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初阶.doc_第1页
国学初阶.doc_第2页
国学初阶.doc_第3页
国学初阶.doc_第4页
国学初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初阶序 说到国学,可谓有五花八门的答案。 我个人认为,凡在中国固有之学问,且已形成独立之学派者,都可以将其归入国学。 关于国学大师的问题,光是研究国学者,不可称其为大师。只有形成自己学问与思想以区别于历史上已形成之任何派系,即须有开山之作或者是开一代之宗的方可称作大师。此上是我个人之见,书之以求教于诸方大家。 本来按照一般的思路,可以将我所写的名之为国学ABC即初步知识的介绍,然而既是介绍国学,那就免去字母,书其名为国学初阶,意为国学入门之介绍也,愿大家喜欢之。小学之(六书)国学初阶一 中华典籍向称浩瀚,诸子百家,源流其间。 虽语曰儒释道,三教九流,农艺百工,一枝尚且叶繁。 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道之行,在于重人事,儒学重人事,是以以儒学为先。 进学之初,在于小学,故从小学说起。 此处的“小学”不同于今日人们所说的“小学”,今天的小学是求学的第一层级,后面有中学与大学。 国学里所谓的小学则是文字之学,与学做大人的大人之学相区分,谓之小学。 现在的文字、音韵、训诂归在小学内,但不是原先的意思。 比较早的说法是:见于周礼保氏的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此处的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形声是后起之谓,早先应是谐声。可见至少在周朝就已经有了对学童进行六书的教育。在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以后,基本确认了以六书为教育内容而命名的“小学”。我们可以将它看做中国的传统文字学,凡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学问,在古代都被归入小学。后起的文字、音韵、训诂当然归入“小学”范畴。说到文字教育,必然要讲到文字的创造者,我取仓颉造字说,因为庄子与司马迁均有此说,其他诸子也有主此说的。东汉的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现在有什么劳动人民创造说,我以为如果离开了具体的人,那就是抽空了事件的依据,会落入虚无主义的圈套。人们都知道世界语是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所创造,人们共同使用的新语言都可以创造,为什么文字就不可以创造呢? 说创造,无非是开创性的工作,有古籍记载说仓颉四目,我私下意为莫不是仓颉有世界上最早的自制的眼镜?(有待专家考证),如果是的话,以这样的脑子而有这样的创造,实在是我中华的一大分明,一大功劳。 中华大地的远古时代,最早开始有“堆石记事”,即依据堆石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后来又有了“结绳记事”,即遇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 后来又有一段刻画符号的时期。 当然,也有所谓的图画符号的出现。 所有这些符号,均有记事的部分功能,且均有它们的局限性,特别更不易记录关于思想方面的事情,其功用都不能与文字相提并论。 而仓颉的文字创造,可算是个划时代的事件。 文字必须以笔画为其组分,从而组成文字,它应该有别于图画,更有别于结绳。 图画对应的是具体的事物,结绳则必须按结绳者所结始可得解。那么,文字则凡具象事物,抽象事物均可表达记载,特别是思想心理方面的,则特别现出它的优点。当然,仓颉所造之字,肯定不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汉字,但其对于字的大概的规则与基本字型应该是有所规定的,也是有一定的数量的,只可惜今天已很难见到了,现存于淳化阁帖的仓颉字体,不知是否有据,有待专家考证之。 说了仓颉造字,接下来要讲汉字的六书,即古代作为小学内容来传授的文字知识。汉文字的六书是指。一、 象形:如“日”字,如“月”字。二、 指事:如“上”字为“_”上一“、”点。如“下”字,为“”下一“、”点。如“刃”字。刀字边一“、”亮点之意。三、 会意:如“止”“戈”为“武”,如“人”“言”为“信”。四、 形声:如“江”字,“氵”形,“工”声。如“河”字,“氵”形,“可”声。五、 转注:如“考”、“老”可互训互转。六、假借:“令”,本义“发号”,借为县令之“令”。“长”本义“久远”,借为县长之“长”。这六书,前四是造字之法,后二是用字之法,当然,用久了,也就成了文字之一法,今天的通假字就是因第六法而来的。 