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比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性。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2能从比例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付程和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课时安排】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课时左右)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3课时左右)3比例的应用(6课时左右)4整理和复习(2课时)课 题比例的意义教 学 目 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重点比例的意义。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教学时间、时数1课时 教具多媒体 课型新授教学手段、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修改实施要点一、旧知铺垫1什么是比?(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3005601(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1.21.4121467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16 1.52.7 106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实物投影仪呈现课本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2)你想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出现各图中国旗的长、宽数据。测量教室里国旗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 (4)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5)什么是比例?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6)找比例。提问: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过程要求: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汇报。2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1)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的依据,再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本题参考答案如下:其中(1)、(3)、(4)可以组成比例,(2)不能组成比例。(2)第2题:本题是让学生根据给出的4个数据组成比例,隐含着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练习时可由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本题可以组成的比例如下:241.53 4231.521.543 1.5234三、巩固练习四、布置作业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课 题比例的基本性质教 学 目 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时间、时数1课时 教具多媒体 课型新授教学手段、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修改实施要点一、旧知铺垫1什么叫做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0.50.25和0.20.4 和52 和 0.2 和143用下面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如(1)半径与直径的比: (2)半径的比等于直径的比: (3)半径的比等于周长的比: (4)周长与直径的比: 二、探索新知1比例各部分名称。(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2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5)归纳。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3填一填。(1) ( )( )( )( )(2)0.81.246 ( )( )( )( )(3)452104( )( )( ) 4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本题要求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各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基本性质的认识。练习时,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而后全班反馈。通过反馈、交流,使学生认识到(2)、(3)题中的比可以组成比例,(1)、(4)题中的比不能组成比例。三、巩固练习四、布置作业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课 题解比例教 学 目 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重点学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难点理解解比例的依据,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教学时间、时数1课时 教具多媒体 课型新授教学手段、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修改实施要点一、旧知铺垫1什么叫做比例?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3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你用什么方法检验?910和3.64 1000.2和100.002 和 和 4填一填。(1) 1.6( )( )( )(2)52.41.6 5( )( )( )(3)80.11 ( )( )( )二、探索新知1什么叫解比例?(1)比例中共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2)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3)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板书: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2教学例2。(1)出示例题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4)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5)汇报解答情况。3教学例3。解比例 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3)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4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本题设计了三道未知项位置及表示形式不同的比例,目的在于巩固解比例的方法。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解比例的依据,再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三、巩固练习四、拓展延伸完成练习六的第1213题。五、布置作业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课 题成正比例的量教 学 目 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重点结合丰富的实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时间、时数1课时 教具多媒体 课型新授教学手段、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修改实施要点一、揭示课题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出示例题情境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2)出示表格高度/cm24681012体积/cm350100150200250300底面积/cm2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cm2。板书: 25过渡: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说明: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4)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k(一定)(5)想一想。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学生举例说明。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2教学例2。(1)出示表格。(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高度/cm24681012体积/cm350100150200250300(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4)看图回答问题。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cm,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175cm3)体积是225cm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9cm)杯中水的高度是14cm,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水的体积是350cm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过程要求:(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成正比例。理由: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三、巩固练习四、布置作业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课 题成反比例的量教 学 目 标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重点结合丰富的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难点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时间、时数1课时 教具多媒体 课型新授教学手段、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修改实施要点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回答要点(1)两种相关联的量;(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3)两个量的比值一定。2举例说明。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理由:(1)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2)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3)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是。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板书: 每袋质量(一定)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3。(1)出示课本例题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相同体积的水倒人底面积不同的杯子。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2)出示表格。高度/cm302015105底面积/cm21015203060体积/cm3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问:你有什么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301020151520300(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而积的变化而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4)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xyk(一定)2想一想。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1)大米的总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先让学生说说从表格中获取的信息,再由学生独立解决这四个小题,然后全班反馈交流。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七的第611题。四、拓展延伸五、布置作业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课 题练习课(一)教 学 目 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重点难点教学时间、时数1课时 教具多媒体 课型练习教学手段、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修改实施要点一、基础练习1填一填,说一说。(1)每箱木瓜的个数一定,运来木瓜的箱数和木瓜总个数如下表。箱数/箱481632总个数/个3264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说一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这里哪一个量不变?