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doc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doc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doc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doc_第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细胞的结构(一)细胞膜1、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 是包围在整个细胞最外层的薄膜,又称质膜。 主要由脂质、蛋白质、糖类组成。(因为磷脂分子之间夹有胆固醇,能防止磷脂碳氢链变成凝胶或结晶状态,从而保持了脂质双分子层的流动性)2、细胞膜的功能是细胞的界膜 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1)物质转运作用单纯扩散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胞饮作用 胞吐作用(2)细胞膜受体的识别作用细胞膜受体是指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它能与外界特定的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激素、药物等进行特异性结合,引起相应的细胞内生理效应。(二)、细胞质是填充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的半透明胶状物质,由基质和其中的细胞器组成。(还有无特殊名称的细胞内含物:如糖原、脂滴、蛋白质、黑素颗粒、残余体等。它们有的是储藏物,有的是排泄物或分泌物等。)主要细胞器:内质网(粗面:结构蛋白。滑面:分泌蛋白。) 高尔基体 溶酶体 核糖体 中心体 微丝、微管(细胞的骨架) 线粒体(三)、细胞核一般位于细胞中央,为球形。由核膜、核液、核仁和染色体组成。核膜:细胞膜与细胞质的分界线,上有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核仁:形成核蛋白体的RNA。第二节 基本结构人体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一、上皮组织1、上皮组织有许多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2、上皮组织的细胞排列紧密,形状规则,并有极性。(其一级朝向表面和腔面,另一极为基底面。)(一)、被覆上皮1、单层上皮 有一层细胞组成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2、复层上皮 有多层上皮细胞组成复层扁平上皮 变移上皮(二)、腺上皮凡是以分泌作用为主要功能的上皮称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称腺。二、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由结缔组织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细胞间质包括基质和纤维两部分。(一)、疏松结缔组织特点:基质多,纤维较疏松,细胞数量少。功能:连接、营养、保护、修复、防御等。1、细胞种类成纤维细胞 肥大细胞 巨噬细胞 2、间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胶原纤维(白色、较粗、索状、韧性强) 弹性纤维(黄色、较细、细丝状、有弹性) 网状纤维(短而细、有分支、相互吻合呈网状、无弹性而有韧性)基质:为无定型胶状物,化学成分为黏多糖、蛋白质。(二)、致密结缔组织纤维粗大、排列致密、基质细胞少,主要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三)、脂肪组织有大量的聚集的脂肪细胞组成,有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体内常见的脂肪组织呈黄色)(四)、网状组织有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功能:构成器官和淋巴细胞的支架,为血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生长发育提供微环境。三、肌肉细胞1、组成:肌细胞及其间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组成。2、肌细胞细长丝纤维状,又称肌纤维。细胞质称肌浆,内含较多可产生收索的肌原纤维。3、据肌肉组织的性能柜台和功能,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3种类型。(一)、骨骼肌多核细胞,有横纹。粗细肌丝间的相对滑动可使肌肉产生缩短。(二)、心肌细胞呈长圆柱形,有分支,并互相连接成网,只有一个核位于中央。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膜特化,凹凸相连,形状呈阶梯状,称闰盘。(有利于电冲动在心肌细胞间的快速传导)心肌细胞的收缩具有节律性,为不随意肌。(三)、平滑肌长柱形,无横纹,只有一个核位于中央。平滑肌的收缩具有节律性,具较大伸展性为不随意肌。四、神经细胞神经系统主要有神经细胞核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视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胶质细胞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但对神经细胞起营养、支持作用和参与髓鞘的形成。(一)、神经元的结构1、胞体核大而圆,多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明显。胞质内主要含丰富的线粒体、神经原纤维、尼氏体等。