明白了六书,也就明白了大概的汉字构造与意义。 而形声字的出现,又大大推进了汉字的滋兹扩展,形成了几万字的汉字规模。 同时,通过六书,知道汉字中既有声符,我们就可以知道汉字应该是意音文字系统。 当然,国学迈步当从汉字字学开始。小学之(汉字演变)国学初阶二前面,已经讲到小学是文字之学,既讲文字之学,就要讲到汉文字的演变。目前,我们所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文字,不是仓颉时代所造的字体,而是商周时代的甲骨文体,那么,就从甲骨文体说起。当然,如果以后的考古有新的发现,这文字的最早字体就有可能改写。今天,还是由甲骨文开始。汉字的演变大概可以这样说: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甲骨文最早是由金石学家王懿荣于1899年在一次中药的一味叫做“龙骨”的药材上偶然发现的。其后又在河南的安阳殷墟被大量地发现,因内容大多为卜辞,故又被称作“甲骨卜辞”。中国近代研究甲骨文称一时之盛的有号为“四堂”的四学者。他们是: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甲骨文的断代一般认为是以殷商为主,兼有周代。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从六书角度来说,其中象形字较多,不但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假借字,并且已经有了意符音符兼备的形声字。 甲骨文的特点是象形度高,字体尚不规范,表现在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形体,且偏旁可以有不同。 金文,主要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铜制祭祀礼器上的铭文,由于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被称为钟鼎文。 金文字体形体尚不规范,从文字发展角度讲,金文与甲骨文应同处于一个发展水平。 唯金文因其为铜器所铸,故大都笔画圆润凝重。甲骨文因为多为刀刻,故笔画多直与折。 其中金文又可由籀书(大篆)出现。由于西周末年周宣王的太史籀作史籀篇,即为大篆,又叫做籀书。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书同文的政策,向全国推行由李斯作的仓颉篇等字体,是为小篆。 此时,另一种字体也在形成之中,这就是隶书。 秦代形成的隶书称秦隶,也叫古隶。 由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叫汉隶,也叫今隶。 此时的隶书,其笔法几乎完全脱离了篆体,逐渐形成波挑的笔势,字形也从略呈长方形变而为略呈扁方形。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大约是东汉后期在汉隶草书基础上形成的。魏晋时代是楷书与今隶并行。南北朝以后,楷书取代今隶成为通行的字体。 楷书在笔法上抛弃了隶书的波势挑法。形成了今天横平竖直,方正端庄的汉字字体。此是汉字字体的大致演变,当然,其间也有许多字体,如石鼓文、诅楚文、章草、今草、狂草等等,因为涉及书法为多,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小学之(古韵学)国学初阶三 之前,已经讲了汉文字的六书以及汉字的演变,今天要讲一讲音韵学。 声成文谓之音,声音和谓之韵,这研究文字的音和韵的学问,就称作音韵学。 以前面所讲而知,这音韵学自然是归在小学里的了。众所周知,每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同时大量的汉字是由声母与韵母组成音节的,当然还有声调。 这文字,我们除了知道它的演变与写法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能读准它的音,这古代专门研究汉字音读的学问就叫做音韵学。 音韵学又可以大致分为古韵学、广韵学与等韵学三部分。 由于篇幅关系,这里先介绍古韵学。 古韵学,主要研究上古音,这里主要是指周秦两汉时代的汉语语音现象。又以诗经楚辞为其代表,上古音不仅包括了经书、子书中的韵语和两汉以前的韵文,并且也包括了各种体式的散文,鲁迅称司马迁的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即是很好的明证。说明古代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有人物的丰富形象与心理展现,更有着朗朗上口的让人悦读的好传统,而所以能够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根本的原因在于汉字所特有的音韵音质。