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分析技术(最新版).ppt_第1页
热分析技术(最新版).ppt_第2页
热分析技术(最新版).ppt_第3页
热分析技术(最新版).ppt_第4页
热分析技术(最新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分析技术第一节绪论热分析技术在19世纪就开始应用 但发展缓慢 直到20世纪50年代 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在温度控制 物理性质的测量 显示及记录上的应用 热分析技术才得到蓬勃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近20多年来 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 热分析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65年 成立了 国际热分析协会 InternationalConfederationforThermalAnalysis 简称ICTA 并于同年在苏格兰举行第一届国际热分析会议 以后每隔三年举行一次 至今已经召开了十次国际热分析学术会议 ICTA每次会后均出版会议论文集 1969年至1974年先后创刊了报道热分析技术及应用的四种杂志 1 热分析杂志 JournalofThermalAnalysis 双月刊 2 热化学学报 ThermochemicaActa 半月刊 每年出版四卷 3 量热学与热分析 CalorimetryandThermalAnalysis 4 热分析文摘 ThermalAnalysisAbstract 这一检索刊物是国际热分析协会主办的双月刊 20世纪60年代以来 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成立了各自的热分析学会或协会 我国于1979年12月在中国化学学会物理化学委员会下成立了热力学 热化学 热分析专业组 ChineseCommissionofThermodynamic ThermochemistryandThermalAnalysis 第二节热分析定义及分类 1 热分析定义定义 在程序控制温度下 测定物质的物理性质随温度 时间 变化的一类技术 这里 程序控制温度 一般指线性升温 线性降温及恒温 检测的对象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质量 温度 热焓变化 尺寸 力学特性 声学特性 光学特性 电学及磁学特性等 物理性质 质量 能量等 温度 T 过程进度 时间 t HT H 程序控温T To t 动力学关系 条件 热分析曲线 Curve 在程序温度下 用热分析仪器扫描出的物理量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曲线 例如 DT T dQ dt T dH dt T Cp T升温速率 Heatingrate 程序温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其值不一定是常数 但可正可负 例如 dT dt差或差示 Differential 在程序温度下 两个相同物理量之差 例如 DT DL DCp微商或导数 Derivative 在程序温度下 物理量对温度或时间的变化率 例如 dQ dT dQ dt dCp dT 2 热分析分类根据具体的热分析技术所测定的物理性质来分类 ICTA命名委员会将已有100余种热分析技术加以审定和分类 共汇总成9类17种方法 注意它的名称均有热字 3 热分析法应用根据热分析文摘近年的索引 发现热分析技术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热分析应用非常广泛 很多方面都可以用热分析进行研究 它涉及例如无机 有机 高分子化合物 生物与医学 金属与合金 陶瓷 包括水泥 玻璃 耐火材料 粘土等 煤炭与石油制品 电子与电子用品等14个领域 内容更是广泛 反应热 熔点 比热 相图 玻璃化转变 动力学 氧化与还原等 2 它是在动态条件下快速研究物质热特性的有效手段 3 在表1列出的17种方法中 热重 TG 和差热分析 DTA 应用最广 其次是差示扫描量热 DSC 它们构成了热分析的三大支柱 因此下面我们学习这三种技术及它们的应用 表2热分析技术的应用范围 表2热分析技术的应用范围 续 常用热分析仪测定的物理量与模式曲线 第三节热重法 TG 及应用1 热重法定义及热重曲线的分析 1 热重法 TG 