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一中_高二历史测试题_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东阿一中_高二历史测试题_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东阿一中_高二历史测试题_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东阿一中_高二历史测试题_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阿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月考 历史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题干强调诸子百家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儒家提倡“仁”,看重的是君子品德;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仰慕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客;道家主张修身养性,归隐山林,隐士是他们的人生理想;法家要求建立统一国家,期盼英雄横空出世,扫灭六合。2.【答案】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和信息“制民恒产、省刑罚,薄税敛、道德教育”可知这应是孟子的仁政主张。C项正确。A、D两项是孔子的主张,且与题意不符;B项虽是孟子的主张,但与题意无关。3【答案】B【解析】题干中两句引文的大意是:百姓中有才能的,就举荐他们为官,授予厚禄;君主的亲属没有功劳的不能获得富贵。因此引文体现了墨子“尚贤”的思想,说明希望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主张。A项为道家思想,C、D两项为法家思想。4【答案】C【解析】依材料信息:“绝弃圣智”、“仁义”、“弃利”。然后结合反对儒家和墨家的思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可知这是小国寡民的思想。5【答案】A【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君臣关系如同天地,君为天,荫庇养育大地,臣为地,承载着天的恩惠,主要论述了君臣关系。6【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法律的执行受到儒家伦理的影响和干扰。7【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信息是王维既信儒又信道,白居易是三教都信,柳宗元是儒佛兼修,可知唐朝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8【答案】B【解析】鹅湖之会的争议焦点是博览与得道的顺序之争。这是治学方法的争论。A项与材料无关;C项与史实相反;D项说法太绝对;B项符合题意。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王阳明心学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人自有良知,但却被自私等意念遮蔽,要通过克制私欲达到良知,故C项与材料观点相符。A项与“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矛盾;B项的意思是良知从外界得来,与“心自然会知”不符;D项否定了克制自己的重要性,也可排除。10.【答案】B【解析】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是天人关系,而先秦儒学主要讨论人际关系,故A项错误;汉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因此就会出现这种行为,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与灾害天谴论对皇权的约束无关,故C项错误;明朝佛教并非官方哲学,不会导致统治者的这种行为,故D项错误。11【答案】D【解析】材料大意是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答案】为D。12【答案】A 【解析】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13【答案】B 【解析】材料中朱熹强调三纲五常,这是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B项正确。14【答案】B 【解析】这些文人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标准评价冯道,可知与宋明理学有关。15【答案】C【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这些封建思想的“本质”,本题的四个选项都能反映题干的意思,但最能体现题干本质的是封建思想对妇女的束缚,故选C。16【答案】C【解析】“民为贵”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浓重的等级观念,A项显然不合题意;“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B项不合题意;D项反映了心学的“致良知”思想,也是不合题意。17.【答案】B【解析】图片人物是李贽。A项是孟子的主张,C项是顾炎武的主张,D项是程颐的主张,李贽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所以选B。18【答案】C【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2015福建文综17)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培养人才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弘扬道德,规范言行信息,故B项错误;“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意思是先让百姓富足,然后推行教化,达到移风易俗,故C项正确;教化民众,静心明志是在“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基础上,没有突出作者意思,故D项错误。19.【答案】D【解析】题干对理学的批判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者阶层扩大,反对理学压制和参入到政权中来的要求,故D符合题意。20.【答案】C【解析】在理学成为“敲门砖”后,儒家的伦理道德为维护专制统治达到了极致,在这种情况下,三大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提倡仁政,本身就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2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甲体现了理学的注重品德,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乙体现了黄宗羲“工商皆本”和反对专制的思想;丙体现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丁体现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22. 【答案】 D【解析】明朝李贽是反封建伦理道德的斗士,主张批判的继承儒家学说,不符合儒学发展的史实。23.【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东西方先哲思想比较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体恤民情,重视道德的力量;而苏格拉底既不主张寡头制也不主张民主制,他主张应该由“那个知道的人”统治国家;两者都主张知识和道德的作用。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24.【答案】 B 【解析】天凉天爽全在人的感觉,这反映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观点,即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人的感觉,它强调人的价值与作用。25.【答案】A【解析】孔子是儒家创始人,重视道德,符合题意;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法治,不符题意;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符合题意;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不重视道德,不符题意,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26.【答案】C【解析】 A项是智者学派的主张;选项中B、C是苏格拉底的主张,材料信息表明,苏格拉底临死不忘学习知识,实践了其“知识即美德”的主张;D项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27.【答案】A【解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思想代表人物的观点。关键信息:“彼特拉克”“对人的本性一无所知”。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文艺复兴,就要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故选A项。28.【答案】C【解析】 注意题干限制语“以历史的眼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抛弃了中世纪的宗教气息,展现人性的美,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其独特魅力在于人性在艺术造型中的觉醒。29.【答案】B【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用排查法,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处于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也尚未发生,故说文艺复兴以工业经济为基础不妥,错误。文艺复兴主要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专制王权,所以遭到天主教会的压制。30.【答案】B【解析】路德的改革并不否认上帝,依然是虔诚的基督徒,故A项错误;C、D两项均非教皇开除路德的根本原因,根源在于路德的言行挑战影响了教皇权威,故教皇才开除马丁路德的教籍。故选B项。3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宗教改革的理解。马丁路德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领袖,A项错误;他并不反对宗教信仰,B项错误;C项是启蒙运动的意义,可排除。路德让懂德文的人直接阅读圣经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实质上是打破教廷对宗教的垄断,宣传思想自由,D项正确。