古韵学包括古韵、古纽、古声调三部分。古韵学由宋代吴棫启其端,特别有建树的是在清代:如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将古韵分为十部 :一东、二支、三鱼、四真、五萧、六歌、七阳、八耕、九蒸、十侵。 清代学者江永将古音分为十三部: 一东、二脂、三鱼、四真、五元、六宵、七歌、八阳、九耕、十蒸、十一侯、十二侵、十三覃。 清代段玉裁将古韵分为十七部: 一之、二宵、三尤、四侯、五鱼、六蒸、七侵、八覃、九东、十阳、十一耕、十二真、十三谆、十四元、十五脂、十六支、十七歌。 清代学者戴震将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 : 一类一阿部(歌)、 二乌部(鱼)、三垩部(铎)、四膺部(蒸)、 二类 五噫部(之)、六亿部(职)、七翁部(东)、 三类 八讴部(幽)、九屋部(屋)、十央部(阳)、 四类 十一夭部(宵)、十二约部(药)、十三婴部(耕)、 五类 十四娃部(支)、十五厄部(锡)、十六殷部(真)、 六类 十七衣部(脂)、十八乙部(物)、十九安部(元)、 七类 二十霭部(祭)、二十一遏部(月)、二十二音部(侵)、 八类 二十三邑部(缉)、二十四腌部(谈)、九类 二十五部(叶)、清代学者孔广森将古韵分为为阴、阳十八部: 阴声: 一部原类(元)、二部丁类(耕)、三部辰类(真)、四部阳类(阳)、五部东类(东) 、六部冬类(冬)、七部綅类(侵)、八部蒸类(蒸)、九部谈类(谈)。 阳声: 十部歌类(歌)、十一部支类(支)、十二部脂类(脂)、十三部鱼类(鱼)、十四部侯类(侯) 、十五部幽类(幽)、十六部宵类(宵)、十七部之类(之)、十八部合类(合) 。 清代学者王念孙将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此不详列)。 清代学者江有诰将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此不详列)。近代研究古韵学著有其名之学者有章太炎与黄侃等,现代则有著名语言学家王力。 古纽是通过谐声偏旁,声训,读若,异文,异切等这些方面加以研究的。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说与古无舌上音说。近代学者章炳麟则提出娘日归泥纽说。学者黄侃更有关于上古声纽的见解,他归纳的喉音、浅喉、舌音、齿音、唇音,五类音中,共有十九个纽(纽部从略)。关于古声调,我们知道有所谓的平上去入四声,而今天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字了,当然,南方至今还保留有古音,但不为我们留意或所知。所以我们今天来读古人的诗词,已经很苦于找不到当时的平仄了,而失去平仄感的话,是不容易写好格律诗的。扯远了,关于古韵学,暂时就讲到这里了。小学之(广韵学)国学初阶四上一章,讲到了国学之小学中的音韵学可以大致分为古韵学、广韵学与等韵学三部分,而由于篇幅限制,只讲了古韵学部分,今天则来讲一讲广韵学的内容。广韵学,是研究汉字中古音韵的一门学问。它是通过区别四声,而将其各组成一纽,而又将音近之字组成一韵,是为韵书,如沈约的四声谱其书已不传。研究中古音韵学者,其先有隋陆法言的切韵,其书也已亡佚。而继其学著其书者为宋朝的广韵。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编修而成。广韵是在切韵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 广韵 全书分二百零六韵:包括平声五十七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按字音声母或韵头的不同分组列字,每组收同音字若干,称为一个“小韵”。它的特点是在每个小韵开头的字下注明反切。有又音的,则注明又切或“又音”。广韵书之后比较重要的韵书有:集韵五音集韵礼部韵略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等。广韵中特别要提到的是汉字的反切注音法。反切是当时比较完整的汉字注音方法,它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它是汉字注音方法上的巨大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观察汉字读音,若缓读则一字可读成两音,急读则两字可读成一音。如缓读则成“不可”,急读则成“叵”。如缓读则成“何不”,急读则成“盍”。如缓读则成“而已”,急读则成“耳”。反切的意思,反者,反也,犹言翻译也,乃一字翻成两声。切者,急也,乃两字合成一声。其实两者意思是一样的。