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鹬蚌相争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出示鹬的图片。(1)板书:鹬。(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鹬,鸟类,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趾间无蹼,常在水边或田野中捕吃小鱼、小虫和贝类。 2.出示蚌的图片。(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2)板书:蚌。简介蚌的特点。 蚌,生活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介壳长圆形,表面黑褐色,壳内有珍珠层,有的可以产出珍珠。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板书课题)二、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寓意(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理解词语。涟漪:水面被风吹起的波纹。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怒目相视:愤怒地瞪着眼睛看着对方。饥肠辘辘:肚子饿的咕噜噜地响。形容非常饥饿。反唇相讥: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讽刺对方。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不费力气。暗自得意:在私下里暗自高兴。3再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4、指名反馈: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5、教师:这则故事中,有许多四字词语,请同学们用上课后的四字词语,说说这则故事。6、学生自由地说一说。7、指名说故事。8、分角色朗读课文。(二)美读海景,了解起因1、师指导学生看课文内的插图。指名反馈:你看到了什么?2、师:多美的海景啊!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4、出示句子:“一只河蚌轻轻地张开两片壳河蚌感到心旷神怡。”5、联系上下文,理解“心旷神怡”。6、指导学生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三)课堂小结教师小结: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使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课堂作业新设计】一、辨字组词链( ) 梅( ) 撤( ) 泛( ) 踱( ) 侵( )涟( ) 悔( ) 撒( ) 眨( ) 渡( ) 浸(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饥肠( )( ) 反( )相( ) 无计( )( )怒( )相( ) 轻而( )( ) 暗自( )( )三、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 )的河面 ( )的镜子 ( )的阳光( )地张开 ( )地溜走 ( )地投入【参考答案】1、 链条/涟漪 梅花/后悔 撤退/撒网 泛滥/眨眼 踱步/渡河 侵犯/沉浸2、 饥肠辘辘 反唇相讥 无计可施 怒目相视 轻而易举 暗自得意3、 清澈 长长 明媚 轻轻 偷偷 渐渐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重点学习“争”的过程,从中感悟出道理。2、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及难点】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授1、出示课后词语,全班读一读。2、指名用上述这些词语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3、教师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起因。那么,鹬蚌是怎么争斗的呢?结果怎样?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4请学生按提示说一说: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 ),蚌( ),双方( ),结果( )。(课件逐步呈现每一步)(二)细读课文,理解寓意1默读课文,思考:(1)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 (2)它们是怎么争斗的呢?(指答读文)2展示课件:鹬蚌相争时的对话内容的文字片3指导学生朗读(1)问:鹬被蚌紧紧夹住了,如果你就是这只鹬,你会怎么想?追问:你要是这只鹬,你会怎么生气地说?感悟,有语气朗读(2)问:鹬这样生气,蚌害怕吗?它表现得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毫不示弱)(3)帮助学生理解“毫不示弱”提问:“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小结:“毫不示弱”表示一点儿不比对方弱。)(4)指导造句“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5)指导:你要是这只蚌,你会怎么毫不示弱地说?(6)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4鹬和蚌谁也不肯放开谁,谁也不肯让着谁,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怎样呢?(被渔夫捉去了。)5请学生戴上鹬和蚌的头饰进行表演。(三)回归整体,揭示寓意。1.展示课件: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2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请学生思考: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3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处理事情要注意外部的情况,否则,只顾与对手争强好胜,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三)练习同桌互相演一演“鹬蚌相争”的故事。(四)小结:学完课文,谈谈体会。【课堂作业新设计】1、 按要求完成练习。1. 河蚌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沙滩上来享受阳光。(缩句) 2. 鹬蚌相争的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改为反问句) 2、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鹬蚌相争”是由寓言故事演变来的成语,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请你写出5个。 【参考答案】一、1.河蚌们享受阳光。 2.难道鹬蚌相争的结果不是两败俱伤吗?二、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三、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滥竽充数 南辕北辙【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啄 (生气) 互不相让被捉 蚌夹 (毫不示弱)【课后反思】 鹬蚌相争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根据文言文鹬蚌相争改编的白话文寓言故事。文中描述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只河蚌爬到沙滩上晒太阳,不知不觉睡着了。一只鹬鸟见机啄食蚌肉,河蚌本能的合住蚌壳,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随着时间的溜走,鹬鸟决定用激将法让河蚌松口,没想到激起了河蚌的逆反心理,它不但不松口,反而钳的更紧了,当太阳下山时,双方仍相持不下,就这样,它们都被第三者渔翁轻而易举地捉住了。课文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生活中,与别人争执时应该宽容谦让,否则,真的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教学内容声情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情,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乐在其中,学得自主、有效。 