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垄沟岩金矿普查工作安排_第1页
大垄沟岩金矿普查工作安排_第2页
大垄沟岩金矿普查工作安排_第3页
大垄沟岩金矿普查工作安排_第4页
大垄沟岩金矿普查工作安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垄沟岩金矿普查工作安排第1章前言1.1任务来源 “青海省门源县大垄沟地区岩金矿普查”是由青海玺瑞矿业有限公司申请登记的地质勘查项目。该项目的地质工作在2005年由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大队进行了工作,并编写了“青海省门源县大垄沟地区岩金矿普查设计”,因探矿权取得时间较晚,加之工作区气候寒冷、交通条件差等原因,致使2005年度的工作拖致2006年06月才完成。考虑到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大队技术人员紧缺等情况,后续地质工作不能按期完成。于是2008年业主(青海玺瑞矿业有限公司)又委托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青海总队来实施完成,并与业主签订了勘查协议书。1.2任务目标 根据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大队编制的 “青海省门源县大垄沟地区岩金矿普查设计书”其普查工作的目标任务为:1、通过1:1万土壤测量和1:1千地质剖面,初步查明区内不同地质单元的展布特征及其含矿性、地球化学成矿背景。2、利用探槽揭露和控制工作,寻找金矿(化)体,并初步查明其规模,为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奠定基础。1.3位置、交通及地理条件1.3.1工作区范围: 普查区地处门源县初麻沟脑,分水岭南坡、大龙沟及南东区段。探矿权登记范围的地理拐点座标为:1、1021530 ,372245;2、1021745 ,372230;3、1021830 , 372100;4、1021515 , 372115;普查区面积11.126km2。矿权登记:探矿权人:青海玺瑞矿业有限公司勘查许可证号:63000005101421.3.2交通 初麻沟口西距门源县城80km、南西距互助县城83km,南东距甘肃省窑街139km,均有正式公路,初麻沟口至矿区40Km,业主已修便道可通行载重20吨货车,交通尚属方便(见交通位置图)。1.4设计实物工作量 2005年度实物工作量:1:1万土壤测量:10km2;1:1000地质剖面:10km;槽探:2000m3。快速分析(金):100件(1人/年);第2章2008年度工作总结2.1工作概况 我单位接受项目后,未能收集到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大队前期的详细地质工作资料,业主仅提供了“青海省门源县大垄沟地区岩金矿普查设计”和地质平面图等资料。于是2008年810月我队在野外进行了粗略工作,工作前业主自己在区内已施工了四条探槽,其中三条探槽工程中见到一连续的黄铁矿化蚀变带,在业主所修的便道边坡上,沿线也可见到多出小的石英脉露头,在有黄铁矿化的部位经采取化学样品分析,均未显示金矿化现象,因此认为该矿区金矿化部位并不十分明确,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2.2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在前人地质成果的基础上,根据“青海省门源县大垄沟地区岩金矿普查2005年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安排”,项目组于2008年810月开展了野外地质工作,由于气候、交通条件所限,目前已渐停野外地质工作,目前完成实物工作量为:1:1万地形地质简测:11.126km2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5.78km2土壤样品:816件基本分析样:10件2.3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 1、通过1:1万地质简测,对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蚀变带、金矿化体等进行了初步圈定(详见第三、四章及附图1附图4)。2、在矿区主要蚀变破碎带(F2、F3)的次级蚀变带中,据前人资料(见附图3),金矿化体(M1),主要以黄铁矿化为主,偶尔可见少量黄铜矿化现象,由三个样品连续控制,Au品位分别为17.94g/t,1.23 g/t,5.00 g/t。3、矿区内新发现较大的石英脉两条(q1、q2),均见有较多的褐铁矿化。经采样分析,石英脉(q1)未显示金矿化,石英脉(q2)含金0.70.9克t,矿化体编号为(M2)。4、在新发现的石英脉(q1)东段南侧见有细小铅锌矿脉,并见有少量黄铁矿化,偶尔可见黄铜矿化现象。5、在矿区新发现的蚀变带中,以黄铁矿化为主,经采样分析,含金1.78克t,矿化体编号为(M3)根据以上成矿特点,认为该区金矿化与构造蚀变岩和含金石英脉有关。