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知识(正式版).doc_第1页
防雷知识(正式版).doc_第2页
防雷知识(正式版).doc_第3页
防雷知识(正式版).doc_第4页
防雷知识(正式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雷知识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因雷击以及雷击效应造成的人员死亡达30004000人,财产损失在50亿元到100亿元人民币。人遭闪电击中的几率最多也就是160万。闪电本身次数并不增多,一天是800万次。美国有人数过,根据保险公司统计,每年有600人左右遭雷击,现在已增至1500人。遭雷击的86%都是男人。有一些科学家将这归咎于男性的性激素睾丸激素。因为他们强调一点:在一组人中,那些睾丸激素多的人遭雷击的几率大。 一、雷电的基本常识(一)有关定义雷电是一种伴有雷声和闪电现象的对流层天气系统,也称为雷暴。雷击是指在雷电天气时,带电的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达一定强度,发出的强烈闪电电击到地面或击中目标的现象。由当地气象站统计的多年雷暴日的年平均值,称为年平均雷暴日数。此值不超过15d的地区称为少雷区,此值超过40d的地区称为多雷区。(二)雷云的形成在闷热的天气里,地面的水汽蒸发上升,在高空低温影响下,水汽凝成冰晶。冰晶受到上升气流的冲击而破碎分裂,气流挟带一部分带正电的小冰晶上升,形成“正雷云”,而另一部分较大的带负电的冰晶则下降,形成“负雷云”。当空中的雷云靠近大地时,雷云与大地之间形成一个很大的雷电场。由于静电感应作用,使地面出现与雷云的电荷极性相反的电荷。主放电:雷云与大地之间在某一方位的电场强度达到2530kV/cm时,雷云就会开始向这一方位放电,形成一个导电的空气通道,称为雷电先导,在雷电先导下行到离地面100300m时,地面形成一个上行的迎雷先导,如图1b所示。当上、下先导相互接近时,正、负电荷强烈吸引中和而产生强大的雷电流,并伴有雷鸣电闪。这就是直击雷的主放电阶段,这时间极短,一般约50100s。主放电阶段之后,雷云中的剩余电荷继续沿主放电通道向大地放电,形成断续的隆隆雷声。这就是直击雷的余辉放电阶段,时间约为0.030.15s,电流较小,约几百安。 放电分为云闪、云间闪、云地闪。 (三)雷电的类型1、直击雷。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上某一点发生的强烈放电。直击雷可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造成地面建筑物、其他物体和人畜毁坏与伤亡。2、感应雷。当直击雷电击中地面目标后,通过雷击目标旁边的金属等感应,间接打击目标旁边的金属物体上,主要对用电设备产生干扰与破坏,也称“二次雷”。3、球形雷。是指在雷雨天,呈红色、黄色或橙色的火球在空中、地面水平方向移动或流动,其直径从十余厘米致几十厘米,甚至超过一米。存在时间从几秒钟到几分钟,一般为几秒钟到十几秒钟。球形闪电的确很奇怪。科学家多年以前就誓要破解此谜,但迄今球形闪电仍包围着一圈神秘的光环。 球形闪电有个怪脾气,见缝就钻,常常从门窗、烟囱、甚至缝隙中钻入室内,有时能沿着导线以每秒2米左右的速度前进并燃烧 。它一般沿水平方向移动,有时也停留在空中不动,或缓慢地降落。有的球形闪电在移动中还能自旋,有的则会反弹。它移动时发出嘶嘶声,消失时发出爆炸的巨响,振动能量足以破坏一般的建筑物。由于爆炸时空气发出了化学反应,生成了臭氧和一氧化氮,故球形闪电消失后有一股难闻的味道。据目击者称,球形闪电的出现通常是在雷声响起之时。科学家开始并不相信这些报道,通常斥之为幻觉,可声称亲眼见到过球形闪电的人越来越多,据粗略统计,近十年来,这一人数达到1万人左右。如今,科学家终于承认这一现象确实存在。英国皇家学会的1月刊自然科学学报A揭露了以前未公开报道过的球形闪电目击情况:在美国俄勒冈州,一个球形闪电来去如风,先在纱门上留下一个篮球大的洞,然后直奔地下室,毫不留情地毁坏了一个旧轧干机;俄罗斯一名教师的经历更可怕,一个80厘米直径的球形闪电在他头上来回跳动不下20次,然后悄然消失了;此前前苏联也曾有报道称,一个球形闪电飞进了一个盛有近7千千克水的大锅里,水立即沸腾起来,球形闪电在锅里呆了10分钟才熄灭;还有一次,一个足球大小的球形闪电,沿街滚动,在离路面不高处跳跃,接触到地面时,炸出了一些深半米、直径一米半的坑,最后轰然一声,火球钻进地下;甚至有人怀疑,上世纪初发生在俄罗斯的通古斯大爆炸的罪魁祸首就是球形闪电。 