神经原纤维 呈现状交织分布,在神经元内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尼氏体 为嗜碱性颗粒或小块,有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2、突起神经元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只有一根)(二)、神经元的分类1、根据神经元的突起数目分类假单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多级神经元2、按神经元的功能分类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混合性神经元(三)、神经胶质细胞1、根据形态功能分为:星形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施万细胞2、施万细胞 又称神经膜细胞,包绕与周围神经的周围,参与外周神经轴突髓鞘的形成。对神经纤维具有再生作用。(四)、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有神经元的突起和包绕在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分为两种。1、有髓神经纤维 及突起外面包有髓鞘结构。2、无髓神经纤维 只有一薄层髓鞘。三、人体形态人体的解剖方位 人体方位的确定是基于标准姿势,即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方位术语 1上与下 (头侧与尾侧) :对部位高低关系的描述。头部在上,足在下。 2 前与后 (腹侧与背侧) :凡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背面近者为后。3 内侧与外侧 (区别:内与外) :是对各部位与正中面相对距离的位置关系的描述,距人体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侧,远离正中矢状面者为外侧。4 内与外 : 是表示与空腔相互位置关系的描述,近内腔者为内,远内腔者为外。5 近侧(端)与远侧(端) :常用于对四肢的描述,凡距肢体根部近者为近侧,远离肢体根部者为远侧。 6 深与浅 : 是对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描述。即离皮肤表面近者为浅,远者为深。第二章 运动系统人体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骨和骨连接构成人体的支架,称骨骼。运动系统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运动等功能。第一节、骨骼成人骨共有206块(每一块骨都是一个器官)(一)、骨的形态分类按形态分:长骨 短骨 扁骨 不规则骨长骨: 主要分布于四肢 长管状(分为一体两端) 骨干:内有髓腔,容纳骨髓。骺: 有关节软骨,构成关节面。干骺端:青少年时骺软骨,透明,成年时骨化,遗留为骺线。短骨: 分布于腕和跗部,一般立方形,能承受较大压力,连接牢固,主要其支持作用。扁骨: 位于颅、胸、盆部,常成腔,支持,保护重要器官。不规则骨: 如椎骨,形状不规则,有些有含气的腔,称为含气骨,如上颌骨等。(二)、骨的构造骨由骨组织和骨膜构成,骨内有骨髓腔,内含骨髓。1、骨组织(1)、是一种结缔组织,其特点是有大量的细胞间质,并使骨组织成为一种坚硬而有一定韧性的结缔组织。(2)、骨组织的细胞间质习惯上称为骨基质,简称骨质(3)、按骨的排列形式和空间结构分为松质骨和密质骨。(4)、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呈长管状,由数层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也称哈弗斯系统)围成,骨单位中央为中央管,或称哈弗斯管。(5)、中央管与骨小管以及位于内、外还骨板和骨单位间的横向穿越的穿通管,也叫福尔克曼管。2、骨膜骨膜:一层纤维性结缔组织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对骨的营养、生长及损伤后的修复有重要作用。3、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 分布于全身骨松质内,造血功能;黄骨髓 6岁,脂肪组织代替红骨髓,无造血功能,某些病理情况下可恢复。(三)、骨的化学成分骨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机质和无机质。有机质:骨胶原纤维,韧性和弹性。 无机质:碱性磷酸钙,脆性和坚硬。有机质:青壮年约占1/3 幼儿多 老年少(四)、骨的生长和发育二、骨连接骨连接的基本结构,直接/间接连结直接连结:由相邻骨之间借致密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直接连结,活动幅度小或不能活动。间接连结:即关节(articulation),由相邻骨之间借结缔组织构成的囊相连,活动幅度大。(一)、关节的基本结构1、关节面:表面光滑有弹性,减轻摩擦缓冲运动中的冲击和震荡。2、关节囊:外层为纤维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 内层为滑膜,衬贴与纤维膜内面,能分泌滑液,起润滑作用。3、关节腔:含少量滑液,腔内有负压,有助于关节的稳固。(二)、关节的辅助结构 (三)、关节的运动三、全身骨的分布概况与特征(一)、颅骨颅骨共有29块,除3对听小骨构成听骨链外,其余骨由骨连接相连成颅。颅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后上部,由8块颅骨构成,围成颅腔,内容脑。面颅位于前下方,由15块颅骨构成围成框、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构成面部的支架。1、脑颅脑颅分为颅顶和颅底两部分。(1)颅顶各骨之间借骨缝紧密相连。可见额骨与顶骨之间的冠状缝(前xi );两顶骨之间的矢状缝;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人字缝(后 )(2)颅底内面凹凸不平,有很多脑神经和血管穿行的孔、管和裂缝。颅前窝 主要由额骨和筛骨构成颅中窝 主要由蝶骨和颞骨构成颅后窝 主要有枕骨和颞骨构成2、面骨(二)、躯干骨1、脊柱(1)、组成:由24块分离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连结而成。(2)、整体观:脊柱的后面棘突在背部正中形成纵嵴,其两侧有纵行的脊柱沟。侧面观察有四个生理性弯曲:颈、腰曲突向前,胸、骶曲突向后。