第3章矿区地质3.1地层 普查区位于冷龙岭南坡,紧靠脊部,出露地层单一,除大面积的坡积碎石堆积及大小冲沟中较厚的冰水冲积物外,主要为中奥陶统大梁组上岩性段的沉积碎屑岩海相火山岩和中、上志留统沉积碎屑岩。中奥陶统大梁组为普查区内主要的含矿地层(详见附图3)。3.1.1奥陶系中统大梁组上岩性段 中奥陶统大梁组上岩性段(O2d)主要出露于矿区中、东部,为区内主要含矿地层。其中F2断裂以北主要岩性为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和安山质砂岩,局部夹薄层状凝灰质板岩;F2断裂以南主要岩性为灰色砂板岩、灰白色变长石硬砂质砂岩。安山岩:呈灰色、灰绿色,斑状结构,斑晶以斜长石为主,呈灰白色,粒径一般13mm,含量一般25%,基质呈灰色隐晶质。节理中褐铁矿发育,外表呈褐红色。安山质凝灰岩:灰绿色、少量呈褐黄色,细粒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由于受动力变质作用,矿物常呈定向排列,呈现出条带状构造,岩石片理及裂隙发育。岩石中局部见黄铁矿化及褐铁矿化,并常现有铜蓝、孔雀石化现象。褐铁矿化凝灰质板岩:灰灰黑色,薄层状,岩石片理及裂隙发育,物理风化极其强烈,岩石极度破碎,岩石中含较多黄铁矿,表面具较强的褐铁矿化,使风化表面呈褐红色、黄褐色,在地表可与安山质凝灰岩形成鲜明的对比。3.1.2志留系下统肮脏沟组 主要分布于矿区西南及北部,主要岩性为变砂岩,为区内主要含矿地层之一,与中奥陶统呈角度不整合、或断层接触。出露地层为中、上两个岩性段。中岩性段(S1a2-2):主要岩性为灰色硬砂岩、青灰色泥质板岩互层,夹灰绿、灰褐色变凝灰质砂岩及板岩,为主要含矿层之一。变硬砂岩:灰灰白色、杂色,中粗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有石英、岩屑组成,胶结物主要为硅质,具有重结晶,砾石具有拉长现象,砂屑、岩屑变化不大,岩石坚硬,层理清楚,节理不发育。在石英脉附近常见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现象。泥质板岩:灰色,主要成分为粘土质,含少量砂粒,细粒砂状结构,薄层状构造,层理发育,风化后呈砂土状。变凝灰质砂岩:灰褐色,主要有凝灰质、砂粒、岩屑组成,细粒结构,薄层中厚层状构造,层理及节理发育,风华后呈泥砂状,风化面呈褐黄色。薄层石灰岩:灰黑色,主要有方解石、碳质物组成,细粒结构,薄层状构造,灰岩层理间长夹有碳质页岩,灰岩风华后呈皮壳状剥落,在石英脉(q1)东段南侧,灰岩中含有较丰富的腕足类动物化石。上岩性段(S1a2-3):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千枚状板岩夹灰绿色页岩、灰黄色凝灰质砂岩、板岩;底部有一层38m厚的黑色薄层灰岩。该层最明显的特征为普遍含碳质,灰岩中夹碳质页岩,易染手。3.1.3第四系(Q) 第四系矿区内分布广泛,主要有:a、全新统冲积层(Q4al+pl):分布于河谷及沟谷地带。为冲积、洪积砂、砂砾石等。厚度1.0030m。b、全新统坡积层(Q4dl):广泛分布于山坡及山脚下地势低凹处,主要为坡积块石、角砾、碎石及腐植土等。厚度0.5020m左右。山顶及高山坡地段受强烈物理风化作用影响,堆积有较厚的残破积碎石、流沙层,尤在矿区北部和南部高山坡地带,厚度达520m左右。3.2构造矿区主要为一单斜构造,走向北西南东向,志留系下统地层倾向多南西向,倾角多5675。奥陶系中统地层倾向多北东向,倾角多5065。褶皱构造不发育,仅在地层较软的板岩中可见有小型绕曲。矿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F2、F3、F4、F5、F6和F7,断层一般规模较大,延伸达几数十公里,均为压扭性逆断层,并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断层产状基本与地层走向一致,倾向北东,倾角6590 º。断层破碎带的宽度多在10200m之间,F3断层破碎带最宽处达340m,破碎带由地层的残块、碎裂岩、挤压蚀变岩等构成,为矿区内的主断裂。各断层中均有断层泥及断层角砾存在。根据地质简测了解到,F2断层南东部最宽处薄层砂板岩中发育黄铁矿化蚀变岩。F4、F3两个断层中贯入有褐铁矿化石英脉。F2、F3、F4、F5断层为矿区内的主要控矿断裂。F6断层走向由北东向转为东西向,生成时间较晚,将F5断层错断为东、西两段,F7断层生成时间也较晚,与矿化无关。区内构造泉常沿断层破碎带低凹地段有规律的出现。3.3侵入岩 矿区内侵入岩见有加里东期的二长花岗岩,华力西期的角闪二长花岗岩脉。二长花岗岩(3):呈岩基岩脉状,顺层侵入于志留系下统肮脏沟组下岩性段中,受控于北西向主干断裂,岩石为灰白色,灰褐色,具中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有白色斜长石、浅粉色微斜长石组成,岩石蚀变强烈,以阳起石化和绿帘石化为主,次为绢云母化,岩石表面常具褐铁矿化,在石英脉附近见有铅矿化。角闪二长花岗岩(H):褐黄色、深灰绿色,具中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有白色斜长石、浅红色正长石、角闪石组成,岩石蚀变强烈,以阳起石化和绿帘石化为主,次为绢云母化,岩石表面常具褐铁矿化。