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卷一一、辨析1、刑法的溯及力(1)刑法的溯及力是指一部新的刑法生效以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这一法律就有溯及力,如不适用,这一法律就没有溯及力。(2)我国刑法典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是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即新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犯罪或新法处理较轻的,可适用新法。2、犯罪故意与故意犯罪(1)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一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3)犯罪故意和故意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否存在犯罪故意,一定程度上是定性蓄谋犯罪还是过失犯罪的必要条件。而故意犯罪,则直接表现为明知行为的犯罪性质和后果,仍然发动该行为或协助该行为的发生。3、胁从犯和教唆犯的认定(1)胁从犯,被迫参加犯罪的人。对于被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2)教唆犯,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人。对教唆犯规定了三个处罚原则: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4、刑罚的目的 我国刑罚的目的是通过惩罚与教育相结合,改造罪犯,预防犯罪。所谓预防犯罪包括两个方面: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1)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惩罚改造犯罪分子,预防他们重新犯罪。对象: 已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确定有罪的人。作用:1.剥夺与惩罚,预防犯罪分子再次犯罪的前提。2.教育与改造,预防犯罪分子再次犯罪的根本措施。(2)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威慑、儆戒潜在的犯罪者,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对象:危险分子不稳定分子被害人及其家属作用: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威慑警戒可能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安抚被害人及其家属,教育广大公民。二、论述 罪行法定原则(1)含义:罪刑法定原则是指犯罪和刑罚必须由法律明文加以规定。其经典表述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2)基本内容:第一,从形式上看,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随意擅断。实定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犯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实体性的规定。明确化,即刑法文字清晰,意思确切,不得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第二,从实质意义上看,罪刑法定主义的基本内容是:绝对禁止刑法溯及既往;绝对禁止适用习惯法;绝对禁止适用类推和扩大解释;绝对禁止法外施刑和不定期刑。(3)适合我国国情:我国1979年刑法没有明确规定罪刑法定原则,相反却在其第79条规定了有罪类推制度。1997年刑法从完善我国刑事法治、保障人权的需要出发,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并废止了类推,成为我国刑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现行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一内容,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有关罪刑法定主义原则的立法宣言。它有助于现代法治观念在中国的形成:罪刑法定的题中之义是法律成文化满足了法的实定性要求,可以实现法的安定性;罪刑法定使得罪行关系普遍化,法律不因人、不因事而异,使一般公正有实现的可能性;罪刑法定使法律具有明确性,由于国家预先将行为规定为犯罪行为,并附有惩罚规范,同时禁止事后立法,就能够使公民建立行为的可预测机制;罪刑法定使法律具有稳定性,法律成文后不轻易变更,以此来的约束司法行为,防止司法擅断。三、案例分析1.职务犯罪: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斡旋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介绍贿赂罪,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介绍贿赂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介绍贿赂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2.个人犯罪: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1)转化为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的,不实行数罪并罚。解释第六条: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2)与盗窃罪实行并罚。在盗窃他人机动车过程中或者在盗窃后,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应当以交通肇事罪与盗窃罪实行并罚。(3)交通肇事罪与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界限。关键是主体不同。本罪发生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过程中,其主体为一般主体。而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分别发生在航空运输与铁路运输过程中,其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分别为航空人员与铁路职工。(4)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1、客体:他人的生命权利;2、客观方面: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3、主体:一般主体。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应对本罪负刑事责任。4.主观方面出于故意。故意的内容是剥夺他人的生命。卷二一、辨析1、犯罪中止的时间条件(1)犯罪中止形态,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2)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的预备阶段、实行阶段和实行后阶段。前两个阶段行为人只需要消极地停止犯罪行为即可成立中止犯;实行后阶段则需要行为人积极地避免法定结果的发生,才可成立中止犯。(3)对于中止犯,未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该减少处罚。2、主犯与首要分子(1)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主犯包括两类:一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即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二是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即除犯罪集团的首要犯罪分子以外的,在共同犯罪中对共同犯罪的形成、实施与完成起决定或重要作用的犯罪分子。(2)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首要分子分为两类:一是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二是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3)犯罪集团中的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因为在犯罪集团中,除了首要分子是主犯以外,其他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也是主犯。在聚众犯罪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下,原则上也可以认定其中的首要分子是主犯。但在聚众犯罪并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下(如刑法规定只处罚首要分子,而首要分子只有一人时),不存在主犯、从犯之分,其中的首要分子当然无所谓主犯。3、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及其地位 犯罪客观要件不仅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包括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1)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是犯罪客观要件的核心要件。(2)危害结果是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重要标准,也是区分犯罪形态的标准并影响量刑。(3)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对认定犯罪也具有重要意义。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不一定承担刑事责任;但是,行为人已经承担刑事责任的,则二者之间一定存在因果关系。(4)在某些特定的犯罪中,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是构成犯罪的客观要件的选择要件,对犯罪的成立具有决定性意义。4、刑罚与刑事责任的关系(1)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剥夺其某种权益的强制性制裁方法。我国刑罚方法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主要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2)刑事责任是指在犯罪人与国家之间因犯罪行为而产生的刑法关系中,犯罪人所必须承担的实体性的刑事义务的总和。(3)二者之间的关系:刑事责任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刑事责任的结果。刑事责任的轻重是量刑的基本依据和标准。刑罚是实现刑事责任的基本方法。