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2)木瓜的总个数一定,何箱个数与所装的箱数情况如下表。箱数/箱481020总个数/个5025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这里哪一个量一定?每箱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3)看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和所看天数的情况如下表。每天看的页数48101620所看天数804032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这里哪一个量一定,你是怎么知道的?每天看的页数与所看天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4)征订学习报,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如下表。征订份数/份5040302010应付的钱数/元15001200请你把表格补充完整。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2正、反比例的意义。问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不同?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归纳。(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会表达。(3)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几个要点。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减少;两种量的比值一定。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两种量的乘积一定。二、综合练习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1每袋面粉的质量一定,面粉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3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4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与宽。( )5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与底。( )6圆的面积与半径。( )这六个小题意在让学生运用正、反比例的特征,来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从而提高学生的掌握水平。练习时先让学生根据相关的数量关系进行判断,而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要让学生说明判断的理由。三、布置作业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课 题练习课(二)教 学 目 标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重点难点教学时间、时数1课时 教具多媒体 课型练习教学手段、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修改实施要点一、复习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3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4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二、引导练习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比较。出示表格。表一:路程/千米4080160200320时间/时12458表二:速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2090604030时间/时3468121说一说。提问:从表1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从表2中,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2想一想: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时间提问: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3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通过前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才同点和不同点吗?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教师提问并板书如下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正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关系式 k(一定)反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关系式 xyk(一定)三、布置作业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课 题比例尺教 学 目 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重点比例尺的意义。难点弄清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教学时间、时数1课时 教具多媒体 课型新授教学手段、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修改实施要点一、揭示课题1出示地图。(挂图)(1)学生观察地图,找到图中标注的比例尺。(2)教师说明比例尺的作用。过渡: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2板书课题:比例尺。二、探索新知1什么叫做比例尺?归纳:一幅地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比例尺2数值比例尺。(1)出示课本插图。(或自备挂图)(2)找到“比例尺1100000000”。(3)认识数值比例尺。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因为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所以1厘米100000000厘米1厘米1000千米1100000000也可以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买际距离1000千米。1100000000有时也写成分数形式 3线段比例尺。(1)出示课本插图。(2)找到“比例尺”(3)认识线段比例尺。说明“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50千米。(4)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例1)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吗?学生尝试改写,并与同学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改写。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cm50km1cm5000000cm150000004放大比例尺。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1)出示课本中的“图纸”。(2)找到“比例尺21”。(3)比例尺21表示图上距离2厘米相应于实际距离1厘米。(4)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相同点: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不同点:一种是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另一种是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5比例尺书写特征。(1)观察:比例尺1100000000比例尺15000000比例尺21(2)看一看,比例尺书写形式有什么特征。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三、巩固练习四、布置作业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课 题解决问题教 学 目 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运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及实际面积。难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教学时间、时数1课时 教具多媒体 课型新授教学手段、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修改实施要点一、旧知铺垫1什么叫做比例尺?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1)比例尺14500000(2)比例尺801(3)比例尺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2。(1)出示课本例题及插图。(2)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已知条件: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l0cm;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0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3)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汇报解答情况。2教学例3。(1)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2)讨论:你想怎样画?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确定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画出操场的平面图。(3)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学生练习活动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4)汇报,交流。小组派代表说明你的方案和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案,展示结果,并说明解决方案。三、巩固练习四、布置作业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课 题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 学 目 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时间、时数1课时 教具多媒体 课型练习教学手段、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修改实施要点一、谈话导入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运用学到的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指导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八的第510题。1第5题师生共同分析题意,使学生明确本题求的是图上距离。先指名回答要求图上距离,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然后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单位间的换算。2第6题师生共同分析题意,使学生明确本题求的是实际距离。先指名回答要求实际距离,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图上距离和比例尺)然后由独立解决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单位间的换算。3第7题出示一张中国地图,让学生在上面任意选取两个城市。借助实物投影仪,先请一位学生量出两个城市间的图L距离,然后根据得出的图上距离及地图中的比例尺,请其他同学计算出与之相对应的实际距离。4第8题师生共同分析题意,使学生明确要画出平面图,就应该先求出篮球场的长和宽的图上距离。先指名回答要求图上距离,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然后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单位间的换算。等学生计算出相关数据后,再画出平面图。5第10题师生共同分析题意,使学生明确要画出平面图,就应该先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如本题的比例尺可确定为1200000然后根据确定的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出相关的图上距离。最后按方向及图上距离把上述地点与小明家的位置平面图画出来。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单位间的换算;画图时,不要忘在图中标明比例尺。三、拓展延伸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八的第9题。本题要求学生先实地测量出房屋的长与宽,再根据比例尺求出它们的图上距离,最后画出房屋的平面图。在确定比例尺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根据平面图的大小来确定。本题建议让学生课后解决。四、布置作业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课 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 学 目 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重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难点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原理。