1962年7月22日,泰山玉皇顶处于雷暴之中。电闪雷鸣当中,一个直径为15厘米的殷红色火球,从关紧的玻璃缝间窜入室内。它以每秒23米的速度在室内飘舞了34秒后,又从烟囱中逸出。爆炸时使烟囱削去一角,室内的一只热水瓶胆在气浪冲击下化为碎片。1981年7月25日,上海高桥车站花圃随着一声惊雷之后,突然有两个罕见的桔红色火球发出刺耳的呼啸声,从云中滚滚而下。当落到花圃时,两个火球相撞,一声巨响,那耀眼的光亮把周围照得如同白昼。 球形闪电不但有趣,而且包含着许多秘密,一旦解开这个现象,对人类的生活或许有着深远的影响。最近,英国皇家协会科学家在一份报告中承认,球形闪电仍是自然界一个不解之谜。 (四)主要特点1、发生频繁。在全球范围内,雷电发生的频率很高,每天约有800多万次雷电,一年平均30多亿次雷电。2、时间较短。每次闪电时间非常短,一次闪电包括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三个阶段,全部放电时间一般50-100微秒。3、能量巨大。据研究,雷电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几百万伏,电流强度通常可达几万至几十万安培,放电时温度可达2万摄氏度以上,并伴有强烈的爆炸响声和形状奇特的闪光。4、范围立体。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升空的火箭、及地面上的建筑物、物体、室内用电设备设施、人畜等都可能遭到雷击。5、危害多样。雷电因其种类多样,可直接致人身死亡、房楼倒塌、引发火灾,还可造成电力电子系统毁坏和瘫痪,产生的危害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五)主要危害1、雷电造成人员伤亡。雷电可直接击中人,或由于人在雷击地点附近,两脚之间产生巨大的电位差,被“跨步电压”击中,造成伤亡。我国每年雷击伤人数超过1万,其中死亡三千多人。如2004年6月26日下午,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30余名村民,聚集在树下一简易帐篷里打牌时遭雷击致17人死亡,13人受伤,就是由于雷击形成跨步电压的触电事故。2、雷击造成建筑设施的毁坏。直击雷击中并造成无防雷措施且高出周围地势的高大建筑、烟囱、高塔、各种架空天线以及电线杆、独立树木等设施的毁坏;球形雷可进入室内,击毁室内物品。如:电话线电话机等,且人员伤亡。3、雷击造成电子信息系统的破坏。感应雷可使雷击中心152千米范围内部可能产生瞬间过电压,通过电源、天线、信号收发设备的线路,侵入室内通讯、计算机网络、家用电器等设备,击毁设备或元器件,造成传输及信号、数据受干扰或丢失、传输中断或网络破坏。如:1992年4月27日,南昌市遭感应雷,江西财经管理学院200门程控电话全部被毁。4、雷击造成火灾。由于闪电的电流极高,在其经过的地方,空气剧烈地加热,当雷击木材、干草、燃油、火药等易燃物品时,会引起建筑物、森林火灾及电气设备爆炸起火等。如:1989年,青岛市黄岛油库于8月12日遭雷击失火,燃烧104小时才勉强扑灭,伤亡人员近百名,烧毁原油4万多吨,整个油库毁坏殆尽,变成一片废墟。 (六)雷电活动的规律雷击虽然具有偶然性,但也有一定的规律。下列建筑物和地点易受雷击:1、高耸建筑物和尖形屋顶。2、空旷地区的孤立物体,如架空输电线路的杆塔、高大树木等。3、烟囱、排出导电尘埃的厂房和废气管道。4、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屋顶有金属结构的建筑物、露天的金属管道和堆放的大量金属物品等。5、山谷风口的建(构)筑物。6、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地区、金属矿床、河岸、山坡等。二、防雷避险的主要措施(一) 建筑物防雷 1、防直击雷措施:接闪器接闪器就是专门用来接受直接雷击(雷闪)的金属物体。