岩体边部砂板岩、砂岩产生较大范围的蚀变,在矿区东南部岩体边部可见到宽约1020m的蚀变带,岩体近旁围岩有同化混染作用,向外侧主要以砂岩的褪色作用为主,其中见有灰黑色斑点状矿物和黄铁矿风化后残留的褐铁矿化空洞等现象。岩石多呈灰白色略带不均匀的浅红色,风化后为褐灰色灰白色。石英脉(q):为多期形成,早期石英脉多产于北西向蚀变破碎带的蚀变岩中,脉宽0.10.5cm,最宽可达2050cm,长一般2200cm,石英脉呈褐黄色,纯白色,有的与围岩界线不清,受挤压影响强烈破碎,很少含黄铁矿等金属矿物。中期石英脉多成贯入式状,多沿北西向蚀变破碎带侵入,脉中常见有褐铁矿化。脉宽0.10.40m,长达310m,受挤压影响发生强烈破碎。晚期石英脉呈白色,显得十分干净,产出方向不稳定,呈多向穿插于地层岩石之中,也会穿插于早期石英脉中。脉宽0.520cm,长达5620cm,岩石中基本无矿化现象。3.4矿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根据收集的前人资料,矿区各地层岩石中Au、As、Sb、Cu、Pb、Zn元素含量多高出地壳克拉克值,特别是中奥陶统大梁组上岩性段(O2d3)安山质凝灰岩中上述元素含量普遍高于地壳丰度值几十倍。而在凝灰质板岩及灰岩中Au元素含量相对较低(详见表)。Au、As、Sb元素在蚀变破碎带中相对富集。表4 大垄沟金矿区岩石元素丰度值一览表(基岩光谱)地层素丰度值(平均)岩石名称样品数AuAsSbBiCuPbZnCoS1a变砂岩2026.6220.7019.520.217.177.1610.3013.15O2d2安山质凝灰岩1530.2716.717.670.1623.1810.319.7213.16变砂岩1021.6413.8314.640.1321.5810.218.9711.61板岩1033.1720.3016.650.2323.1829.3617.6314.36O2d3安山质凝灰岩57195.0200.623.620.197.687.6816.622.02凝灰质板岩2353.6370.2615.780.138.138.1313.6321.67灰岩72.77100.08.30.1410.2510.259.5519.30破碎蚀变带岩石411000516.080.401.1370.5670.5693.2323.10角闪二长花岗岩5673339.443.1030.690.3090.30134.750.83注:Au为10-9,其余为10-6第4章金矿化特征4.1地质特征 矿区主要含矿地层为中奥陶统大梁组上段(O2d3),其主要岩性为安山质凝灰岩,局部出露厚层状凝灰质板岩。构造主要表现为横贯全区的北西向断裂,并发育20340米宽度的构造蚀变破碎带;岩浆活动主要为中奥陶世的中基性岩浆喷发及加里东晚期的中酸性岩和华力西期角闪二长花岗岩的侵入活动。后期热液作用较强,主要表现为硅化(石英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及铅锌矿化等。金矿化主要与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关系最为密切(详见附图3、附图4)。4.2金矿化特征 金与黄铁矿化相伴出现,矿化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大梁组上岩段的中基性火山岩及其破碎蚀变岩中,并严格受挤压破碎带的控制。金矿化主要赋存于挤压破碎蚀变带较宽的部位,随破碎带宽度的减小而减弱。4.2.1前人工作 矿区内TC1、TC2、TC5三个探槽见有35m厚度达工业品位的金矿体,加密探槽由于碎石坡覆盖超过3m而未能达到地质目的,矿体 暂不能相连,因此只能在地表试圈了3个独立的矿体,它们的特征如下(见附图02):一号矿体(M1)分布于测区中西部,由TC2探槽控制,矿体长100m,地表视厚度3m,由三个连续样品控制,Au品位分别为3.76g/t、5.0g/t、2.8 g/t。Cu分别为0.16%、0.26%和0.18%。矿石岩性为构造角砾岩,角砾成分主要为安山质凝灰岩,碎裂状石英脉。黄铁矿化及褐铁矿化较强,颜色呈褐黄色。二号矿体(M2)分布于蚀变破碎带的中段,由探槽TC1及P剖面控制,推测长度约100m,视厚度为3m,由三个样品连续控制,Au品位分别为17.94g/t,1.23 g/t,5.00 g/t,Cu分别为0.78%、0.12%、1.04%;其中高品位矿石为碎裂状石英脉,构造角砾岩次之。三号矿体(M3)分布于蚀变带的东段,由探槽TC5和P剖面控制,试圈长度160米,地表视厚度5米,剖面样长1.5米。探槽中连续5个样品达工业品位,Au平均品位3.14 g/t最高4.16 g/t,最低1.96g/T,Cu平均0.22%,剖面上一个样品品位达工业指标,Au3.6 g/t,Cu0.23%。4.2.2,2008年工作 矿区内发现三个金矿化体,其特征如下(见附图03):一号矿化体(MAu1):分布于测区北部(相当于前人圈定的M2金矿体),由黄铁矿化构造蚀变岩组成,由F2、F3断层错动形成的次级构造蚀变岩组成,严格受F2、F3断裂控制,走向呈北西南东向,产状5457,走向长约470m,厚度4.798.87m,矿化岩石均为碎裂状硅化蚀变岩,黄铁矿化及褐铁矿化较强,细小石英脉发育,外表颜色呈褐黄色。