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 城》教学设计.doc_第1页
《长 城》教学设计.doc_第2页
《长 城》教学设计.doc_第3页
《长 城》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 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会写13个生字。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表达方法,掌握不同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4、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长城课件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认真预习课文。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出示秦始皇像,简介长城。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的长城加以修缮,连贯起来。后经历朝历代长达18次的建筑修整,终于修成了一条钢铁长龙。(出示长城地图)它东起“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途径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最后到达甘肃的嘉峪关,全长6700公里,约13000多里。(板书数字)(出示长城全景图)这就是举世无双的长城。(出示长城图)2、齐读课题。看了这条长城,此时你脑海里蹦出了哪些词儿?过渡:是啊,作者看了长城后,也忍不住发出了赞叹。他是怎么说的呢?二、初读课文。要求:1、认真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找出作者赞美长城的句子。三、反馈。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1、齐读,作者为什么会由衷地发出这样的赞叹,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2、默读全文,找一找作者这样说的依据,做上旁注。四、学习第一节。1、出示第一小节。指名读,思考:远看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长)2、你从哪里感觉出来的?结合句子学习写作方法。(1)“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A、“长龙”,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比喻)板书。“长龙”仅仅写出了长城的长吗?还写出了什么?(蜿蜒盘旋,气势非凡)B、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崇山峻岭”:长城修筑的位置;“蜿蜒盘旋”:长城随山势走向的雄伟气势。也可以这么说,山有多高,长城就有多高,山有多险,长城就有多险。 C、感情朗读这句话。 (2)“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A、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啦说明长城的长?(列数字)板书。 B、算一算:如果每天走100公里,那么从最东端的山海关到最西端的嘉峪关要一直不停地走几天呢?(67天)整整两个多月。 C、小结:经历了七个省市自治区,一刻不停地走60多天才能走到头,能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吗?D、把这种感受融进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感情朗读第一小节。3、怪不得作者说齐读最后一小节。五、学习第二小节。1、教师描述: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登上长城,和长城来一个亲密接触。2、认真朗读这一小节。读好这几个没接触过的词语,出示: 条石 城砖 垛子 瞭望口 射口 城台(1)指名读这几个词。(2)结合图片认识它们。(3)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呢?讲到城台时,结合理解“屯兵”。(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作用。)(4)几千年前的劳动人民就能把长城设计得如此巧妙,真是不简单!作者是怎样有条有理地介绍给我们听呢?出示: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自由朗读,思考:作者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最后介绍什么?深入了解长城的构造。随机了解写作方法。师生引读。(5)难怪作者这样赞叹,再读最后一小节。(6)小结写法。如果说第一小节是作者从远处看长城的话,那第二小节就是近处看长城,哪个词告诉我们了?(来到长城脚下)第一小节作者是抓住长城长的特点来写的,那第二小节作者又是抓住长城的什么特点来写的?(高大坚固)第一小节作者用了比喻、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这一小节又是用了什么方法呢?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五、学习第三小节。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作者想得到了什么呢?1、出示:这数不尽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金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1)指名读。思考:读了这一段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交流。重点理解“数不清”、“没有”、“就靠着”、“一步一步”、“陡峭”等重点词语。体会古时候的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恶劣的工作环境。(3)出示补充资料: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除运土、运砖可以用毛驴、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4) 指导朗读。2、比较出示:单看这数不尽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金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1)课文中加上了“单看”有什么用呢?体会劳动人民工作的繁重。(2)出示补充资料:万里长城的工程量,据粗略估计,仅以明朝修筑为例,若将其砖石、土方用修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墙,可绕地球一周有余。如果用来铺筑一条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那就能绕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的朝代所修的总计10万里计算,则这道长墙可绕地球十几周,这条马路,可绕地球三四十周。(3) 再感情朗读出示的句子。3、难怪作者这样感慨,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1)读好句子,说说读出了什么?(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2)比较句子: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筑成了这万里长城。 说说原句好在什么地方。体会“多少”、“才”、“凝结成”等词的情感色彩。(3)再读这个句子。六、作者怎能不发出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齐读。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许多国家领导人到达长城后,无不被它的雄伟气魄所震撼。1、出示各国元首对长城的称赞: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美国前总统 克林顿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