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doc_第1页
新闻学概论.doc_第2页
新闻学概论.doc_第3页
新闻学概论.doc_第4页
新闻学概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新闻的本质与功能第一节 新闻的定义新闻的定义l 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l 公众对象要素l 事实实体要素l 知悉意义功能要素l 新近或正在发生时间要素l 陈述形态要素新闻的基本特性l 新闻所具有的其它事物所不具备的个性特征l 真实性:真实的文学。内在因素l 新鲜性:现在的历史。内在因素l 及时性:最新的信息。外部条件l 公开性:公开的情报。外部条件追根溯源1l 最早见于新唐书隐逸孙处玄,“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 传闻l 唐尉迟枢南楚新闻 传说故事l 宋赵升朝野类要“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者,皆衷私小报,率有泄露之禁,故隐而号之 小道消息l 红楼梦“老先生依门伫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闻?” 新奇的事追根溯源2 l 外语“新闻”最早见于德语 “旅行”“报道”“新闻”l 英语 1423年苏格兰国王的诏书 “新鲜事实的报道”l 1665、11、16 牛津公报newspaperl 19世纪初,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借用我国古代“新闻”这个词,引用外国“新闻”的含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第二节 新闻的成分新闻的成分l 构成新闻中事实的各个细小部分,表现为事实的多种要素。l 事象与事态l 新闻要素l 事实类型事象、事态 l 事象是指构成事实的最小元素,即每个最小时间单位出现的事实迹象。l 事态是指新闻中事象总和的动态,形成以人的行为为核心的事态链(新闻事件)。l 人态指人的思想与活动状态。l 物态显示事象中各类物体、自然环境及其景象。新闻要素l 新闻的构件,可以证实事实存在的基本因素,五个W和一个H:Who(谁的事)、when(什么时间的事)、where(在哪里发生)、what(发生了什么)、why(为什么会发生)、how(怎么发生的)l So what(那又怎么样?)和读者有什么关联,读者为什么要关心。事实类型与新闻组构l 一般事实:没有知悉意义的,处于自然状态或被受众熟悉地事物。l 新闻事实:被记者选定的、有知悉意义的事实,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片段性。l 短促事实:在短时间内发生和不再发展的事件。l 连续性事实:继续走向成熟的事件。l 硬事实:新闻中时空界限清晰,不能任意改变的事实,也称固态事实。l 软事实:新闻中难以确定具体时空界限、表达情态或意态的事实。l 情态事实:现场气氛和人们的情感l 意态事实:新闻中的议论。软新闻 硬新闻l 主要由硬事实构成的新闻,称为硬新闻。强调时效性,客观陈述,消息、新闻综述、简讯、一周新闻回顾等。l 软事实较多的新闻,称软新闻。时效性较弱,说故事,娱乐性的信息。l 软化硬新闻。第三节 新闻的属性和功能新闻的属性l 新闻区别于社会其他意识、由新闻事实与新闻形式所构成的特性,表现为事实转化为新闻后出现的特质。l 新闻具有双层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l 多重空间性 :任何新闻实体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都受四维空间的制约(具体方位、社会环境、历史环境、具体时间)l 相对性:指事实的新闻性是相对的,新闻事实的知悉意义、新与旧是由各种条件决定的,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新闻,在另一条件下不是新闻。社会属性(新闻的功能)l 信息性-服务民众、守望环境l 意识性-传播观念、启发思考l 宣传性- 政治宣传功能 l 舆论性-情感宣泄、舆论引导、社会监督l 娱乐性-消遣功能信息性:新闻的基本属性l 信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陈述l 起源上,新闻是为满足人类信息传播需要而产生l 威尼斯公报:威尼斯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世界各地的政客商人需要了解威尼斯的情况。l “开元杂报”:我国有记载最早官报。唐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发布的朝政简报。l 本质上,新闻是动态的事实,具有信息的特征。新闻与信息的关系l 相同之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表述。都是接受者预先未知的事理。都讲求新鲜、真实和准确。都是可传递的。l 不同之处:信息的包含量比新闻大。信息的时效性不及新闻强。信息的传播形式比新闻多。信息提供的服务效果更直接。l 功能:服务民众、守望环境。意识性l 新闻是意识现象,是媒介对世界的能动反映l “没看法”的新闻“没法看” l 功能:提供态度观念、启发思考宣传性(政治和政策性新闻)l 宣传把某种观点、主张、政策连续不断地向固定人群传播,以期影响受众的思想、立场和行为,新闻媒介是各种宣传的最好渠道。 l 新闻宣传以新闻或新闻媒介为手段的传播思想的活动。l 我国新闻的政治宣传功能尤为突出。西方新闻界一般用传播来掩饰宣传,重大问题上也有宣传原则和宣传纪律。l 不能将宣传功能凌驾于信息功能之上。 舆论性与情感宣泄、舆论引导功能l 舆论又称社会舆论,即社会的集合意识,表现为公众对近期发生的、某一社会问题的一致意见。四个基本要素为公众,共同的议题,一致的意见,持续性。 l 只有占公众总体70%以上的一致意见才能构成民意l 民意与舆论的区别。(1)外延不同。(2)规模不同。(3)存在形态不同。