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患儿的护理ppt课件_第1页
寄生虫病患儿的护理ppt课件_第2页
寄生虫病患儿的护理ppt课件_第3页
寄生虫病患儿的护理ppt课件_第4页
寄生虫病患儿的护理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科护理学 第17章寄生虫病患儿的护理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张玉霞 主要内容第1节蛔虫病第2节蛲虫病 学习目标了解蛔虫病 蛲虫病的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治疗要点 护理评估 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第17章寄生虫病患儿的护理 第1节蛔虫病 似蚓蛔线虫简称人蛔虫或蛔虫 是小儿时期最常见肠道寄生虫之一 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 它不仅影响小儿的食欲 肠道功能和生长发育 而且并发症多见 感染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一 病因及流行病学 蛔虫是寄生在人体内最大的蠕虫 雌雄异体 成虫形似蚯蚓 淡红色或乳白色 雄虫较小 雌虫较大 雌虫每天产卵约20万个 随粪便排出 排出的受精蛔虫卵 在外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三周时间的发育 经过一次蜕皮成为感染性虫卵 人误食被感染期虫卵污染的食物后 虫卵进入人体消化道 大部分虫卵被胃液杀死 少数孵化成幼虫钻入小肠粘膜 随血流经过肠壁末梢静脉 门静脉 肝 下腔静脉 右心 肺动脉 肺毛细血管 穿破肺部毛细血管进入肺泡 在肺泡停留十天左右经过两次蜕皮 此时幼虫活动力增强 沿着细支气管 支气管向上移行至气管到达咽部 随着人得吞咽动作 再次返回小肠内发育成成虫 成虫寿命1 2年 人是蛔虫的唯一终宿主 蛔虫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感染期虫卵经口进入人体 被感染起的虫卵污染的土壤 蔬菜 瓜果等是主要媒介 人对蛔虫普遍易感 以农村儿童感染率最高 且本病可重复感染 3 1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 一 病因及流行病学 感染期虫卵 受精蛔虫卵 二 发病机制 1 幼虫致病作用蛔虫幼虫经过肺部时由于其代谢产物和幼虫死亡可产生局部炎性反应 幼虫可损伤肺毛细血管引起出血 嗜酸性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严重感染者肺部病变可融合成斑片状 支气管黏膜炎性渗出与分泌物增多 可引起支气管痉挛 蛔虫幼虫在肺泡内穿行 二 发病机制 2 成虫致病作用成虫寄生于空肠与回肠上段 以小肠乳糜液为营养 可致营养不良 如损伤肠粘膜 可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严重感染者 大量成虫可缠结成团 引起部分性肠梗阻 肠坏死等 蛔虫有钻孔习性 可离开肠腔钻入胆总管 胰管 阑尾等引起移位性损害和相应的临床表现 胆道中的虫卵 虫体碎片可作为胆结石形成的核心 三 临床表现 一 幼虫移行症1 幼虫移行至肺可引起蛔幼性肺炎或蛔虫性嗜酸性细胞性肺炎 出现咳嗽 气喘 发热 肺部体正常不明显 胸片双侧肺门阴影加深 肺纹理增多 可见点 片状或絮状阴影 痰液检查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夏科 菜登晶体 偶发现幼虫 病程持续7 10天 逐渐缓解 2 幼虫移行至肝 脑 眼等器官 可出现右上腹痛 肝肿大 肝功能异常 癫痫 眼睑肿胀等相应症状 二 成虫引起的症状多数病例无症状 儿童常有腹痛 为脐周不定时反复腹痛 无压痛及腹肌紧张 伴食欲减退 恶心 腹泻或便秘 可呕出蛔虫或大便中排出蛔虫 部分患儿可有夜惊 磨牙 异食癖等 三 临床表现 三 并发症1 胆道蛔虫症是最常见并发症 临床起病急 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剧烈绞痛 患儿面色苍白 哭叫翻滚 常伴恶心 呕吐 可呕出胆汁或蛔虫 部分患儿可发生胆道感染 三 临床表现 胆道蛔虫症 肝脏蛔虫症 三 临床表现 2 蛔虫性肠梗阻起病突然 表现为脐周阵发性剧痛 呕吐 腹胀等 腹壁可见肠型和蠕动波 触诊可扪及条索状包块 有活动性绳索感 为缠结成团的蛔虫所致 大量蛔虫阻塞肠管造成肠梗阻 3 其他有急性胰腺炎 急性胆囊炎 肠穿孔 蛔虫性腹膜炎等 三 临床表现 蛔虫性肠穿孔 四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 血液常规检查幼虫移行症期间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 粪便检查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镜检易查到虫卵 加藤厚涂片法虫卵检出率较高 3 B型超声检查可发现蛔虫位于扩张的胆总管腔内 并能看到蛔虫蠕动 但阳性率不高 五 治疗要点 1 驱虫治疗为治疗蛔虫病的主要措施 常用广谱驱虫药为苯咪唑类药物 苯咪唑类药物具有广谱 高效 低毒的优点 用药期间不忌饮食 2 并发症的治疗 1 蛔虫性不完全梗阻时应禁食 胃肠减压 解痉止痛 补液 口服豆油或花生油60mL 有松懈蛔虫团的作用 腹痛缓解后驱虫 2 如并发肠坏死 穿孔 腹膜炎及完全性肠梗阻者应及时手术 3 胆道蛔虫症以解痉止痛 驱虫 控制感染为主 