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doc_第1页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doc_第2页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doc_第3页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doc_第4页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会计32班 康艳 指导老师 王怀明摘要:股权结构是公司所有权的结构安排,决定着公司投资、经营、治理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公司业绩。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特殊的股权结构,而股权结构的最大特色是“股权分置”。伴随着2005年我国第二次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本文选取参与股改的3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其2004、2005年度年报中的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非参数检验等统计方法,描述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及特征,通过构建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对得出的结果进行检验,并尝试运用非参数检验中两个有联系样本的检验方法来检验股改后公司绩效显著提高这一假设。最后,在所得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公司绩效;股权分置改革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mpany Performance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Student majoring in accounting Kang YanTutor Wang HuaimingAbstract: Ownership structure is the structural arrangement of the company ownership and resol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investment and management of a company to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any.Sepecial ownership structure exists in the listed companies of China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ownership structure is “separation of ownership”.Advancing with Chinas second non-tradable shares reform in 2005,this paper selects 33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which are concerned with non-tradable shanes reform as sampling models ,and uses the data from the annual reports of 2004 and 2005.We adopt approache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a ,correlation analysis,regression analysis and non parametric test.We describe the pres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 of ownership structure ,contruct model to regression analysis,and test the results.We try to use the approach of Test for two related samples and test the assumption that after non-tradable shares reform the company performance i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Finally,based on the conclusion,this paper tries to give relevant suggestions. Key word: Listed Company;Ownership Structure;Company Performance;Non-tradable shares reform一、问题的提出股权结构是指股权设置的具体形态,即各种不同出资者所有不同类型的股权在股份公司中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股权构成,即股东的类型及各类股东持股比例,在我国,就是国家股东、法人股东以及社会流通股东等的比例;第二层含义指股权集中度,即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结构的核心问题是股权结构到底是如何形成对公司价值,即公司绩效的影响,影响多大,以什么方式进行影响,以及是沿何路径起作用的等等。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特殊的股权结构,最大特色是“股权分置”。所谓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存在着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两类股票,两者持股的成本存在巨大差异,且流通权不同。其存在的结果是同股不同权、不同利,两类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伴随着我国第二次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笔者拟就股权改革前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是否变化进行初探。通过回顾我国学者在这两者关系实证研究方面所做过的有益探讨,尝试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建立回归模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二、文献回顾关于公司绩效与股权结构关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32年Berle与Means。在其经典论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The Modern Corporate and Private Property)中,首次提出了现代公司普遍存在的“两权分离”问题,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即现代化大生产对资金的需求使用使得公司的所有权被大量的外部投资者(股东)分别持有,而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则被具有专业管理知识和经营决策能力的职业经理人行驶,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1。在这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如何加强对代理人的监督和激励,成为任何公司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各种应对措施中,股权结构安排是一种重要、最基础的安排。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归纳起来,以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构为切入点。(一)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研究形成三种观点,即正相关、无显著性关系、适中的股权集中度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张红军(2000)认为,前五大股东与公司价值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任海云(2006)、赵英林、周在霞(2006)认为,股权集中度与上市公司综合绩效呈正相关关系34;艾建明(2006)分年度考察,得出股权集中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5。