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学设计(团山小学 张廷明).doc_第1页
《莫高窟》教学设计(团山小学 张廷明).doc_第2页
《莫高窟》教学设计(团山小学 张廷明).doc_第3页
《莫高窟》教学设计(团山小学 张廷明).doc_第4页
《莫高窟》教学设计(团山小学 张廷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教 学 设 计团山小学 张廷明教材分析:莫高窟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明珠敦煌莫高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莫高窟栩栩如生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从全篇看,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首先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然后选取了莫高窟中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来记叙,最后总括全文。以这种思路安排课文的结构,可以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而又清晰的印象,从而认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文章多处采用排比句,如描写彩塑时用了“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写壁画是用了“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富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音乐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教学时,指导学生体会文本结构特点及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感受莫高窟的美,了解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一方面他们想更多地拓展视野,了解世界(特别是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但本课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距离。文章虽然构段清晰,便于理清脉络,但是要是学生真正走进艺术宝库,观赏、品味、享受艺术的无穷魅力,还得靠教者的有效引领。因此,教学中,我抓住了“三疑”中的“质疑”、“三探”中的“探究”,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读课文,用自己的心灵来想问题,用自己的嘴巴来做评价。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知识目标)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目标)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情感目标)教学重难点:本次教学,重点是体会文本结构特点及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感受莫高窟的美。了解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设计理念: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由于学生没有到过敦煌莫高窟,对彩塑、壁画、藏金洞是陌生的,因此借用课件欣赏莫高窟的图片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莫高窟的距离,有利于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本课教学,我采用“三疑三探(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朗读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本次课件设计,我主要采用简单的PPT课件,力争做到求真务实,不流于形式。)过程设计:一、设疑自探1.师:同学们,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在神秘的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在茫茫的沙漠中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莫高窟。今天,我们来学习18.莫高窟。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观看课件。2.师: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师针对实际情况点评)【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刚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在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疑的读书方法和习惯。同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纳入到下面的教学环节,努力做到“以学定教”。】3.出示自探提示:同学们真动脑筋,提了这么多问题。根据同学们提的问题,结合教材,我归纳整理了一些问题。请看自学要求: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找出并思考:(1)莫高窟在哪里?(2)课文介绍了莫高窟的哪几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4学生自探,教师巡视指导。二、解疑合探(一)莫高窟在哪里?(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二)介绍了莫高窟的哪几方面?(板书:彩塑、壁画、藏金洞)1.(课件出示)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是个什么句子?(过渡句)。理解“精妙绝伦”、“宏伟瑰丽”那么彩塑的精妙绝伦和壁画的宏伟瑰丽分别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你感兴趣的句子,写一写你的感受,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交流评价。2.彩塑精妙绝伦:(1)我们先来欣赏精妙绝伦的彩塑。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彩塑精妙绝伦?(板书:精妙绝伦)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课件图片)(2)这些彩塑非常逼真,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惟妙惟肖)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3)带着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这个自然段,交流评价。3.壁画宏伟瑰丽:过渡: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你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壁画宏伟瑰丽?(板书:宏伟瑰丽)(1)“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到底有多大?与教室面积比较一下,相当于150多个这样的教室一字排开。多么宏伟啊!再读这句话。(2)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丰富多彩的壁画。(出示壁画图片)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读出画面,读出美感,读得让我们身临其境。(3)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有什么作用?(把飞天写得生动、细致,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省略号表示什么?(还有其他姿态的飞天。)壁画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飞天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仿照文中的排比句式写一写飞天。(课件出示)仿写: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 );有的( ),( )交流点评。(出示飞天图片)真是妩媚动人,姿态万千,难怪人们把飞天说成是莫高窟的名片,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出示,引读)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4.藏经洞文物众多:我们游览的最后一站是莫高窟的藏经洞。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洞,里面黑黑的,什么都没有,人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到藏经洞去看一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你能从中找到答案吗?全班交流。提示:抓住关键词“大量”、“仅存”、“曾”字理解。相机板书:文物众多。教师出示资料:1907、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9000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廉价骗购藏经洞遗物精华6000多件。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用低价换取了469卷手写本和精美彩塑两尊。1914年,俄国人奥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看了这个资料,你想说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齐读第四自然段。三、质疑再探同学们,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主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四、运用拓展1.师陈述: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它仍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人类艺术的殿堂”。几千年来,在大漠深处,敦煌静静地守着孤寂,留给后人的,却是永远的辉煌。1987年,因为它有着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经有过的众多文物,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外国的旅游者这样评价:“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出示课件)站在这茫茫的沙漠之中,再次举目仰望这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莫高窟,面对这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你想说些什么?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得不自豪地说(出示、引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板书:艺术宝库、智慧结晶)2.回家当一名小导游,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莫高窟。3.推荐阅读:余秋白的两篇文章道士塔和莫高窟。板书设计: 彩塑 精妙绝伦 艺术宝库18.莫高窟 壁画 宏伟瑰丽 藏经洞 文物众多 智慧结晶练习设计:1.回家当一名小导游,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莫高窟。2.推荐阅读:余秋白的两篇文章道士塔和莫高窟。教学反思:我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执教了五年级上册莫高窟这篇课文。我紧扣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经藏有珍贵文物的藏经洞引领学生认识、欣赏了莫高窟,感受莫高窟艺术的魅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由于学生没有到过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因此莫高窟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教学时我运用课件,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在讲到藏经洞时,我通过展现搜集到的莫高窟被帝国主义破坏的资料,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激起了他们悲愤的心情,相机进行适当地引导,更能让他们懂得努力学习,振兴国家的重要性。 在带领学生深入走进课文的同时,我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的训练。比如:课堂上让学生应用排比句练习说话: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 );有的( ),( )另外,对于课文中的过渡句进行了重点讲解,让他们了解过渡句的作用。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次教学结束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值得我去深入的思考:在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