l 民意与舆论的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沉默的民意可以转化为公开的舆论表达;代表民意的舆论被压制、转移,就会转化为无声的民意;当代表民意的舆论被人为操纵,就有可能异化为违反民意的舆论。l 新闻舆论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最新事态的意见表达。四个基本要素:新闻媒体(主体)、社会议题(对象)、意见、一定持续性。新闻的情感宣泄功能和舆论引导功能l 减压阀理论:舆论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流露与抒发,公众舆论的表达过程就是一种情感宣泄的过程,新闻媒体是这种表达宣泄的最佳平台。l 舆论引导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l 舆论引导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二是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三是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舆论引导的途径议题(程)设置 l 议题设置媒体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集中一个议题进行报道,吸引受众按照媒体的意见思考,促使舆论朝着新闻控制者和传播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l 三种方式:一是事实的引导。二是话语与论证的引导,如新闻评论。三是意见领袖的引导。舆论性与社会监督功能l 舆论监督公众对公共信息的获知以及对社会和政府的批评,主体是民众,依据是宪法。l 新闻监督(媒介监督、报刊批评)媒介发现社会丑恶事实并公布于众,产生抑制丑陋行为的作用。l 新闻舆论监督(媒介舆论监督)既包括报刊批评,也包括民众通过媒介表达的对丑陋的不满和批评,以及党和政府通过媒介对社会的监督。l 新闻监督的形式:一是通过客观报道使权力的运作阳光化。二是以文字评论和漫画的形式抨击腐败。三是通过调查性报道深入揭露重要腐败案例和现象。l 新闻舆论监督特点:公开性、广泛性、及时性“舆论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l 主体不同。“舆论监督”为全体公众,“新闻舆论监督”为新闻媒体或新闻媒体代表的公众。l 实现途径不同。“新闻舆论监督”只能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或评论实现,而“舆论监督”的实现途径更多。l 两者所体现的法律关系不同。新闻舆论监督的困境与有效实施l 困境:采访难、播出难、见效难l 出路:法律保障、双方态度、监督方法 娱乐性和消遣功能 l 软新闻、漫画新闻、趣闻、文体新闻、名人逸事 l 新闻演绎l 说唱新闻。第四节 新闻的建构新闻本体l 新闻本体新闻中事态、意态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又称新闻的形态。l 新闻本体的建构包括事实建构和意义建构两个部分,并用相应的手段呈现出来。新闻本体的形式 l 叙事形式。记者只能在叙事中利用角度为客观事实增添某种意义,而不能直接表达记者的观点。l 事实阐释形式。多出现在深度报道、新闻分析和谈话新闻中,陈述事实之中或之后记者公开出自己的观点和好恶。l 说教式。 新闻本体的模板l 新闻本体的模板是指新闻陈述的模式化,每一种模式内部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各个部分浑然一体,一般比较常见的有“倒金字塔”、“编年史”、“主从铺排”和“并列方式”等模板。新闻事实的建构 l 记者协调地排列、组构每个事象和事实,使新闻获得一种实体,再现新闻的内在联系和外部结构l 四个步骤:l 以选择事实为开端。 “三筛到位”现场筛选视觉到位;多人筛选一致到位;真相筛选到位l 有序排列新闻要素。事实的前四个要素不可缺少l 合理安排新闻结构。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组成,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文本。l 组构不同事实类型新闻意义的建构 l 意态指新闻所蕴涵的思想,表明事实的意义或发展趋势。新闻的意态是多维的,包含事实的倾向、品类和角度l 新闻事实的倾向。主要是记者及媒介机构对新闻事实表现出的立场和态度。一是事实本身对不同群体或个人的利害关系不同,二是记者和媒体对事实的陈述必然打上主观色彩。l 新闻事实的品类。一个新闻事实的品类如何,可从分量品位、相关性品位、新奇性品位三个方面考量。l 新闻事实的角度。指新闻中意义的组构形式,表明事实的某个单一特征。一个事实往往是多面体,通过一个或若干角度,使新闻显露出媒介的意向。第二章 新闻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 新闻的源流 原始奴隶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l 新闻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化生产劳动,起源于人们的社会交往。l 早期信息传播的手段:l 手势传播l 口头传播l 符号传播图画传播、信号传播、实物传播封建社会的信息活动 l 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新闻信息需求扩大:l 1、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始终和灵敏的情况反映相联系。l 2、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抗争,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情况。l 3、农民有了一定的自主权,需要与外界发生联系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l 4、地主阶级需要从思想上软化或奴役农民,宣传德政、威严。l 5、社会分工更加明确,城乡之间、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频繁。