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哲学的对象第一章导语:地位:哲学对象是首要的元哲学问题。西方哲学中,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三次大的转向:实践哲学的兴起(希腊中期),知识学的繁盛(近代前期),语言哲学的出场(现代初期)。这些大转向就其实质而言既是哲学在不同时期里对其范围和对象的大规模的和有深度的自我发掘。与其他学科的对象相比,哲学对象显现出根本性、普遍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注意:“对象”不同于“范围”。所谓“对象”,是指“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2001年 北京 第320页左一)。所谓“范围”,是指“周围界限;限制;概括”(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2001年 北京 第352页左)“譬如,空间是哲学和几何学共有的范围,但二者的对象是不同的,几何学的对象是空间中的点、线、面、体的具体性质和数量关系,而哲学的对象是空间中的一般性质(如广延性、绝对性或相对性、客观性或主观性、有限性或无限性)和一般关系(如空间与物体的关系、空间与运动的关系、空间与认识的关系、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第一章知识网络图:“哲学”一词的来历:在西方,哲学一词的来历:哲学从希腊走来:(哲学)热爱、亲近、友好、善待+智慧、知识、机智、技能哲学是指导人们追求和获取知识或智慧的学问(哲学在希腊)对知识的热爱+对智慧的亲近在希腊语中,(哲学)由(热爱、亲近、友好、善待)和(智慧、知识、机智、技能)组合演变而成,其原意为“对知识的热爱”、“对智慧的亲近”。在希腊思想中,知识或智慧是指对事物的本原(原义为起始、根基)和实质(原义为实体、实在)的普遍必然的认识,不同于众说纷纭的反复无常的意见()。(注:“知识”与“意见”之分在智者派和苏格拉底那里已经出现,但最早明确谈论二者的区别的人是柏拉图。在其国家篇(又译理想国)中,他把人类认识分为知识和意见两类,前者是关于数理对象和理念的理性认识,后者是对现实事物和影像的感性认识)而当时从事知识或智慧研究的人大多是哲学家,所以,爱智者大体上就是哲学家,热爱智慧大体上就是哲学的态度。可见,从希语词源角度来看,“哲学”原义为指导人们追求和获取知识或智慧的学问。这种原义与哲学在希腊时期作为几乎无所不包的学问是一致的。在中国,哲学一词的来历:在古汉语中,没有哲学一词,但是有“哲人”、“哲王”、“哲将”、“哲思”等词。作为名词,“哲”原义为智慧、知识。作为形容词,“哲”原义为明智的、聪慧的。故此,从汉语词源学角度看,“哲学”原义为“使人明智或聪慧的学问”。中国的“哲学”一词来源于近代日本。汉语中的“哲学”一词最早由清末学者黄遵宪(1848-1905)于1896年左右从日语中译借过来。而日语的“哲学”由日本哲学家西周(1829-1897)借用汉语中的“哲”和“学”二字组合而成。第一节 哲学家们对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划定“尽管西方哲学早在前7、6世纪之交即已开始,但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们没有尚未反思哲学本身,因而没有思考过哲学的范围和对象问题。”(元哲学初论 第14页 杨方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下面这张表格是哲学家们对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划定:(元哲学初论 第1428页 杨方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一、哲学家们对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划定还有一些哲学家关于哲学的范围和对象提出了各个相同的看法:J拉梅特利(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1709-1751)认为哲学的范围是自然,哲学应像女儿听从母亲一样地听从自然,对自然死心塌地、惟命是从。这种观念回到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只不过J拉梅特利对自然的理解较之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的宽泛一些而已。L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Feuerbach,18041872)宣称人和自然是他的人学唯物主义哲学的范围,他把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惟一的、普遍的和最高的“对象”。这种观念是对偏重自然与偏重人两种倾向的综合,但依然未囊括哲学的应有范围。并非自然的全部和人的一切都是哲学的对象,只有自然的某些部分和人的某些方面才是哲学的对象。H柯亨(Hermann Cohen,1842-1918)以科学认识为哲学的范围,他强调,哲学不研究宇宙,只研究认识,它就是科学之自我意识,就是纯粹知识学。这种观念是片面强调I.康德哲学体系中的知识学部分的结果,它是后来颇为盛行的哲学就是知识学(又译“认识论”)之论断的先声。R.奥伊肯(Rudolf Eucken,1846)以精神生活为哲学的范围,他提出,哲学不是对世界的纯粹理论解说,而是根植于精神生活中的人生智慧,就是精神生活启示录。这种观念可以说回到了苏格拉底,尽管R奥伊肯所云精神生活只是苏格拉底所理解的人生的一部分。二、哲学家们的诸种划定综论不同哲学家对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划定各个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哲学本身不断地变化着。