反切中的两字,前一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韵书中出现的被注音字一般就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方法是取上字声母,取下字韵母与声调,上下拼合急读之就得该字之读音。今天,我们还可以借助反切法,来读一些中古音,当然,它不如现在流行的拼音方法来得简便,但它毕竟是我国汉字语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读音方法之一,让我们认识它,记得它。小学之(等韵学)国学初阶五之前已经讲了音韵学可以大致分为古韵学、广韵学与等韵学三部分,并且简单介绍了古韵学与广韵学的内容,今天就来说一说等韵学。等韵学主要是以汉字音节表为方式对汉语字音进行分析的一门学问。等韵学用“字母”表示汉字的声母系统。用“五音”、“七音”说明字母的发音部位。用“清浊”描述声母的发音方法。用“等呼”分析韵母的结构。用“摄”概括韵的归类。用图表的形式具体显示反切所表示的读音。由于它突出的特点是于在用“等”的概念来分析字音,所以就被称作为“等韵学”。等韵学为唐代名僧守温所创始。守温为唐末、五代时期和尚,著有三十六字母图今已佚。他的三十六字母图为:唇音: 不 芳 并 明 舌音: 端 透 定 泥 舌头音 知 彻 澄 娘 日 舌上音 牙音: 见 君 溪 群 疑 齿音: 精 清 从 齿头音 审 穿 禅 照 正齿音 喉音: 心 邪 晓 喉中音 清 匣 喻 影 喉中音 浊当时守温和尚可能参照梵文字母的体系来确定汉语的字母。有梵音有而汉音无者,有汉音有而梵音无者,皆斟酌而取舍之,在汉字注音领域,和尚守温的功劳是伟大的。有名的等韵学著作还有韵镜一书,卷首调韵指微说:若来字则先舌后齿 谓之舌齿日字则先齿后舌 谓之齿舌有名的等韵学著作又有宋郑樵七音略(通志二十略之一)。在等韵学著作中,和韵镜并为最早之韵图。其中有谐声制字六图:一、为正声协声同谐图。二、为声音俱谐图。三、为音谐声不谐图。四、为一声谐二音图。五、为一音谐二声图六、为一音谐三声图。其著作中,所谓声者乃平上去入四声。所谓音者乃宫、商、角、征、羽、半征、半商七音。其著作中又列内外转四十二图,每图纵立平上去入四声,横列七音。影喻晓匣 宫 喉音见溪群疑 角 牙音端透定泥知彻澄娘 征 舌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 羽 唇音来 半征 半舌音日 半商 半齿音四声之中,又各分四等。广韵二百六部之韵目即分列于四声各等之后。图中各格所列之字纵必与七音三十六母之一同母横必与四声二百六韵之一同韵每图之后,又注明其轻重,有:重中重、重中轻、轻中重、轻中轻、重中轻(内重)、轻中重(内轻)、重中重(内重)、重中轻(内轻)、轻中轻(内轻)等。不注明开合与清浊,这一点很与韵镜不同。今天,我们用等韵,主要是能够从反切来推出各个字的当代念法。等韵学发展至康熙字典时期而可称完备,(见图)。当然,今天我们有了拼音系统,在拼读方面要方便得多了。由于文字的音韵历史流变,许多文字的读音已经今不同于古,特别表现在声、韵、调等方面。所以,如果要准确地拼读中古音,看来还是得借助等韵学中的音图了。小学之(训诂学)国学初阶六 前面,已经对音韵学的古韵、广韵与等韵三部分都简要地作了介绍。 今天,就来讲一讲小学中之训诂学。 我们知道,语言有今古之别,又有南北之分,或一事而有几种说法,或多音而仅指一事。 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情况发生了变化。 例如对于“年”的概念,尔雅中说: “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岁名。” 例如对于校的概念,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读书自然要能够贯通,而贯通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懂得字义。 读书最忌讳望文生义,而训诂之学则能通古今顺南北之意,而让我们能够准确理解读懂古书,辨别古义。 训者,训也。说的是顺其语气而解之,是逐句解释的意思。 诂者,古言也。说的是以今语解古语,是逐字解释的意思。 总起来说,训诂学就是以今天的语言来逐字逐句地解释辨读古语的一种学问,也可以把它叫做专读古书的语义学。 训诂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 尔雅分别有“释诂”“释训”来命名篇名。 东晋的郭璞在尔雅序中说:“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 唐代的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到这个时候,至少传统的训诂学已经形成了。 训诂学在有宋一代得到了较多的革新。