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doc_第1页
说木叶导学案.doc_第2页
说木叶导学案.doc_第3页
说木叶导学案.doc_第4页
说木叶导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路井中学 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教师寄语: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设计人 : 张英阁 备课组审核: 领导审核:时 间- 班 组- 学生姓名- -期 数 -总序号-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2.过程与方法: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 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2.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2. 预习课文,勾画不理解的问题和难点。3. 讨论交流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2、解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 预习导读评价单一、自读课文,疏通字词。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恽()灼灼() 寒砧() 窸窣() 筌() 冉冉() 翩翩() 征戍() 2. 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袅 琅 盅 枭 朗 蛊 燥 迢 褐噪 诏 竭 躁 苕 羯3.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全文,圈出难解的字、词、句。 二、整体感知1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呢?2.梳理文章的层次,按要求填空。第一部分(1-3段) 第二部分(4-6段) 第三部分(7段) 未解决的问题 预习评价自我评价 :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 教师评价:问题解决-评价单合作交流-析段研句 突破重难(点)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朗读课文,结合作者的诗句,思考讨论:1.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2.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3.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4. 结合文段分析,请概括文中论述的“木叶”的艺术特征。问题拓展-评价单课堂检测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橘颂() 招徕() 萧萧落木() B.涔()阳无妨() 陇首()得鱼忘筌() C.寒砧()桅杆() 漂泊() 秋风袅袅() D.疏朗()窸窣() 迢远() 灼灼其华()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力能扛鼎 垂手可得 俗不可奈 漠不关心 B.食不厌精 突如奇来 混为一团 天花乱坠 C.举止安详 方枘圆凿 飞黄腾达 火烧眉睫 D.好景不长 毫无二致 捍然不顾 同仇敌忾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科学家发现,用某些细菌产生的蛋白质作的模板,能将纳米微粒-成秩序井然的结构。 奥委会的规模和成本必须压缩,以便这场全球最重要的体育盛会能-健康发展下去。 朝鲜半岛南北卓有成效的互访,促进了双方关系的-,进而走向合作。 A.组建 继续 和解 B.组装 继续 缓和 C.组建 持续 缓和 D.组装 持续 缓和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B.英国选手接连刷新世界纪录,使一向独霸短跑比赛的美国人黯然失色 。C.中央电视台的“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就真有点乐不思蜀 。D.千姿万态、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圆无一相,方非一式,真是出神入化 。5.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华航电子有限公司,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B.如果国家有计划地多生产这类配件,就可以省下许多外汇用以进口国内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C.“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 D.与传统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6.填到空格处,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 , 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 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 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 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参考答案1ynzhuzhnx squn rnpinsh 2袅袅/枭雄疏朗/琳琅蛊惑/酒盅干燥/噪音/急躁迢迢/下诏/红苕褐色/竭尽/羯羊整体感知:1.作者从传统的意象“木叶”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2.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合作交流: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 “木” (潜在的形象)木头、木料、木板(联想)树干疏朗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树”(潜在形象)满树的叶子(联想)饱满不是秋天 离人游子的愁绪。综上所述,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在诗中常用“木”(木叶)而不用“树”(树叶) 树 木艺术特征 繁茂的枝叶枝叶的绿色枝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黄色、干燥的质感意思情味 饱满 疏朗适用场合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秋风叶落“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4.“木叶”的艺术特征:秋天、落叶、树干、微黄与干燥的颜色、单纯、空阔、清爽检测:1.D解析:A.萧萧xio落木;B.无妨;C.漂泊b 2.C解析:A.垂唾,奈一耐,B.奇一其,团一谈,D.捍一悍 3.B解析:组建:组织,建设;组装:安装;继续:指活动连下去,不间断;持续:延续不断;缓和:局势、气氛等变缓和;和解:不再争执,归于和好 4C.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