社会需要的变化和学科的分化等造成了哲学本身的变化,主要体现之一即哲学的范围和对象在不同列代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在希腊罗马时期?哲学是一切知识或智慧的总汇,几乎包罗了数学、医学、农学之外的各门可理论化的、可体系化的学科(在某些哲学家或哲学派别那里,甚至数学也属于哲学),其范围极其广阔。在基督教中世纪,哲学连同其他一些学科,如Th阿奎那所称,沦为至高无上的神学的下属和奴婢(参见Th阿奎那神学大全第一卷第一部分,译者不详,载于A佩吉斯编注圣托马斯.阿奎那基本著作(英译本)上卷伦敦:兰登书屋公司,1945年,第9页。),那些无助于论证神学教条的哲学分支有意无意地被抛弃了,哲学的范围明显窄化。在近代,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先后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哲学的范围变得愈来愈窄,哲学开始感觉到丧失领土的危机。直至现代,随着学科分化加剧,随着自然科学对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优势地位不断巩固,哲学的范围更形狭窄了,以致有些哲学家惊呼“哲学的终结”(在英国剑桥MIT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的一本题为哲学之后:终结还是转型?的书中,十四位哲学家应邀撰文谈论他们对哲学前途的jI法。他们的基本共识是:哲学前逾未卜,它也许有出路,也许没有出路。而这样的忧虑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来了)。正是由于哲学在其不同历史时期占有大小不等的范围,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们对其对象的划定才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因为恰如G黑格尔所云,哲学置身于其特定时代中,任何哲学家的思想都是对各自时代的精神实质的一种把握(参见G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56-57页)。哲学家们对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划定之总体变化趋势是,愈是属于后续时期的哲学家,其划定愈显狭窄。换言之,总体上,现代的哲学家比近代的、近代的哲学家比中古的、中古的哲学家比远古的对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划定依次或多或少狭窄一些(这并不排除某些近代的和现代的哲学家试图建立包罗广博的哲学体系)。其次,哲学家们对“哲学概念的理解多种多样。有些哲学家(如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把“哲学”非常狭隘地理解为形上学和自然哲学;有些哲学家(如Th.阿奎那)把它较狭隘地理解为理论哲学(包括形上学、自然哲学、知识学等);有些哲学家(如I康德)把它理解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等)之综合;也有些哲学家(如多位中国现代哲学家)把它理解为宇宙论(含形上学和自然哲学)、人生论(含道德哲学和人生哲学)和知识论(含知识学和逻辑学)的总称;还有些哲学家(如亚里斯多德)较宽泛地把它理解为各种理论学科(包括数学、含自然哲学在内的物学、形上学),实践学科(包括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和创制学科(包括诗学、修辞学等)的统称;甚至还有个别哲学家(如G黑格尔)最宽泛地把它理解为几乎一切学科的总和。对“哲学”概念的外延的规定不同,必然导致对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划定有别,即便划定者们面临同样的哲学境况。再次,哲学家们的哲学兴趣和哲学体系各不相同。虽然有些哲学家对“哲学”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甚或完全相同的,但由于他们的哲学兴趣和哲学体系各不相同,而他们又从各自的哲学兴趣和哲学体系出发思考哲学的范围和对象,因此,他们对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划定往往不同。智者派哲学家们的哲学兴趣主要在宇宙或自然方面,苏格拉底的哲学兴趣则根本不在宇宙或自然方一面,而完全在人生和社会方面,因此后者对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划定必定不同于诸前者的,尽管他们都面临着希腊早中期过渡阶段的哲学境况。E胡塞尔的哲学兴趣在于对纯粹意识做本质直观和先验还原,L维特根施坦的哲学兴趣在于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命题做语言一逻辑分析,因此他们对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划定当然是有别的,尽管他们都处于现代哲学境况中,且都对传统哲学特别是传统形上学深感不满。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以理念为逻辑原点,亚里斯多德的哲学体系以实体为逻辑原点,因此前者对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划定必定不同于后者的,尽管他们都面临着希腊文明中期的哲学境况,且都非常宽泛地理解“哲学”。I.康德的哲学体系以批判地分析人类的科学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条件和限度为宗旨,G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以辩证地推演绝对理念从逻辑阶段经自然阶段回归到精神阶段的漫长7万程为宗旨,他们对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划定当然是有别的,尽管他们都处于近代后期的哲学境况中。