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 测量物质的质量与温度 或时间 关系的一种技术 数学表达式为 W f Tort 2 热重法通常有两种类型 1 等温 或静态 热重法 在恒温下测定物质质量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2 非等温 或动态 热重法 在程序升温下测定物质质量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记录的曲线称为热重曲线或TG曲线 3 下图是一条典型的TG曲线 纵座标是质量 mg 或失重百分率 箭头向下表示质量减少 横坐标是温度T 或K 有时也用时间 t 从左到右表示T或t增加 3 热重法的几个常用术语1 热天平 Thermobalance 在程序控温下 连续称量试样的仪器 2 试样 Sample 实际研究的材料 即被测定物质 3 试样支持器 Sampleholder 放试样的容器或支架 4 平台 Plateau TG曲线上质量基本不变的部分 如图中的AB和CD 5 起始温度 Initialtemperature T1 当累积质量变化达到热天平能够检测时的温度 如图中为B 6 终止温度 Finaltemperature T2 当累积质量变化达到最大值时 如图中C 7 反应区间 Reactioninterval 起始温度与终止温度间的温度间隔 2 热重分析仪1 热重分析仪的基本构造是由精密天平和线性程序控温的加热炉所组成 2 重量的测定 现在大多数的热天平是根据天平梁的倾斜与重量变化的关系进行测定的 由变位法和零位法 3 在热天平的研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常压和真空条件下工作的热天平 还研制出高压热天平 它必须承受高温高压 而且还要克服释放气体在高压下对天平所产生的较大的浮力和对流 4 在程序控温方面 已研制出一种新的控温办法 它是由炉膛内和加热炉丝附近的两根热电偶进行控制的 3 温度的标定测温是所有热分析的共同问题 对于TG DTA或TG DSC联用仪 温度可以用DTA或DSC标定 后面阐述 对于单独的热天平的温度标定 可以采用不同居里温度的强磁体来标定 标定时在热天平外加一磁场 坩埚中放一标准磁性物质 磁性物质的居里点是金属从强磁体向顺磁体转变的温度 在居里点下 试样是有磁性的 从居里点 温度开始变为顺磁性的 即无磁性 因此在居里点产生表观失重 用此方法可标定热天平的温度 二 影响热重曲线的因素及实验条件的选择为了得到准确的重复性好的TG曲线 仔细研究其影响因素十分必要 1 仪器的影响1 浮力及对流的影响空气在室温下 每毫升重1 18mg 1000 时每毫升重只有0 28mg 热天平在热区中 其部件在升温过程中排开空气的重量在减少 即浮力在减少 也就是说在试样质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 只是由于升温试样也在增重 这种增重称为表观增重 有人研究了热天平的浮力问题 发现对200mg的坩埚升温到1073 表观增重约5mg 200 以前增重比较严重 200 1000 之间增重与温度成线性关系 不同气氛对表观增重影响也很大 1 从25 1000 周围若是氢气 表观增重只有0 1mg 2 若是空气 增重为1 4mg 3 若是氩气 增重1 9mg 热天平不同 增重情况也不一样 因此 浮力和对流影响 最好实际测定 例如 在热天平坩埚内放上一定重量的 Al2O3升温到1000 各温度下的表观增重即可求出 测定试样时把表观增重扣除 即得实际重量变化值 对于不太严格的测定 可将浮力影响忽略 但是 有时在空气中作热分析时 TG曲线有明显增重 往往与试样氧化有关 并非都是浮力变化所致 热天平试样周围气氛受热变轻会向上升 形成向上的热气流 作用在热天平上相当于减重 这叫对流影响 对流影响与炉子结构关系很大 2 坩埚的影响材质的影响热分析用的坩埚 或称试样杯 试样皿 材质 要求对试样 中间产物 最终产物和气氛都是惰性的 既不能有反应活性 也不能有催化活性 例如发现碳酸钠的分解温度在石英或陶瓷坩埚中比在白金坩埚中低 这是因为碳酸钠会与石英 陶瓷坩埚中的SiO2在500 左右反应生成硅酸钠的缘故 白金对许多有机物有加氢或脱氢的活性 坩埚的大小 重量和几何形状对热分析也有影响 一般坩埚越轻 传热越好对热分析越有利 形状以浅盘式为好 可以将试样薄薄地摊在底部 有利于克服扩散 传热造成的滞后对TG曲线的影响 3 挥发物再冷凝的影响试样热分析过程逸出的挥发物有可能在热天平其它部分再冷凝 这不但污染了仪器 而且还使测得的失重量偏低 待温度进一步上升后 这些冷凝物可能再次挥发产生假失重 使测定不准 为解决这个问题 可向热天平通适量气体 