石英脉由石英块石、角砾构成,其内黄铁矿化及褐铁矿化较强,偶尔还可见到黄铜矿、铜兰矿化现象,岩石外表呈褐黄色。前人采取的三个样品连续控制,金含量分别为17.94g/t,1.23 g/t,5.00 g/t。二号矿化体(MAu2):分布于测区中西部,由石英脉(q2)构成,受F4断层的北分支断裂控制,推测长度约1000m,视厚度为23m,由2个检块样品控制,经分析金含量分别为0.70g/t,0.90g/t(业主分析),岩性为由石英脉形成的碎裂状石英块石、角砾构成。黄铁矿化及褐铁矿化较强,颜色呈褐黄色灰白色。三号矿化体(MAu3):分布于蚀变破碎带(F2)中段的蚀变岩内,地表所见长度约80m,经分析一个样品的金含量1.78克t(业主分析)。岩性为片理化凝灰质片岩构成。黄铁矿化及褐铁矿化强烈,颜色呈灰褐色灰黑色(见下图2)。金矿化岩石分为石英脉、构造蚀变岩两类,后者岩石类型主要为碎裂状砂板岩,可见金矿化均与构造蚀变及含金石英脉有关。金矿化岩石中所见金属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孔雀石、方铅矿及褐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见有绢云母、石英,方解石、重晶石,绿帘石等。4.3围岩蚀变 围岩蚀度主要见有绢云母化,硅化(石英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褐铁矿化及绿帘石化,金矿化可能与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关系最为密切。4.4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4.4.1控矿因素 矿区内奥陶系地层金含量一般均大于21.6410-9,背景值很高,特别是安山质凝灰岩、砂板岩中,金平均含量高达19510-9以上,说明区内奥陶系火山岩岩系地层为区内重要的初始矿源层,其次加里东晚期二长花岗岩、华力西期角闪二长花岗岩,含金平均达67310-9,说明其侵入时,带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深部金源物质,对区内成矿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区内主要热源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北西向构造带的挤压作用,二是加里东晚期二长花岗岩、华力西期角闪二长花岗岩所提供的岩浆热源。区内发育的北西向断裂为区内主要的控矿、储矿构造,现阶段发现的主要矿化均受断裂破碎带的控制。4.4.2矿床成因 综上所述,大垄沟金矿点成矿物质来源于奥陶系中基性火山岩及碎屑岩,经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北西向构造挤压作用,使金成矿物发生活化,并初步富集。加里东晚期、华力西期岩浆侵入活动又促使金矿化的进一步富集,提供了热力及动力来源,使岩浆热液沿北西向构造破碎带进一步带入,形成含金石英脉及含金构造角砾岩。4.5找矿标志 地表上表现为明显带状展布的褐黄色构造蚀变破碎带,以强烈的硅化(石英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褐铁矿化为标志,这种蚀变特征往往相伴出现,是区内最明显的找矿标志之一。 构造为该区主要控矿因素,区域性深大断裂带(F3)两侧的次级构造蚀变破碎带及其控制的挤压破碎石英脉带是矿化最好的储集地段。 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亦是较好的找矿标志,这些元素包括:Au、Cu、As、Pb等,在高值区配合构造蚀变破碎带进行找矿。第5章2009年工作部署5.1工作周期及成果提交时间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工作周期拟在2008年8月2010年4月间进行,2010年4月底提交普查工作成果。5.1总体工作部署 根据前人“青海省门源县大垄沟地区岩金矿普查设计” 书和在2008年野外实际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在2009年度普查工作分两步安排:一、第一步:1、通过1:1万地质草测、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初步查明区内不同地质单元的展布特征及其含矿性,圈定金矿化区域。2、控制实物工作量: 1:1万地质草测 11.126km2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9.06km2 1:1千地质剖面 4500m 土壤样品969件(含已取816件)二、第二步:以原生金矿化为主要目标,通过1:2千地质草测和1:1千地质剖面测量,初步查明区内金矿(化)体的展布及其含矿特征。