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表达方式的比较.doc_第1页
几种表达方式的比较.doc_第2页
几种表达方式的比较.doc_第3页
几种表达方式的比较.doc_第4页
几种表达方式的比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表达方式主要有五种: 记叙 、说明 、议论 、描写 、抒情 区别它们的最好方式就是要了解每种表达方式的特点:(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叙述是通过一般记叙和述说的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段贯穿起来。描写是在需要具体刻画的地方,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刻画,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能充分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作用。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记叙文,抓住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句子,才是把握住了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依据,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接受美的熏陶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描写的定义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方法,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描写是具体形象地描绘任务和事物的状貌,它的基本特点是描绘形象;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描写的分类在作文中,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种,人物描写又分为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环境描写有景物描写和社会描写,景物描写有着渲染当时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在写作中,我们既要描写人物,又要描写环境,还要描写物体(即物体描写)。 描写的作用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历历在目、维妙维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 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描写的特点描写的特点有哪些呢?今日读者的味已经受到与阅读竞争的其他活动的影响。所有这 些活动都影响到现代写作,也改变了描写的性质? 今日读者要求动作快,甚至在描写中 也是一样。你可以注意到现代描写的如下特点:1、全文统一于一种语调、语气和气氛,描写中的所有事物都只加强一种感觉印象,任何削弱或改变这种感觉的都要删去。2、 动作 现代读者拒绝在为描写而描写上花费时间。他们需要在整个描写中有行动和动作。 3、许多感觉印象 作者运用词语诉诸读者的五种感觉器官,使他们感觉到作者所描述的一切。4、活跃的、生动的图象-好的描写包含着能使你看见并深深记住的图画 。(美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 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描写的类别1.细描与白描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例如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鲁迅在作文秘诀中写道: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南腔北调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描写就是这样。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2.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如子夜一开头,描写黄昏时苏州河外白渡桥的景色,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现三十年代旧上海的畸形的繁华的。 动态描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如朱自清绿中所写的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3.人物描写 简介:刻划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丁玲说: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人物描写的手法常用的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正面描写: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行为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侧面反映了人物的品行。 进行外貌描写一般使用:1、简笔勾勒特征;2、运用修辞手法;3、寄托作者爱憎;4、借助他人眼睛;5、相关人物对比;6、一人几幅肖像;7、结合其它技法。 外貌描写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其关键在于:第一,进行肖像描写,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去写,不能每写到人就必写人的肖像。有的作者不懂得这个道理,因而他笔下的肖像描写有时是不必要的。写肖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鲁迅告诉我们,要画眼睛。画眼睛是写人物肖像的关键。鲁迅是很善于画眼睛的,因为眼是心灵之窗。他曾在祝福中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画眼睛,这是比喻的说法,并不意味着描写人物外貌非得画眼睛不可。 鲁迅所说的画眼睛的意思是:善于细致地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它东西。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花白的头发;写阿Q则着重写他头上的瘌疮疤,却比写眼睛更能表现出他的精神胜利法;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写孔乙己却没有写眼睛,而是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 写肖像的高要求是刻画性格、显示灵魂。