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第一轮培训专题复习ppt课件_第1页
高考化学第一轮培训专题复习ppt课件_第2页
高考化学第一轮培训专题复习ppt课件_第3页
高考化学第一轮培训专题复习ppt课件_第4页
高考化学第一轮培训专题复习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2 假设 联想 探究培养预测能力3 质疑 反思 验证提高探究能力4 应用 整合 归纳构建知识体系 浅谈 人类对配合物结构的认识 教学设计 1 缘起 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 清华大学92级化学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2班学生朱令中了铊毒 病情严重 1995年4月10日开始 为救治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 各国医生为她 网上会诊 曾引起国内外舆论界的轰动 1995年4月底 经北京市职业病卫生防治所的陈震阳教授化验确诊后 在协和医院 用某药救治 在服用该药后不到24小时内 朱令体内的铊量开始下降 10天之后 她的血液 脑脊液中铊离子的含量就降至为零 天价元代鬼谷子下山青花瓷 该药是一种配合物叫普鲁士蓝 2 普鲁士蓝是一种深蓝色的颜料 在画图和青花瓷器中应用 是1704年普鲁士人狄斯巴赫在染料作坊中为寻找蓝色染料 而将兽皮 兽血同草木灰在铁锅中强烈地煮沸而得到的 直到20年以后 一些化学家才了解普鲁士蓝是什么物质 也掌握了它的生产方法 后经研究确定其化学式为KFe Fe CN 6 六氰合亚铁钾 德国的前身普鲁士军队的制服颜色就是使用该种颜色 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才更换成土灰色 在医疗上铊可取代普鲁士蓝上的钾后 形成不溶性物质随粪便排出 对治疗经急慢性铊中毒有一定疗效 3 问题1 向Fe2 SO4 3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和氨水溶液现象是否相同 请分别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新课开始先面向学生现有发展水平 向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1 让全班学生思考回答 学习新知识前 首先通过问题驱动进行诊断学生原有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情况 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新课这样导入目的 是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的观念性知识 以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构建新的化学知识 为学生认识已有知识经验与下面学习的新知识的联系与差别做好学习准备 埋下伏笔 面向前概念 1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4 问题2 CuSO4溶液分别与2mol L的NaOH溶液和氨水溶液现象是否相同 让学生思考猜想回答 全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很容易产生相异构想 因为问题1问题2的情况相似 认为现象都是相同的 都生成蓝色沉淀且不溶解 5 实验1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0 5mol L的CuSO4溶液 再分别滴入2mol L的NaOH溶液和2mol L的氨水溶液 观察现象是否相同 实验操作中 学生观察到 1 向CuSO4溶液加入NaOH溶液 蓝色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逐渐增多 碱液过量 沉淀也不减少 2 向CuSO4溶液滴加氨水时 开始就产生蓝色沉淀 逐渐增多 当加入氨水1mL时 生成沉淀最多 再继续滴加氨水时 沉淀溶解减少 当氨水滴加到2mL时 沉淀正好消失 形成了绛蓝色的溶液 6 实验过程中 学生全神贯注实验现象 当看到加氨水蓝色沉淀消失时 全班学生情绪立即高涨 甚至欣喜异常 在活跃的气氛中 大家都感觉到奇怪 实验现象怎么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呢 是什么原因呢 对眼前的事实与已有的观念性认识的冲突 感到困惑 学生自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该反应究竟生成了什么物质呢 通过实验观察 全班同学发现了新问题 提出了费解的问题 自然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7 所以在学习新概念 新知识时 首先要厘清学生的前概念 从学生已有的观念性知识入手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切入点 这既巩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 又使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产生和发现新问题 因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前 头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 都有一些前概念 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 概念 观念 对新学习的内容都会产生种种影响 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必须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上 从这一层面上讲 新概念建构的本质更多地是联系与转化 即教师应当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促成学生将原有的前概念转化 转变 为科学概念 学生在初中已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化学观念 盐溶液与碱溶液反应都生成氢氧化物沉淀 但实验1就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 