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课异构 25.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论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教学用具】图片【教学过程】一、利用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七个国家。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秦王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1. 试读课题(1)板书“鹬”字,学生书写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 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 认识蚌。(3)齐读课题。2. 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生自己练习朗读。(2)小组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3. 读:提出建议或表扬。4. 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设计意图:自主阅读,解决字词,练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1. 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2) 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毫”与“豪”的区别,同音字组词联系。2. 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有感情地朗读。3. 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不肯互相谦让等)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内容时,摈弃了烦琐的讲解,而是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去。教师引导他们想象画面,充分感受鹬和蚌的语言、动作、心理,再通过朗读加深体验。这样,由朗读想象画面感悟情趣朗读升华,逐层深入,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内化文章的语言文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也就水到渠成地被揭示了。)4. 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5. 体会寓言的魅力。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板书:寓言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设计意图:通过抓“毫不示弱,互不相让”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续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积累语言,体会寓言的写作特点。)五、选择性作业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2. 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板书设计: 鹬 蚌 相 争 (互不相让) 渔 夫 得 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下面我从说教材,说理念,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鹬蚌相争这节课进行说明。 我觉得语文课要讲字词句篇,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训练要扎实,评价要及时、要有针对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阅读课上要书声朗朗,要凸显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这是课标的要求,是我们应该做到的。语文课要真实、朴实、扎实。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朴实是教师教风的具体体现,扎实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语文课要突出学生,淡化自己,老师尽量少讲,老师不要强势,课堂是学生的,不要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亮点是生成的,不是设计的,语文课上要反映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学生进步了,课就好,学生没有进步,即便老师激情澎湃、妙语如珠,课也会大打折扣。课件是好东西,该用的时候一定用,可用可不用的时候尽量不用,没有必要用的时候千万不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语文课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我非常赞同于老师的观点。我认为:字,不一定要写得漂亮,但一定要正确、规范、整洁;话,不一定要说得精彩,但一定要准确、清楚、明白;文,不一定要写得优美,但一定要健康、真实、顺畅。株株幼苗成材,滴滴爱水浇灌:本事是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优秀是教出来的,绝非自然天成。我认为语文课就像一扇窗子,要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习得方法,提高能力,爱上祖国的语音文字,爱上读书,爱上生活,爱上周围的人和物,为学生打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一、说教材 鹬蚌相争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根据鹬蚌相争的文言文改编的白话文寓言故事。文中描述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只河蚌爬到沙滩上张开蚌壳晒太阳,不知不觉睡着了。一只鹬鸟就见机啄食蚌肉,河蚌本能地合住蚌壳,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随着时间的溜走,鹬鸟决定用激将法让河蚌松口,没想到激起了河蚌的逆反心理,它不但不松口,反而钳得更紧了。当太阳下山时,双方仍相持不下,就这样,它们都被第三者渔翁轻而易举地捉住了。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生活中,与别人争执时应该宽容、谦让,否则,真的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结合教材的特色及新课程标准,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饥肠辘辘”“反唇相讥”“轻而易举”等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借助图片等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4 通过朗读和复述,深入感悟鹬蚌相持不让的内心世界。5 通过比较学习,感受现代白话文和文言文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兴趣。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在读文中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饥肠辘辘”“反唇相讥”等词语的意思,2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和结果,领会其中蕴涵的哲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复述课文。二、 说理念 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语文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故作深奥的解读,追求简约和可接受性。