2 操作条件的影响1 升温速率的影响这是对TG测定影响最大的因素 升温速率越大 温度滞后越严重 开始分解温度和终止分解温度都越高 温度区间也越宽 一般进行热重法测定不要采用太高的升温速率 1 对传热差的高分子物试样 一般用5 10K min 2 对传热好的无机物 金属试样可用10 20K min 对作动力学分析还要低一些 变化升温速率的Kissinger法除外 热重曲线一定要标明升温速率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 升温速率对热分解的起始温度 终止温度和中间产物的检出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热重法中 一般采用低的升温速率为宜 2 气氛的影响热天平周围的气氛的改变对TG曲线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这里气氛指的是气体的性质 流速 纯度和进气温度等 它们会影响到传热 逸出气体的扩散等 3 试样的影响试样的用量在热重分析中 试样用量应在热重分析仪灵敏度范围内尽量小 因为试样用量大会导致热传导差而影响分析结果 试样粒度试样粒度同样对热传导 气体扩散有着较大的影响 例如 粒度的不同会引起气体产物的扩散有较大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可导致反应速率和TG曲线形状的改变 粒度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使TG曲线上的起始温度和终止温度降低 反应区间变窄 三 热重法的应用由于热重法可精确测定质量的变化 所以它也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近二十多年来 热重法已成为很重要的分析手段 广泛应用于无机和有机化学 高聚物 冶金 材料 地质 陶瓷 石油 煤炭 生物化学 医药和食品等领域 热重法大致可用于下列几方面的研究内容 物质的成分分析 在不同气氛下物质的热性质 物质的热分解过程和热解机理 相图的测定 水分和挥发物的分析 升华和蒸发速率 氧化还原反应 高聚物的热氧化降解 石油 煤炭和木材的热裂解 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例1 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热分解过程在材料的使用上 不论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 热稳定性是主要的指标之一 虽然研究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热分解过程的方法有许多种 但唯有热重法因其快速而简便 因此使用得最为广泛 通常可根据沉淀的热稳定性来选择合适的干燥和灼烧温度 大量实验表明 热重曲线对确定沉淀的干燥和灼烧温度是十分简便的 根据热重曲线测得PbSO4的热分解温度在840 以上 因此可以在100 840 很宽的温度范围内选择干燥和灼烧的温度 过去一直认为钪 钇和稀土元素的亚硝酸基胲铵盐要烧到900 才能生成氧化物 热重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只需灼烧到600 就可以了 由于金属氢氧化物沉淀易呈胶状 选择合适沉淀剂尤为重要 所选沉淀剂不仅要使沉淀易于过滤 而且灼烧温度要低 例如制备氢氧化铝时 选用氨水作沉淀剂得到的沉淀要灼烧到1000 以上才生成Al2O3 而用氨气作沉淀剂所生成的氢氧化铝沉淀 只需灼烧到约500 例2 Sialon结合刚玉材料变温氧化过程1 变温氧化特性图1为 Sialon结合刚玉材料变温氧化增重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 整个氧化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图1 Sialon结合刚玉材料热重曲线 T 25 800 基本上不氧化 T 800 1000 发生缓慢氧化 热重曲线走势平缓 T 1000 1400 发生快速氧化 氧化增重呈加速趋势 说明此温度下 氧化反应剧烈 但总体说来 Sialon结合刚玉材料氧化增重速率还是很小的 到1400 时 单位面积的增重量仍不超过0 025mg mm2 表明材料具有优良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2 氧化产物分析氧化表面经XRD分析后 结果见图2 主要物相为 Al2O3 SiO2和莫来石 