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的说明.doc_第1页
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的说明.doc_第2页
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的说明.doc_第3页
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的说明.doc_第4页
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的说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滴道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分析滴道区农林水牧局2011年11月10日今年以来,滴道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全面落实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积极克服不良天气和种种社会问题所带来的困难,农业战线广大干部群众上下一心、扎实工作,夺得了“十二五”起步之年开门红。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5.1亿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68元,同比增长27.55%,确保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情况今年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为10268元,比上年增长27.55%。其中:种植业人均纯收入3069.2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89%,比上年增长 %;渔牧业人均纯收入747.2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28%,比上年增长 %;林业人均纯收入39.76,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0.49%,比上年增长 %;第二、三产业人均收入2384.31,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22%,比上年增长 %;财产性人均纯收入488.7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6%,比上年增长 %;外出务工人均收入3184.9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01%,比上年增长 %;国家支付及集体支付人均纯收入353.6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比上年增长 %。今年种植业、渔牧业、第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收入全面增长。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预计为947.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8%。比上年增长5.6%;财产性收入15.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0.9%,比上年增长65.2%;转移性收入161.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5%,比上年增长36.5%。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全面增长。今春,全县18.02万亩小麦和6.55万亩冬油菜普遍受旱,各涉农部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抗旱保春耕,收到了良好效果,农作物长势良好,夏粮喜获丰收。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涌现出了江洛银江新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高桥黑松育苗基地、水阳乡特种养殖场、虞关、榆树食用菌生产基地等一批特色农业发展新亮点;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兑付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3052万元,“两免一补”资金1069万元,报销农村居民医疗费545万元,发放农村低保金1829万元;全县劳务输出人数达3.7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62亿元。(一)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幅平稳,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预计为947.5元,占总收入的55.8%。比去年同期增长5.6%。增长态势良好。其中: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为895.3元,比上年增长19.6%。产量的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第一产业增收的主导因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获得的收入分别为30元和22.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9%和75.6%,增长快速。(二)工资性收入稳步提高,逐步成为推动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2011年上半年,我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574元,比上年增长18。主要原因:一是我县加大了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改善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企业效益发展良好,农民从中的收入不断增加,二是政府把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快发展富裕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工作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取得了显著成效,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收入也不断增多。(三)财产性收入同比增幅较大,是农民家庭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预计2011年上半年财产性收入为15.2元,比上年增长65.2%。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家庭存款余额逐年增多,有存款的农户也一年多于一年。(四)转移性收入不断增加预计上半年转移性收入为161.3元,比上年增长36.5%。由于在外务工人数增多,务工待遇提高,寄回和带回收入明显提高一、农村居民现金收入情况。1、工资性收入2610元,同比增加313元,增长13.6%。2011年上半年从工资性收入来看,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是2565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是45元。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一年耕作时间大部分闲置,许多农民就利用农闲时间就近到居住地附近打零工而得到更多的收入。这样既增加了收入,又可以不用背景离乡,对家庭也是一种照顾。2、家庭经营现金收入785元,减少2.9%。分产业看,来自第一产业的现金收入591元,同比增长23.9%;来自二、三产业的现金收入193元,同比下降41.8%。3、财产性收入202元,同比增长118%。这说明农民用于投资有价证券、土地出让等财产性收入在不断增加,也说明农民在思想意识上对于提高收入有了更新的认识。4、转移性收入232元,同比减少20.2%,占现金收入的6.1%。这说明农民赠送性收入等在逐渐减少。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1、经济较快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在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下,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近年来浑江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是良性互动的关系。经济较快发展,意味着农民外出务工机会增多收入增加的同时,各方面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增多,相应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较快,对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增加,反过来刺激经济增长。在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2011年浑江区经济较快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必将进一步发挥。2、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些有利于民工提高工资收入等待遇的新变化。自去年以来劳动力供求关系有所变化,劳动力市场价格明显提高。据调查,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提高、区域之间用工竞争加剧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步规范,外出人口比去年有所增加,是浑江区今年工资性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3、农村劳动力技能提高促使农民收入提高。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断进行,部分农村劳动力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从粗放、简单型劳动转变为技能型劳动,劳动报酬也随之提高。三、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建议1、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增产。 2、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上半年中浑江区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中,第二产业收入几乎为零,远远低于全国水平,所以要努力发展第二产业生产,在资金、技术、产品设备和产品质量、销售等方面,有关部门应做好扶持工作。积极组织农民劳务输出,做好农民打工的信息服务工作。 