学生通过实验1的新发现 暴露出了新知识 新现象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前概念的矛盾 从而产生了怀疑 这就使学生觉察到了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有缺陷 不完整 急需调整 丰富 完善 发展 这就是化学观念的变化与发展 8 实验1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 我们要善于从矛盾 反例 差异入手 从知识的联系与差别入手 这就是有效学习 也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和所关注的学习内容 另一方面 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配合物知识时 先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1 唤醒学生旧观念 再提出问题2 使学生产生认知错误 之后 师生共同观察实验1 通过实验1表征化学问题 使学生发现新问题 产生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 对学生来说 在学习新内容之前 先配合问题 之后再安排实验1提供实验事实引领学生探究 则这个实验本身就具有了很强的探究性 学生从中可以获得真实可信的知识 9 2 假设 联想 探究 提高预测能力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而且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通过观察实验1 学生很想知道CuSO4溶液与氨水反应变成绛蓝色溶液生成物是什么 生成物是什么组成和结构 这种新情况对学生来说 真是一个难以捉摸的 黑箱 问题 只知道问题的起点 问题解决的目标和方法都不知道 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所以实验1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结构不良问题 10 而解决此类的问题 不是简单地将已有的知识直接提取就能奏效 除了要依据具体情景 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 进行分析推演 而且还应该通过多个概念原理以及大量的经验背景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 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首先引导学生拓宽问题空间 从事物的外部联系入手 观察实验 实验2 取0 5mol LCuCl2溶液 0 5mol LCu NO3 2溶液各2mL分别逐滴加入浓氨水 11 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实验1现象相同 蓝色溶液最终都转变为绛蓝色的溶液 对此我们引导学生对实验1 实验2的事实信息 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加工 使学生体会到CuSO4 CuCl2 Cu NO3 2溶液具有共同的属性 与氨水反应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以上仅是学生的感性认识 即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而事物的本质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我们要引导学生 揭示事物的内 外在联系 揭示现象背后深藏的本质的东西 探究学习 既不能脱离现象 凭空去想象事物的本质 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现象上 要尽可能把研究宏观性质及变化和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组成 结构和作用结合起来 建立对微观化学世界的想象力 12 从而对物质的宏观认识发展到微观认识 形成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从事物及其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入手认识新物质 例如 学生通过实验1 实验2的考察 认识到CuSO4 CuCl2 Cu NO3 23种溶液分别与氨水反应现象相同 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这说明这三种反应的微粒之间相互作用相同 物质之间的本质联系相同 基于这种理解 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总体的联系去假设 联想 可引导探究下列问题 13 1 NH3与CuSO4 CuCl2 Cu NO3 2溶液反应是与Cu2 离子反应还是与阴离子反应 2 在实验1中 完全反应时n CuSO4 n NH3 1 4 能否预测生成物是什么 能否写出实验1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 3 在水溶液中Cu2 与NH3是如何结合成 Cu NH3 4 2 的呢 请你提出Cu2 与NH3分子结合成 Cu NH3 4 2 的设想 并将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讨论 14 对于问题1 学生通过非逻辑性联系 进行联想 归纳 能揭示出所有铜盐溶液与氨水溶液反应的本质联系 认为是阳离子Cu2 与NH3分子相互作用 不可能是阴离子与NH3分子的作用 认识到反应最终观察到的绛蓝色溶液的现象 本质原因是Cu2 与NH3相互作用 结果生成了一种新的化学微粒 对于问题2 反应生成的新的化学微粒其化学成分是什么 能否预测 引导根据实验数据n Cu2 n NH3 1 4进行整体分析 推测 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既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 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优化组合 引导学生直接建立问题的始态和终态的关系 使学生根据事实合理地预测生成物 