氧化前样品中的物相主要是 Al2O3和 Sialon 对比氧化前后结果表明 Sialon已氧化成SiO2和莫来石 氧化反应方程式如下 热力学分析 4Si3Al3O3N5 25O2 g 12SiO2 6Al2O3 20NO g 2SiO2 3Al2O3 3Al2O3 2SiO2 莫来石 sialon 图2氧化表面产物的XRD图谱 3 显微结构观察对氧化前后试样表面做SEM形貌观察 结果见图3 可以看出氧化后试样表面气孔明显增多 氧化前表面 2500氧化后表面 2500图3氧化前和1400 氧化后试样表面的显微形貌 第三节差热分析法 DTA 和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 1 差热分析法 DifferentialThermalAnalysis 简称DTA 定义 是记录同一温度场中以一定速度加热或冷却的试样和基准样 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不发生相变或其他变化的物质 之间温度差的一门技术 温度差产生的原因 温度差的产生是由于试样发生相变 化学反应 分解或其他变化产生热效应的结果 2 差热分析原理将两支材质和均匀性 成分 应力状态 相同的热电偶分别插入试样和基准样中 并将两支热电偶冷端的一个同极 常是正极 相连 两支电偶的另一极和测量仪表相连 如果试样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有热效应产生 则线路中将产生示差热电势 差热分析示意图 EAB EBA E 示差热电势与两支热电偶热电势之间的关系如下 式中 分别为试样和基准样热电偶的热电势 t1 t2表示温度 又因为 f t1 f t2 t1 t2 t所以 E f t1 f t2 f t2 t f t2 f t 热电势与温度成线性关系 由此可见 示差热电势与试样和基准样之间的温度差呈函数关系 如果试样中有热效应产生 即使是非常微弱的 也足以迅速地引起试样和基准样之间的温度差 如果试样中没有热效应产生 t应当为零 3 差热分析仪简介下图是DTA仪器的方块图 热分析仪主要由转换器 记录仪和温度控制仪三部分组成 气体 差热分析仪是用电炉中的试样及基准体支持器间的温差热电偶 材质相同的两付热电偶反接而成 把温差信号变为电信号 通常是电压 然后经放大记录 与计算机连接 温度控制单元 是配合控温热电偶给炉子提供一定程序的升温 降温或恒温 气氛控制单元 可以给炉内抽真空及改变气氛 也可配合钢瓶通入一定流速的气体 为提高差热分析的灵敏度 对仪器的一些要求 为了保证DTA曲线的基线稳定 有利于提高差热分 析的灵敏度 要求试样支持器和基准物支持器 尤其两者的相应热电偶要尽量对称 两个坩埚在炉中相对位置也要尽量一致 炉子的均温区要尽量大些 升温速率要均匀 恒温控制误差要小 一般DTA仪用NiCr NiAl热电偶 最高温度可用到1000 高温DTA用铂 铂铑热电偶 可用到1500 1600 由于铂 铂铑热电偶比镍铬 镍硅的热电势小 其DTA的灵敏度也低些 因此 做低温DTA测定最好不用高温炉 4 DTA曲线方程前面已经谈到电势差 或温差 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用差热分析时 可以获得这样的曲线 从而来推测在加热 或冷却 过程中 研究体系发生的物理 化学 物理化学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通过产生热效应被检测到的 粘土的差热分析曲线 上图是差热分析仪的均温块和样品支持器 Ts是试样温度 Tr是基准物温度 Tw是均温块温度 炉温 从传热角度考虑 炉温Tw一般高于基准Tr和试样温度Ts 炉内气氛 样品支持器 坩埚与样品内部之间都存在温差 这样 热电偶的位置必须影响Ts Tr和 T的测量 另外 试样和基准物的热容Cs和Cr以及它们的用量 几何形状 粒度 装填情况 颜色 高温时会影响到辐射热的吸收程度 等都会对 T产生影响 下面用数学语言来说明DTA曲线的各种影响因素 1 三条假设 试样和基准物内部不存在温差 试样和基准物与各自的容器温度都相等 因而热电偶测温点在试样中的任何位置或接触容器外侧 其温度都一样 试样的热容Cs和基准物的热容Cr 均不随温度变化 两容器和热源 炉子 的热传导与温度差成正比 比例系数 即传导系数 均为K 而且K不随温度变化 这三条假设是近似的 2 公式推导用Tw Ts Tr分别代表炉温 试样温度和基准物温度 Cs Cr代表试样和基准物热容 在未加热时 Tw Ts Tr 升温后未发生反应时 Tw Ts TrdTw dt为升温速率 K min 试样的传热方程为 1 基准的传热方程为 式中的K为传热系数 在无热效应时 由 1 2 得 2 