3、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和价格稳定,打击和遏制以次充好、哄抬农资价格的不法行为,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利益,扎实落实好中央的“三农”政策。 山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组办公室: 今年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十二五”农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要求,我县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实施农业园区开发、小流域治理、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等工程为主要抓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今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目标是15%,但由于我县特殊的农业生产状况,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84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相对滞后于其他县市。主要原因是:我县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其种植结构主要是大秋作物和干果经济林,秋收以后才能产生收入,所以上半年农民收入较低。 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5%的增长目标,从目前情况看,我县是有保证的:一是今年玉米、小杂粮等农作物长势良好,产量比去年有较大增幅,普遍增产25%,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来源;二是红枣、核桃等经济林目前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属难得的丰收年景,是农民增收的又一主要来源;三是全县今年开工项目工程多,农民打工收入增幅较大,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为保证农民增收任务圆满完成,我县将进一步加强三农服务,拓宽增收渠道,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是在今秋多雨的情况下,组织群众开展防裂果管理,减轻红枣霉裂;及时发布气象信息,使群众抓住最佳采收时机;充分发挥红枣烤房作用,将损失降到最低。二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实行专业化加工营销,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三是协调创业贷款、扶贫贷款向农民倾斜,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养殖、规模养殖业,促进农民增收。四是畅通劳务输出渠道,拓宽劳务用工市场,加强就业指导,通过就地转移、返乡创业和异地输出等途径,大幅度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五是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兑现群众应得利益,增加群众政策性收入。 今后,我们将以农民增收为根本,集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举措,保证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圆满实现“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的目标。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一)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效益有所下降。随着物价的上涨,农业生产经营费用一路攀升,推动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农资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压力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已进入减缓阶段,滞留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多数文化素质偏低、择业观念陈旧,年龄较大,其就业竞争力不强,加剧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难度,靠劳动力转移数量为主来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已明显减弱。(三)农村金融支持相对滞后,服务“三农”内在动力不足。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农副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农副产品市场价格竞争激烈,多数农民想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扩大再生产,但通过金融部门贷款难度较大,成本过高,民间借贷又存在较大风险,资金短缺问题始终困扰着农民,“贷款难”、“难贷款”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难题。三、我县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一)狠抓特色产业开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县自然条件优越,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投入,坚持“川坝瓜菜万元田、半山果粮创多千、深山林缘畜药菌、四旁?v荫庭院禽”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核桃、银杏、畜牧(牛、猪、鸡)、瓜菜(蔬菜、西瓜)四大主导支柱产业,着力培育芳香植物、苗木繁育、速生用材林、食用菌四大区域优势产业,注重发展中药材、烤烟、蚕桑、板栗、玉米制种、水产养殖、中华蜂蜜七个特色产品。核桃、蔬菜、“三蒜”、西瓜、烤烟、生猪等一大批优特产品已逐步发展成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的经济支撑。(二)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深挖农民增收潜力。全县土地流转的农户4191户,涉及15乡镇213个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2707份,建立台帐1799套,土地流转面积16800亩。广大农户通过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增加了收入,全面加快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落实惠农政策,开辟农民增收途径。今年,我县继续把中央和省上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年上半年农民人均收入情况简析 发布时间:2010-07-07 访问次数: 916次 我要评论( 0条) 根据我区农经信息户1-6月份调查情况分析,今年上半年,我区农民人均收入为6800元(扣除转移性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627元,增长10.2%,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人均2941元,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9.6%;报酬收入人均3346元,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2.9%;财产性收入人均453元,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7.7%,从集体经济组织再分配收入人均60元,比上年略有减少。一、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总体增加。1.种植业喜忧参半。今年上半年因受阴雨、倒春寒等气候条件影响,粮油单产量下降;名茶量少价高,普通茶减产减收;蚕茧饲养量减少,收入也相应减少。而经济作物收入的增加主要是花卉、瓜果、竹笋等今年价格上扬,特别是花卉、瓜果收入同比增长17.8%。2.渔牧业基本持平。今年畜牧业养殖平稳,生猪饲养量有所增加,且饲料等成本上升,受市场因素影响,肉猪价格一度下滑。禽类产品饲养量增加,价格保持稳定。渔业收入增加32%,渔业成本投入比上年同期增加27.2%,经营所得比上年有所增加。3.二、三产业收入增加。今年以来,机械行业、家纺、小五金、电器等小规模以下家庭企业经营逐步回暧,二产所得收入同比增长28.7%;三产所得收入增长15.4%,收入主要来源于商饮业和服务业的收入。二、报酬收入持续增加。上半年农民外出务工劳动力与上年持平。其中:在本乡镇内务工人数减少2.1%;在本乡镇外务工人数增加2%。农民在企业务工得到的报酬收入人均3346元,比上年增加206元,增长6.6%。其中:农民在本乡镇内报酬收入为2373元,比上年增加71元,增长3.1%;在本乡镇外的报酬收入为人均973元,比上年增加135元,增长16.1%。我区农民在本乡镇报酬所得的收入占总报酬收入大约71%。三、农民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农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增加,人均从上年同期的342元提高到今年的人均453元,增加110元,增长32.2%,主要是房屋出租和土地出租收入增长49.8%;利息及其他财产性收入人均17元,比上年减少34元。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是17.5%,与上年相比回落8.1个百分点。从目前国家房产新政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上分析,农民房屋出租收入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四、农民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年上半年农民转移性收入人均657元,比上年增加258元,增长64.7%。其中:从粮食补贴得到的收入人均24元;离退休、养老金收入人均403元;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人均190元;亲友赠送等其他转移性收入40元。省委政研室2008年,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状况作为最大的政绩,始终把改善农村民生、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最核心的任务。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农民工返乡回流、外出就业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我省农民收入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2008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54.24元,比上年增加602.64元,增长1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增加额最多的一年。