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_第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_第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_第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_第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年 3 月 2 日)课标对本册教材要求: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要求,本册在编写中加强了整合性。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教学目标: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教材分析: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教学重点: 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阅读教学中,着重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教学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单元划分单元内容课时单元内容课时一走遍千山万水12五热爱生命13二以诚待人13六田园生活14三大自然的启示14七执著的追求12四战争与和平15八故事长廊11学期教学进度表周次教学内容周次教学内容第1周13课 作文第2周46课 作文第3周7语文园地二 作文第4周911课 作文第5周12语文园地三 作文第6周1315课 作文第7周16语文园地四 作文第8周期中复习第9周期中考试第10周1719课 作文第11周20语文园地五 作文第12周2123课 作文第13周2425课 作文第14周2628课 作文第15周语文园地七30课 作文第16周31语文园地八 作文第17周期末复习第18周期末考试第19周第20周第21周第22周 2第 一 单元教学计划( 年 3 月 2 日)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通过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说出有关景物的特点。过程与方法:教学时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桂林山水等三篇写景的文章,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景物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材分析: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教 学重 点1、品味诗句,理解诗句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2、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教 学难 点1、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2、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课 时安 排14课时单 元达 标结 果分 析 3课 堂 教 学 教 案 时间:年 3月 2 日课题1、古诗词三首 一课时审查人年 月 日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体会诗人的孤独寂寞。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预习检查、问题设置、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精讲点拨、知识拓展)二次备课一、 预习检查在小组内检查独坐敬亭山朗读。推荐朗读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展示。二、 问题设置1、通过预习朗读,这首诗歌分别描绘那些景物?诗人的心情如何?2、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三、 合作学习1、互读古诗,交流古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2、小组内交流诗意。3、交流诗人当时的心情。 4四、 展示交流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5、在敬亭山上,李白无人陪伴,此时的诗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6、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7、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8、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9、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10、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 ”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地说:“ ”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五、精讲点拨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1、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2、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3、指导背诵。六、知识拓展1、补充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从秋浦歌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从哪读出的? 52、安慰诗人: 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沦,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呀!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背诵独坐敬亭山。达标检测1、 背诵独坐敬亭山并默写。2、 说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句诗的意思。作业布置必做:熟读望洞庭和忆江南。选做:搜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李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教学反思 6检查人签字: 时间:年 月 日课 堂 教 学 教 案 时间:年 3 月 2 日课题1、古诗词三首 二课时审查人年 月 日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 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3、 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预习检查、问题设置、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精讲点拨、知识拓展)二次备课一、 预习检查在小组内检查望洞庭朗读。推荐朗读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展示。二、 问题设置 1、 自由读诗,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特点?2、 你能结合图片,为大家介绍着幅风光秀美的洞庭图吗?3、 在诗人眼中,洞庭湖是怎样的,你能体会出诗人对洞庭湖的感情吗?三、 合作学习1、 小组围绕诗中的景物进行交流。2、 小组内互相介绍洞庭美景。 73、 交流诗人对洞庭湖的情感。四、 展示交流1、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和谐、协调 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2、“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镜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4、在诗人眼中,洞庭湖是如此之美,诗人通过描写美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五、 精讲点拨洞庭湖的景色尽收诗人眼底,带着一份喜爱之情,诗人用画笔为我们展现了这一美妙的江南风光,这种表达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 8六、 知识拓展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方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示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无妨读读比较一下。达标检测1、 背诵并默写望洞庭。2、 说说“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意思。作业布置必做:背诵并默写望洞庭。选做:搜集刘禹锡描写风光的诗歌。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月 相和潭面 镜 洞庭之美 人的喜爱和赞美山水 翠银盘 青螺教学反思 9检查人签字: 时间: 月 日课 堂 教 学 教 案 时间:年3 月 2 日课题1、古诗词三首 三课时审查人年 月 日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2、感情朗读,熟读成诵。3、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4、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预习检查、问题设置、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精讲点拨、知识拓展)二次备课一、预习检查1、在小组内检查忆江南。推荐朗读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展示。2、介绍“词”这种文学体裁。二、问题设置1、“忆”是什么意思?诗人回忆的是江南的什么?2、“能不忆江南?”是个什么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合作学习1、小组内合作朗读,把词读熟练,并读出感情。2、交流这首词,诗人介绍了哪些江南美景,让他难以忘怀。3、交流对“能不忆江南?”这个问句的感受。 10四、展示交流1、“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2、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1)“日出江花红胜火”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2)“春来江水绿如蓝”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4)“风景旧曾谙”理解“谙”与“曾”的含义。3、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在诗人的脑海中,值得回忆的不仅仅是江南的美景,还有江南的人带给他永久的感念。5、 精讲点拨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好能不忆江南?通过对江南美景的描写,诗人表明了江南好的原因。 116、 知识拓展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总之,江南好,诗人不由得感叹,能不忆江南?达标检测1、 熟练背诵忆江南。2、 解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思。作业布置必做:背诵忆江南,解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思。选做:喜欢其二和其三的,课下可以背诵下来。板书设计 忆江南 词牌名 人江南好 情 能不忆江南? 景教学反思 12检查人签字: 时间:年 月 日课 堂 教 学 教 案 时间:年 3 月 3 日课题2、桂林山水 一课时审查人年 月 日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预习检查、问题设置、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精讲点拨、知识拓展)二次备课1、 预习检查1、开火车检查生字词认读。 2、小组内检查课文朗读。2、 问题设置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桂林山水甲天下”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3、 合作学习 1、小组内各成员先自由朗读课文,自己完成上述问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成答案。4、 展示交流 13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演示:“配乐欣赏”。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2、“桂林山水甲天下”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1)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暇: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4)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145、 精讲点拨在展示交流部分,已经涉及。