按照这个公式 基线应该平直的 吸热 b 开始升温后 炉子以 速率升温 由于热阻 所以基准物和试样会有不同程度的热滞后 经过不同的一段时间才会以相同的速率 升温 这是DTA曲线开始一段会出现一个 弯 的原因 另外 一开始 由于Cs Cr不同 Ts Tr也不同 开始升温这一段时间的DTA曲线可以用下式描述 3 A 当t 0时 T 0 即开始点为原点 B 当t 时 则 T a就是上图中基线部分a处的温差 上式说明DTA曲线无热效应时 基线的 T a取决于热容差 Cp的值和升温速率 Cp越大 T a越大 升温速率越大 T a也越大 K越大 T a越小 上述讨论解释了基线偏移的规律 当 0即不升温时 T a 0 但在作热分析时 Cs不等于Cr 不等于0 则 T a不等于0 即使在室温时Cs Cr 升温过程中也变得不相等 因为 Cp a bT cT2 基准物与试样的热容之间在升温过程中变为 Cp a b T c T2 当温度变化时 Cp也要变化 即基线要漂移 DTA曲线基线漂移 除了因为热容差的变化外 还有传热系数Ks不等于Kr和仪器的电子放大线路零点漂移等原因 所以 DTA曲线在升温之后总是要漂移的 3 当0 t 时 T由 3 式描述 该式的图象为曲线 开始点为原点 最后是基线 中间是一段基线的平衡过程是一曲线 由 整理得 4 4 当试样有反应热产生时 设热效应是 H 当试样有热效应时 设热效应是 H 则 是单位时间热效应的变化 5 前面已经推导 5 峰顶关系式上面 4 与 5 两式相减 即反应热引起的温差 d T dt是温差的变化率 即DTA曲线斜率 斜率改变 则DTA曲线出现峰 峰的最大值 即峰顶 图中b点 处的d T dt 0 则上式 得 峰高 T b T a 由峰高一式 可以看出 峰高与反应热效应变化率成正比 一般 H大 峰就高 峰高与传热系数K成反比 如K越小 即传热越差 峰就越高 欲得高峰的DTA曲线 即提高DTA的灵敏度 不宜均温块式的样品支持器 为此 新型DTA仪的坩埚与炉子之间有一层空气绝热 否则试样刚放一点热 就传走了 峰自然就低了 为了提高DTA灵敏度 要求仪器K值小 但K值小 T a就大 即基线偏移就大 通过电子线路放大后 基线会更不平滑 因此 K值也不宜过小 6 反应终点及指数衰减反应终点就是热效应结束点 即 0 即图中的c点 此时 对此积分 得 上式的意义是从反应终点c点以后 T回基线是以指数函数的形式存在 实验表明 纯金属铟 铅的熔融过程终点在DTA吸热峰顶点 而聚乙烯熔融及结晶草酸钙脱水等反应终点 在顶点回基线约1 3处 7 DTA曲线峰面积与热效应的关系将式对时间作定积分 从反应起始点a积分到反应终点c 则 上式就是著名的Speil公式 它的左侧的积分等于DTA曲线下的面积 从上式可以看出 DTA曲线峰面积A与相应热效应 H成正比 比例系数K就是传热系数 对于相同的反应热 H 试样传热系数K值越大 峰面积越小 即灵敏度越低 与前面的结论相同 升温速率没有出现在Speil公式中 因此 升温速率变化应该不影响峰面积A的大小 而实际上 升温速率增加 峰面积一般要大些 升温速率越大 峰越尖锐 对横轴为时间而言 Speil公式 5 影响DTA曲线的因素及实验条件的选择根据国际热分析标准委员会的意见 认为所发表数据的不一致性大部分是由于实验条件不相同引起的 因此 在进行热分析时 必须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研究实验条件对所测数据的影响 并且在发表数据时应注明测定时所采用的实验条件 影响差热曲线的因素比较多 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大致有下列几个因素 仪器方面的因素 包括加热炉的形状和尺寸 坩埚大小 热电偶位置等 实验条件 升温速率 气氛等 试样的影响 试样用量 粒度等 实验条件的影响升温速率 它可以影响峰的形状 位置和相邻峰的分辨力 升温速率增加 则单位时间产生的热效应大 产生的温差当然也越大 峰越高 因此 采用高的升温速率有利于小的相变的检测 即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慢速升温有利于提高DTA曲线的分辨率 即有利于相邻峰的分离 B 气氛气氛的成分对DTA曲线影响很大 可以被氧化的试样在空气或氧气氛中会有很大的氧化放热峰 在氮气或其他惰性气体中就没有氧化峰了 C 压力根据Chausius Clapeyron方程 上式中 H为相变热焓 V为相变前后摩尔体积的变化 对于涉及释放或消耗气体的反应以及升华 气化过程 气氛的压力对相变温度有着较大的影响 试样重量 对起始温度 热效应 并无影响 试样较多时 其热容大 热传导迟缓 会使每一热效应产生的时间加长 使热峰宽度加大 使相邻峰不易分辨 对于热效应较小的反应 