鲁迅曾立志画出中国国民的活的灵魂。列夫托尔斯泰为了写出玛丝洛娃的灵魂,勾勒出玛丝洛娃在牢中的内心世界,曾对玛丝洛娃的外貌描写修改了二十次! 第二,外貌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一般情况下,人如其面。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并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而且,知人知面不知心。优秀作品中写的好人外貌不一定都是漂亮、英俊;写的坏人也并不一定都是麻子、瞎子、跛脚。如牛虻中的中年牛虻,就是瘸腿,面部丑陋,有刀伤痕。法捷耶夫的毁灭中的英雄莱奋生却矮小而背脊稍微弯曲。这都说明,作家即使描写心爱的人物也不是脸谱化地一味美化人物,而是严格地尊重生活的真实。在写批判人物时,有时常常以外形美来反衬人物的心灵丑,如毁灭中的反面人物美谛克,他风度翩翩,却动摇变节。红楼梦中的王熙风美丽俊俏,却心狠手辣。 心理描写 第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而不能为心理描写而进行心理描写。如大雪寒天里,一般人想的是驱寒取暖,快出太阳;这是人本能的常态的要求。可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不一定如此想。第二,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情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第三,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 行动描写: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描写。 为什么要进行人物行动描写呢?这是因为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情感的集中表现。文学作品中,人物行动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施耐庵要塑造武松的性格,就安排了一回景阳岗武松打虎,全是写武松怎样打,从行动上描写出武松英雄的本色和武艺的高强。书中写他采取先防御、后进攻的策略,又显示出他的谋略与机智。作者正是通过对武松打虎的全过程的生动细致描写,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所以,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作者支使人物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生动,有趣,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关于艺术的技巧) 行动描写应掌握三个原则: 一、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二、人物的行动应当经过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因此描写人物行动的目的就应十分明确;三、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注意事项 以上讲的正面描写方法,在写作时,不是机械地按照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三种方法进行描写的。“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在描写人物时,要将这些方法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其次,在研究了正面描写之后,我们来看什么是侧面描写。所谓侧面描写是指: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清人毛宗岗在评三国志演义时,认为这部小说经常采用衬托的手法来刻划人物性格。他在群英会蒋干中计这回的评语中写道: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士形之,而觉其更勇。 任何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着矛盾着而存在。衬托的方法正是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中的一种反映和应用。艺概的作者刘熙载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我国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反面敷粉。 对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具体描写人物时,也应根据主题需要,按照情节发展的具体情况,考虑是用正面描写还是用侧面描写,抑或是兼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 简介: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与之发生直接关系的那种外界条件-社会和自然的描写。 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 自然环境描写 (一)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人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只有抓住特征写风景,才能做到真,好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契诃夫论文学)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 3、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 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 ,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 ” 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5、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6、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社会环境描写 (二)社会环境猫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如我们写一个学生,就不能不写他所求学的社会环境:学校,学校中班级里的教师、学生及与他们的关系,有时,还要写到他的家庭、父母、亲友。 