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的结构是总分。6、 知识拓展给学生看桂林的山的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达标检测1、 听写生字词。2、 检查课文背诵。作业布置必做:完成导学案当堂达标练习题。选做:搜集桂林山水的图片。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山美 甲天下 水美 山水相遇教学反思 15检查人签字: 时间:年 月 日课 堂 教 学 教 案 时间:年 3 月 3日课题2、桂林山水 二课时审查人年 月 日教学目标1、复习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3、理解重点词句。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复习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理解重点词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预习检查、问题设置、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精讲点拨、知识拓展)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桂林山水为什么甲天下,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者文章中的话来说说吗?二、问题设置1、桂林的山水如此之美,仿佛一幅优美的画卷,为了更好的介绍美景,表达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文章哪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作用是什么?2、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3、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4、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5、“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 16三、合作学习1、小组内各成员根据问题,自己思考答案。2、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见解。3、形成小组答案。四、展示交流 (一)、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词汇? 学生汇报: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1、引导: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就是要告诉读者漓江的水与大海、西湖比,显得怎样?(更美) 2、师肯定:这么美的大海、西湖与漓江该怎样读,读一读。(强调“从没看见过”) 3、作者用上了相同的句式来写漓江的水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叫排比句。 4、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二)、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3、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4、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三)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1、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17五、精讲点拨 展示交流中,已有涉及。 作者写得如此之美,在于对山水的仔细观察和用到了对比的写作方法。六、知识拓展桂林山水歌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要为你们介绍一首诗桂林山水歌,这是诗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演示:“桂林山水歌”,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灵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读感受诗中桂林山水的美。达标检测1、 检查课文的背诵。2、 说说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作业布置必做:背诵课文。选做:无板书设计 前已有教学反思 18检查人签字: 时间:年 月 日课 堂 教 学 教 案 时间:年 3 月 3 日课题3、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课时审查人年 月 日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教学难点: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预习检查、问题设置、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精讲点拨、知识拓展)二次备课1、 预习检查1、开火车检查生字词的认读。2、小组内检查课文朗读。二、问题设置1、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作者游览了哪些美景?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你能画出简单的游览示意图吗?三、合作学习1、小组内各成员先自由读书,思考上述问题。2、小组内交流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3、形成小组答案。四、展示交流 19(一)找几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汇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二)理清作者一共游览了那些风景:1、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2、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 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 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三)作者的游览顺序1、汇报交流2、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3、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5、 精讲点拨 在展示交流环节,已有涉及。 206、 知识拓展 训练学生用其它方法给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如:拓展小标题法:路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连接段意法:课文先写了路途中的见闻,再等外洞的特点,接着讲如何通过孔隙,然后讲内洞的特点,最后讲出洞的事。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达标检测1、 听写生字词。2、 导学案当堂达标。作业布置必做:背诵喜欢的段落。选做: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教学反思 21检查人签字: 时间:年 月 日 课 堂 教 学 教 案 时间:年 3 月4 日课题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课时审查人年 月 日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3、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预习检查、问题设置、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精讲点拨、知识拓展)二次备课1、 检查复习:1、听写生词。2、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二、问题设置1、作者来到了双龙洞,外洞、孔隙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2、作者的感受如何?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出来的?三、合作学习1、小组内各成员自由读书,勾画相关语句,总结答案。2、小组讨论交流。3、形成小组意见。 224、 展示交流1、外洞特点:宽敞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宽敞,理解句子。“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哪些词可看出“宽敞”?能坐千两八百人的大会堂有多大?联系客流多时的车站。)2、孔隙特点:窄小低矮怎样说明“窄小”的?又是怎样说明“低矮”的?结合句子“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设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理解船的小以及“从行船的方式”上理解孔隙的狭窄。再结合作者体验到的“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摔伤鼻子。”反复朗读,结合孔隙的低矮和狭窄。 3、内洞特点:黑暗宽广奇异(或:黑、奇、大)结合相关句子重点体会景色的“奇异”上,可发挥学生想象,可能有哪些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等。如“黄龙吐水”、“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兔探海”、“兔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然后进行练笔,写几句介绍溶洞的导游词。4、 小结感受 同学们读了课文,感到双龙洞景色如何?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神奇、奇异、奇妙)“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若把外洞作“龙厅”,内洞便是“龙宫”。5、 精讲点拨展示交流环节,已有涉及。6、 知识拓展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23 3、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自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爱,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东波、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等党的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足迹。请同学们课外阅读相关的书籍。达标检测用自己的话复述作者的游览顺序。作业布置必做:背诵课文。选做:无板书设计前已有教学反思 24检查人签字: 时间:年 月 日 课 堂 教 学 教 案 时间:年 3月5 日课题4、七月的天山审查人年 月 日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教学难点: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预习检查、问题设置、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精讲点拨、知识拓展)二次备课1、 预习检查 1、开火车检查生字词认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展示交流。2、 问题设置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3、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最好?读完你有什么感受?3、 合作学习 1、小组内各成员自由读书,思考上述问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小组意见。4、 展示交流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5(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2、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1)(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2)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3)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4) 你喜欢哪些哪些语句?说说你读这些句子的感受。5、 精讲点拨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六、知识拓展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6(2) 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3) 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达标检测1、 听写生字词。2、 熟读课文,能说明写作顺序。作业布置必做:抄写生字词,积累喜欢的优美句子。选做:无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天山的水 天山的树 大自然的美 天山的花 教学反思 27检查人签字: 时间:年 月 日 课 堂 教 学 教 案 时间:年 3月5 日课题语文园地一审查人年 月 日教学目标1、 能就春游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