包括:避雷针、屋顶避雷网格、防雷引下线、接地网。2、防感应雷措施:避雷器、等电位接地、均压网等。等电位连接的目的,在于减小需要防雷的空间内各金属部件和各系统之间的电位差,防止雷电反击。将机房内的主机金属外壳,UPS及电池箱金属外壳、金属地板框架、金属门框架、设施管路、电缆桥架、铝合金窗的等电位连接,并以最短的线路连到最近的等电位连接带或其它已做了等电位连接的金属物上,且各导电物之间的尽量附加多次相互连接。3、电源防雷采取分级保护、逐级泄流原则。一是在建筑物配电室电源的总进线处安装放电电流较大的避雷器,二是在重要楼层或重要设备电源的进线处加装次级或末级电源避雷器。首级电源避雷器和次级电源避雷器之间的距离要大于5-15米。被保护设备避雷器接地体避雷器接地体图5.19 TN-C-S系统SPD安装示意图图5.18 TN-C-S系统SPD安装示意图图5.19 TN-S系统SPD安装示意图据统计,打雷时,雷电波从电源线侵入将设备击坏的概率高达70-80%,因而,对电源系统要重点防范。电涌保护器(SPD,俗称避雷器)都是并接在电源线上,平常呈高阻状态,它的启动电压高于电源电压,一旦雷电波从电源线感应进来,超过SPD的启动电压,它就会在纳秒级的时间内导通,将雷电波引入大地,而不致窜入设备将设备击坏,而后,又很快恢复到高阻状态,由于SPD的响应时间极快,它既不影响设备正常供电,又能保护设备不被雷击。图5.20 总等电位联接示意图4、建筑物防雷装置保护范围根据国家标准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则规定采用IEC推荐的“滚球法”来确定:所谓滚球法,就是选择一个半径为hr的球体,沿需要防护直击雷的部分滚动;如果球体只触及接闪器和地面,而不触及需要保护的部位时,则该部位就在这个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所示。(1) 当避雷针高度hhr时 距地面hr处作一平行于地面的平行线。 以避雷针的针尖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交平行线于A、B两点。 以A、B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该弧线与针尖相交,并与地面相切。由此弧线起到地面上的整个锥形空间就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避雷针在被保护物高度hx的xx平面上的保护半径rx按下式计算:式中,hr为滚球半径(2) 当避雷针高度hhr 时,在避雷针上取高度为hr的一点代替避雷针的针尖作为圆心。其余的作法如同上述hhr时。滚球半径选择60m,若建筑物高2.5时。表5.2 按建筑物防雷类别确定滚球半径和避雷网格尺寸 建筑物防雷类别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滚球半径hr(m)304560避雷网格尺寸(不大于)(m)55或641010或1282020或2416【例5.1】某厂一座30m高的水塔旁边,建有一水泵房(属三类防雷建筑物),尺寸如图5.15所示。水塔上面装有2m高的避雷针。试问此避雷针能否保护这一水泵房?【解】查表5.2知滚球半径为hr=60m,而h=30m+2m=32m,hx=8m,因此得保护半径 现水泵房在hx=8m高度上,最远一角距离避雷针的水平距离为可见水塔上的避雷针完全能保护这一水泵房。 针高4m,保护半径约4.5m;针高5m,保护半径约7m;针高6m,保护半径约9m;一类防雷(100m以上):滚球半径30m,避雷网格5m*5m;二类防雷(50m以上):滚球半径45m,避雷网格10m*10m;三类防雷(20m以上):滚球半径60m,避雷网格20m*20m。基于综合防护的几点防雷措施:选取适宜的接闪方式:雷电能量有50%可直接流入大地,还有50%的能量将通过各种感应方式,平均流入外露的各电气通道(如电源线、信号线和金属管道等)。 安全引导雷电入地:作好雷击电流引下工作,避免雷击电流旁向闪击,最大限度的消除雷电流对电子设备的感应作用。 完善的共地措施:首先是由降阻剂、接地棒和铜带的配合使用,达到更低的地电阻。然后利用地极间的连接,达到电源地、防雷地、保护地和信号地之间的电位平衡,形成共地系统,防止雷电通过接地系统对设备的反击。