而陈湘永、郑学璋、黄雪莉(2000)认为,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之间在总体上是不存在相关关系,但在某些行业中却存在程度不一的正相关关系6。孙永祥、黄祖辉(1999)通过对股权结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证实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权、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公司绩效趋于最大7;王永海、毛洪安(2006)实证分析也得出与孙永祥、黄祖辉相似的结论8;谭韵清、伍中信(2005)得出:只有保持股权的适中集中才有助于我国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和整体绩效的提高9;贺家铁(2005)也认为,适中股权集中度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社会价值10。 (二)股权构成与公司绩效主要包括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1. 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1)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于东智(2001)认为国家股与公司业绩呈弱的正相关关系11;耿新、沈孟康(2004)分析得出:国家股与公司绩效ROE具有正相关性,但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12。(2)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刘国亮、王加胜(2000)实证研究得出:公司经营绩效与国家股的大小呈负相关13;任海云(2006)利用主成份法得出综合绩效指标,建立模型得出:国家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综合绩效呈负相关关系3。(3)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无显著性关系张红军(2000),认为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2;陈湘永、郑学璋、黄雪莉(2000),分析研究表明:总体上上市公司的国家股比例与经营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而具体行业则不能一概而论6;赵英林、周在霞(2006)研究结果表明:表示股权性质的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并不明显4;王永海、毛洪安(2006)研究得出:股权构成与公司绩效无显著相关,无可靠证据表明国有股持股比率于企业绩效负相关8。 此外,吴淑琨(2002)认为国家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显著性U型相关关系14;徐炜、胡道勇(2006)从相对托宾Q的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变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呈U型区间效应15。2. 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于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研究也得到了不同的结论。于东智(2001)的研究指出,法人股与公司绩效呈弱的正相关关系11;任海云(2006)的研究认为,法人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综合绩效成正相关关系3;张红军(2000)认为,法人股东的股权比例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正效应2;吴淑琨(2002)发现境内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U型关系14。此外,赵英林、周在霞(2006)研究发现,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无显著关系4;陈湘永、郑学璋、黄雪莉(2000)认为,总体上上市公司的法人股比例与经营绩效之间不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但在具体的行业中情况却不完全一样6。3. 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研究者对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A股上,当然结论也并不统一。任海云(2006)认为,流通股比例与综合绩效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3。佘晓明(2003)研究则认为,公司绩效与流通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呈现出由强制弱的变化16;赵英林、周在霞(2006)认为,股票流通性与公司绩效成显著的负相关,但流通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的曲线关系不存在4。而陈湘永、郑学璋、黄雪莉(2000)认为,总体上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比例与经营绩效之间是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在某些行业范围内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6;张红军(2000)认为,流通股对提高公司业绩没有影响2。(三)总结与启示1.国内研究状况评析从以上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一、大部分研究者在具体考察二者关系时,考虑到除股权结构外其他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引入例如干扰二者关系的控制变量,如行业因素、企业规模、财务杠杆、资本结构及增长等等。二是样本选择不统一。三是研究角度不同。四是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目前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还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研究结论不一致甚至相反。2.业绩衡量指标选取的思考关于衡量指标的选取,理论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以会计指标衡量公司的绩效,如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利润率(ROA)、每股收益及综合指标等。另一种是以Tobins Q值(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公司资产的重置价值的比率)衡量公司的绩效。国际上一般采用对托宾的Q值与股权结构之间的回归分析来进行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研究,托宾的Q值是经济学家托宾提出的一个衡量公司绩效的参数。使用前一种衡量指标的学者认为,Q值不能真正反映公司绩效。而使用后一种衡量指标的学者认为,会计方法有容易被人操纵的缺陷。3.启示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我国股权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将真正得以实现,我们可以研究和对比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股权变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逐渐从研究不同性质的股权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转到内外部股东的差异对绩效的影响上来。三、研究假设与变量定义(一)研究假设1.