至清朝则发展到最盛的时期,这时,有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大家。近代则有章太炎、黄侃等大家。后又有陆宗达、王宁等为其继。 以下,暂用说文解字中的为例,简要地说一下具体的训诂方法: 声训:(即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例:“衣,依也” “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即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例:“小土为尘” “尘”字的意思是“小土”。 义训:(即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例:“明明、斤斤,察也” “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即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例:“乱而敬,乱,治也” 这个“乱”,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即用几个词连续解释)例:“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这个“庸”字声训是“用”字来的,但实际是“得”的意思。 训诂方法大致如上所说,训诂著作比较有影响的如上面之:尔雅(可以目为古代之近义词词典)。说文解字(具体之训诂方法如上所列)。尚有:唐(陈、隋)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汇释儒道两家经典音义的训诂著作)。清 阮元 的经籍籑诂。清王念孙 的读书杂志。清 王引之 的经义述闻。清 俞樾 的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当然,训诂学的话题很多,但大要也就是上面这些内容,所以今天就讲到这里。经学之(略述)国学初阶七前面几章,已经将小学之汉字演变,及古韵学、广韵学、等韵学都作了介绍。今天来讲一讲经学。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经”。张揖广雅说:“经,常也。”这里的经,是常道的意思,即不可变易之道,古人认为,常道若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以不易之常道载之书籍,即称之为“经籍”。许慎说文说:“经,织也。”又“按,从丝为经,衡丝为纬”这里的经以类归为治丝织,是组织的意思。刘熙释名说:“径, 经 也。 人 所 经 由 也。” 是说“经”应该是人们所由通行的必然之道。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这里的大经与大本,把儒家的经典提到了更高的高度。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那些传播天地之常道,人伦之常理的学说所形成的著作就叫做“经典”。任何有违于人伦道德之形成,有悖于社会道德向善的学说与著作,无论其如何展其口才,都是成不了“经典”的。因此,也永远归不到“经”部。介绍到这里,朋友们应该可以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了,同时,也可以发现我们的古人是具有自己独到的眼光的。所以,据此,儒家就理所当然地有了自己的“经典”。关于经,较早在除儒家之外的记载有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此处书名号为笔者所加)说到了儒家的经典有易礼书诗乐春秋。又有五经说, 白虎通五经说:“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有九经说,唐代立于学官,用以取士。“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又有十三经说,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好了,经学之略述今天就讲到这里。经传流别之(易)国学初阶八 儒家典籍里号称群经之首的当推周易。 关于孔子之前的易学,不去多说,这里主要想比较简略地介绍儒家经典的传承与各个朝代易学之变化。 