利用地表工程,控制金矿(化)体,并初步查明其形态、规模、产状、矿石含金量及其变化规律;大致了解矿床水文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控制实物工作量: 1:2千地质草测 4.09km2 1:1千勘探线剖面 4500m 槽探 4000m3 硐探 (视找矿进展情况逐步安排)300m 化学分析样品 150件 其它样品 81件5.2工作布置5.2.1找矿思路 因测区内通过2008年度的野外地质工作已发现金矿(化)体,因此就从已知矿点出发开展工作,以点带面,逐步展开的原则。由已知点到未知点开展找矿工作,用有效的工作手段求得最大化的找矿工作目标。5.2.2具体工作布置 工作布置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地表开展1:1万地质草测和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面上进行地质找矿工作,力争发现新的矿(化)体和找矿线索。第二步:通过1:2千地质剖面测定、1:2千地质草测和地表工程施工,揭露、控制矿化带及追索控制矿体。在主要矿体上布置深部硐探工程。5.2.3工作进度安排 本项目工作周期为17个月,即2008年8月2009年12月,进度按排如下:2009年3月4月,继续进行地表1:1万地质草测和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从面上进行地质找矿工作,并进行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编写地表工程施工及硐探工作设计。2009年5月11月,开展1:2千地形及地质草测工作,同时进行槽探施工,并选择合适位置布置硐探。2009年12月2010年4月进行资料综合整理及普查报告编写工作。5.3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5.3.1测量工作 本次地形测绘比例尺定为1:2千。测图要求及测量精度按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ZBD1000191)执行,其中图根平面和高程控制点采用GPS测量方法布设,施测精度为二级,其技术要求按现行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有关规定执行,图根控制点的密度不少于5个点。布设GPS网时,应与附近的国家地面控制网点联测,联测点数不少于4个,坐标系统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为求得GPS网点的高程,网中应有分布均匀、密度适当的几个的高程联测点,联测采用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进行,对联测高程点应按高程拟合曲面的要求进行布设,高程系统沿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测图方法采用“TOPCON -311”全站仪进行数字化成图,采用CASS 5.0数字化成图软件,测距最大长度地物点为600米,地形点为800米,基本等高距为2米。5.3.2 1:1万地质草测 1:1万地质草测野外底图采用已收集的1:1万地质草图,地质路线选择沟、梁、崖等地层出露条件较好的地段进行,路线间距一般为100m,大面积第四系覆盖区可放稀至200m,地质观察点间距一般为100200m。沿路线详细划分地层、岩性、构造等。原则上应圈定出厚度在10m以上,且有一定延伸长度的地质体,对矿化蚀变带、断层破碎带及凡有特殊意义的小地质体和与金矿(化)有关的地质体应放大比例尺表示出来,并适当辅以追索法,对其加以追索圈定,观测点上应做详细的地质记录,记录和描述的主要内容为基岩出露、覆盖情况、岩(矿)石特征、产状、构造及产状,采集的样品位置及其编号。地质观察点及取样位置用手持GPS进行定位。工作过程中应采取一定数量岩(矿)石标本、矿石基本样,大致了解岩(矿)石的基本特征。路线地质调查工作完成后立即进行总结,并对普查区段的选择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开展地质工作提供地质依据。5.3.3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在1:1万地质草测的基础上,选择成矿最佳区段进行。面积约9.06Km2。以最省的工作量取得最好的勘查效果为原则,按20050测网布置采样点,测线方向与地理坐标轴平行,测线上布置采样点,点距一般为50米,然后视异常情况和业主的意见确定是否进行加密线距。对每个采样点上的地质、地化现象等应详细观察记录,并严格按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1994)要求执行。5.3.41:2千地质草测 在1:1万地质草测的基础上,在地表已发现的矿(化)体、矿化蚀变带的出露的范围内开展1:2千地质草测工作。其目的是大致控制矿体和矿化蚀变带的规模、产状、矿(化)体的产出层位,矿石的质量,矿石的母岩特征和围岩特征等。填图方法以追索法为主,辅以穿越法。基本线距40m,基本点距40m。地质观测点间距沿地质界线按4040m布置,岩性控制点及大面积第四系覆盖区点距可适当放稀,各地质观测点上均做详细的记录和描述。