减少感应雷击对弱电设备的感应损坏。 对重要的电子系统构造“等电位”:在对电子设备的电源、数据、通讯及信号线路进行感应雷防护时,使用直接电气联结或避雷器进行等电位连接,形成水涨船高式的等电位,雷电侵入时,整个系统的电位同时升降。其目的是防止强大雷电流流经之处的局部高电位与周围设备发生雷电反击,同时可消除因地电位骤然升高而产生的“地电位反击”事故。 迅速分流雷电流:把通过各种线路引入电子系统的雷击电流,通过精心安装的分流系统,安全迅速的分流入地,降低系统的高电压,高速箝位电压达到安全值。 全面屏蔽:出入室线路作全面屏蔽,以减轻雷电电磁脉冲的浪涌侵害。 定期检测防雷装置:邀请权威检测部门作定期检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二)人员室内避雷1、搞好雷前防范。有条件的要安装电源和信号线路电涌保护器SPD;计算机、电视、音响、影碟机等弱电电器尽量不要靠近外墙摆放。2、选择安全位置。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部位;不要接触自来水管、煤气通道;不要站在灯具下,也不要赤脚站立,不要淋浴。3、采取安全行为。雷电时,要关好门窗,防止侧击雷或球形雷进入室内;脱掉淋湿的衣服,揩干身上、脸上和头发上的水珠,最好脚下垫有不到电的物品或坐在沙发、木椅上。4、慎用电器设施。尽量不要使用手机、电话机、和电脑,不要打开电视机、收音机;不易淋浴特别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以及电吹风、电动剃须刀等各种家用小电器;尽可能拔去电器设施的电源线、电话线、网线及电视闭路线等可能将雷电引入的金属导线插头,拔出未装避雷器的室内外天线;雷电强烈时最好关闭电源总开关。(三)人员户外避雷1、判断雷区位置。当狂风、暴雨和乌云覆盖时,是闪电即将来临的征兆;可通过看见闪电与听见雷声的时间间隔来判断雷电位置,如果每次看见闪电与听到雷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则雷电正在逐渐靠近;由于光速比声速大约快100万倍,所以,在闪电与伴随的雷声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差。你与雷暴的距离,可通过数闪电与雷声出现的时间差的秒数,再除以5米计算,其得数就是你与雷暴距离的英里数,即:你与雷暴的距离(英里)=闪电与雷声出现的时间差(秒)/5(米)。如果时间间隔5秒钟,表示雷击发生在距自己约15公里左右的位置,如果是1秒钟,说明雷击位置就在附近300米处。2、选择安全地带。不要站在孤立的大树下、烟囱、铁塔、电线杆、户外巨型广告牌等高耸物体附近,并与其保持足够安全的距离安全距离为高耸物体感度的2倍以上;不要站在山顶、高楼平台等高处,避雷时不要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小型建筑内,可进入有金属顶的各种车辆和船舱内避雷。3、避开金属物体。不要接近导电性强的物体,应尽量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避雷针引下线等金属物体;不要靠近铁路轨道,有远离车辆、摩托车等;头顶上方要避开电力线,身处遭雷击断裂的高压线附近时,应双脚并拢跳离现场。4、限制户外活动。雷电天气不宜出门,确需外出最好穿绝缘胶鞋;不宜在户外打球、游戏,不要在水面和水边停留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在水面船上时应迅速上岸;不要很多人挤在一起,更不要几个人手拉手;遇球形雷时,不要走动,可拾起身边的石块使劲向外扔去,将球形雷引开。5、杜绝危险行为。雷电时,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或大步行进;驾乘车时,不要将头伸向车外,上下车时不宜一脚在地一脚在车,双脚应同时离地或离车;不要接听或拨打手机,不要打金属伞,不要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铁锹钓竿等高于身体的尖状物。