哲学兴趣的差异和哲学体系的差异可以共同导致,也可以分别导致哲学的范围和对象之划定中的分歧。在更多的情形中,它们共同导致这种结果。哲学家对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划定的共性:尽管上述哲学家们对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划定是不尽相同的甚或迥然而异的,但他们持有一种基本的共识:哲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或某些领域中的普遍根本问题,它寻求的是关于这些普遍根本问题的究极道理。就那些主张哲学关涉世界的多个领域的哲学家而言,他们大多提到宇宙、人生和知识,也就是说,他们把哲学视为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不过,他们所理解的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之分。广义的宇宙论包括形上学和自然哲学,狭义的仅指自然哲学;广义的人生论包括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实践哲学,狭义的仅指伦理学;广义的知识论包括知识学、逻辑学等,狭义的仅指知识学。一些对哲学对象的划分的消极观念:有人从关于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纷纭众说中得出消极的结论:1.哲学的范围和对象是不可划定的,从而哲学是不可定义的。不必说初涉哲学的好疑青年可能这样认为,就是严肃的哲学家也可能这样认为。譬如W文德尔班在其哲学史教程中就流露出这样的观念。他断言,鉴于“哲学”的涵义在时间的进程中变化多端,人们要想从历史的比较中获得普遍的哲学概念是不切实际的。(参见w文德尔斑上卷,第ll页)消极对待思想遗产不是哲学所推荐态度。哲学从来就没有允诺过就任何问题提出数学公理般的确定不移的答案。有耐心的理性懂得,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以往哲学家们对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各种划定是必要的。这种划定的复杂多样性提醒人们:不能仅以某家某派的意见为圭臬而把其他一切意见斥为谬论;应当尽可能兼容并包诸家诸派的观念或学说;关于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应然与实然应当统一起来;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境况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启示对于我们重新划定哲学的范围和对象是有益的。2.不少人抱怨过哲学从来“一无所成”,他们没有意识到,哲学的作用之一恰恰在于就任何重要问题呈示多种多样的答案以供人选择和启人思致,使人们避免陷人单一化和教条化。这一点,B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一1970)在其哲学问题中论及哲学的价值时谈得较精辟:哲学之当学,并不在于它能够对所设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通常不可能知道什么确定的答案是真确的),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因为它们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的想象力,减少我们的教条式的自信,从而解除禁锢我们的思维的各种羁绊。(B罗素哲学问题,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4页)关于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多种多样的见解就是如此,它们可以破除教条主义的和独断主义的成见,丰富后学们的相关认识,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促使他们在更广阔的学术背景上深入思索这一古老而常新的哲学问题。哲学家们的哲学研究对象的狭隘性和我们学习哲学的广泛性:上述哲学家们中,有些(如苏格拉底、H柯亨、R奥伊肯、W文德尔班和H李凯尔特、E胡塞尔、L维特根施坦和逻辑实证主义者们、M海德格尔等)所谈论的是他们所理解的哲学应当研究的范围和对象,而非哲学本身实际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后者比前者宽广得多。哲学家们对哲学应当研究的范围和对象的划定几乎都是从他们各自的哲学观或哲学体系出发的,因而只考虑了他们各自的需要和兴趣,而没有考虑到整个哲学在其全部历史中的各式各样的需要和兴趣。一个哲学家或哲学派别说哲学应当研究这个领域或这类事物,另一个哲学家或哲学派别说哲学应当研究那个领域或那类事物,哲学在听了诸家诸派的意见之后说:你们都有理由,但我们不能仅仅听取你们中任何一方的意见,我们得通盘考虑。你们干完各自的事情之后就可以放心走了,而我们则要对一切相关工作负全部责任。以上是哲学家们的哲学对象观第二节 从西方哲学三次转向看哲学的范围和对象之演变西方哲学在其演进历程的每个时期或每个重要时代里都经历了一次转变。在这些转变中,有三次特别值得重视:1. 发生在远古的实践哲学的兴起;2. 发生在近代的知识学的繁盛;3. 发生在现代的语言哲学的出场。它们可以被合称为西方哲学的三次大转向。(中世纪初期的神学哲学的形成也可以说是西方哲学史中的一次大转向,即从本己的自在的哲学向神学化的异在的哲学转变。但是由于这次转向对于哲学本身主要是破坏性的而非建设性的,因此它没有也不应得到哲学史家们的青昧)一、第一次转向实践哲学的兴起转向前是以形上学(存在论或本体论)和自然哲学(狭义宇宙论)为中心的。