊高洪水位持续时间长 洪涝损失同样巨大 1954年 1958年 1998年属于此类型 1954年5 6 7月湖区边疆降雨 分别是同期多年平均值的2倍 4倍和4倍同期 长江及四水中游降雨量亦大 且这一时段内城陵矶以下水江干流水位一直偏高 湖水下泄不畅7月未前后资 沅 澧三水同时发大水 入湖径流首先占据湖盆水位抬高8月上旬长江洪峰又至 8月初日宜昌出现最高洪峰水位 南北水 碰头 而此时洞庭湖因底水偏高 调蓄容量只有1 5亿m3 仅削减洪峰流量4 左右 城陵矶34 55m 洞庭湖区严惩受灾 1954年洪水情况 其它组合形式 四水或四口的某一条或两条河流洪峰汇合 仅四水中的某两条河流的江水彼此相遇 由于洞庭湖调蓄容量萎缩 不太大的单一重叠复峰的致密作用 亦不容忽视单一连续性重叠洪峰 同一时段内两条入湖河流发生洪水 且连续性洪峰在湖中多次遭遇 由此可见 四水洪水是洞庭湖洪水状况的主要因素 随着三峡工程发挥作用 四水 四口洪水的遭遇将会因人工调节而缓解四水的洪水状况将成为治理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主要矛盾 作业 请分析比较三峡工程建成前 后影响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主要因素 第四讲洞庭湖植被 4 1植物区系 4 1 1区系组成 洞庭湖湿地共有植物235种 隶属于63科155属 其中草本植物占的比例高达97 9 木本植物匮乏植物组成中 一年生植物共有77种 占物种总数的32 8 两年生及多年生植物占的比例为67 2 种子植物共计58科150属229种 1 科的数量级别 大于20的科有2个 禾本科 种数34 和菊科 种数25 11 20的科共4个 分别为蓼科 种数19 莎草科 种数17 唇形科 种数12 和十字花科 种数11 单种科共计34科 占54 0 少种科共计23科 占36 5 2 属的数量级别 大于10的属 为蓼属 15个物种 较多种属 苔草属 8个物种 少种属 35个 占总数的22 6 所含的物种总数为94 典型的属如蒿属 委陵菜属及莎草属等 单种属 共118属 占总属的76 1 所含物种数占物种总数的50 2 说明 洞庭湖植物的分布以单种属为主 属的分化明显 4 1 2植物区系成分 1 科的统计分析 种子植物科的区系成分主要以世界分布 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为主 1 世界分布科共38科 较为典型的有莎草科 4属17种 菊科 11属25种 禾本科 25属34种 蓼科 2属19种 十字花科 蔷薇科 旋花科等 2 热带分布科热带分布科共有4个类型 分别为泛热带分布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旧世界热带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 其中 泛热带分布所占比例最大 共10科 包括卫矛科 单属单种 天南星科 单属单种 荨麻科 单属单种 大戟科 2属3种 葫芦科 单属单种 萝藦科 单属单种 爵床科 单属单种 雨久花科 单属单种 商陆科 单属单种 和锦葵科 单属单种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旧世界热带分布及热带亚洲分布各有1科 分别为苦苣苔科 胡麻科和灯心草科 3 温带分布科温带分布科中仅含北温带分布1种类型 共7科 分别为牻牛儿苗科 紫堇科 罂粟科 大麻科 杨柳科 列当科和忍冬科 2 属的统计 洞庭湖植物属的区系成分以温带成分为主 同时兼顾热带成分 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共12个分布区类型 其中世界分布属占的比例最大 共52属 占中国世界分布属的50 0 2 7类属于各类热带成分分布类型 共39属 占总数的39 8 不含世界分布属 1 世界分布属洞庭湖世界分布属共52属 大部分在我国有分布 其中单种属的比例较大 共33属 蓼属 15个物种 苔草属 8个物种 莎草属及眼子菜属 4种 2 热带分布属该成分广泛分布于全球泛热带及亚洲热带地区 共包括6类 泛热带分布属共25属 典型的属主要有莲子草属 2种 马齿苋属 1种 苦草属 1种 狗牙根属 牛鞭草属及白茅属等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共2属 分别为裸柱菊属 1种 和凤眼莲属 1种 旧世界热带分布仅含水鳖属 2个物种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州分布含4属 分别为淡竹叶属 1种 通泉草属 2种 黑藻属 1种 和蜈蚣草属 1种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含4属 分别为芒属 香茅属 荩草属和鱼眼草属 热带亚洲分布共3属 分别为鸡矢藤属 苦买菜属和半蒴苣苔属 在洞庭湖都仅发现1种 3 温带分布属温带分布属是指分布于欧洲 亚洲和北美洲温带地区的属 我国是世界上温带分布属最集中的地区 共945个属 占中国区系的30 4 该成分含8 11和14共5个分布区类型 共59属 其中北温带分布居多 共38属 占温带分布属的64 4 北温带分布共38属 占中国北温带分布总属的12 58 含58个物种 其中26属为单种属 典型的属有木本植物杨属 柳属及草本植物虉草属 看麦娘属 稗属 委陵菜属 蒿属和婆婆纳属等 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共2属 分别为菖蒲属和扯根菜属 旧世界温带分布共9属 分别为水芹菜属 窃衣属 鹅冠草属 稻搓菜属 一枝黄花属 苜蓿属 益母草属 野芝麻属 草木犀属 在洞庭湖除水芹菜属和鹅冠草属含4个物种外 其余均为单种属 温带亚洲分布含3属 分别为附地菜属 齿冠草属和马兰属 东亚分布共7属 分别为斑种草属 泥胡菜属 鸡眼草属 茶陵属 紫金龙属 萝藦属和紫苏属 4 1 3植物区系特征 1 草本植物占优势洞庭湖湿地共有植物235种 隶属于63科155属 其中草本植物占的比例高达97 9 木本植物匮乏 种子植物共计58科150属229种 2 种子植物地理成分较为简单按照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科属的划分标准 洞庭湖共计6个科类型 且世界分布科占多数 属共计12个 温带分布属居多 中国特有科属缺乏 3 单种科属较多 科属分化明显单种科共34科 占总科数的54 0 单种属共118个 占全属的76 1 4 种子植物区系以温带分布地理成分为主温带分布属共59属 占总数的60 2 其中北温带分布的属居多 38 占全属的38 8 占中国北温带分布属的12 6 4 