相邻上、下两椎弓根之间有23对椎间孔。(3)、功能 支持体重、保护脊髓和运动。2、胸廓是由胸椎、胸骨、肋骨及其骨连接共同围成的,其中肋骨一端与胸椎相连,另一端除第11和12肋骨外,通过肋软骨与胸骨相连。(三)、四肢骨1、上肢骨 上肢骨由上至带骨(肩胛骨、锁骨)和上肢游离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组成。上肢带骨与躯干骨相连,一般较轻、小,关节灵活度大。2、下肢骨 下肢骨由下肢带骨(髋骨)与下肢游离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组成。下肢带骨与躯干骨相连接,一般较粗大,关节牢固。3、盆骨 是由髋骨、骶骨、尾骨及其骨连接组成的。第二节 骨骼肌第三章 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及其与之相连的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组成。主要功能:控制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协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维持机体与外环境的统一。第一节、概述一、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CNS)由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中的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PNS)由脊髓发出的31对脊神经和脑发出的12对脑神经组成,其中包括支配内脏器官活动的自主神经神经系统(又称内脏神经系统或植物性神经系统)。脑由四部分组成:脑干(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小脑、间脑和大脑。神经系统列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形成的结构,颜色灰暗,称为灰质神经纤维集中处色泽亮白,称为白质.大、小脑表层的灰质称皮质。大、小脑灰质下的白质称髓质。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白质、中央管、灰质 二、神经系统的进化无脊椎动物:不具有神经系统。腔肠动物:原始网状神经系统。扁形动物:两侧对称的神经系统,出现最初级的中枢和外周分化。环节动物:形成神经节,由感觉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构成周围神经系统。节肢动物:保持环节动物的链式结构,但神经节发生愈合,神经系统更加集中。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区分,脑中的神经管腔发展成为脑室。脑的进化最突出的表现为大脑皮层的发展。根据大脑皮层在系统发生中出现的先后不同,可分为古皮质、旧皮质和新皮质(新皮层)古皮质 为原始类型的脑皮质,灰质的内部靠近脑室处旧皮质 出现于肺鱼和两栖类(古皮质和旧皮质主要与嗅觉相联系)新皮质 古皮质和旧皮质部分退居次要,功能由新皮质代替,且更加功能复杂。第二节、神经的兴奋与传导一、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生物体在生命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电现象称为生物电(一)、兴奋与兴奋性1、凡是能引起机体活的细胞、组织活动状态改变的任何环境因子,均称为刺激。2、由刺激而引起机体活动状态改变,称为反应。3、当电流刺激神经肌肉标本在神经纤维上产生的一种快速的、可传导的电的变化被形象的称为冲动。4、生理学中把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2、引起兴奋的条件(1)、刺激强度欲使组织兴奋,必须是刺激达到一定的的强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达到这一强度的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阈值的大小可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低:阈值低,表示兴奋性高;阈值高,则表示兴奋性低。(2)、刺激的作用时间 在一定的刺激条件下,刺激的时间越短,则作用越强,以至不能引起组织反映。反之,如刺激的作用时间长,则引起反应也相应较强。(3)、强度变化率强度变化率是刺激强度随时间而改变的速率。同样强度的刺激,如果其刺激强度上升的速度快,则容易引起组织的兴奋;反之,则必以引起组织的兴奋。(二)、静息电位(RP)1、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膜电位,也称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形成:细胞膜内外存在各种不同浓度的大分子和离子,其中最重要的是带正电荷的Na+、K+带负电荷的Cl-和细胞内的不易透膜扩散的大的有机负离子。由于钠泵活动造成膜内外离子不均衡分布,膜对K+的通透性远远大于Na+,因此K+很容易顺着浓度梯度流向细胞外。生物电活动的基础:钠泵活动造成膜内外离子不均匀分布。离子扩散与离子平衡单位:扩散驱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膜通透性:安静状态下,膜主要对钾离子通透。扩散平衡:电位差浓度差,驱动力0根据Nernst公式可计算出离子平衡单位。Nernst公式:(环境温度为27时,教材为29.2) K+oEK=59.5 log (mV) K+i(三)、动作电位(AP)去极化: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称为去极化。超极化:将膜极化状态变大的变化称为超极化。动作电位:神经细胞兴奋时将产生去极化,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形成:当膜受到一个阈电位刺激时,膜对钠离子和家里子的通透性均增高,在膜去极化初期,钠离子通道几乎立即被激活,由于钠离子在膜内外存在着巨大的浓度梯度,细胞外的钠离子迅速向膜内扩散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