(四)遭遇雷击时1、在雷电交加时,当你站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如果感觉到身上的毛发突然立起来,皮肤感到轻微的刺痛,甚至听到轻微的爆裂声,这就是雷电快要击中你的征兆。遇到这种情况,正如前文所讲的你应马上蹲下来,身体前倾,把手放在膝盖上,曲成一个球状,千万不要平躺在地上。不要用手撑地,应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双脚要尽量靠近,与地面接触越小越好,以减少“跨步电压”。 跨步电压是雷电击中地面物,雷电流泄入大地并在土壤中散流开,由于土壤电阻率有一定分布,雷电流在地面上各点间就出现电位降,靠近雷击点,电流密度越大,电位降也就越大。如果人站在或行走在落雷点附近,在两脚间的电位降可使雷电流通过两脚和躯干的下部,人就会被击伤。这两脚间的电位降叫跨步电压。2、如果身处树木、楼房等高大物体,就应该马上离开。如果来不及离开高大的物体,应该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下,坐在上面,采用下蹲的避雷姿势,注意双脚并拢。双手合拢切勿放在地面上。千万不可躺下,这时虽然高度降低了,却增大了“跨步电压”的危险。水能导电,所以潮湿的物体并不绝缘。 3、不要在山洞口、大石下或悬岩下躲避雷雨,因为这些地方会成为火花隙,电流从中通过时产生电弧可以伤人。但深邃的山洞很安全,应尽量往里面走。尽量躲到山洞深处,你的两脚也要并拢,身体也不可接触洞壁,同时也要把身上的带金属的物件,如手表、戒指、耳环、项链等物品摘下来,还有金属工具也要离开身体,把它们放到一边。 4、远离铁栏及其他金属物体。并非直接的电击才足以致命。闪电击中导电体后,电能是在瞬间释放出来的,向两旁射出的电弧远达好几米。此外,炽热的电光使四周空气急剧膨胀,产生冲击波。这些冲击波发出的声音,就是雷声。若在近处听到,强大的声波可能震伤肺部,严重时可把人震死。 5、空旷地带和山顶上的孤树和孤立草棚等应该回避,因为它们易遭雷击。这时如在其中避雨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站在向两旁伸展很远的低枝下面。但是,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如果野外有片密林,一时又找不到其它避雷场所,那么也可以利用密林来避雷,因为密林各处遭受雷击的机会差不多。这时只要不站在树林边缘,最好选择林中空地,双脚合拢,与四周各树保持差不多的距离就行了。 6、原则上说,雷电期间应尽量回避未安装避雷设备的高大物体,如高塔、大吊车、开阔地的干草堆和帐篷等,也不要到山顶或山梁等制高点去。不要靠近避雷设备的任何部分。铁路、延伸很长的金属栏杆和其他庞大的金属物体等也应回避。 7、如果你在江、河、湖泊或游泳池中游泳时,遇上雷雨则要赶快上岸离开。因为水面易遭雷击,况且在水中若受到雷击伤害,还增加溺水的危险。另外,尽可能不要呆在没有避雷设备的船只上,特别是高桅杆的木帆船。 8、如正在驾车,应留在车内。车壳是金属的,因屏蔽作用,就算闪电击中汽车,也不会伤人,因此,车厢是躲避雷击的理想地方。但是雷电期间最好不要骑马、骑自行车、骑摩托车和开敝蓬拖拉机。 三、雷击急救方法当人员遭雷击时,应全力组织急救,具体方法如下:1、迅速展开。人员遭雷击后,在雷击而受伤或严重休克的人,他的身体是不带电的,抢救时不要有顾虑,应迅速展开。2、判断伤情。近距离观察伤者伤情,判明伤者有无意识、有无呼吸、有无知觉、有无心跳、有无烧伤,针对伤情采取不同的措施。3、应急抢救。如果伤者遭受雷击后衣服着火,应马上让伤者躺下,使火焰不致烧伤面部,可以用厚外衣、毯子等把伤者裹住,以扑灭火焰;若伤者虽失去意识和知觉,但仍有呼吸或心跳,则自行恢复的可能性很大,应让伤者舒展平卧,安静休息;若伤者已经停止呼吸和心跳,应迅速果断的交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胀挤压,打“120”求助,及时送往医院抢救;若伤者身体烧伤,应送医院治疗;对受伤较为严重的人员,应及时送往医院观察和救治,对实施心肺复苏的伤者,同时要联系相关医院做好抢救准备,在送往医院的途中要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的急救,争取时间和成功率。因为人脑缺氧时间超过十几分钟就会有致命危险。