并正确地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 Cu2 4NH3 Cu NH3 4 2 CuSO4 4NH3 Cu NH3 SO4 15 所以 对于解决复杂问题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系统整体的方法 问题越复杂 系统整体方法越有越简洁 对于问题3 Cu NH3 4 2 很难用化合价进行解释 那么对于Cu2 与NH3是如何形成 Cu NH3 4 2 的 对预测结果如何进行理论解释 16 我们引导学生对形成的的 Cu NH3 4 2 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 首先 引导学生联想没有逻辑联系的NH3 H NH4 的反应 使学生发现和意识到Cu2 和H 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离子电子层外围都有空轨道 Cu2 和H 应该都能与NH3发生相似的相互作用 形成配位键 学生通过联系把Cu2 与H Cu NH3 4 2 与NH4 进行联系 对比 推理 把通常看来似乎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考察 发现了其中真实的本质联系 通过分析比较法 异中求同 进行想象综合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创造性的突破和发现 学生通过对系统内部相关性的要素的结构分析 功能分析 认识到Cu2 和NH3通过配位键形成了新的稳定的复杂的铜氨配离子 17 Cu2 4NH3 Cu NH3 4 2 CuSO4 4NH3 Cu NH3 4SO4 联想 NH3 H NH4 绛蓝色溶液现象产生的原因 是Cu2 与NH3相互作用的结果 铜氨配合物比氢氧化铜更稳定 沉淀溶解平衡与配合平衡是相互竞争的 在铜氨配离子中 Cu2 提供4个dsp2杂化轨道与4个NH3分子形成4个配位键 生成复杂的铜氨配离子 Cu NH3 4 2 18 通过以上分析 探究活动 师生共同归纳 1 配位键的形成与本质 1 孤对电子 2 配位键 3 形成配位键的条件2 配合物 1 概念 2 配合物的形成 以 Cu NH3 4 2 为例 3 配合物的组成 以 Cu NH3 4 2 为例 中心原子 配位体 配位数 配离子的电荷 内界与外界 19 所以 在探究认识新物质 Cu NH3 4 2 形成的时候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拓宽思维空间 突破现有思维框架的限制 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 克服两个事物在意义上的差距 并在另一个意义上把它们联系起来 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设想和思想 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新途径 新方法 使学生从已知事物的特征看到了未知事物的特征 通过相似联想 对比联系 分析事实 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新的知识 认识了新事物 创造性地解决了新问题 这不仅揭开了人类认识配合物结构的奥秘 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了物质结构的知识 还使学生进一步形成了物质结构的新观念 所以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思考问题 而且还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 20 例如实验1 蓝色CuSO4溶液与氨水完全反应时变成绛蓝色溶液 生成物是什么 先从宏观上使学生意识到该现象就是相互联系的Cu2 和NH3的相互作用 不是阴离子与NH3的相互作用 然后从微观上引导学生分析因果关系 一切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 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因为Cu2 和NH3相互作用生成新的稳定的复杂 Cu NH3 4 2 配离子 结果使溶液变成绛蓝色 为什么Cu2 和NH3能够发生相互作用 因为Cu2 具有接受孤对电子的空轨道 NH3分子具有孤对电子 能够提供孤对电子进入到Cu2 离子的空轨道形成配离子 生成的 Cu NH3 4 2 既是绛蓝色溶液现象产生的原因 又是Cu2 与NH3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对于一个具体现象来说 往往原因之前还有原因 结果之后还有结果 21 3 质疑 反思 验证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既要有形成科学认识之前超前的预测 又要有形成认识 结论之后的反思论证 不仅要认识作为客观事物的外部世界 同时也要对自身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再认识 例如学生通过对实验1 实验2现象事实的科学归纳 因果分析和类比推理 形成了对未知新物质 配合物的认识 这种对新事物的认识与推测是否真实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与反思 该如何引导学生检验进行证实与证伪呢 22 设计实验方案深刻质疑与反思 实验3 将实验1的CuSO4溶液与氨水恰好完全反应的溶液分成两等份 其中一份加入浓NaOH溶液没有沉淀生成 加热 闻不到刺激性气味 用湿润的酚酞试纸放在管口也不变红 检验不出Cu2 和NH3 实验4 另一份铜氨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检验出铜氨溶液中有大量的SO42 离子 结论 1 CuSO4溶液与氨水反应是Cu2 与NH3分子作用形成了稳定的难电离的复杂的铜氨配离子 2 Cu NH3 4 2 和SO42 离子是相对独立的存在于铜氨溶液中两种粒子 事实证明理论预测是正确的 Cu NH3 4SO4 Cu NH3 4 2 SO42 23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 师生共同讨论 分析 归纳形成结论 CuSO4溶液与氨水反应是Cu2 与NH3分子作用形成了稳定的复杂的铜氨配离子 Cu NH3 4 2 铜氨配离子和SO42 离子是相对独立的两种粒子存在于铜氨溶液中 事实证明理论预测是正确的 24 所以让学生对铜氨配合物的认识结果进行质疑 反思 