国有股与公司绩效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国有股由于其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没有形成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在公司治理中不能积极行使监督权,难以对经营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奖励,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和引发道德风险,从而对公司绩效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提出假设一:国有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2.法人股与公司绩效法人股进行投资的动机在于获得投资收益,跨行业经营以及实现规模经济等。由于目前法人股尚不能在股票市场上自由流通,所以上市公司的分红派息是其获得投资收益的主要途径,因此,法人股东一般不会以“投机”代替“收益”,倾向于从事长期投资,他们也有能力在董事会中占一席之地,直接参与公司的决策。因此,提出假设二:法人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3.流通股与公司绩效流通股股东的特点是资金有限,承担风险的能力较低,他们容易由投资转为投机,企图从股价波动中获得资本增值的机会。从理论上来讲,流通股股东可以通过参加股东大会投票选举和更换董事会成员来对公司管理层实施监控。然而,在我国目前阶段,流通股比例较小且分布较为分散,小股东为了参加股东大会,履行监督职责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当他们认为对企业进行监控的成本超过预期收益时,就不会参加股东大会。因此,一定程度下,由于无法进行监督,提出假设三:流通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4.自然人持股与公司绩效股权结构理论的奠基者Jensen和Meckling(1976)将股权划分为两大类,一是指公司内部股东,主要指持有公司股票的董事会成员及公司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二是公司外部股东。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方面,他们认为,内部股东可以通过特权消费来增加现金流,在此情况下,管理人员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其观点是:“在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经理人员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外部股东也会理性地预见到经理人员在利益和目标上的背离,但随着经理人员持股比例的增加,双方利益将会向趋同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内部人持股与公司价值的正向关系。”17因此,提出假设四:自然人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5.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具备了转轨经济国家共有的某些特征,如不发达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执行机制、弱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的外部治理机制等。法律和外部治理机制无法对公司管理层实施有效监控,股权集中对限制经理人员掠夺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推断,股权集中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具有相对优势,有利于改善公司绩效。因此,提出假设五:股权集中度与上市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二)变量定义1.公司绩效的衡量国内一些研究使用托宾Q值(即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公司资产的重置价值的比率)来衡量公司的价值(孙永祥、黄祖辉1999;张红军2000等),但是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背离股票价值很大,而且公司资产的重置价值也难以估算,且股票市场真正交易的股票只占总股份的4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托宾Q值并不能真正反映公司的绩效,因此,本文采用综合性程度较高的公司会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公司的绩效。2.股权结构的衡量股权结构变量主要包括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构成两个方面。本文衡量股权集中度选用三种计量方法。(1)CR指数,指公司前n位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该指标主要反映了公司股权分布情况。本文分别计算了CR1、CR5、CR10,且在回归分析中以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CR10)来衡量。(2)HerfindahI指数,指公司前n位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该指标的作用在于对持股比例取平方后,会出现马太效应,也就是比例大的平方后与比例小的平方后之间的差距拉大,从而显示股东持股比例之间的差距,本文计算H5和H10。(3)Z指数,指公司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Z指数越大,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的力量差异越大,第一大股东的优势越明显。股权构成包括国有股 、法人股、流通股等。正如前面的分析,在股权结构中,不同性质的股东在追求利益极大化目标过程中,委托代理方式各有不同,其持股比例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绩效。本文分别对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自然人持股进行实证检验。以国有股比例(PS)、法人股比例(PL)、自然人持股比例(NP)、流通股比例(PT)作为衡量其控股程度的指标。为了使2004年数据与2005年进行比较,境内自然人持股比例为高管持股和职工股比例之和。样本中存在职工股的只有一家。3.控制变量由于公司股权结构对绩效的影响取决于系统的效应(如公司规模、资本结构、行业类别等因素),为了评估股权结构本质上的效应,必须控制如下因素:(1)财务杠杆(DAR):公司负债总额与账面总资产之比,即公司资产负债率。该指标反映了公司的资本结构及债务的治理作用,由于债务融资相对于权益融资来说具有税收屏蔽作用,因而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可能带来短期内企业营运成本的降低,从而有利于公司业绩和价值的提高。(2)公司规模(SIZE):以公司账面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表示,其中总资产=(年初总资产+年末总资产)/2。由于本文选择样本相对较少,行业特性并不十分明显。四、 研究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笔者选用参加全面股权改革首次、第二次试点及第一批的56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数据。样本公司来自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但并不是把这56家上市公司都作为研究样本,而是剔除掉一部分,剔除的条件包括:(1)选择2001年1月1日之前上市的A股样本公司,共有35家上市公司,这提高了样本数据的真实性;(2)不考虑金融类上市公司,35家公司中金融类上市公司共有1家。这是鉴于国际上作此类研究时因金融类上市公司自身特性而一般将其剔除于样本之外;(3)不考虑在2005年12月31日尚未股改的公司,剔除掉1家(清华同方),最后得到有效样本33家,占总体的58.93%。笔者数据主要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各上市公司2004年和2005年的年报,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布的上市公司基本资料及中国股权分置改革专网信息为补充。五、 全部样本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了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及其特征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我们整理出2004年度和2005年度全部样本各类股权构成和股权集中度的描述性统计数据资料分别如表1、表2、表3所示。