l “信息”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国家内进行,专职人员。l “信息”的内容大大丰富复杂。除自然界的情况外,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l 传递“信息”的手段多样。有了文字、笔、纸、印刷术、印刷品,手写报应运而生。手抄报l 恺撒 每日记事屋大维 每日纪闻 l 邸报:我国最早“报纸”。“邸”即地方政府在京都设立的办事机构,其职责是上呈章奏,下报上情,传发信息。内容主要是皇帝圣谕、朝廷法令和大臣奏折。开元杂报是有记载最早邸报。现存最早邸报是唐时期的两份“进奏院状” 。宋以前“邸报” 由各地邸吏自己选择,没有固定发布日期。宋以后,改由中央统一委派,内容统一,阅读范围也扩大到州县一级官吏。明后期,邸报由政府准许的报房统一印刷,称为京报。l 小报:宋代出现的民间手抄小报,以传播政府文告为主,还有各类小道消息,延续到明、清时期。独立经营,有类似近代报纸的编辑、记者和发行人员,被官方视为非法出版物。 l 手抄报产生的意义:第一次使信息实现了延时异地传播。意媒的使用孕育了媒介意识形态的萌芽。新闻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新闻报纸l 最早(手抄)新闻报纸:威尼斯公报 l 新闻书:西班牙新闻(1611年)、德国新闻英国新闻(1625年)。l 周刊(周报):德国观察周刊( 1609),法兰克福邮报(1616)、马德堡新闻(1626)。l 日报:莱比锡新闻 (1663 ),最初为周刊,后改为日刊,第一家印刷日报,书本式样。牛津公报第一次采用单页两面印刷形式,但还是份周报。l 英国每日新闻1720年伦敦出版,按日出版,四开纸,两面印刷,成为现代日报的始祖。l 泰晤士报开始采用蒸汽印刷机l 威廉布洛克造出第一台转轮印刷机l 印刷新闻媒介诞生的意义(1)促使媒介职能政治化(2)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促成传播制度的建立新闻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电力媒介广播l 1831年,英国法拉第确定电磁感应定律。1864年,英国马克斯威尔发现无线电波。1888年,德国赫兹发现产生、发射、接收无线电波的方法。1899年,马可尼成功拍发电报。科学家德法雷斯、范斯顿先后发明电子三极管和外差式线路,信号放大。l 第一家电台:1920年,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的电台。l 20世纪40、50年代广播蓬勃发展。一切权力归麦克风l 中国最早广播电台:1923年,奥斯邦,上海, “中国无线电公司” l 我国自办广播电台:1926年,奉系,哈尔冰广播无线电台XOH。l 1928年,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XKM在南京播音。l 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1949年改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l 1950年,单独成立国际广播编辑部,呼号“北京电台”。1978年,定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媒介电视l 1925年,贝尔德,第一台电视机, “电视之父”。l 1936年,英国,亚历山大宫电视台。世界第一座电视台。l 50年代黑白电视,60年代彩色电视。1962年,通讯卫星用于传播电视节目,进入太空时代。l 70年代后,有线电视盛行。l 有线电视(cable TV):有共用天线接收、信号放大、信号分配等几个部分,图像质量好,节目套数多,功能先进,实现了电视有偿转播。l 中央电视台:1958年,当时呼号“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定名中央电视台。l 1983年,“四级办电视”政策l 2002年,电视公共频道, “三级办电视” l 广播、电视有形到无形,新闻量和受众面成千万倍增长。电力媒介因特网l 互联网新闻:“德鲁齐报道”l 1994年中国获准加入互联网,但只有官方有权利上网。1995年,中国邮电部宣布向全社会开放因特网业务,标志中国走入“第四媒体”时代。l 第一集团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中国网等。l 第二集团是区域核心新闻网站。千龙网、东方网等,由地方政府新闻办公室牵头。l 第三集团是各地报业集团主办的综合性新闻网站及一些地市级报纸的网络版。荆楚在线、大洋网、汉网等。l 第四集团是具有新闻登载资格的商业网站。搜狐、新浪、网易等。l 因特网更快捷,更大容量,交互参与性。新闻封锁不复存在。媒介数字化l 是用0和1两个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综合性技术,把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形成传播信息的计算机语言。数字世界可以不断升级,最明显的功能就是数据压缩和纠错。l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不同的人掌握数字化的能力差别巨大,产生了数字鸿沟,使人们对当代传媒的使用处于质量悬殊的状态。数字鸿沟是指数字差距或数字分裂,又称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异”,包括国家、民族、性别和代际差异,甚至还有阶层、行业、城乡和年龄差异。信息社会中新闻媒介的使命l 信息社会:又称信息化社会,是指工业化社会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使人类生活节奏快捷,以信息产业、信息传播起主导作用而形成全球经济和全球共识的社会。l 信息污染:全球人包围在超量的密集信息中,有害信息或无效信息的泛滥会使受众大脑产生失衡,心理也出现不适,通称信息污染或信息病。污染信息包括过载信息、垃圾信息、冗余信息、虚假信息、不法信息和破坏性信息。垃圾信息:指毫无利用价值的信息,由发布者有意或无意生成的。