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和猫》《头发的故事》.doc_第1页
《兔和猫》《头发的故事》.doc_第2页
《兔和猫》《头发的故事》.doc_第3页
《兔和猫》《头发的故事》.doc_第4页
《兔和猫》《头发的故事》.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名著导读-兔和猫头发的故事一、兔和猫鲁迅民国时期创作的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兔和猫这篇小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动物兔和猫为对象,过可恶的大猫吃掉了作者所喜爱的白兔的事情,抒发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恶大黑猫的凶恶,并由此寓视社会现象,从而更加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和作者对其的憎恶之情。作者以极强的观察力,传神的笔致把白兔的外形、动作、神态描绘的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准确,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吸引力。1. 下面对兔和猫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中的“我”,不应视为作者,因此本篇中的“我”,即“迅儿”,并非鲁迅,作表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B、本文的选材选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但是写法令人耳目一新。C、这是一篇兼具小说、散文、童话意味的作品。主题是“传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强权的憎恶和愤怒”。D、本文具有童话的特点,主人公不是现实世界的人物,而是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动植物人格化和形象化。E、本文熔记叙、描绘、议论于一炉。温馨的描绘下面隐含着凄凉,理性的记叙中忍不住感情的汹涌。答案:C、E(A本篇颇类纪实,“我”也可以看作鲁迅。B本篇选材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并非“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D本文主人公不是动植物的人格化和形象化,而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2. 下面兔和猫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A、本文叙写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小事件。故事是写实的,但又极富有寓言性和象征性色彩。B、本文在表现生活内容和主题上,不是直线式的发展,而是有着曲折的、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C、本文象征性和现实性相调和,兔是新生弱小事物的象征,猫是邪恶残暴势力的象征。D、本文写兔被猫的吞噬,表达了对真善美的弱小事物的爱护和对摧残它们的邪恶势力的憎恶,启示人们对凶狠残暴的恶势力,不能有丝毫的“修善”和容忍,必须“使出更辣的辣手”。E、本文文笔清新活泼,俊逸灵巧,使人感到纯真、活泼而且犀利、深刻。答案:B、E(B本文没有写出什么曲折、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而是直线式地发展,明白地表达。E、本文迥异于鲁迅大部分小说的犀利和深刻。)二、头发的故事头发的故事放在中国小说的长河中看无疑是最特殊的。它的特殊首先表现在形式上。它也是一篇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全文共二千三百余字,其中叙述语句总共只有二百五十余字(这个字数包括了对话前的诸如“他说”、“我说”等引导语),“我”的话才三十五字(包括标点符号),其余二千余字都是一个被称作N先生的话。二百余字的叙述语言,第一句讲“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我”讲了撕日历及一句随便的感想,接下来的叙事交待了N与我的关系:“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对我说”然后是最长的一段叙述,这段叙述交待了N先生的性格及我对他的态度:“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此后的叙述就只是对N谈话中表情、动作及“我”的动作的简略描写,诸如:“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N显出非常得意模样,忽而又沉下脸来”“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他戴上帽子”由上引文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这篇小说在两个人物“我”与N先生之间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故事情节,他们之间什么也没有发生,只不过是N先生因双十节而发牢骚,待到他发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告辞而去。 这篇小说的构成依赖什么? 第一层次,显然是亲身经历的叙述样式,他叙述的是他的亲身经历,具有明确的时间、视点,而亲身经历这一点,为叙述提供了一个叙述的真实性的道德的证据。在叙述的第一个层次里,“我”与N先生形成一个对比:这是两种人的对比,一个有历史记忆,尤其是辛亥记忆,一个则无;一个通世故,一个不通世故,一个是有声而喋喋不休的,他正好是少数的,是不通世故者,虽然喋喋不休却无力,一个是沉默少言,他正好是多数,是世故的表现,虽然是沉默的,却是沉默的多数,是强大而有力的正是他拥有对于N先生的评论的话语权,这两类人对于辛亥革命的感受构成强烈的对比。对比是这篇小说的第一层次上的结构原则。 第二层次是N先生的叙述。