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4.71元增加到4454.24元(如图1所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由78.4%提高到93.6%,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显著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以来的五年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均超过7%,年均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额连续突破300元、500元、600元三个大台阶(如图2所示);尤其是2006年、2007年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民收入进入了增速最快、增幅最大、增长最稳定的阶段,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情况来分析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在2008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602.64元中,主要增长点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经营纯收入。2008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2699.22元,比上年增加300.98元,增长12.5%,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9.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半壁江山”。其中,来自农林牧渔业的家庭经营纯收入2262.42元,增加254.53元,增长11.3%。来自二、三产业的家庭经营纯收入436.79元,增加46.86元,增长12.0%。二是工资性收入。去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500.01元,增加232.31元,增速达18.3%,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8.5%,拉动农民纯收入增长6个百分点,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转移性收入。去年全省农民获得的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人均为255.02元,比上年增加69.36元,增长37.4%。尤其是农民得到的补贴、救济金等转移性纯收入人均为202.02元,增加69.02元,增长51.9%,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力量。2008年我省农民纯收入能够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以往连续几年较快增长的高起点上继续保持高增幅,原因有多方面,探寻其“源头活水”,主要有以下几点。惠农政策是农民增收的动力源。省委、省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强和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省财政筹措资金415亿元为群众办十大实事,大部分都投向了农村。继续实施粮食直补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同时完善补贴兑现方式。2008年,各项惠农补贴达到100.5亿元,其中,兑现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77.8亿元,比上年增加38.3亿元,增长97%,亩均补贴达到82元。补贴标准的大幅提高,缓解了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对种粮成本的影响。同时,政府还提高和完善了良种、农机购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性补贴项目。农民不仅从各项政策性补贴中直接得到实惠,农业生产投入能力得以增强,更重要的是,其产生的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导向作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可靠保证。农业丰收是农民增收的支撑源。2008年,我省夏粮生产连续5年获得丰收,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政府实施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为我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可靠保证。我省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得到的纯收入人均达到1746.51元,较上年增加165.95元,增幅为10.5%。自2007年开始,国家推出了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生猪良种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畜牧业生产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从畜牧业生产方面得到的纯收入为455.21元,比上年增长21.8%。同时,农产品价格大幅提升,农产品出售收入增加。据抽样调查,全年全省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4.6%,其中农业产品价格上涨8.2%,林业产品价格上涨5.4%,牧业产品价格上涨26.5%,渔业产品价格上涨21.1%。2008年农民出售农业产品、牧业产品、林业产品收入人均增长10.5%、21.8%和18.2%。劳务经济是农民增收的增长源。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推进“三化”进程的重大战略来谋划、来推动,把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爱民之举、执政之责、当务之急,下大气力抓紧抓好,始终做到有责、有情、有益、有力。坚持“省外转移要先行一步,就近就业要多管齐下,自主创业要热情帮助,投身农业要加强引导”的基本思路,着力在“转”和“移”上下功夫,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务工环境,维护农民工权益等措施,推动了我省劳务经济的蓬勃发展。去年,全省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155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1611亿元,形成了长垣厨师、林州建筑、遂平家政、唐河保安、鄢陵花工、新县涉外等一大批叫响国内外的品牌。去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4%。固始县在外务工人员近50万,年劳动收入超过50亿元。回乡创业是农民增收的潜力源。广大农民通过外出打工“闯市场、创事业”,把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经验、技术、资金带回家乡,创办“回归工程”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长垣县大力营造回乡创业环境,各类“回归”企业达920多家,年产值达80多亿元,走出了从“劳务经济”到“回归经济”,再到“特色经济”的跨越之路;孟州市全民创业活力竞相迸发,桑坡村130多家皮毛加工厂,年加工羊皮1500多万张,年产值15亿元,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虞城县特色创业激发一地活力,以南庄村为核心的钢卷尺生产企业已达238家,年产各种卷尺2.6亿只,占据全国钢卷尺市场份额的85%。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内生源。我省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联结模式,大胆创新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农户的利益分享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劳动力入股,推动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变农民为会员、变农民为股民,实现企业盈利、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已占工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淇县、潢川等地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30%以上来自产业化经营。漯河市已有7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户均增收3900元。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中央和省里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扎实推进,我省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将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有望继续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腰包会越来越鼓,日子会越过越好。132011年上半年浑江区农民人均收入情况分析文章来源: 作者:作者 发布时间:2011-08-22 15:02:37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市场经济的的调控下,浑江区农村经济承接去年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村居民收入处于平稳上升状态。据对全区100户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上半年浑江区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82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53元,同比增长13.4%。一、农村居民现金收入情况。1、工资性收入2610元,同比增加313元,增长13.6%。2011年上半年从工资性收入来看,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是2565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是45元。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一年耕作时间大部分闲置,许多农民就利用农闲时间就近到居住地附近打零工而得到更多的收入。这样既增加了收入,又可以不用背景离乡,对家庭也是一种照顾。2、家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