l 冗余信息:主要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发布者、传播者,反复、大量传播陈旧、内容繁杂的信息。l 不法信息:包括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种族歧视或侵犯隐私权的信息,是一些人出于不良动机散布的有害信息。l 破坏性信息:专指传播计算机病毒,对电脑或手机软硬件造成损坏的网络攻击行为。l 信息过载:个体所受到的信息数量、阅览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超出其本身支付能力。造成原因一是有用信息太多,但时间和精力有限而无法获得,二是信息杂芜,有用和无用信息夹杂一起,无法有效分离。第二节 中国现代新闻的发展一、准备时期(18151894)l 1、传教士办的宗教报刊:l 察世俗统计传、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马礼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突破邸报模式l 2、外商办的赢利性报纸:申报中国现代报纸的开端。1872年英商美查在上海创办,中国人主笔,标榜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l 一是重视言论。l 二是重视副刊。形成我国近代报纸模式。l 三是改革新闻报道。l 四是经营副业。民报、瀛寰画报、点石斋书局 、点石斋画报 。准备时期(18151894)l 3、中国人自办最早报纸:1873年 艾小梅 汉口昭文新报l 王韬 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政论为灵魂,弢园文录外编,我国最早报刊政论文集,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二、建立和发展时期(1895-1941)l 梁启超:政治新闻学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清议报时务报 l 报纸作用 “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l 报纸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l 办报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l 孙中山: “临时约法” 言论出版自由,民国元年,全国报纸500种,总销数4200万份,最高记录。政治性、工具性、党派性,舆论代表, l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蔡元培北大新闻研究会;徐宝璜新闻学大意;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建立(19411976)l 李大钊、陈独秀:新青年、 共产党l 毛泽东新闻思想:1、党性原则,“政治家办报”;2、注重调查研究,崇尚实事求是;3、倡导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坚持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4、反对党八股,提倡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l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础: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延安整风时期、l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所走的道路:l 革命喉舌政党工具大众报纸 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1977年)l 报纸:1978年邮发253家,2002年2137种,总印数36783亿份。1980年至1985年,两天一家新报纸问世。从业人员10万。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度报告中,中国全球发行量最大,每天发行量8500万份,美国5518万份位居第四。l 报业结构由单一的机关报演变为以机关报和市场报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品种的多元化报业结构。 l 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直播l 内容扩大l 形式创新第三章 新闻的传播媒介概述相关概念l 新闻媒介: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中介,即新闻意媒、质媒和新闻机构的总和。l 质媒:充当送达新闻信息的物件,发挥传递信息的物质能量,同事件中人的观念一起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l 意媒:表达认识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早的表达思维的意媒。l 声光新闻媒介:多指用鼓声、烽火和烟雾传播信息,需事先对信号含义进行约定,在视听能力范围内使用。声光媒介扩大了原始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距离,但无法叙述详情,没有记载功能l 图示新闻媒介:以线条组合反映事件的特征和内容,构成图示的报告形式,具有了记载功能。l 大众新闻媒介:最早只有大众化报纸,通常以广大公众为对象,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20以上。后来又增加了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第一节 报纸报纸特点l 易保存,可重复。 l 选择性和阅读主动性强。 l 说明性强,适合传播深度信息。 l 权威性。 l 印刷难以完美,表现形式单一。 