矿体和矿化蚀变带上的点位以全站仪定位,个别岩性控制点也可用罗盘实地交绘定点,精度要求按相应比例尺地质草测填图的规范要求执行。5.3.5 1:1千地质剖面 实测地质剖面长度约4500m,采用半仪器法以罗盘定向,测绳量距,剖面端点采用手持GPS定位仪定位。地质剖面测量的目的和原则是详细观察研究普查区地层、各种结构面、构造面等,划分岩性段;进行详细研究岩(矿)石特征、结构、构造、产状等地质现象,按不同岩性特征和矿化蚀变类型等因素进行合理分层,对覆盖较厚的地段要以地表转石和岩石碎块等为依据,大致划分不同的岩性层,确定填图单元,为地质填图提供详细依据。5.3.6 1:1千勘探线剖面 剖面测量目的和原则是系统布置探矿工程,控制含矿层,详细研究矿体的矿石结构、构造、产状等地质现象,采集各类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岩矿测试等,了解矿石质量及矿体特征。勘探线预计长度约2600m,间距为200m,南、中、北三个矿化带分别布置5、6、3条勘探线,方位可根据野外实测的总体岩层产状确定,用全站仪实测,沿剖面线须进行详细的观察、划分岩性并进行详细的描述、确定各种界面和地质体的产状,同时根据覆盖情况针对性地布置探槽、剥土等工程,根据岩矿层的特征布置采样种类和具体位置。剖面观察记录内容、格式采用统一的记录本和记录表格详细记录。5.3.7 探槽工程 布置在已有矿(化)露头及矿化蚀变带上,以了解矿(化)体在地表厚度、产状、品位及地质体、矿(化)体界线等情况,其工程间距视野外具体情况而定,预计施工量为4000m3。其探槽的方向垂直于地质体、矿(化)体、蚀变带走向,开口宽度视深度而定,以确保安全为原则,槽壁要求平直,槽底宽一般为0.8m。工程均应布置在采样剖面线上,当出现覆盖层过大等情况时可适当偏移(仍不能解决问题时可采用其它方法),但偏移距离最大不能超过10m。各工程均应确切施工到岩石新鲜基岩中深入0.5m,使采取的样品保证具备充分的代表性。探槽施工完后均须立即编录并布置样品取样,以免塌方等因素造成重复工作。5.3.8 硐探工程 在地表发现有价值的主矿体时,在地表已圈定的主矿体上布置硐探工程,以对矿体进行深部验证和圈定,设计工作量300m。视野外实际情况和业主的要求,也可适当增减施工量。其目的是对矿(化)体的深部进行控制和系统采样,以查明矿(化)体在深部的分布、变化特征及矿石质量。平硐掘进断面22m。掘进方向任何一段的中线偏离误差不得大于设计宽度的20,坡度为0.5;凿岩、爆炮由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持证上岗的人员进行;要有专门的通风、防尘设施;手推车运输,运输设备最大宽度与巷道一侧的安全间隙不小于0.20.25m,人行道宽度一般为0.50.7m;硐口及硐内软弱岩带必须支护,支护体在坑口外部分不得少于3m;根据水文资料要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好防水、排水工作。硐探工程的技术要求严格按照地质勘查坑探规程(DZ014194)规定执行。5.3.9 水文及工程地质工作 收集120万乐都幅水文调查报告;普查工作区内的泉水;了解沟中的枯水期、丰水期,以确定未来矿山开采的供水方向;采集代表性的岩石力学性能测试样,了解矿体顶底板围岩和矿石的稳定性;对环境地质现状进行评价,并预测未来环境地质条件,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5.3.10 采样与试验工作 样品采集、加工、测试的方法和质量要求均按照地勘行业规范执行。各种样品的测试工作要委托有正规资质的化验室(中心)承担。土壤样品采集样品在布置的测线上按50米间隔采取,距点、线的1/10范围内多点采取,一般要求在35处采取组合成一个样品。根据矿区的覆盖情况,样品所采物质应为残坡积B层(淋滤层)或C层(母质层)中的细粒级物质,当遇到岩石露头时采集基岩上的残积物质。当遇到河床堆积物、冰水堆积物时可弃点,但有必要必需采样时,对深度不大于1.0米的采样点进行浅坑揭露采取样品;在深度大于1.0米时,以1.0米深处的土壤作为样品,但在记录中应详细注明原因。采样时应避免植物根系、茎等有机物质的混入和人为的污染。采集的样品在野外进行筛分,截取+0.45-5mm的粗粒级部分作为分析样品。要求样品过筛后的重量不得小于200克,以满足分析测试的需求。对每个采样点上的地质、地化现象应详细观察记录,其内容应包括工区名称、点线号(纵、横坐标)、样品号、采样层位、样品颜色、土壤层性质、覆盖层特征,采样日期、采样员、弃点原因,矿(化)体、蚀变情况等(详见DZ/T0145-1994)。土壤样品野外工作质量的检查应作好日常自检工作,采样组应对当天所采样品、编号、点位、记录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对该阶段工作进行全面检查质量是否符合质量要求。项目组技术负责应分阶段对采样组的采样和加工技术、工作方法、工作质量等深入到现场进行检查,是否严格按规范和工作设计执行。室内抽查主要校对采样点位图、编录和样品成分等,检查量为总工作量的10%;野外实地检查抽取一些采样点实地核对采样部位、定点误差、采样标志、记录内容和重复采样检查等,检查量为总工作量的5%。