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简析.doc_第1页
中国传统民居简析.doc_第2页
中国传统民居简析.doc_第3页
中国传统民居简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民居简析陕北土窑洞与云南竹楼陕北土窑洞:大概是从秦汉时期开始,随着铁农具的出现与普及,黄土窑洞这一深受人们喜爱的地穴式民居 ,在以陕北为中心地带的西北黄土高原上涌现和普及开来了。陕北人居住黄土窑洞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举凡陕北区域内后来所出现的石窑洞、砖窑洞、接口窑洞以及薄壳式窑洞,其实都是由黄土窑洞转换衍变而来的。黄土窑洞实际上已成为陕北高原上的一种母体窑与祖宗窑。镇原发掘的二十多处文化遗址证实,茹水、蒲水两岸遍布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特别是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在镇原县茹河南岸发掘据今约五千年的常山下层文化遗址中,发现房子和窑穴24座。其中,窑穴16座,“一座为椭圆形直壁坑,15座为口小底大的袋状坑。这类窑穴形制异常固定,上半部有一段直壁颈部,以下坑形向外渐渐扩大若覆斗状”,最大的底径为4米,最小的底径1.9米,一般底径2.53.5米。现存的坑貌尚且如此,窑穴的拱顶由于堆积破坏无从稽考,由现存资料可见,古人所居住的窑洞面积相当可观。考古发现古人的房子“实际属于一种窑洞式的房子。”由此说明,窑洞是我们的祖先抵御自然灾害和猛兽毒虫的伟大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安居工程。镇原窑洞形制繁多,目前留于民间的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崖窑。崖窑分两类,一类是供人们居住的崖庄,人们依据一定地形,修成崖面,崖面下挖成的窑洞,靠山的叫明庄或半明半暗庄,原面叫地坑庄,有一户为单位的地坑庄,也有三、四户,甚至八、九户为单位的地坑庄,遗存在孟坝镇刘城村的地坑庄就是如此。窑洞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之一,有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特点。其结构基本是直壁拱顶,外高内低,墙壁附以草泥来加固。它承袭了中国古代形成的特有的建筑观念,并由此而决定了它的建筑格局。窑洞民居的建筑特点有二:一是封闭和内向的特点,以窑洞 为主体的居民住宅常以院为中心,院的正面挖三孔或五孔窑洞, 中间为主窑两侧为边窑, 群众称之为“一主二仆”或“一主四仆”。院左侧为左膀,右侧为右膀,左右膀能挖窑洞的则挖窑洞,不能挖的就建偏房。前面为高围墙,只留一道门供出入。窑房均面向院内,如同北京的四合院。窑洞庄院的院子是整个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庄院也有几进院的,由外到内,把主窑围在最里层,高墙深院,重重屏障,带有十分明显的封闭性和防卫性,正如易系辞所云:“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有些古老的民宅,这种属性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主窑之上再挖小窑,名曰高窑,从主窑内修暗道,筑台阶而上,在高窑可以凭窗鸟瞰整个庄院全貌,也可以登高远眺,观察外界情况。各窑之间还有修穿栏的,连接整个庄院,也有通向庄外的暗道,俗语窨子。临泾乡段咀村段氏老庄则是这种防卫功能较全的典型。长期的封建私有制,自给自足,自我满足的自然经济,决定了人们在修建宅第时,除封闭性外,还力求在自身范围内造成一个无所不能,于外界无所求的小天地。其内,不仅吃饭(厨房、仓库、庖厩)、睡觉、还包括待客,迎宾等等。就现在看似乎荒诞,然而,目前窑庄民居建设的格局,仍带有其封建的属性,以至影响到公共场所的建筑风格,如学校、医院、食堂、商店,国家机关,先筑围墙圈好一块地,然后慢慢建成设施齐全的房舍。二是以面南为尊,以阳为上的特点。窑洞是孕育人类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今天的民居土窑洞,随着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提高, 已今非昔比。昔日的连肩子窑,土坯窑,已换成了一砖到顶、钢门铝窗、装潢美观的现代窑。但其经久耐用,经济实惠的特点,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正如一首民谣所云:“贵客来到我家堂,休笑我家无瓦房,土窑好似神仙洞,冬天暖来夏天凉”。云南竹楼:竹楼主要指两层或以上的竹结构楼房,属于南方“干阑式建筑”的一种。根据用途及造型差异,可分为宾馆楼、餐酒茶楼、观景楼及景致楼等等,非常适用于旅游景区的观赏,住宿,餐饮等用途,绿色环保,贴近自然。竹楼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的傣族、基诺族等民族地区。由于傣族竹楼的代表性,现在的竹楼一般都指的是傣族竹楼,又称傣家竹楼。相传很远的古代,傣家有一位勇敢善丽的青年叫帕雅桑目蒂,他很想给傣家人建一座房子,让他们不再栖息于野外,他几度试验,都失败了。有一天天下大雨,他见到一只卧在地上的狗,雨水很大,雨水顺着密密的狗毛向下流淌,他很受启发,建了一个坡形的窝棚。后来,凤凰飞来,不停向他展翅示意,让他把屋脊建成人字型,随后又以高脚独立的姿势向帕雅桑目蒂示意,让他把房屋建成上下两层的高脚房子。帕雅依照凤凰的旨意终于为傣家人建成了美丽的竹楼。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阑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整个竹楼的所有梁、柱、墙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竹楼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走进竹楼就好像走进傣家的历史和文化,傣家的主人会一一告诉你它的含义。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人们在修新楼时常常会弄来树叶垫在柱子下面,据说这样做会更加坚固。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楼内中间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侧面的矮柱子则代表着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过去傣家人的等级、辈份是非常严格的,体现在竹楼的建造上也很明显。比如凡是长辈居住的楼室的柱子不能低于6尺,楼室比楼底还要高出6尺,室内无人字架,显得异常宽敞明亮,竹楼的木梯也有规定,一般要在9级以上。晚辈的竹楼一般较差一些,首先高度要低于长辈的竹楼,其次木梯也只能在7级以下,室内的结构也显得简单许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们不仅在云南能看到美丽的竹楼,在许多旅游景区,也能领略它的独特风采。无论在哪里,只要你走进竹楼,一定会有不同的精彩迎接你。 官家竹楼宽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顶带三角锥状,颇类西方的“哥特式”建筑,用木片复顶。整个竹楼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木柱建在石墩上,有的横梁上雕刻花纹呈形或弓形,这是受佛教文化影响的结果,特别是缅寺和亭阁都有这种凹 状花纹。屋内横梁穿柱,结构简单。上木梯后即为“掌房”,正屋为客室,中置火塘,侧旁分隔为二至三间,是主人夫妇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楼客室约有三十平方米大小,能容纳一二十人就座。掌房用篾席铺地,是乘凉和妇女纺织的地方。 百姓竹楼与官家竹楼相同,只是较为狭小,屋顶用茅草覆盖,木柱不准用石墩柱脚,也不准用横梁穿柱,不准雕刻花纹。 为什么傣家人都爱住竹楼不愿住平房呢?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中已经作了答复,该书说:“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原来竹楼的妙用是下可避湿,上可避热,濒临江畔,还可一日十浴。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人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不仅居住在“竹”楼里,还吃着“竹”筒饭、喝着“竹”筒酒,真是比神仙还逍遥。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