l 工作程序多而繁杂,新闻时效相对差。 l 受文化水平限制 报纸分类性质分:政治性报纸、商业性报纸、企业性的政治报纸l 政治性报纸:政党、政治团体、政府机构主办,用以宣传其政治钢领和政策,以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硬新闻为主,重视评论。l 商业性报纸: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多由私人或大的财团主办。既大量刊登硬新闻,也用相当多版面刊登凶杀、色情等软新闻。l 企业性政治报(政企合一报):多由有政治追求的个人和集团出资创办,也有政党、政团、政府资助个人或财团主办。既追求一定的政治利益,又追求经济效益。在经营管理上,报社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在政治上从属于一定的政治集团。 内容分:综合性报纸和专业性报纸l 综合性报纸:面向全社会,为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读者服务的。人民日报费加罗报读卖新闻朝日新闻。l 专业性报纸:以满足某一个行业、某一个系统或某一个阶层的群众所需要。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中国体育报体坛周报风格分:严肃报纸和通俗报纸l 严肃报纸:以刊登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硬新闻为主,内容严肃、格调较高,一般不刊登黄色新闻和黄色广告,以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l 通俗报纸:以刊登社会新闻、文化娱乐新闻为主,甚至充斥着凶杀、抢劫、色情等黄色新闻或煽情新闻,以社会下层群众为主要读者对象。l 黄色新闻的始作俑者是美国纽约日报的创始人赫斯特。为了和普利策的世界报竞争,赫斯特大量报道各种耸人听闻的消息,开始了靠黄色新闻打开销路的恶习。发行范围分:全球性报纸、全国性报纸、地方性报纸和城市性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法国费加罗报人民日报l 出版时间:早报、午报、晚报。l 出版周期:日报、周报。当代报面创新 l 内容创新 :软新闻增多,“深度报道”独领风骚,综合信息内容日益增多 l 文体创新:兼有几种基本文体的表达特征,传统新闻文体界限模糊化。向文学表达手法学习,散文、小说、记叙文的笔法频频见诸报端。结构方式多样化形象化l 版面创新:品牌意识、读者意识。特色版式 、窄报、颜色报、分版组 、导读 、视觉冲击发行模式市场化 l 发行模式的变化: 邮发合一、自办发行、专业报刊发行公司第二节、 新闻期刊新闻期刊 l 连续出版的印刷物,有固定的名称,以卷、期或年、月、周顺序编号出版,每期版式基本相同,是记录、分析时事内容的重要新闻媒介。l 第一份期刊:英国人爱德华卡乌上等社会人。我国境内最早现代中文期刊: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l 读者阶层和对象明确。适合登载深度报道、评论和小品。l 印刷精美,阅读率高,保存期长。l 版面安排灵活,颜色多样。l 时效性差。l 半月谈、瞭望、中国新闻周刊、明镜、新闻周刊。第三节 广播优势与劣势l 传播迅速,时效性强l 传播范围广泛l 收听方式随意,透性好l 受众层次多样 l 制作成本与播出费用的低廉 l 煽动性和安全性强l 一瞬即过,受众难以仔细研究和推敲;听众只能被动地跟随广播收听,不能自由选择。世界著名广播公司和电台 l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l 全国广播公司NBCl 美国广播公司ABC三大公司l “美国之音”、“自由电台”、“自由欧洲电台” l 英国广播公司BBCl 法国国家广播电台l 日本广播协会(日本放送协会)NHK。当代广播的改革 l 伴随性。想象性。匿身性。情感节目、热线倾诉节目 。l 广播频率专业化:细分受众市场,确立目标听众,走“窄播”道路,以特色和专业吸引核心听众,从而构建其“核心竞争力”。 “频率专业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站在听众的角度谋划广播,使广播充分发挥“伴随性”的收听特点。(新闻频率、交通频率、音乐频率、都市频率、文学频率、老年频率、健康频率、社区广播) l 直播:充分利用移动或无线手持电话,对突发性事件进行现场直播。l 节目主持人的出现。 第四节 电视电视的特点 l 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l 受众层次的多样性。 l 简洁明了。l 有较高的注意率。l 受收视环境的影响大,不易把握传播效果。 l 费用昂贵。 我国当代电视新闻 l 从“播新闻”到“说新闻” l 新闻类谈话节目极富参与性实话实说 l 现代电视新闻杂志成为亮点东方时空 l 明星主持人当代电视产业化改革 l 制片人制:东方时空率先推出。制片人在保证栏目总体目标的前提下,被赋予人、财、物上的运作权。l 频道专业化:以“专”和“窄播”为特点,吸引一部分忠实观众,提高有效收视率,满足多样化需求。l 电视集团化: 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宣布成立。中国广播影视集团。l “制播分离”:在确保频道频率作为国家专有资源不得出售,确保节目终审权和播出权牢牢掌握在电台电视台手中的前提下,让社会资本参与运作频道。允许社会服务类、大众娱乐类节目,特别是影视剧的制作经营从现有体制中逐步分离出来,按照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公司,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第5节 网络媒体网络新闻 l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因特网被冠以第四媒体称号l 网络新闻:指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功能对新近发生的事实作全方位立体报道,它包括报社、杂志社等各种媒体的网络版新闻,也包括各商业网站以及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甚至个人在互联网上发布的新闻。