实验验证的过程 既是一个使学生再实践的过程 也是一个对配合物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既是从认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 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不但是认识正确与否得到检验的过程 而且是学生对取得的认识进行修正 补充 丰富 发展 提升和深化的过程 25 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1 为什么先产生沉淀 以后沉淀又逐渐溶解变成绛蓝色的溶液 2 如何解释沉淀的生成和消失 整个过程如何用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表示 3 如继续再加氢氧化钠溶液 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不再产生沉淀 4 如果硫酸铜溶液先加氢氧化钠再加氨水 有何现象 为什么先出现沉淀 氢氧化钠过量沉淀也不消失 而继续加氨水后 最终沉淀消失 如何解释 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5 硫酸铁溶液分别和氨水 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现象是否有差异 6 硫酸铝溶液分别与氨水 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现象和过程为什么不完全相同 并与硫酸铜对比 你有什么体会 26 通过引导学生实践与反思学生有所知有所不知的问题 使学生对已有知识形成新的理解 认识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理解了知识的变化和发展 使学生体会过去已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只是对物质世界及其属性的一部分内容的认识 还有很多事物没有认识或没有认识清楚 我们的认识还有待扩展与深化 27 针对硫酸铜溶液分别和氨水 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学生产生相异构想问题 引导学生注意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和具体情况 引导学生理解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具体的 有条件的 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 不顾具体过程的推移 不考虑条件 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 不切实际运用于另一种情况之中 都会产生错误认识 让学生体会 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对具体问题 具体情况 要具体分析 具体对待 28 让学生自己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探究和思考 在体验和感悟中构建知识 学生的知识积累经历了一个由不知到知 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片面到较全面和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学生实践的创新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29 4 应用 整合 归纳构建知识体系 认识新物质的时候 不仅要判断对象是什么 为什么 还要解决有用无用 有哪些应用 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 实现知识结构量的扩展 而且还在于能够应用习得的新知识解释新现象 解决新问题 根据认知规律 学生刚建立一个新的知识点以后 还不足以使新的概念知识稳固下来 还不知道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广泛联系与区别 此时的新知识是孤立的 支离破碎 零散的 具有随机性 难以掌握 所以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必须注重应用性教学 要能够前有伏笔 中有突破 后有发展 要借助实例 特例 反例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所学的知识网络化 系统化 整体化 在应用过程中进一步地深化理解 30 让学生再思考下例问题 1 明矾是否是配合物 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实例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与对比 理解配合物与复盐的区别 学会知识的辨别 2 硝酸银溶液加入氨水产生沉淀后形成无色溶液 再加入葡萄糖溶液 水浴加热 试管内壁产生银镜 整个过程如何解释3 在棕黄色的Fe3 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 立即变为深红色 然后将溶液调至中性 再加入足量的碘化钾溶液 红色立即退去 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方程式 4 氯化铁与氯化铜混合溶液如何分离 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那些现象 如何解释 如何用化学用语来表达 31 1 为什么说明矾是复盐而不是配合物 为什么说 Cu NH3 4 SO4是配合物而不是复盐 解析 KAl SO4 2 12H2O K Al3 2SO42 12H2O Cu NH3 4 SO4 Cu NH3 4 2 SO42 分析与结论 2 向硝酸银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先产生沉淀后形成无色溶液 再加入葡萄糖溶液 水浴加热 试管内壁产生银镜 整个过程如何解释 解析 AgNO3 NH3H2O AgOH NH4NO3AgOH 2NH3H2O Ag NH3 2 OH 2H2OCH2OH CHOH 4CHO 2Ag NH3 2OH 水浴加热 CH2OH CHOH 4COON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