N先生的叙述和叙述性首先在于其历史性,通过双十节的时间因素、北京的地点因素、历史人物、事件(中国古代的刑罚、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洪杨、长毛、辫子、革命军的作者邹容等等),将其叙述锚定在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上;其次,其叙述性在于人物,历史中的个人(“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尤其是关于N先生这个“我”的无发之灾的遭遇的叙述)遭遇;“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这是关于革命者的叙述,在这个叙述中,重要的不是革命者自身的事迹,而是“我”的观点,同样的,关于“我”的没有辫子而遭遇的事件的叙述重要的也不是故事自身,而是“我”关于事件的看法。也就是说,推动叙述前进的并不是故事情节,也不是人物性格,而是“我”的关于历史的独特的观点。 N先生话语中的各种对比。 N先生的话语中第一重对比是历史上的辛亥革命与大众记忆中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在一般群众中已经忘却: 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 但是历史上辛亥革命其实是无数烈士用生命、鲜血换来的: “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 “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 社会记忆中的辛亥革命,它在一般群众中已经成了听令而挂一天的“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一场革命与“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烈士的献身与平塌的坟墓,对比触目而诡异。 辛亥革命的纪念形式与辛亥革命中的牺牲者的被忘却这两段叙述中没有叙事上的连续性,它们在小说中的连续性依靠的是对比原则。 讲完辛亥革命后,接下来一下子跳到头发的事件,先讲历史上的刑罚,再讲到满清入关的“拖辫子”,然后讲到洪杨时的辫子的遭遇。满清入关为了辫子曾经有过激烈的反抗,而待到“顽民杀尽了,遗老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留定了就形成习惯。待到洪杨一来,百姓的辫子与生命相连,真是欲做奴隶而不得。待到洪杨平定,他们又得到留稳辫子的时代,他们又要辫子了,成了辫子的守护神,形成一个无名的包围圈,迫害率先剪去辫子的革新者、革命者。群众对于满清的辫子的接受是由于暴力,对于辫子的守护则出于遗忘与习惯。通过辫子显示的正是群众的守旧与善忘。这一段中国历史上的辫子谭,与上文辛亥革命的被忘却是呼应的关系。 接下来是“我”的“无辫之灾”。“我”在革命前因为没有辫子而到处受到包围: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 “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利害。 我的遭遇与前面讲的历史上的辫子的事件正构成历史与个人经验的对比、对应。“我”对付群众的手段与日本人手段又是一重对比、对应: “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拚命的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日本的本多静六如何对付中国人与南洋人?这位博士是不懂中国和马来语的,人问他,你不懂话,怎么走路呢?他拿起手杖来说,这便是他们的话,他们都懂!我因此气愤了好几天,谁知道我竟不知不觉的自己也做了,而且那些人都懂了。 然后讲到“我”革命前的对于辫子的态度,“我”自己的剪去辫子与不同意学生剪辫子的矛盾,这也是对比。 最后归结到现实: “现在你们这些理想家,又在那里嚷什么女子剪发了,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 “现在不是已经有剪掉头发的女人,因此考不进学校去,或者被学校除了名么? “改革么,武器在那里?工读么,工厂在那里? “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 头发的故事通篇流动着愤激的情绪。(一)情节内容1-5段:交代故事的来源(N先生的讲述)6-12段:人们纪念双十节的情景(N先生最佩服)13-30段:因头发被笑骂,最终得到解决(N先生最得意)31-43段:劝学生留发,但学生还是剪了(N先生非常得意,但很快沉下脸来)44-49段:N先生告别(二)重点段落1.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啊,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对我说: “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人们善忘,对一场革命极快淡忘,反映出革命不能深入人心,国民缺乏独立精神,麻木愚昧。爱说反话,性格乖张,愤世嫉俗。)2. “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 “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 “我也是忘却了纪念的一个人。倘使纪念起来,那第一个双十节前后的事,便都上我的心头,使我坐立不稳了。 “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 “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 “我不堪纪念这些事。 “我们还是记起一点得意的事来谈谈罢。”人们忘记纪念革命,革命也忘却了人民群众。表现出改革也忘记了广大群众,并未深入群众。他的忘却是因回忆起来极悲愤激动且痛苦这痛苦来自于“民众对为革命牺牲、胸怀远志的少年早已忘却”,因此“不堪纪念”。(词锋犀利,愤世嫉俗)3. 第29段提到在他日暮穷途时,“手里才添出一只手杖打了几回,渐渐就不被骂了”。表面上得意于解脱被骂的遭际,但“得意”是反话,对付无知群众要用暴力,是很悲哀的(“让我很悲哀”)4. “这件事很使我悲哀,至今还时时记得哩。我在留学的时候,曾经看见日报上登载一个游历南洋和中国的本多博士的事;这位博士是不懂中国和马来语的,人问他,你不懂话,怎么走路呢?他拿起手杖来说,这便是他们的话,他们都懂!我因此气愤了好几天,谁知道我竟不知不觉的自己也做了,而且那些人都懂了。N显出非常得意模样,忽而又沉下脸来 “悲哀”与之前的“得意”相照应,表示得意其实是最大的悲哀。剪发在学校形成小范围风潮,骂他的人也被警察剪了辫子,没有人骂自己而高兴得意,这意味着革命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更多人接受新思想。 然而又很快沉下脸,从下文看,改革者不切实际,理想化,软弱,革命不彻底,不能深入人心。5.“你们的嘴里既然并无毒牙,何以偏要在额上帖起蝮蛇两个大字,引乞丐来打杀?”告诫民主革命者应该长出这颗毒牙,坚定信仰,变得强大,软弱即被欺。“再见!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