网络媒体的特点l 视、听、读结合l 自助式l 交互与参与性l 大容量、多媒体l 高速度和无地域界限 l 监督威力巨大l 监管难度大,自律要求高网络媒体存在问题 l 虚假新闻多 l 有害信息多l 剽窃侵权多 政府应如何面对网络媒体的监督 第六节 通讯社定义l 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资料的新闻发布机构,是现代新闻传播的重要枢纽。l 通讯社不直接向社会大众发布新闻,它仅仅向各新闻单位提供新闻稿或称新闻原坯,经各新闻单位采用才公诸于世。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讯社作用明显降低,一些大的通讯社则创办报刊杂志,涉足广电和网络,不断向其他领域发展。通讯社的产生 l 通讯社是在报纸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出现l 无线电技术为通讯社的产生提供技术保障 l A级国际性通讯社有8家:美联社、合众国际社(美国)、路透社(英国)、法新社(法国)、俄通讯塔斯社(俄国)、新华社(中国)、安莎社(意大利)、德新社(德国)。l B级通讯社有:共同社和时事社(日本)、澳大利亚通讯社、加拿大通讯社、印度报业托拉斯、比利时通讯社、中央通讯社(西班牙)、埃菲社(西班牙)和中国新闻社等。l 世界上早期的通讯社有三家:最早的是1835年在巴黎建立的哈瓦斯通讯社,也就是现在法新社的前身。此外还有美联社和路透社。通讯社运作的基本模式 l 法新社模式 :政府资助,实行企业化管理,但不完全是商业性质。l 美联社模式:报社的联合采访部。最初由六家报纸组成,现在达两千多家,所有报纸的新闻都要无条件地给美联社,美联社对会员提供的新闻进行加工、甄别,之后再进入美联社的流通系统,发给所有用户。l 路透社模式:先做财经信息,后做新闻,用发布财经信息挣到的钱制作新闻。世界著名通讯社 l 美国联合通讯社: 世界最大通讯社。1848年在芝加哥成立,1900年迁往纽约。l 合众国际社:美国第二大通讯社,总社纽约。是一家商业性通讯社。官方背景和财团背景都比较淡薄。 1907年,斯克里普斯创建合众通讯社合众通讯社,1958年同赫斯特报团的国际新闻社(成立于1909年)合并,组建合众国际社。l 路透社:1850年德国人路透在德国办的通讯社,后迁往英国。它是英国最大的通讯社,总社在伦敦。l 法新社:前身是哈瓦斯通讯社,由于该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资敌,被法国政府没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法国通讯社。l 俄通社塔斯社:前身为前苏联国家通讯社塔斯社,1990年原苏联解体后,成为俄罗斯国家通讯社,改名俄通社塔斯社。l 新华社:我国国家通讯社,1931年11月17日成立于江西瑞金,原名红色中华通讯社,我国无产阶级的第一个通讯社。l 中国新闻社(中新社):1952年9月14日成立,非政府性新闻机构,l 为海外华 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外籍华人服务。第七节 当代新闻媒介理念新闻媒介形态的演变律 l 社会条件:生产力、经济水平、阶级关系。生产力是媒介演化过程中最主要的动力;经济发展水平为媒介创造了物质基础,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资金,制约媒介的发展规模;不同阶级关系下会存在不同性质的媒介,政治制度的变迁引起媒介的变迁。 l 人类需求:受众为媒介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决定媒介能否生存下去 媒介传播力l 媒体传播力指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扩散信息对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能力,包括媒介的规模、素质,传播的信息量、速度、精度、覆盖率及影响效果。l 媒介传播力的主要表征:影响效果媒介传播力的体现l 传播力是一种整合能力:一是媒介形态的整合,一条信息除了以原创方式在自己的媒体上发布之外,还可以迅速利用其它的媒介形态进行整合传播。二是媒体资源的整合,同类媒体的资源进行横向联合。l 传播力是一种推广能力:一是自身品牌的推广能力, 二是对传播主体信息的深加工能力 。 l 传播力是一种执行能力:这种执行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机制,二是技术。怎样提高媒体的传播力l 传播的内容、人员的素质、管理的水平、技术的手段和资本的积累是传播力的五个决定因素。 l 通过创新传播的内容提高传播的强度与深度:一是精耕细作。将传播主体提供的信息进一步深化与细化,使读者接收到的信息较原始素材更全面、更权威、更客观。 二是量身定做,采用个性化的传播方式。l 通过提升传播的技术提高传播的精度与速度:如网络的诞生,海量信息的储备功能与随机游览及即时搜索的特点,使传统传播方式相形见绌;如手机媒体的开发,使企业主趋之若鹜,如报纸扔掉铅和笔迎来光与电,如电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更新。 主流媒体和媒体的主流化l 主流媒体: 19世纪中期大众化报纸兴起,欧美有些大报积极介入政治,反映大众呼声,对社会冲突和重大事件及时发表评论以示立场,奠定了社会代言人的地位,成为高级报纸,被称为主流媒体。l 主流媒体的标志:(1)社会主流人群接触的媒体,主流人群由掌握消费话语权、政治话语权、知识话语权和时尚话语权的阶层及其大众所构成。(2)关注国家前途、社会发展和民众福祉,对重要事件的报道深入挖掘其深层意义,往往以独家报道、深度报道、宏观分析和预测性新闻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l 媒体的主流化:媒体占据社会的主流地位,采取“主流取向”,呈现出主流媒体的品种和风格,产生巨大影响力,便实现了媒体的主流化。l 媒体实现主流化的措施:(1)提升报道权威性,成为公众舆论的旗帜,(2)创立媒介品牌,打造影响力,(3)加快媒体产业化进程。