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临床及内镜表现的比较.pdf_第1页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临床及内镜表现的比较.pdf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结 果 经内科综合治疗后 14例患者胸水随腹水控制而逐步吸 收 9例胸水吸收不明显 其中4例经多次胸腔穿刺抽液胸水明 显减少 2例胸水增多 3例死亡 病死率13 死亡原因分别 为消化道出血 肝性脑病 肝肾综合征 3 讨 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肝性胸水 临床并非少见 文献报道 肝性胸水发病率约为肝硬化患者 的5 12 1 本组病例的 发病率为2 低于文献报道可能与病例选择有关 肝性胸水 多数出现在右侧 双侧次之 左侧较少 本组肝性胸水右侧 73 9 双侧21 7 左侧4 3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右侧 胸水发生比率大于左侧可能与双侧膈肌解剖上的差异 特别是 淋巴分布不同 20 来自肝的淋巴回流通过右膈肌进入右颈静 脉有关 另认为肝脏位于右侧 必然对右膈肌产生压力负荷 大 2 肝性胸水的性质与腹水的性质相同 大多为漏出液 合 并感染时 表现为渗出液 有少数胸水为血性 本组有2例 可 能是因为肝硬化 患者往往有出血倾向和合并胸腔内出血而 致 也可能与横膈小泡破裂并出血有关 乳糜性胸水见于胸膜 淋巴管破裂 淋巴液外溢 本组有1例 肝性胸水的发病机制不甚明确 目前认为其可能机制 低蛋白血症致血浆渗透压降低 形成漏出液的胸腔积液 门 脉高压 通过交通支使奇静脉和半奇静脉压力升高 淋巴回流 受阻引起胸膜淋巴液外溢形成胸水 膈肌缺损及横膈小泡破 裂 淋巴液自胸导管漏出 肝硬化腹水时 胸导管流量增加 胸导管过度负荷导致液体漏出形成肝性胸水 肝性胸水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胸水形成的速度及量 患者耐 受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凡短时间内出现大量胸水者多表现胸 闷 气短乃至呼吸困难 反之则无明显症状 本组14例 60 9 无症状者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胸水 因而对于肝硬化患 者提倡常规检查胸片 胸腔B超或CT等以便及早诊治肝性胸 水 肝硬化并发胸水的治疗往往较棘手 通常先采用保肝 利 尿 限制水钠的摄入 补充白蛋白或血浆 免疫调节 防治感染 腹腔穿刺排放腹水及预防其它并发症发生等综合治疗 待腹水 控制后才能使胸水逐渐吸收 本组23例患者均经内科综合治 疗 其中14例患者胸水有不同程度减少 有认为反复大量放 胸水可致蛋白丢失 不利于横膈孔的闭合 应慎用 3 本组 2 例抽放胸腹水后胸水量增多者 可能与此有关 如上述方法治 疗无效 可考虑行胸膜粘连固定 胸水静脉回输 外科手术等侵 入性治疗 4 肝性胸水的预后取决于肝硬化失代偿的严重程度 其它并 发症的有无及轻重等 本组有14例有效 占该组病例的 60 9 有3例死亡 占该组病例的13 故对于肝性胸水患 者提倡及早诊断 综合治疗 争取最好预后 参 考 文 献 1 Carcia NJr Mihas AA Hepatichydrothorax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 ment J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4 38 1 52 58 2 崔祥琐 王鸣歧 萨藤三 实用肺脏病学 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1991 533 3 赵景涛 刘玉兰 主编 高级医师案头丛书 消化内科学 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324 325 4 冯志杰 姚希贤 杨川杰 肝硬化并肝性胸水 J 中国全科医学 2003 6 6 460 461 文章编号 167327768 2007 0420519202 临床研究 克 罗 恩 病 与 肠 结 核 临 床 及 内 镜 表 现 的 比 较 郑琴芳 覃 江 农 兵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南宁530021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克罗恩病 CD 与肠结核 IT 的临床及内镜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找出对鉴别诊断有帮助的要点 方法 对我院1981年12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2例CD和12例IT住院患者的临床症状 并发症 内镜检查进行分析 结果 CD 患者平均年龄低于IT患者 P 0 05 肠外结核IT常见 P 0 01 CD结肠纵行溃疡及铺路石样改变明显高于IT患者 P 0 01 而IT以环形溃疡为主 P 0 05 肠镜病理示CD有大量淋巴细胞聚集 IT可见干酪样肉芽肿及找到抗酸杆菌 P0 05 结论 内镜及其病理检查对鉴别CD和IT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克罗恩病 肠结核 鉴别诊断 中图法分类号 R 574 文献标识码 A 克罗恩病 CD 与肠结核 IT 临床表现相似 且均以肠道 溃疡为主要病变 两者的鉴别有一定难度 由于这两种疾病的 治疗方案完全不同 鉴别诊断在临床上尤为重要 对本院积累 的44例进行分析 比较它们的特点 为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 供有益的线索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1981年12月至2005年12月住 院患者44例 其中CD 32例 诊断均符合2001年中华医学会 提出的诊断标准 1 均有病理诊断 且均经治疗获得过明显或 部分缓解 IT 12例 为内镜深部活检病理示干酪样坏死性肉芽 915内 科 2007年8月 第2卷 第4期 肿10例 找到抗酸杆菌8例 手术后病理证实2例 1 2 方法 对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 