并发感染时应尽早使用在肝胆内浓度高的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六 护理诊断 问题 1 腹痛与肠道蛔虫蠕动 机械性肠梗阻 肠痉挛等有关 2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虫体消耗营养物质 妨碍小肠梢耗吸收有关 3 潜在并发症胆道蛔虫症 蛔虫性肠梗阻 与蛔虫成虫钻入胆道或扭转成团阻塞肠道有关 4 知识缺乏患儿及家长缺乏个人卫生 饮食卫生及环境卫生知识 七 护理措施 1 一般护理嘱患儿休息 减少体力或能量的消耗 增进食欲 改善营养 给予患儿高热量 高蛋白 维生素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 对于呕吐严重无法进食者及蛔虫性肠梗阻者应暂禁食 可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液 2 对症护理 1 腹痛可用腹部按揉或脐周热敷 遵医嘱给予解痉 止痛药和驱虫药 驱虫药一般是空腹或晚上睡前一次顿服 量一定要足 避免食用油腻 生 冷 辣 硬的食物 以免激惹蛔虫 七 护理措施 2 监测病情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密切观察患儿腹痛的部位 性质 次数 有无呕吐 呕吐的次数及呕吐物中是否有蛔虫等 以便及早发现胆道蛔虫症 蛔虫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3 心理护理护士要耐心向患儿及家长讲解病情和预后 应多与患儿交流 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得到较好的疗效 4 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及家长掌握蛔虫病的防治知识 强调预防蛔虫病的重要性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加强粪便的管理 宣传普查普治的重要性 第17章寄生虫病患儿的护理 第1节蛲虫病 蛲虫病 enterobiasis 是由蛲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一种小儿时期的常见病 主要症状为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瘙痒 易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流行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蛲虫为乳白色小线虫 雌雄异体 成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下段 回盲部 结肠及直肠 雄虫交配后死亡 雌虫于夜间移行至肛周 会阴部皮肤皱褶处产卵 多数产卵后干枯死亡 少数产卵后由肛门可返回肠腔 或进入尿道 阴道等处造成异位寄生 虫卵在肛周约6小时内发育成感染性卵 经污染手指 衣被等被小儿吞食 即形成自身感染 成虫的寿命一般不超过2个月 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蛲虫头端 蛲虫成虫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蛲虫头部吸附于肠粘膜吸取营养 引起炎症和细小溃疡 引起食欲减退 消化功能紊乱等 很少引起穿破肠壁的病变 雌虫在肛周产卵 刺激皮肤引起剧烈瘙痒 夜间更加明显 长期慢性刺激可产生局部皮损 出血和继发感染 并影响睡眠 雌虫还可进入阴道 尿道等处异位寄生 引起幼儿阴道炎 子宫内膜炎 输卵管炎和尿道炎等 危害性大 二 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儿无明显症状 仅在雌虫移行至肛周排卵时引起肛门和会阴部皮肤奇痒和虫爬行感 以夜间为甚 影响睡眠 患儿常有夜惊 烦躁 哭闹 遗尿 磨牙等 个别患儿因虫体对胃肠的机械性刺激可引起激惹而出现恶心 呕吐 腹部不适等症状 局部皮肤可因搔破而致皮炎和继发感染 此外 偶有蛲虫侵入阑尾或腹膜 引起阑尾炎和腹膜炎 爬入女孩阴道 尿道可产生相应的局部炎症 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 成虫检查与患者入睡后1 3小时 可在肛门 会阴 内衣等处查找成虫 反复检查大多可以明确诊断 2 虫卵检查最常用的是透明胶纸黏贴法及棉签试纸法 于清晨便前用一小段市售透明胶纸贴于患儿肛门皱襞处 粘附虫卵 撕下该透明胶纸后置于干净玻片上找虫卵 也可用生理盐水浸润的棉签刮拭患儿肛门皮肤皱襞处获取虫卵 查成虫 查虫卵 四 治疗要点 根据本虫的特点 应该采取综合措施治疗 防止交叉感染和自身反复感染 一 口服药用扑蛲灵 噻嘧啶 甲苯咪唑等 二 外用药局部用药可涂10 氧化锌油膏或蛲虫软膏以杀虫止痒 或用噻嘧啶栓剂塞肛 连用3 5日 可有同样效果 五 护理诊断 问题 1 舒适的改变与肛门周围瘙痒有关 2 知识缺乏缺乏蛲虫病的防治知识 六 护理措施 1 一般护理加强环境卫生 如用具 桌椅 地板等应经常擦洗 玩具可日晒消毒 感染期应注意休息 变换食物种类 增进患儿食欲 避免食用生 冷 硬 辣 油腻的食物 2 肛周及会阴部局部护理主要减轻或消除肛周及会阴部瘙痒 每晚睡前用温水清洗肛门及会阴部 涂抹蛲虫膏 也可用噻嘧啶栓剂塞肛 连用3 5天 六 护理措施 3 健康教育 1 指导家长在患儿夜间入睡后1 3小时 观察肛周 会阴部皮肤皱褶处有无乳白色线状小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