媒介权威与公信力 l 媒介权威:媒体借助某种传播手段传递新闻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表现为媒介的美誉度和公众的依赖性。是媒介传播力的标志之一,是主流媒体必备的品种。l 构成要素:媒介知名度、社会威望、名记者群、重大报道和重要言论出现频率、媒介覆盖率、广告收益。l 特征:持续性。l 媒介公信力:媒介权威在受众中形成的崇高威望,包括媒介的信用、信息的可靠性和受众的信赖。l 构成要素:(1)受众信任的稳固性;(2)受众信任的坚定性;(3)受众追随媒体的果断性;(4)受众使用媒介的主动性。l 形成条件:(1)媒介长期提供真实全面及时的消息,培植受众依赖心理;(2)媒介报道客观公正,使受众养成主动遵循媒介见解的习惯;(3)媒介敢于监督社会和政府,勇于为人民利益作斗争,从而成为民众的靠山;(4)媒介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报道严肃正面,审美健康,不亵渎污染人类的精神领地。全球化媒介与全球传播 l 全球化媒介 :广义指在瞬间能把信息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使各国公民能直接同时获得信息的媒体,包括全球广播、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狭义指国际互联网及其多向、立体、互动的信息传播效应。l 全球传播:指在全球意识引导下,以认识到地方性事件具有全球性、相互承认文化差异的全球主义为基础,以网络媒体为主要形式的对各国的信息传播。全球传播以蜂窝状的信息路径来整合人类知识,达到先进文化世界化的目标。l 全球传播的平等权利:针对国际信息传播的不平衡和西方国家的“单向传播”与控制,不结盟国家提出“消除信息领域的殖民化”、建立世界传播新秩序的要求,认为发达国家凭借优势的传播手段获得信息垄断权,发展中国家的传播权被剥夺,发达国家必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但发达国家反对这种主张,理由是这一主张违背了新闻信息自由流通的原则,信息传播应按照商业逻辑来运作,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问题。讨论:全球传播的平等权利l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申讨虽然态度激烈,但它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l 它的出发点是“乞讨”,而全球化本身是一场竞争,传播的平等权只能靠自己去争取,而争取的道路只有一条,即重视经济的增长,支持本国传媒的快速发展,以民主开放的姿态参与整个国际媒介市场。l 传播内容始终是全球信息秩序的标竿与旗帜,只有传播解放、平等、幸福和人道主义,才能对别国受众产生影响,从而占据传播强势地位。 第四章新闻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第一节 从新闻本源到新闻真实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的人物、事件、数据和思想观点符合实际,而且要反映事实的真相,体现为记者的反映与被反映的事实的一致性。新闻本源与新闻来源 l 新闻本源是指新闻来自社会和自然界的客观事实,有了事实的发生和变动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l 新闻本源不同于新闻来源。前者是指客观事实,后者是指新闻采自何人、何处,或指新闻稿的出处。l 新闻来源的目的是保障新闻真实。本源向新闻的转化:把关人 l 新闻本源以事实的形态大量出现在人们周围,哪些事实能转化为新闻,取决于记者发现事实、选择事实、正确陈述事实和及时报道的一系列过程。l 库尔特提出把关人概念。怀特引入新闻学研究。认为传媒组织对新闻报道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道关口,记者和编辑的主观判断左右着事实的取舍,决定着本源向新闻的转化。l 新闻本源向新闻的转化有两种可能,一是符合事实的客观实际,另一种可能是背离或部分背离客观实际。新闻真实的复杂性 l 新闻真实的客观性 :第一,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第二,新闻的内容只有和客观事实相吻合,才有全面的真实。第三,新闻是记者意识活动的产物,但永远受事实客观性的制约。l 新闻真实的主观性:第一,没有记者的主观行为就无法再现事实原貌;第二,不同记者对客观事实真实的的把握程度不一样;第三,对同一条新闻,不同的报道角度可以勾勒出不同的真实画面;第四,真实是一种认识活动及认识的结果。l 新闻真实的主客观范畴表明,新闻报道包含主客观分离与统一两种可能,失实的责任主要在媒体或记者。l 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不仅要有个体的真实,还要有整体的真实。第二节 新闻的个体真实新闻个体真实的定义 l 又称事实真实、单一事实真实或具体真实,是指对某个事实所报道的五或六要素(人物、情节、时间、地点、起因和结果)完全符合实际,即发生在某个时空的人物、情节、数字、细节和事件发展过程同客观事实相符。新闻个体真实的衡量标准 l 五要素真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 客里空 考涅楚克 前线l 引用资料真实l 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细节真实。l 心理活动必须真实 。l 新闻作品如何描写心理活动?新闻个体真实的特点 l 感性真实。具体可感。l 表象真实。眼见为实。l 单一时空中的可证性。l 新闻真实度的差别l 个体事实的细目陈述得精确与否,使新闻的真实具有不同的程度,称为新闻的真实度。新闻内容清晰度低并不改变真实,但清晰度高则可提高真实,真实度越大,新闻价值越高。新闻个体真实的形式 l 新闻的事概真实:真实地概述事况,对事实整体的概貌作出真实的归纳,又叫事况真实。l 新闻的事体真实:又称新闻的情节真实、情境真实,指借助生动的描述再现客观事件的过程,精确模拟客观事实情节的图景。情节描写是新闻的基本表现手法。l 新闻的事势真实:指真实地阐释新闻的性状,准确揭示事实呈现的利弊或作用。