表1 不同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年份项目全部样本无国有股有国有股无法人股有法人股2004样本个数33528924ROE12.50%6.86%13.50%15.12%11.51%2005样本个数33528924ROE11.96%5.90%13.04%12.63%11.71% 33家上市公司截至到2005年底,每家公司都有流通股,28家有国有股,5家无国有股,24家有法人股,9家无法人股。从总体上看,不同股权构成的公司,ROE的差异较明显,且2005年的ROE比2004年的ROE有所下降。具体如表118。表2 上市公司2004年度、2005年度股权构成的描述性统计年份统计指标ROE资产负债率ln总资产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自然人2004年 样本数 (33家)最大值 30.81%0.8324.8685.00%72.33%61.09%2.32%最小值 0.75%0.1820.320.00%0.00%13.62%0.00%均值 12.50%0.4922.02 45.40%18.52% 35.99% 0.10%标准差0.070.170.930.202005年 样本数 (33家)最大值27.52%0.7925.36 77.89%50.95% 68.74% 3.24%最小值 0.98%0.2020.490.00%0.00% 20.44% 0.00%均值11.96%0.5022.19 38.88% 14.22% 46.75% 0.15%标准差0.060.160.930.01在表2中,从2004、2005年度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总体上看,国有股和法人股所占比例有了明显的下降,流通股比例有所提高,自然人持股较少,变化不明显。尽管如此,从绝对数角度看,国有股所占比重较大,在公司中的控制地位显而易见。在2004年度,国有股比例最小值为0,而最大则达到85.00%,均值为45.40%。2005年,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77.89%,均值为38.88%。表3 上市公司2004年度、2005年度股权集中度的描述性统计年份统计指标C1C5C10H5H10Z2004年 样本数 (33家)最大值85.00%86.47%87.72%0.7226 0.7226 591.42 最小值10.93%34.18%38.10%0.0430 0.0512 1.04 均值51.80%63.30%66.36%0.3134 0.3139 57.81 标准差0.19 0.12 0.11 0.1789 0.1784 130.03 2005年 样本数 (33家)最大值77.89%80.13%81.89%0.60680.6069352.59最小值8.89%31.28%32.26%0.02930.03391.05均值43.46%53.56%56.54%0.22610.226439.61标准差0.18 0.13 0.13 0.1486 0.1483 71.98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4、2005年度第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分别为51.80%、43.46%。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63.30%、53.56%。这表明2005年较2004年第一大、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下降,但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仍基本控制了上市公司的投票权,不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为进一步分析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分布情况,我们计算出前五大股东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即2004年H5和H10分别为0.3134和0.3139,2005年H5和H10分别为0.2261和0.2264。这表明样本中前五大股东和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差很小,也说明第五位到第十位大股东得持股比例非常低,各大股东之间股权分布极不平衡,也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对下降。为了更好得界定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能力,我们计算出Z指数,2004年,其平均值为57.81,最大值达到591.42,2005年Z指数平均值下降为39.61,其最大值仍达到352.59。表明第一大股东在股权控制上具有绝对的优势。综上所述,从股权构成和股权集中度两方面来看,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比重太大,从而导致大股东之间的实力分布极不平衡,因此从理论上讲,很难形成对第一大股东的约束与制约,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六、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模型构建Model ROE=+DAR+SIZE+F+CR10+ 令F=PS,PL,PT,NP 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自然人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通过Model 1检验,其中、的显著性和符号是我们所要关注的。(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本文利用spss for windows13.0统计软件,进行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非参数检验。1 相关分析。见表4和表5.表4 2004年度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DARSIZEPSPLPTNPCR10ROEDARPearson1.000 -0.271 -0.297 0.300 0.127 0.116 -0.334 0.122 Sig. 0.127 0.093 0.090 0.480 0.522 0.057 0.500 SIZEPearson 1.000 0.518 -0.470 -0.328 -0.043 0.418 0.411 Sig.0.002 0.006 0.062 0.813 0.016 0.017 PSPearson 1.000 -0.919 -0.621 0.107 0.706 0.414 Sig.0.000 0.000 0.555 0.000 0.017 PLPearson 1.000 0.261 -0.132 -0.438 -0.281 Sig.0.142 0.464 0.011 0.114 PTPearson 1.000 -0.032 -0.854 -0.449 Sig.0.861 0.000 0.009 NPPearson 1.000 0.003 -0.145 Sig.0.985 0.421 CR10Pearson 1.000 0.489 Sig.0.004 ROEPearson 1.000 Sig.表4是2004年度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国有股比例与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负相关,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国有股比例正相关。各变量与ROE的关系较为显著的只有SIZE、PS、PT、CR10,且公司规模、国有股比例、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ROE正相关,流通股比例与ROE负相关。表5是2005年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国有股比例与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负相关,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国有股比例正相关。各变量与ROE的关系较为显著的只有PS、PT、CR10,且国有股比例、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ROE正相关,流通股比例与ROE负相关。