如果能在4分钟内以心肺复苏法进行抢救,让心脏恢复跳动,可能还来得及救活。雷击灾难1、2008年6月23日,浙江千岛湖上,一艘去杨梅岛采收杨梅的挂机船被雷电击中,造成3人死亡,4人受伤,这是杭州历史上最严重的雷击事件之一。杭州决定把每年“623”定为防雷宣传日,集中开展防雷安全宣传。2、2007年4月1日晚,重庆垫江至忠县高速公路13标段边坡施工队伍的工人,在工棚内遭遇雷击,5人死亡,5人受伤。3、2009年截至6月13日,贵州省共发生雷击事故36起,致9人死亡,5人受伤,建筑物受损2起,办公电子设备被击坏177件,家用电器被击坏23件。6月8日16时左右,贵州省黔南州职业技术学院遭受强雷暴袭击,损坏电脑26台、交换机5台、打印机3台、电话机7部、传真机1台、饮水机3台、音响1套,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余万元。4、2009年6月22日13时30分,辽宁省东港市黄土坎农场发生的一起雷击事故。事故发生时,东港黄土坎农场乌云密布,孙友田和另两名亲戚正在稻田施肥。亲戚提议,“先避避雨吧。”但孙友田却为赶农活,仍继续在田间作业。孙友田的亲戚回忆,22日13时30分,只听一声炸雷,他们发现孙友田已倒在田间。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急救措施,但为时已晚,孙友田已遭雷击死亡,身上衣物被击成碎片,皮肤呈紫色,颈部有一道明显的雷击伤痕。5、一个小山村,4年间竟然遭受8次雷击。奇怪的是雷电专劈奶牛,却从不伤人。为什么奶牛会招来雷电,而近在咫尺的村民却安然无恙?2003年5月的一天,下午喂牛的时候,下雨打雷了。雨下得不是很大,一个闷雷响过之后,3头牛,都死了。2004年夏天,同样的天灾又向奶农刘文春家逼近。那天,他牵着家里怀孕8个月的大牛和一头小牛,到了村外的地里,突然天空中传来隆隆雷声。刘文春把那头大牛用铁链子拴在一棵树干上,小牛用皮绳子拴在另一棵树上。大雨倾盆而下,刘文春急忙找了间屋子避雨。等雨稍小了一些,他出屋看见大牛倒在了地上,就急忙跑过去,发现大牛已经死去了。2005年7月,十几个村民像往常一样,把奶牛赶到挤奶大厅正准备挤奶。屋外下起了大雨,远处传来隐隐的雷声。就在大伙的眼皮底下,更可怕的事情瞬间发生了。一道火光,在一声响雷后,噌一下子,从奶厅的东门进来,顺着铁架子哗一下就扑进来了。一道闪电过去,36头奶牛齐刷刷地被击倒,全部瘫在了地上。但奶牛除了受到惊吓,没有一头被击死。村民们也都安然无恙。村委会决定采取一些防范措施。 比如说响雷的时候我们就把电源关掉,正挤奶时先暂停机器把那些金属栅栏打开,便于牛被击倒时候能把脖子抽出去。可惜,村委会的努力依然没能阻挡住雷击光顾的步伐。发生在海沿村的雷灾更加频繁了。同时,人们还惊奇地发现,每次雷击,大多发生在牛棚和挤奶大厅,命中的目标总是奶牛,而与奶牛近在咫尺的人都毫发无损。究竟是什么引来了雷电的频频造访?雷电又为什么偏要挑那些最好的奶牛下手呢?奇特的雷灾,引起了阜平县气象局的注意。河北省气象局把农村防雷技术作为研究重点,组织了省市县防雷专家,对海沿村的雷灾开始了联合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阜平县地处太行山脉包围,海沿村周围都是山,而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的山比较低,容易形成对流云团。另外,离海沿村400米,就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海沿水库。开阔的水面,直接影响了这里的小气候环境。这种地理环境,为雷暴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对流云团经过海沿村上空,到了水库附近,这里水气比较多,就是比较湿润,它容易使电场加强,就是说,容易就近找一个泄放的通道。2)进行电磁场和土壤电阻测试,山上电阻率相当高,都在一千欧姆以上。河床上相对电阻率要低,跟山上差了10倍以上,河床呢,离水面相对比较近,潮湿,导电性就强,所以很容易形成这个雷电通道。地下水位偏高的河床和含铁的矿砂使得建在这里的奶牛场频繁遭遇雷灾。3)在挤奶大厅,46个牛棚全部是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