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有教学价值的因素,设计简便有效的教学活动,借助恰当的教学媒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尤其是朗读、概括、复述等基本能力,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朴素课堂。”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本课,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媒体铺垫法。引导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面对疑难豁然开朗。本文的“鹬”“蚌”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老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图片,加上自己的介绍,这样学生很快就一目了然。“涟漪”一词学生较陌生,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涟”“漪”两字的偏旁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会印象很深刻。“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得词语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这两个词语中的“怡”和“暗”是重点词,学生在不查字典的情况下,一下子明白其意并不容易,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说了词语的意思后再引导理解,这样就化难为易了。本文讲述的故事生动具体、活泼有趣,适合表演,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以巧送礼物为由,激发了学生表演的欲望,为学生较好地表演鹬蚌相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说学法本课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会复述,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在朗读和复述课文的时候,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以鼓励为主,不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 讲故事背景: 同学们,战国时候,我国分为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课件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2.默读故事,制造悬念。(课件出示) 鹬(y)蚌(bn)相争 蚌方出曝(p),而鹬啄其肉。蚌合而(qin)其喙(hu)。鹬曰(yu):“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qn)之。3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让人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说实话,老师不讲,能读懂故事的请举手。读不懂的很正常,因为这是一篇古文,能读懂的确不易。4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鹬蚌相争,这节课咱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让生仔细看课件中鹬蚌两字后生说笔顺,老师板书课题)你了解鹬和蚌吗?(课件出示鹬蚌图片让生描述,师相机补充鹬蚌的生活习性和经常以什么为食。)有人把古文鹬蚌相争改编成了现代文,并且写得生动、具体,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第110页,让我们共同分享。【好的导入语能很快吸引学生,为学好本文做好铺垫。鹬蚌相争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有史料记载,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介绍时代背景,可以使学生明白事情真相,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好习惯。出示文言文的鹬蚌相争,是故意刺激学生学习的盲点,激发学生学习白话文鹬蚌相争的兴趣。】(二)读通故事 理解词语 指名分段读故事,师及时评价,及时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露”“禁”的音,并讲清楚什么时候读什么音,读好难读字“踱”的音,及时引导生理解“涟漪”(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舒适”(凭着生活经验谈理解。)“心旷神怡”(学生说了意思后,引导学生知道“怡”的意思是愉快。)“用尽全力”“无计可施”(引导学生说了意思后,让生说说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出什么,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懊悔”“饥肠辘辘”(重点引导生理解“辘辘”的意思。)“暗自得意”(重点引导生理解“暗”的意思。)“反唇相讥”(重点引导生有感情地朗读蚌反唇相讥的话。)“怒目相视”(老师读本段,故意读掉该词,让生谈谈使用本词的好处。)“轻而易举”(学生读文后找到四字词语,说了其意后,老师相机鼓励,你们真是轻而易举地找到了,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等关键词语的意思。【一般在上精读课文的时候,老师会先让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然后检查字音是否读准,新词是否理解,句子是否读通。这是一节一个课时的电教观摩课课,对于本文,如果还用老路子,不仅时间不许可,还费时低效,因为本课很多四字词语用得恰如其分,老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读文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老师或用图片辅助,或用动作演示,或用同义词代替,或用拆字法,让学生习得各种各样理解词语的方法。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有看到一篇文章就能读通的能力,学生在初读课文中,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新词理解了,借助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了重点语句,可谓一举多得。】(三)复述故事古今对照1奖励初读课文时读得特别好的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谁听过之后能把这个故事讲下来。2指名讲故事,注意用课文后面的词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铅山县葛仙山景区旅游公路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提高药品生产企业环保达标率
- 技术试题及答案百度
- 防汛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中学纪念九一八事变活动方案5篇
- 礼仪服务公司合同付款管理办法
- 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
- 防暑降温防护知识培训课件
- 广告策划品牌整合与传播
- 金融工程行业技术规范与标准研究
- 建行考试题目及答案
- Unit 1 第4课时 Section B 1a-2b 导学案-七年级英语上册
- 第3课 团团圆圆过中秋 第1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年高三9月份联合考试 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教学计划
- 煤矿干部考核管理办法
- 第6课 从小爱科学 第1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5秋新修订)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肺结节CT判读课件
- 2025港口安全知识试题及答案
- 奶茶设备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