表5 2005年度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DARSIZEPSPLPTNPCR10ROEDARPearson 1.000 -0.219 -0.222 0.190 0.161 0.167 -0.219 0.218 Sig. 0.220 0.215 0.291 0.371 0.354 0.221 0.222 SIZEPearson 1.000 0.590 -0.446 -0.508 -0.044 0.676 0.223 Sig. 0.000 0.009 0.003 0.808 0.000 0.212 PSPearson1.000 -0.860 -0.745 0.055 0.807 0.412 Sig. 0.000 0.000 0.761 0.000 0.017 PLPearson 1.000 0.302 -0.088 -0.488 -0.283 Sig. 0.088 0.627 0.004 0.110 PTPearson 1.000 -0.027 -0.864 -0.399 Sig. 0.882 0.000 0.021 NPPearson 1.000 -0.035 -0.104 Sig. 0.849 0.564 CR10Pearson 1.000 0.409 Sig. 0.018 ROEPearson1.000 Sig. 2回归分析。见表6。本文变量引入方法的采用全部引入方法。由于过程过于繁琐,同时考虑到篇幅的限制,为了表述更为清晰,未将过程一一列出,只列出主要结果。表6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多元性回归分析(被解释变量为ROE)变量C1DARSIZEPSPLPTNPCR10R2Fsig.(F)D.W.2004年B-2.1812.3581.7190.2342.1660.4094.8410.0042.207sig.0.0380.0260.0970.8170.039B-2.1902.3671.708-0.2782.7440.4094.8510.0042.193sig.0.0370.0250.0990.7830.010B-2.2062.3091.9070.2511.7370.4094.8450.0042.164sig.0.0360.0290.0670.8040.093B-2.5872.5441.922-1.2533.0600.4395.4810.0022.108sig.0.0150.0170.0650.2210.0052005年B0.1832.023-0.3591.0571.0250.2972.9540.0372.167sig.0.8560.0530.7230.2990.314B0.2022.005-0.402-0.8552.0500.2872.8210.0442.093sig.0.8420.0550.6910.4000.050B0.1021.906-0.169-0.4051.0140.2732.6270.0562.203sig.0.9200.0670.8670.6880.319B-0.0292.065-0.270-0.9042.3890.2892.8510.0422.231sig.0.9770.0480.7890.3740.024从表5中的回归结果看,2004年的可决系数R2都在0.409以上,考虑到所采用的截面数据,认为模型的拟合程度可以接受,但2005年的可决系数R2较小,拟合程度较差;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每个模型的解释变量个数为4,样本数为33,通过查表,得下限临界值dL=1.193,上限临界值dU=1.730,D.W.值在dU与4-dU之间即在1.7302.270之间不存在自相关,可以看出,回归模型全部通过检验,不存在自相关。若解释变量所在回归方程的F检验值的检验概率小于0.05,即sig.(F)值小于0.05,则说明回归方程通过检验,且F值越大,回归效果越显著。可以看出,2004年度,所有回归方程均通过F检验,则方程有意义,且回归效果都显著。2005年度,除含流通股所对应的回归方程未能通过检验外;其他三个方程均通过检验,且回归效果显著。关于回归系数的检验,通过T检验值来检验,即sig.小于0.05则通过显著性的检验。在表6中可以看出在控制了规模变量、财务杠杆这两个变量之后,2004年,国有股、法人股、自然人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不具有显著性;在四个模型中,财务杠杆、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05年,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微弱正相关关系,法人股、自然人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存在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有股、法人股、自然人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存在相关关系。 3非参数检验。笔者尝试运用非参数检验中两个有联系样本的检验方法来分析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变化是否显著的检验。所谓两个有联系的样本检验一般用于比较一个现象在采取了某项措施前后的变化是否显著,或者说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为比较2004、2005年度公司绩效变化的显著程度,通过威尔克科森秩和检验来完成。首先,建立假设H0:股改前后的公司绩效没有显著差异;H1:股改前后的公司绩效明显提高。结果见表7-a和表7b。表7a Ranks秩和表 NMean RankSum of Ranks股改后 - 股改前NegativeRanks17a17.88 304.00 PositiveRanks16b16.06 257.00 Ties0c Total33 a 股改后 股改前c股改后 = 股改前表7b Test Statistica检验表b股改后 - 股改前Z-0.420a Asymp.Sig.(2-tailed)0.675 a Based on positive ranks.b 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表7-a和表7-b是威尔克科森秩和检验的秩和表及检验表,检验统计Z值为-0.0420,假设检验的P值为0.675,大于0.05,未通过检验,说明股改前后的差异不是显著的。七、 结论本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并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探讨了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运用非参数检验中两个有联系样本的检验方法探讨股改前后的差异是否显著,结果表明:1股权集中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假设一致。正相关关系可能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处于不发展阶段,由适当身份的大股东持有适度集中的股权可以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2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微弱正相关关系,说明国有股的存在有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与假设一相矛盾。正相关关系可能是因为本文所选样本上市公司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以前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和其他类型的上市公司相比,这种由国有企业改制后上市的股份制公司存在明显的政策性优势,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优势就可能成为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使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处于一个更为有力的地位。同时,这也进一步体现出目前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还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亟待完善。3法人股、自然人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但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与假设矛盾。4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存在相关关系,与假设矛盾。尽管实证的结果表明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股份全流通的实现,为公司治理外部机制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最终社会公众持有更多的股份,会促进股市的发展,达到提高公司绩效的目的。6股改前后的差异不显著。笔者认为可能是因为2005年股改进程刚刚进行,股改所带来的正面作用还不显著,且需要一定的适应和发展过程。本文的不足之处:样本选取数量较小;由于所选样本股权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