教学时间、时数1课时 教具多媒体 课型新授教学手段、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修改实施要点一、揭示课题1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电脑课件呈现课本插图。提问: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图1把物体缩小。图2、3、4把物体放大。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物体的放大与缩小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4。(1)出示图形。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原来的边长是3格,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格。画一画。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2)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过程要求:学生说一说“按21放大”的意思。交流后使学生懂得按21放大,就是把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学生各自尝试画图。展示学生的作品。(3)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过程要求:“按21放大”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交流,说出各自的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21的意思。即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学生尝试画图。展示作品。想一想: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学生若有疑问,可以通过试验(如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进行验证。(4)讨论。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过程要求: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要点: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样。2练一练。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1)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按13缩小就是各边长度缩小到原来的 。(2)学生尝试画一画。(3)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品。(4)想一想。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课堂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三、巩固练习四、布置作业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课 题用比例解决问题教 学 目 标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教学时间、时数1课时 教具多媒体 课型新授教学手段、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修改实施要点一、旧知铺垫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4)书的总本数一是,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过程要求: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判断成什么比例。写出关系式。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l)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5。(1)出示课本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过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汇报解决问题的结果。引导提问:a题中哪两种量是变化的量?说说变化情况。b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c用关系式表示应该怎样写?(3)与算术解比较。检验答案是否一样。比较算理。算术解答时,关键看什么不变?(4)即时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过程要求:用比例来解决。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汇报思维过程与结果。2教学例6。(1)出示课本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2)说一说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用等式表示两种量的关系。(4)设未知数为x,并求解。(5)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过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用比例解决。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看看是否有不同的方法。汇报情况。3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师生共同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题中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数量单价(一定)然后让学生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4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师生共同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题中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定)然后让学生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三、巩固练习四、布置作业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课 题练习课教 学 目 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地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重点难点教学时间、时数1课时 教具多媒体 课型练习教学手段、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修改实施要点一、基础练习1判断下面各题中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1)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2)水池的容积一定,水管每小时注水量和所用时间。(3)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4)在一定时间里,加工每个零件所用时间和加工零件个数。2说一说。(1)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2)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二、综合练习1用比例解决下面两个问题。(1)有一批纸,可以装订每本24页的练习簿216本,如果要装订成每本18页的练习簿,可以装订几本?(2)装订一种练习簿,装订200本要用4800页纸,有12000页的纸可以装订多少本?过程要求:找出相关联的量,判断成什么比例。写出关系式。列式解答,指名两位学生板演。2引导比较。(1)说出题中数量关系,写关系式。(2)说一说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针对以上两题,说一说思维过程和解题步骤。找出题中数量关系,判断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根据等量关系列比例式。解比例。检验。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九的第67题。四、布置作业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课 题整理复习(一)教 学 目 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重点难点教学时间、时数1课时 教具多媒体 课型整理复习教学手段、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修改实施要点一、比、比例的意义1什么是比?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指名回答,出示表格填空。意义项数基本性质举例比比例二、解比例1什么叫解比例?2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为什么?3解比例。完成课本“整理和复习”第2题。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练习活动。(2)说一说解比例的步骤,每一步运算的根据是什么?(3)请4位学生上台板书。(4)师生共同评价,并强调书写格式。三、正、反比例的意义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3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不同点关系式正比例反比例4你是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学生通过交流,概括出“一找、二想、三判断”。一找: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二想: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5完成课本“整理和复习”第3题。过程要求:按复习中概括“一找、二想、三判断”三步骤进行练习。(1)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2)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3)这里哪一种量一定,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四、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的第13题。五、布置作业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课 题练习课教 学 目 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熟练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重点难点教学时间、时数1课时 教具多媒体 课型练习教学手段、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修改实施要点一、基础练习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1)每公顷产量一定,播种的公顷数和总产量。(2)总产量一定,每公顷产量和播种的公顷数。(3)从A到B地,所用时间和行走的速度。(4)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除数一定,_和_成比例。被除数一定,_和_成比例。(2)前项一定,_和_成比例。后项一定,_和_成比例。3判断下列关系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成比例成什么比例?xyk xyk aaSdc xsy ahS二、对比练习上面各题学生作出了判断,并说明理由后,师指出比值一定,也就是商一定,成正比例。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运算的结果商相当于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即y=hx,h一定。所以判断成正、反比例的方法,可以统一用乘法关系式来判断。把题目中的三种量列成乘法算式。如果一个因数一定,另一个因数和积成正比例,如果是积一定两个因数成反比例。1利用乘法关系式判断:(1)每本书的单价本书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2)3xy y和x( )比例。(3)=y y和x( )比例。2引导学生总结判断规律一列(列出乘法算式)、二找(找出定量)、三判断(积一定,则一个因数与另一个因数成反比例,其他情况则成正比例)。三、深化练习1利用判断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产抵押延期还款合同3篇
- 马鞍山市铁塔维护合同4篇
- 新解读《GB-T 30985-2014光纤制造用石英玻璃把持棒》
- 建渣运输合同范本
- 食堂雇佣员工合同范本
- 出售农村车库合同范本
- f封窗合同范本
- 福特金融租赁合同范本
- 红酒劳动合同范本
- 电力塔征地合同范本
- 铁路专项病害课件
- 开学安全教育课件
- 桥梁养护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日本设备销售合同范本
- (2024)大学生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山西阳泉平定县从社区专职网格员中选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云南昭通昭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招聘编外工作人员5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新高一数学暑假检测卷(学生版)-2025年新高一数学暑假衔接讲练 (人教A版)
- 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发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