诸如对新闻事实应由的结果、未来发展以致作用作出真实的陈述第三节 新闻的整体真实整体真实的定义l 整体真实又称总体真实或本质真实,是指对对复杂或具有漫长过程的事件在报道时要反映各个事实的联系与事物的全貌,揭示全部事实的真相。l “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把握事实,而是片面的和随便排列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甚至连儿戏都不如。” -列宁整体真实的类型 l 连续报道的整体真实:指若干条报道要准确地组合,如实反映事物地发展面貌。 l 反映事实量比的整体真实:指按照不同类型的客观事实的比例,真实地报道这些事实的量比。 l 反映真象与假象的整体真实:指对客观事物地报道要符合该事物固有的真相,分清假象与真象,在真相事实与假象事实地联系上,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 l 1983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他没沾临漳半点光,报道河北临漳县委书记蔡成功的事迹。当年12月22日,又发表了蔡成功因包庇犯罪的儿子被开除党籍依法逮捕的消息,并配发了一篇有关前面的假新闻出笼经过的调查报告。第四节 新闻失实的表现和原因新闻失实的表现l 个体失实。虚构、想象。l 选择性真实。个体真实,整体失实。1. 半真实。真假事实混淆在一起,真假掺半,歪曲了事实的原真状态。1. 假事件。 新闻失实的原因l 不同政治价值观造成的新闻失实 l 经济性失实l 新闻理论业务素质低下造成失实。l 彻底杜绝新闻失实l 加强认识l 制订新闻法第五章 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第一节 新闻的客观性新闻的客观性l 新闻是客观发生的事实,客观地再现事实是新闻本性的自然表现,改变这种特征的任何企图都会伤及新闻本身。l 客观:一是指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主观意识而存在;二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考察,不加个人偏见。l 事实:是指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客观性观念的产生l 1702年,巴克利提出报纸要报道而不要评论的观点l 美国19世纪30年代,便士报提出“不支持任何党派”等主张l 19世纪40年代新闻通讯社推动客观性观念发展l 1851年,亨利雷蒙德,纽约时报,“公正、稳健、客观、冷静、全面” 。l 到20世纪初,报道中把新闻与议论(包括评论等)分开的观点,已经得到新闻界广泛承认。l 电报技术和美国内战也促使客观性报道的产生。l 比较:客观性的表现形式l 记者报道的事实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对新闻事实不表现任何倾向,即只展示事实不表达任何观点;l 记者选择事实力图体现自己的某种意向,舍去不能表现自己意图的事实,记者的观点通过选择的事实暗示出来;l 记者在陈述事实时表达的观点要符合事实,以事实为依据记者对生活现象的分析抱有客观的态度。客观性不同于客观主义l 否定记者对事实合理必要的筛选删除和解释,把新闻的客观性庸俗化、极端化,是客观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倾向。l 把客观性强调到绝对的程度,对坏事、骗局、谎言也做客观报道,不进行适度必要的分析。l 对没有价值的事实细节不加剔除,追求再现事实的自然主义,主张有闻必录。新闻客观性的意义 l 新闻客观性原则作为一种新闻理想,像一面旗帜一样引领着新闻学的健康发展。客观性原则是新闻学成为专业的标志。虽然在新闻实践中难以达到百分之百的客观公正,但是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总能达到无限接近的制高点。l 新闻客观性原则是对记者采写新闻报道的约束。让更多的新闻从业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尚能拥有一种美好的新闻信仰客观公正。l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媒介审判”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 新闻客观性的局限性 l 商业利益的驱动 。西方媒体是生产新闻的企业,追逐利益始终是本性,我国媒体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也要追逐商业利益l 政治因素的影响。美国传媒娱乐业几乎被五大财团垄断,而这几大高度垄断的传媒集团又通常是各党派幕后的财团。在我国,媒体沿袭着“政治家办报”的思想。l 个人局限性的影响 。新闻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我们只能无限接近客观性,却无法绝对摆脱个人局限性对其的干扰。 第二节 新闻的倾向性倾向性是新闻传播中的必然 l 新闻是经过报道者思考、分析和判断过的事实,真实前提下的视角选择和表达方法隐含着倾向性,客观叙事中也隐含着倾向性。l 新闻事业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政党或者社会集团,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利益集团的制约,从而使其传播活动带有倾向性。 l 受众往往要求传播者对事实进行解释,以满足自己获取知识、指导行动等需求,这从客观上要求传播者根据自己的倾向来解释事实。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类型 l 报道者作为某一阶级、政党和社会团体代言人自觉体现。l 报道者因自身的政治倾向、伦理规范、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所产生的思维定势的自然流露。l 报道者受各种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