2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在一定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 由一定植物成分形成的有规律的组合 称为植物群落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 都有它一定的植物组成和一定的外貌 每个植物种的个体 在数量的比例上 空间分布上也有一定的结构 植被型 木本植物群落群系组 针叶木本群落群系 马尾松林群丛组 具有芒箕的禺尾松林群丛 1 马尾松 桃金娘 芒其群丛 2 马尾松 岗松 芒其群丛 4 2 1分类原则 植物群落单位 植物分类单位 纲目科属种 4 2 2洞庭湖区植物群落类型 暖性针叶林 植被型 1 马尾松群落 群系 2 杉木群落 落叶阔叶林1 枫杨 重阳木 朴树群落2 榔榆 桑树群落3 早柳群落4 枫杨群落 常绿落叶阔叶林1 槲栎 苦槠 樟 冬青群落2 栓皮栎 苦槠 冬青群落3 麻栋 苦槠 樟 青冈栎群落4 锥栗 苦槠 冬青群落5 化香 青冈栎 樟 苦槠群落6 枫香群落7 白栎群落 常绿阔叶林1 钩栗 润楠群落2 拷树群落3 苦槠群落4 青冈栎群落5 石栎群落6 樟树群落 竹林1 毛竹群落2 水竹群落3 筱竹群落 硬叶常绿阔叶林1 油茶群落 落叶阔叶灌丛1 单叶蔓荆子群落2 鸡婆柳群落 草甸 一 禾草沼泽化草甸 群系组 1 获群落2 虉草群落3 紫芒群落4 白茅群落5 牛鞭草群落6 狗芽草群落7 乱草群落 二 苔草沼泽化草甸1 短尖苔草群落2 单性苔草群落 三 杂草沼泽化群落1 辣蓼群落2 萎蒿群落3 水芹群落4 紫云英 天兰苜蓿群落 水生沼泽植被 一 沉水水生植被1 苦草群落2 金鱼藻群落3 黑藻群落4 杂群落5 菹草群落6 狸藻群落7 竹叶眼子菜群落8 茨藻群落9 眼子菜群落10 孤尾藻群落 二 浮水水生植被1 莲群落2 芡实群落3 野菱群落4 荇菜群落5 浮萍群落6 空心莲子草群落7 水鳖群落 三 挺水植物群落1 芦苇群落2 弯囊苔草群落3 藨草群落 野荸荠 光棍草 4 东方香蒲群落5 水烛群落6 菰群落7 少花荸荠群落 由于该区不同地貌类型和南北纬度间自然条件的差异 使植物群落在空间组合上产生了分异 在62个群系中 24个为湖沼所特有 24 18个为洲滩所特有 4 1 13 20个为丘陵岗地所特有 2 7 6 3 2 4 3植被的生活型与层片结构 4 3 1生活型 l 在全区植物生活型谱中 以高位芽居多 地面芽与地上芽较少 这种生活型谱 表明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特点 2 丘陵岗地高位芽比例偏高 体现出常绿阔叶林区的特点 而洲滩湖沼则以一年生植物和地下芽植物占比例较大 显示出草甸与水生植物的隐域性植被的特征与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活型特点 4 3 2层片组成 层片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 所形成的特定结构就叫做层片 层片或者相当于层 即该层由一个或几个相近生活型的植物构成 或者相当于层的一部分 层片结构 1丘陵岗地植被 1 常绿高位芽层片 南部丘陵显著 主要由壳斗科 冬青科 蔷薇科 樟科 芸香科 山茶科和山矾科等科的常绿种类组成 为洲滩所没有 2 落叶高位芽层片 北部丘陵显著 主要由壳斗科 金缕梅科 胡桃科 杨柳科 安息香科和蛛形花科等科的一些落叶种类组成 2洲滩植被群落 1 喜湿的高大禾草层片主要由荻 虉草和紫芒组成 2 根茎苔草层片由短尖苔草和单性苔草组成3湖沼植物群落沼泽植物和水生植物层片主要由水生植物种类组成 如芦苇 弯囊苔草 藨草 眼子菜 苔草 黑藻 莲和荇菜等等 4 4植被的分布格局与规律 4 4 1依湿地地势变化的成带分布规律 垂直成带分布 从浅水湖床到陆地 依次分布有 1 沉水植物带 2 浮水植物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链路工程师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助理经理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电气工程项目经理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房地产经纪人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智库研究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网页内容管理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编程语言教练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技术培训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市场关系经理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娱乐内容策划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城区城投集团试题及答案
-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
- 2025浙江绍兴北站站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招聘辅助人员92人考试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中国林业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家具、家居用品买卖合同范本
- 2025版麻疹常见症状及护理建议
- (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知应会》测试题及答案
- 反应釜用机械密封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5秋南水北调生态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招聘(15人)考试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储能集装箱电池充电桩配套方案
- 保险规划实务家庭保障与财富传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