试样太小 有遗漏热峰的可能 D 坩埚材料在差热分析中所采用的坩埚材料大致有 玻璃 Al2O3 石英和铂等 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坩埚材料对试样 产物 包括中间产物 气体等都是惰性的 并且不起催化作用 样品方面 样品包括试样和基准物 试样粒度 为了避免试样粒度的影响 一般认为采用小颗粒试样为好 最主要的是同一种试样应选用相同的粒度 基准物 作为基准物的两个条件 1 要求在所使用的温度范围内是热惰性的 Al2O3是较为理想的 2 要求基准物和试样的比热和热传导率相同或相近 这样DTA曲线基线漂移小 不过 新型仪器都有基线校准装置 变换基准物来改善基线的必要性不大 6 DSC DifferentialScanningCalorimetry 定义和原理1 DSC的定义 差示扫描量热法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 测量输入到试样和基准物的功率差与温度的关系的一种技术 按测定方法不同 分为两种类型 功率补偿型差示扫描量热法和 热流型差示扫描量热法 记录的曲线叫差示扫描量热曲线或DSC曲线 纵坐标是时间的功率差dH dt 也可称热流率 单位为mJ s 横坐标是时间 t 或温度 T 自左向右为增长 热流型扫描量热法与DTA区别不大 因此我们主要讨论功率补偿型DSC 2 DSC的原理A 动态零位平衡原理 DTA曲线记录的是试样与基准物之间的温度差 温差可以是正 也可以是负 DSC则要求试样与基准物温度 不论试样吸热或放热都要处于动态零位平衡状态 即 T 0 这是DSC与DTA技术最本质的不同 怎样才能实现 T 0呢 办法就是通过功率补偿 功率补偿型DSC仪器的试样支持器与基准物支持器 不论是分开的或是连成一体的 都有一个独立的热源 下图是功率补偿型DSC的样品支持器 在试样皿和基准皿底部除有测温元件外 还有用来补偿热量用的电阻加热装置 基准物 B DSC的两种加热方式DSC仪器有两种加热方式 一种叫外加热式 它就是用一个炉子来加热 DTA就是用外加热 另外一种叫内加热 它是不用加热炉 而是靠支持器中的电阻丝加热 这组电阻丝用交流电的半个周期作程序升温的热源 另外半个周期用来作功率补偿 这两个半周期分别由两个电子线路控制 起两个作用 3 功率补偿型DSC曲线方程推导结果为 左边 第一项 第二项代表DSC基线的漂移 其数值决定于试样与基准物的热容差 还决定于升温速率 dTb dt 这与DTA的规律是一致的 而与热阻R无关 也就是说 改变热阻R并不影响基线的漂移程度 这是功率补偿型DSC的一大优点 第三项中的d2Q dt2是功率补偿型DSC曲线的斜率 另外还有一个热时间常数RCs 这与DTA及热流型DSC曲线方程的第三项相似 不同的是它要乘一个二阶导数 这样 热阻R值的影响就小得多了 功率补偿型DSC作热量定量只需用纯金属铟作单点校正 即可用于较宽的温度范围 而DTA则不行 因为热阻R随温度不同而不同 对DTA定量的影响不能忽视 4 DSC与DTA的比较 以前 DTA与DSC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别是DTA测定的是试样与基准物的温度差 T 而DSC测定的是保持试样与基准物温差为零时的功率差 DSC的主要优点是热量定量方便 分辨率好 灵敏度高 缺点1 使用温度低 最高只能用到800 一般在600 以上 基线已明显变坏已不能用最高灵敏度档 可以到达1400 缺点2 起始温度 高 只能作80 以后的峰 缺点3 仪器比相应DTA仪器精密 复杂 昂贵 La2O3andCo3O4powdermixtureTG DSC分析结果图1 a c 分别是升温速度为10K min 20K min和30K min的TG DSC曲线 从图1可以看出 样品在573K以下有轻微的吸热和失重 这可能是脱去物理吸附水所引起的 从573K 1173K 有四次失重 同时有三个很强的吸热峰 在1173K 1273K之间 有一次增重 第一个失重发生在573K 673K 同时在623K左右有一个很尖锐的吸热峰 升温速度为10K min 20K min和30K min的失重分别为7 2 8 0 和6 2 与La OH 3分解得到LaOOH的理论失重6 66 很接近 从高温X射线衍射图谱的分析结果看 在623K 723K之间发生的变化也是La OH 3分解成LaOOH 所以 可以判断第一个失重是由La OH 3分解成LaOOH引起的 a 升温速率 10K min b 升温速率 20K min c 升温速率 30K min 在673K 873K之间发生第二次失重 同时在773K左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