32【答案】A【考点】宗教改革 (2015北京文综20) 【解析】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材料中1521年的对帧木板画形成强烈对比,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尊重门徒,而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说明教皇高高在上欺压门徒,可见这幅画目的是抨击罗马教廷,故A项正确;材料与“赎罪券”无关,故B项错误;这幅画意在提倡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对帧木板画以强烈的对比宣传宗教改革,而不是倡导宗教宽容,故D项错误。33.【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理智能力”“科学威力”等可以看出是启蒙运动时期以理性为旗帜,解放人的思想、推动近代科学技术进步,D项符合题意。3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伏尔泰和卢梭观点的比较。在政治上,卢梭主张共和制,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共同点是都主张反对君主专制。35.【答案】A【解析】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认为皇帝是民众的主宰,但也以天的名义约束统治者,主张实行“仁政”,而孟德斯鸠采用三权分立原则,限制王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因此选A项。36.【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的信息是“欧洲近世史的两大潮流”,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思想之复活”指“文艺复兴”,“基督教的复活”指“宗教改革”。37.【答案】 D【解析】A项中的主张不是普罗塔格拉的,而是苏格拉底的主张,排除A项;B项中的主张是莎士比亚的,而不是薄伽丘的,排除B项;C项中的主张是卢梭的,而不是伏尔泰的,排除C项;只有D项的主张与人物一致,所以选择D项。3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其明显的特征是描绘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的蓝图,在反封建的道路上比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更近一步,故应选C项。3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思维着的悟性”“平等和人权”可知,该运动为启蒙运动,该运动提倡自由、平等、人权、民主和法治,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故A项正确;启蒙运动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成熟,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打击的对象是欧洲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故D项错误。40.【答案】B【解析】从材料“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等,不难得出材料表明的是康德对理性主义做了经典总结。41【答案】D【解析】德意志哲学家康德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把理性的精神探索发挥到了如此的淋漓尽致”,他一生深居简出,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故D项正确。苏格拉底倡导“知识”“美德”,莎士比亚宣传人文主义,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都与题意无关,故A、B、C项错误。42【答案】C【解析】材料一反映了造纸术诞生于西汉,材料二反映了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A项对材料的理解是片面的;B项说法错误,蔡伦改进而非发明造纸术;D项“唯一”说法错误,故选择C项。43【答案】C【解析】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并无活字印刷,故排除A项;B、D两项不符合史实。从材料看,印刷术在唐代已经出现,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44【答案】B【解析】用赤道坐标记录恒星的位置,是战国天文学家石申的成就。45【答案】C【解析】分析各选项,项不符合本题,科技总结阶段是指明清时期;项可排除,三本著作分别是农业、天文历法、医学著作,不具备一脉相承的特点。46【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唐诗(杜甫)(2015重庆文综2) 【解析】杜牧是晚唐诗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与材料内容强调现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内容是史实的真实的反映,属于现实主义诗的特点,符合杜甫的特点,杜甫正是生活于安史之乱时期,经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故C项正确;白居易在安史之乱之后出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47【答案】C【解析】回答本题关键是“指谛时弊尤在士林”,说明这部小说对封建社会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现象进行揭露、批判。分析四部小说,C项符合题意。48【答案】C【解析】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属于反映市民生活的作品。49【答案】C【解析】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材料中“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体现了对艺术形式“意境”的追求,“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50【答案】B【解析】心学的理论性、思辨性较强,属于士大夫哲学,故不属于“庶民文化”,答案为B。51【答案】B【解析】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因此,具有多元兼容、雅俗共赏的特征,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与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但并不是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52【答案】B【解析】解题时注意分析材料,结合“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再依据时间和所学知识判断,材料反映的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故答案为B。53【答案】B【解析】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答案为B。A项概括不全面,C项是牛顿经典力学的特点,D项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作用。54【答案】B 【考点】经典力学万有引力定律(2015福建文综22) 【解析】进化论产生时间是19世纪中期,故A项错误;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力学内容,产生时间是17世纪,研究对象符合材料“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故B项正确;量子论、相对论产生时间是20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D项错误。55.【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这句话可知,这一“发现”指的是20世纪物理学的重大成就,而符合题干要求的是D项。56.【答案】C【解析】(2013江苏单科)从材料中的“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可知反映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思想,它弥补了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A项是伽利略的成就,B项是牛顿的贡献,D项指的是量子论,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57【答案】B 【解析】材料明显体现出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这是19世纪末康有为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符合历史潮流的发展。58【答案】C【解析】本题从时间“1859年”可以判断。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的一击。59【答案】B【解析】本题以文明史观立意,考查学生对两种文明特点分析。选项中,A、C、D三项表达有误,而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带给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60【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互联网能够使许多人迅速了解信息,这反映了互联网受众面广,渗透性强。故选A。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61【解析】第(1)问,关键是晚周时期和儒家学者即孔孟荀。第(2)问,主要结合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可。第(3)问,主要考查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及时代背景。【答案】答案(1)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2分)。孟子:仁政;民贵君轻(2分)。荀子:“仁义”和“王道”(2分)。(2)胜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分)。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2分)(3)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3分)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4分)62【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至于神,我们既无法真切长什么样子”“人是万物的尺度”来归纳。第(2)问,主要考查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3)问,结合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来回答。第(4)问,结合教材中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来总结。【答案】(1)怀疑神;肯定人(2分)。(2)相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