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同是王愿坚写红军的作品,七根火柴的社会环境与普通劳动者的社会环境就不同;同是写过去与敌人斗争,以表现共产党员品质为主题的清贫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社会环境描写也各具特征。而当代的作品,更是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不少作品进行环境描写时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就是过去时代的环境中所不可能有的。?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高尔基说:不可忘记:除风景画之外,还有风俗画。例如鲁迅风波开头所写的江南农村晚饭时的情景,就是一幅颇具特色的风俗画。 物体描写 在写作中,我们既要描写人物,又要描写环境,还要描写物体,即描写各种动物、植物和各种无生命的物体-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体和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的器物、用具等。这种物体描写,也称为状物。状物是对物体的描摹,类似绘画中的写生。 状物的目的在于使读者对所描摹的物体有一个准确而鲜明的具体印象。前人对状物提出的要求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也就是说,状物要从摹形和传神两方面下功夫。 什么是摹形呢?就是要逼真地描写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质地。为了使被描摹的物体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必须在摹形时注意抓住物体的特征,既抓住物体的整体特征也要抓住物体的局部特征和细节特征。为此就要认真细心地观察物体、弄清该物体与其它物体的区别,并且区分出该物体各个部分的不同之处。根据前人的经验?摹形要准确、生动,应注意运用数量词和方位词,进行比较,使用比喻,还可以用动态词语描写静物。 什么是传神呢?就是要描写物体内在的神态,使描摹的物体具有感染力,从而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或联想,或启迪。传神要与形似结合起来,切忌外加。最好是在摹形过程中传神,当然也可以在描写的同时兼用议论,只是要适当,不可过多。 描写物体-状物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其顺序与观察顺序有关,与物体本身构造有关,也与主题表达的需要有关。 按观察顺序状物,通常是依据人们的观察习惯,由部分到整体,由表面到内部,或是由形状、色彩到位置、结构。按物体的构造状物,其顺序可以是由上到下、由前而后,从左至右,或由主要部分到次要部分,或由外部结构到内部结构。按主题表达需要状物,它的顺序必须与物体的主要内容相呼应,以体现物体内蕴的意义。 状物应注意艺术性,尽量写得有知识性、趣味性,极其以引人入胜。议论对某问题进行评议讨论;评议讨论时表示的意见 详细解释 1.评论人或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坏。亦指非议,批评。史记货殖列传:“ 临淄 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明薛瑄薛子道论卷上:“切不可随众议论前人长短,要当己有真见方可。”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十五章:“我在背后从来没有议论过你,没有说过你一句坏话。” 2. 对人或事物所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或言论。宋史岳飞传:“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於人,卒以此得祸。”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 巴金 译后记一:“作者随时随处发表的这一类议论,就在当时看,也不见得都正确。” 编辑本段议论文中的议论议论文三要素1论点:作者的观点;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3论证:用证据来说明的过程,即怎样证明 如何写好论点、论据和论证一、论点是文章的灵魂,是选择材料的依据,是论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文中起统帅作用。写作时注意:论点应正确、鲜明、有现实意义;论点一经确立,在写作时就必须紧紧把握住中心论点来选择结构,不能缩小、扩大或者转移论点;对提出论点的方法进行恰当的选择。 二、论据是论点的基础。论点是在论据的基础上推论出来的,没有充分可靠 的论据,论点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因此论据在议论中十分重要。 写论据首先要考虑:用什么作论据?可以是事实:事实论据。如可靠的事例,历史性 资料,人证,物证,统计数字,等等。也可以是理论:理论论据。如社会科学理论、自然 科学理论,权威人士的言论,还有格言、寓言、谚语等。其次,要充分注意对论据的要求: 一、真实。材料须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可靠的,真实无疑的,令人可信的;二、典型。材料 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代表性;三、充分。材料是必要且足够的,有很强的说服力。学习写作论据,要克服或改正以下毛病:l、论据不足,空谈理论,有实无虚。2、堆 砌材料,论据臃肿,有虚无实,材料淹没了观点。3、论点论据互不统一,使论点站不住脚。4、材料不真实,瞎编假造。 三、论证是组织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它好像一条线,把论点和论据有机结合起来。 论证方式有:归纳论证(归纳法);演绎论证(演绎法);类比论证(类比法);引证论证(引证 法);因果论证(分析法);举例论证(例证法);引中论证(归谬法);等等。 【简而概之:喻证法、例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有: (一)证明(立论) 证明是指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明它是正确的,从而把论点建立起来。证明又称“立论”。 l、举例:是一种用真事实例作为论据进行立论的论证方法。夹叙夹议,就是用“叙”表述事实材料,提出论据“议”进行评论,证明自己的观点。 2、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问题进行论证的方法。要求作者分析问题、剖析事理,来揭示论点和论据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证明观点的正确,以确立论点。 3、引证:是一种通过引用经典名言或科学公理、常识常理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要注意的是,被引用的言论、事理必须经得起考验,是客观真理。