重复采样应布设在可能出现地球化学异常地段及可疑地段,已发现的矿化及找矿标志部位,也可按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均匀布设。重采样与基本样一同加工,统一编号送实验室分析。待分析成果出来后,计算基本样分析值(C1)与重采样分析值(C2)的相对偏差值(RE%)。其计算公式为:相对偏差值(RE%)符合下表要求者为合格。合格样品应占全部被检样品书的70%以上,合格率小于70%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或返工,其标准参照化探普查规范的(附录C)要求执行。表5 相对偏差值监控要求一览表含量要求重采样分析监控要求3检出限含量3检出限含量66.6855066.6预计采集土壤样品969件,分析项目Au、Ag、Cu、Pb、Zn、As、Sb共7项。基本化学分析样品化学分析样品在探槽和平硐中采集,采样方法均采用刻槽法采集,样槽断面规格一般为105cm,样长一般为1m,对厚度在1m以内且品位特高的矿体,按矿体在地表的实际出露长度采取。样槽在探槽内布置在靠槽壁的槽底,穿脉坑道在一壁的腰线连续采样,矿化不均匀时可在两壁采样,沿脉坑道在掌子面或顶板取样,样槽间距视矿化均匀程度而定,一般不超过10m,样品重量要求与实际重量误差不超过10%。样品分析项目为Au、Ag、Cu。预计样品150件。化学分析样品的内、外检样品数要求均不低于30件。岩石光谱样在1:1万地质剖面、1:2千勘探线剖面、1:1万、1:2千地质草测的矿化有利部位采集,采用连续拣块法采取,分析项目Au、Ag、Cu、Pb、Zn、As、Sb七种元素。预计样品数9件。小体重样小体重样品主要在主矿体的代表性部位采集,以测定矿石的体重。样品按不小于1Kg采集、采样后当日密封,应尽快送交实验室测试。预计样品12件。岩矿鉴定样及光片测试样岩矿鉴定样的采样目的为大致了解岩(矿)石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矿物含量等。光片测试样的采样目的为大致了解矿石中金属矿物片径大小和含量及不透明矿物的粒径、组份、结构、构造等。样品在探槽、硐探工程中按不同地段的矿石和围岩分别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采样规格大致为369cm。预计岩矿鉴定样品30件,光片测试样品30件。5.3.11 编录和资料整理工作 编录工作野外工程的编录要做到在现场认真、及时、全面、规范、安全和保证质量的原则进行。一般要在工程完工后3天内进行编录、验收,同时填写工程验收单。各项原始地质编录均按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范DZ/T0078-93要求执行。探槽编录比例尺为1:100,现场素描一壁一底及取样位置等,并做详细的文字描述,各项编录工作拟订统一的编录标准,制定编录工作细则,保证各项工作的统一。其他按原始地质编录规范要求执行,及时将编录的测量数据、岩性、样位等内容输入计算机进行成图处理。平硐编录采用压顶法,编录比例尺为1:100,现场素描两壁一顶及取样位置等,并做详细的文字描述,其他按原始地质编录规范要求执行。资料整理工作a、日常整理地质资料整理是地勘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必须贯穿于地质勘查工作的始终。必须做到“三边一及时”的工作原则,做到边勘查、边整理及综合研究、边指导施工,以利于指导下步工作和成果的及时提交。将野外记录、手图、素描图和样品进行整理、核对,此项工作必须每天进行,不得延期,特殊情况最多不得超过两天。对原始资料及工作质量应及时进行“自检”、“互检”和“抽检”的“三检制度”。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普查工作收集的各种数据成果及文、图、表均进行数字化处理。具体工作中将严格执行DZ/007893和DZ/T007993。外业工作全部结束后,在野外进行短期的综合整理,以便及时发现外业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疏漏,并加以补充完善,客观地反映矿床特征。经上级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转入室内工作。b、阶段性整理包括野外验收前的整理工作,在日常整理的基础上分阶段及时完成各类原始资料整饰完善,原始图件的编制工作。包括样品成果整理、探矿资料整理、勘查资料综合研究(成矿背景研究、矿石质量、勘查程度研究等)。并按技术质量要求进行自检、互检、组检和项目检查工作。要求各类资料正确、齐全、可靠,并做出相应的文字总材料。c、室内综合整理包括原始编录资料的最终整理、综合图件表册的编制、资源量估算等相关内容。利用野外所获得的各类原始资料及分析结果编制正式图表,分析总结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规律,最终编写普查报告。5.4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5.4.1技术、安全与质量措施 在施工前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全面培训,学习设计书及有关规范、规定,强化质量责任意识,提高个人工作水平和项目管理水平。 