并发症 合并症 内镜表 现及内镜病理资料进行统计比较分析 应用SPSS 10 0统计软 件包对两组计数资料采用 2 检验 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2 结 果 2 1 一般资料 CD患者年龄13 69岁 平均 33 8 13 6 岁 IT患者年龄21 75岁 平均 43 5 17 8 岁 CD患者发病 年龄低于IT 两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05 2 2 临床症状及并发症 消瘦 腹痛 发热 大便改变在两组 中都很常见 其发生频率也相似 而腹部肿块 肛周病变以CD 多见 特别是肛周病变在CD为18 7 而IT中无此表现 但其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肠梗阻 出血 穿孔及瘘管形 成等并发证CD及IT均有发生 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1 2 3 肠外结核 CD组有3例合并有结核 2 例肺结核 1例胸 膜结核 占9 3 IT组中共10例合并有肠外结核 占 83 3 其中肺3例 胸膜2例 腹膜4例 盆腔1例 IT比CD 更易合并肠外结核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01 2 4 内镜及内镜病理所见 所有病人均行肠镜检查 纵行溃 疡及铺路石样改变在CD中更为多见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1 肠镜深部活检病理示 CD可见大量淋巴细胞聚 集 而IT少见 P 0 01 IT可见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 大部 分可找到抗酸杆菌 而CD中无此表现 表1 CD与IT各项指标比较 n 临床指标 CD n 32 IT n 12 2 值P值 体重下降29 90 6 11 91 7 0 011 50 914 8 腹痛28 87 5 11 91 7 0 150 40 698 1 发热20 62 5 8 66 7 0 065 50 798 0 大便改变23 71 8 9 75 0 0 043 00 835 8 腹部包块10 31 2 3 12 0 0 001 10 973 1 肛周病变6 18 7 0 0 0 1 256 40 166 9 肠梗阻13 40 6 6 50 0 0 312 60 576 1 肠出血8 25 0 3 25 0 0 152 80 695 9 肠穿孔3 9 3 2 16 7 0 021 20 884 4 瘘管形成6 18 7 2 16 7 0 078 00 780 1 纵行溃疡21 65 6 2 16 7 6 537 20 010 6 环形溃疡3 9 3 6 50 6 531 60 010 6 铺路石样改变13 40 6 0 0 0 5 105 40 008 8 坏死性肉芽肿0 0 0 10 83 3 29 927 80 000 0 淋巴细胞聚集30 93 7 5 41 6 14 550 30 000 1 找到抗酸杆菌0 0 0 8 66 7 21 785 20 000 0 3 讨 论 C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在 我国 以往认为并不常见 但近年来报道逐年增多 我院1981 年至1989年共发现4例 1990年至1999年13例 2000年至 2005年15例 发病数增多的原因不清 IT是一种细菌性疾 病 其临床及内镜下表现与CD极为相似 两者鉴别诊断成为临 床上的一大难点 由于两种疾病的治疗完全不同 它们之间的 鉴别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显示 CD与IT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年龄 CD组 年龄13 69岁 平均 33 8士13 6 岁 IT组年龄21 75岁 平均 43 5士17 8 岁 均以青中年多见 但前者发病年龄明显 小于后者 在性别上两组比较无差异 临床表现 两组大 部分患者有腹痛 发热 消瘦 大便改变等临床表现 均有一定 比例的肠出血 穿孔 梗阻及瘘管形成等并发症 说明两种疾病 均为慢性病程 两组的临床表现 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CD患者中有18 7 出现肛周病变 与文献报道的21 1 相 似 2 而IT无此临床表现 因此肛周病变在两组疾病的鉴别起 到一定的作用 IT患者中更易合并肠外结核 83 3 可 能与肠结核大多为继发于其他器官结核有关 3 内镜表现 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一定帮助 CD与IT镜下均表现为溃 疡 本文显示CD纵行溃疡及铺路石样改变显著多于 IT P 0 05 CD典型的铺路石样改变常位于纵行溃疡之间 而在IT 中 铺路石样改变未出现 但环形溃疡比CD更多见 P 0 05 单个的环形溃疡可以融合 融合后仍为不规则状的环形 溃疡 溃疡一般较深 覆盖较厚且牢固的白苔 内镜病理学 检查对两者鉴别最为重要 肠镜活检组织受取材广度及深度 的限制 而CD又是一种肠壁全层的炎症性病变 因此 经内镜 活检标本常无法确诊CD 但镜下淋巴细胞聚集CD比IT更明 显 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而IT可通过内镜下多 处活检 深凿活检组织病理获得确诊 本研究显示 IT 83 3 的肠镜病理可见干酪性肉芽肿 此种肉芽肿一般较大 中央见 干酪样坏死 与CD的非坏死性肉芽肿不同 4 66 7 的 IT患 者可找到抗酸杆菌 因此内镜检查是诊断肠结核最重要的手 段 不但能直接观察病变 还能取活检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在CD与IT的鉴别诊断中 CD的发病年龄更轻 肠镜表现 以纵行溃疡及铺路石样改变多见 病理多数可见淋巴细胞聚 集 而IT年龄相对较大 溃疡常以环形为主 多数合并肠外结 核 大部分患者可通过肠镜病理确诊 而临床表现 并发症等 在两组疾病的鉴别中作用不大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 J 中华内科杂志 2001 40 2 138 14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