二、论述 共同犯罪(1)概念: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2)成立条件:主体要件,行为人必须是二人(单位)以上,分别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客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实施了共同的犯罪行为,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指向共同的犯罪目标,且共同实施的犯罪是结果犯时,必须每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共同犯罪有三种行为方式,即共同的作为、共同的不作为、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共同犯罪有四种分工,即实行行为、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帮助行为。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从认识因素上看,共同犯罪人明知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实施行为,并且明知他们的共同行为可能或必然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从意志因素上看,共同犯罪人对于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3)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与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26条至29条的规定,对于共犯的法定分类,以作用分类法为主,辅之以分工分类法,将共犯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于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则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胁从犯,被迫参加犯罪的人。对于被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教唆犯,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人。对教唆犯规定了三个处罚原则: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三、案例分析1.职务犯罪: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斡旋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介绍贿赂罪,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介绍贿赂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介绍贿赂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2.个人犯罪: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1)转化为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的,不实行数罪并罚。解释第六条: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2)与盗窃罪实行并罚。在盗窃他人机动车过程中或者在盗窃后,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应当以交通肇事罪与盗窃罪实行并罚。(3)交通肇事罪与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界限。关键是主体不同。本罪发生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过程中,其主体为一般主体。而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分别发生在航空运输与铁路运输过程中,其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分别为航空人员与铁路职工。(4)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1、客体:他人的生命权利;2、客观方面: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3、主体:一般主体。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应对本罪负刑事责任。4.主观方面出于故意。故意的内容是剥夺他人的生命。卷三一、辨析1、教唆犯与传授犯罪方法罪(1)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实施犯罪的人。对教唆犯规定了三个处罚原则: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传授犯罪方法罪是指用各种方式把犯罪方法故意传授给他人的行为。(3)区别:传授犯罪方法罪是一个独立的罪名,具有独立的法定刑;而教唆犯罪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也不具有独立的法定刑,其罪名和法定刑依教唆人实施的犯罪罪名和法定刑而确定。传授犯罪方法罪的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而教唆罪的犯罪客体是不确定的。传授犯罪方法罪在主观上只能是直接故意,而教唆犯罪在主观上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2、死刑的适用对象(1)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2)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3)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4)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3、追诉时效的中断刑法第87条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5年。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0年。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5年。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20年。如果20年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后,仍然可以追诉。但是刑法第89条第2款又规定: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后罪成立之日起计算。即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的追诉时效便中断,其追诉时效从后罪成立之日起重新计算。二、论述 犯罪客观方面(要件)(1)概念: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害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2)内容及地位:犯罪客观要件不仅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包括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是犯罪客观要件的核心要件,它是指在人的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活动。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基本形式,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必须履行的某种特定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这种义务的行为。危害结果是危害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具体侵害事实,它是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重要标准,也是区分犯罪形态的标准并影响量刑。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对认定犯罪也具有重要意义。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不一定承担刑事责任;但是,行为人已经承担刑事责任的,则二者之间一定存在因果关系。在某些特定的犯罪中,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是构成犯罪的客观要件的选择要件,对犯罪的成立具有决定性意义。三、案例分析1.职务犯罪: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斡旋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圳科目一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广西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甘肃省直文博单位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鄂尔多斯市消防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4年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知识竞赛题库与答案
- 危急值报告制度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山西安全生产月知识培训考试试题附参考答案
- 树墩爷爷的秘密课件
- 2024年度福建“安全生产月”知识考试试题附参考答案
- 2024年初级银行从业资格之初级风险管理通关试题库有答案
- 2025年辽宁省地质勘探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
- GB/T 45911-2025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弹药存储安全要求
- 排污许可证审核及环境应急管理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驻京信访工作组管理办法
- 尿道下裂的诊断及分型
- 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 【高朋律师事务所】RWA发展研究报告:法律、监管和前瞻(2025年)
- DB42∕T 2272-2024 微粒化岩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 办公耗材应急方案(3篇)
- 新高中班级团建活动方案
- 护理执行医嘱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