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和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和岗位职责,做到各负其职、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发挥团队精神。 项目实施中严格执行设计书、各项技术标准及青海总队质量手册(QHZD/A032005)、固体矿产勘查控制程序(QHZD/B072005)和地质技术管理制度(QHZD/C042005),做好质量记录,确保工作质量和成果的可靠性。 总工办项目管理人员担任技术顾问,检查指导工作,并对重大技术问题进行会诊和研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调整。以提高项目工作水平、扩大找矿成果。 建立和健全汇报制度,按时提交汇报材料,寻求有关部门的经常性指导。 各项原始资料、各项综合资料质量实行“自检”、“互检”和“抽检”的“三检制度”。“自检”:由责任人对自己各类资料进行100%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补充完善。“互检”:由项目组人员对他人形成的各类资料进行100%的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责成责任人负责修改。“抽检”: 地勘部和总工办(质管办)有关人员对项目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重点抽查,抽查的比例为5%10%。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责成责任人负责修改,同时对形成的原始资料进行等级评定。 野外工作结束后,总队对项目野外工作的完成情况、地质资料的质量、工程质量等进行野外检查验收。全部原始资料、综合资料、工程及野外工作总结报告,必须要按程序通过验收。为确保预查工作顺利、安全实施。项目部应对调查区进行全面踏勘,熟悉地质及地形及气候情况。参加调查工作的各类人员在工作中应提高安全意识,杜绝人身伤亡事故。项目实施中严格执行设计书、各项技术标准及青海总队质量手册(QHZD/A032005)、固体矿产勘查控制程序(QHZD/B072005)和地质技术管理制度(QHZD/C042005),做好质量记录。5.4.2组织管理 项目组由8人组成,其中技术负责(兼项目负责)1人,后勤组2人,测量组3人,地质组3人。槽探和硐探施工人员根据工程进度进行调整。野外工作中要加强安全教育,采取安全与任务同抓的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安全生产。5.5采用的技术标准 本项目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范、标准,上级批准的设计书以及总队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遵循的主要规范、标准是:1、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2、DZ/T 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3、GB 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4、GB/T 17412.11998岩浆岩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案5、GB/T 17412.31998变质岩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案6、GB 95889区域地质图图例7、DZ/T 00332002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8、DZ/T 00799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9、DZ/T 013194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10、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11、DZ/T 012794固体矿产矿点(床)地质数据文件格式12、SZ 19990022001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13、DZ/T 017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4、DZ/T 013194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15、SZ 19990022001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