还要注意引用不可过多。 4、对比:也是一种例证法。它与一般例证法不同的是除了举例外,还要用事例加以比较,突出事物本质,确立论点。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在比较之中,容易开启人们的思想,扩展人们的眼界。它比一般论证包涵更丰富的内容,因之道理也说得较为透彻。 5、类比:这是一种通过打比方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是一种形象化的论证方法。论证时可以 讲故事,打比方,引用成语典故,以此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反驳(驳论) 这是一种反证法,作者通过议论,设法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从而驳倒对方,树立起自己 的正确论点。反驳有三种方法: 1、反驳对方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的错误。具体写法有: 用事实证明对方论点错误。这是例证法在反驳中的运用。但这里不是用事实证明什么对,而是证明什么错。 剖析论点的错误及危害性。 引申对方论点,以暴露其谬误。 建立对立的新论点,以驳倒对方论点。 2、反驳对方论据。错误的论点有时是建立在虚假、错误的论据的基础上的;有的是捏造的事实和理由。从驳这些论据入手,将对方的论据驳倒了,其论点也就无法成立。 3、反驳对方的论证。错误的论点,有为它服务的论据,也有它的论证过程。对方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推理错误一经揭露,其论点也就不攻自破。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 编辑本段记叙文中的议论在记叙文中,议论是由叙述和描写引发出的对事物的感想、认识和评价,是在关键处的画龙点睛之笔。但不宜多用、滥用。记叙文在发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 编辑本段记叙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记叙文中的议论句一般就是记叙内容的中心,就是揭示具体事物所具有的思想意义的话。所以,在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时候,要注意抓住这些议论句,通过议论句来看作者对所写事物的评价,这是了解文章主是思想的重要途径。在生活中,所谓的叙述就是将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而在理论研究中,叙述是把研究成果用一定的方法在理论上再现出来。而在文学中,叙述是写作所使用的频率最高的一种表述方法,也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的方式,各类文体多少都要用到。目录叙述的特点 叙述的视角与方法 (一)叙述的视角 1. 1.第三人称 2. 2.第一人称 3. 3.第二人称(二)叙述的方法 1. 顺叙 2. 倒叙 3. 插叙 4. 补叙 5. 平叙叙述的特点 叙述的视角与方法 (一)叙述的视角 1. 1.第三人称 2. 2.第一人称 3. 3.第二人称(二)叙述的方法 1. 顺叙 2. 倒叙 3. 插叙 4. 补叙 5. 平叙展开编辑本段叙述的特点叙述的基本特点是在于陈述“过程”。人物活动的过程,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构成叙述交代和介绍的主要内容。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用它来展开情节,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同时,议论说理的文章与应用性文体也离不开它以介绍事实材料与交代写作经过。 它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叙述与时间关系最为密切。无论是人物活动的过程,还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都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与持续性,即是“过程”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进行。语句一般按时间顺序排列。如果叙述有两个以上的头绪,也可以按并列顺序排列语句。叙述一般不用中心句。 叙述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混合人称。 叙述的手法有:顺叙/倒叙/插叙。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目录词语解释 1. 释义 2. 出处 3. 示例 4. 基本解释 5. 详细解释表达方式“抒情” 各种抒情方式 1. 一、借景抒情法 2. 二、触景生情法 3. 三、咏物寓情法 4. 四、咏物言志法 5. 五、直抒胸臆法 6. 六、融情于事法 7. 七、融情于理法词语解释 1. 释义 2. 出处 3. 示例 4. 基本解释 5. 详细解释表达方式“抒情” 各种抒情方式 1. 一、借景抒情法 2. 二、触景生情法 3. 三、咏物寓情法 4. 四、咏物言志法 5. 五、直抒胸臆法 6. 六、融情于事法 7. 七、融情于理法展开编辑本段表达方式“抒情”抒情概述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记叙中运用抒情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编辑本段各种抒情方式一、借景抒情法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二、触景生情法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如刘白羽的急流就是一篇运用触景生情法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写景,作者首先是描写闽江江水的绿,再写江中急流的险,然后笔锋一转,重点描写急流中的飞舟。写“绿”,写“急流”,写“飞舟”,都是为写船上的勇士作铺垫。面对这幅急流飞舟、惊心动魄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在那紧急关头,是急流勇进,还是急流勇退呢?结论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为“只要你稍微一怯弱,一动摇,那船便会撞碎在尖厉的岩石上”。作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难而上的革命情怀。情从景出,扣人心弦。 三、咏物寓情法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流沙河的藤,就是运用了咏物寓情的手法。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咏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