为知其大要,现摘录周易之第一卦及彖辞、象辞、文言与系辞上部分如下: 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 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再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系辞上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従;易知则有亲,易従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据汉书儒林传说:最早有鲁国的商瞿子木在孔子处得到易的传授。商瞿子木再授给鲁国的桥庇子庸。桥庇子庸授给江东的馯臂子弓。馯臂子弓授给燕国的周丑子家。周丑子家授给东武的孙虞子乘。孙虞子乘授给齐国的田何子装。到了秦始皇禁学,因为易是作为筮卜之书,独独不禁止。汉代兴起,田何子装因为从齐田迁到杜陵,所以号杜田生。杜田生授易给东武的王同子中、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又授易给淄川杨何。有鲁周霸、莒衡胡、临淄主父偃等,皆以易至大官。又有施雠、孟喜、梁丘贺等治易著名,号为施、孟、梁丘之学。王孙孟喜再传至焦赣,则著有易林,始打破周易蹊径。又有京房,承传焦延寿之易学,著有京房易传,开启象数易学阴阳“纳甲”之门。至后汉之易学,较著名的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魏末有王弼。南宋有邵雍,著作有皇极经世。清代有王船山、惠栋、江永、焦循等。易学大致上来说有两派:一、 以象数为主的道家易。二、 以儒理说易的儒家易。六宗:一、占卜。 二、灾祥。 三、谶纬。四、老庄。 五、儒理。 六、史事。关于易学及其流传,今天大致就说到这里。经传流别之(书)国学初阶九 上一次,讲到了经传流别之易,今天,来讲一讲书。 书有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等。战国时总称为书,至汉代始称尚书。传说书由孔子编撰而成,因秦焚书,至西汉初仅存28篇,因用汉隶抄写,称今文尚书。今天留存可见的尚书书目为:虞书 尧典第一 虞书 舜典第二 虞书 大禹谟第三 虞书 皋陶谟第四 虞书 益稷第五 夏书 禹贡第一 夏书 甘誓第二 夏书 五子之歌第三 夏书 胤征第四 商书 汤誓第一 商书 仲虺之诰第二 商书 汤诰第三 商书 伊训第四 商书 太甲上第五 商书 太甲中第六 商书 太甲下第七 商书 咸有一德第八 商书 盘庚上第九 商书 盘庚中第十 商书 盘庚下第十一 商书 说命上第十二 商书 说命中第十三 商书 说命下第十四 商书 高宗肜日第十五 商书 西伯戡黎第十六 商书 微子第十七 周书 泰誓上第一 周书 泰誓中第二 周书 泰誓下第三 周书 牧誓第四 周书 武成第五 周书 洪范第六 周书 旅獒第七 周书 金滕第八 周书 大诰第九 周书 微子之命第十 周书 康诰第十一 周书 酒诰第十二 周书 梓材第十三 周书 召诰第十四 周书 洛诰第十五 周书 多士第十六 周书 无逸第十七 周书 君奭第十八 周书 蔡仲之命第十九 周书 多方第二十 周书 立政第二十一 周书 周官第二十二 周书 君陈第二十三 周书 顾命第二十四 周书 康王之诰第二十五 周书 毕命第二十六 周书 君牙第二十七 周书 冏命第二十八 周书 吕刑第二十九 周书 文侯之命第三十 周书 费誓第三十一 周书 秦誓第三十二 世所存尚书是由今文尚书与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与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所校编的合本。 尚书的体裁有: 典、谟、训、诰、誓、命。治尚书学较有名的有:汉初,有伏生传今文尚书得29篇。汉前期,有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16篇,后献于皇家。东晋,有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比今文尚书多25篇。唐代有孔颖达的尚书正义。 宋代有蔡沈的书集传。明代有梅赜的尚书考异。清代有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 清代有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清代有惠栋的古文尚书考。清代有丁晏的尚书馀论。看似古得久远的典籍,在儒家的学说中,从尚书中提炼出“敬德”“保民”的思想,用于构建起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与“道统”,对中国古代和整个中国文明史来说,无疑是超越时代的贡献。经传流别之(诗)国学初阶十诗经为儒家六经之一,为政治、言语、交往所不可少之学问,孔子有“不学诗,无以言”之说,流传至今,我们今天可见到的是,诗经总篇目分别有:周南 召南 邶风 墉风 卫风 王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