在米利都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约前624一前547)、阿纳克西曼德(约前6ll前546)和阿纳克西美尼(约前586-前525)那里,在毕达戈拉派的创始人和最重要代表人物毕达戈拉(约前570-前490)那里,在赫拉克利特(约前483)那里,在爱利亚派的代表人物巴门尼德(约前515一前445)和芝诺(约前490-前426)等人那里,在阿纳克萨戈拉(约前500-_前428)那里,在恩培多克勒(约前492一前432)那里,在智者派主要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约前480-前399)等人那里,总之,在前苏格拉底各家各派那里,绝大部分思想属于形上学和自然哲学,最著名的观念或学说属于形上学和自然哲学。他们中仅有部分人零散地思考过若干伦理问题和政治哲学问题,其他人则似乎未曾把实践哲学问题纳入其哲学探究中,至少从其现存著作残篇来看如此。萌芽:这种转向可以在智者派最重要代表人物普罗塔泰拉(IIraTopas,约前485-一前4lO)那里找到其萌芽,他所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之命题预示着希腊哲学开始意识到人本身和属人事物在哲学范围中的重要性。不过,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智者派哲学家们关注的主要还是自然或宇宙中的问题而非人生和社会中的问题。概述这次转向:苏格拉底所实现的转向是西方哲学的第一次大转向。这次大转向可以被称为从以形上学和自然哲学为中心向伦理学、政治哲学与形上学、自然哲学并重转变,简称伦理学转向。考虑到形上学和自然哲学属于亚里斯多德所谓理论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属于他所谓实践哲学,这次转向也可以被称为从以理论哲举为中心向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并重转变。(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之分是成问题的因为一切哲学分支部属于理论学科。但为了表述方便起见,我们姑且采用这种区分)转向标志:以苏格拉底哲学为界,希腊罗马哲学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向。苏格拉底的哲学兴趣是不同于以往希腊哲学家们的。据其弟子们记述,苏格拉底对形上学和自然哲学方面的问题缺乏兴趣,他关注的是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方面的问题。用他本人的话语来说,他关注的不是“天上的事物”而是“人间的事物”,他宣称,那些精通有关人间事物的问题的人值得尊重,而哪不懂这类问题的人可以正当地被视为不比奴隶强多少。(参见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5页)他对同时代的智者派哲学家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天上的事物”上表示不满。他所云“天上的事物”是指宇宙的本原是什么,它是单一的还是复多的、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天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们的运行是否遵循规律、遵循什么规律等有关自然或宇宙的问题;而他所云“人间的事物”是指做什么事是虔敬的或不虔敬的、适当的或不当的、合理的或不合理的、正义的或不义的,什么是勇敢或怯懦、坚毅或脆弱,什么是国家和政府,英明的统治者应具什么品格而优秀的政治家应有什么风度等有关人生和政治的问题。(参见上书第4-5页)在其哲学思想中,形上学和自然哲学方面没有任何观念和学说值得注意,而其值得注意的观念和学说几乎全都属于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亚里斯多德在追溯到柏拉图为止的希腊哲学史时谈到了其师祖的这一特点:苏格拉底忙于探讨伦理,而不关心整个自然,在寻求普遍的伦理真理时,他开始借助定义明确思想。(参见亚里士多德形上学(英译本),第19页;并参见该书中译本,第16页)苏格拉底之所以对形上学和自然哲学方面的问题不感兴趣,据色诺芬记述,主要是因为这类问题既不切实际又纷争无定。他指出,有关“天上的事物”的研究不能令人满意,因为研究者们意见不一、争执激烈,如关于世界万物的本性,一些人认为一切存在是统一的,另一些人则认为存在着无数世界;一些人认为万物永恒运动着,另一些人则认为无物运动;一些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生灭,另一些人则认为没有任何东西生灭。他还讽刺地诘问,那些研究“天上的事物”的人,是否像掌握了实用技艺的人那样,为了自己的或他人的利益把自己的本领付诸实践呢?是否在发现了万物的规律之后,希望制造出风雨、节气或其他可欲求的自然事物呢?还是他们并没有这样的实践和希望,而仅仅满足于知道这类事物?(参见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45页)要求哲学思想有益于社会和人生是正当的,但要求哲学思想有定论无争端是不当的。苏格拉底陷入了双重错误观念中:一方面,形上学和自然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非对社会和人生毫无益处,尽管它们离社会和人生较远;另一方面,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固然对社会和人生有益,却并非不可争论实际上,关于伦理问题和政治哲学问题的争论在数量和程度上绝不亚于关于形上问题和自然哲学问题的争论。转向后实践哲学,尤其是伦理学,在希腊罗马哲学中占有了与理论哲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某些哲学家那里甚至占有超出理论哲学的至上地位。德摩克利特:在苏格拉底的同辈人、原子派最著名代表人物德摩克利特(约前460一前370)那里,形上学和自然哲学方面的思想固然丰富,但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方面的思想同样丰富,他的某些实践哲学观念或学说(如行为的正当与否取决于它能够带来快乐、在民主国度里受穷胜过在专制国度里享福)像他的原子说等理论哲学学说一样引人注目。德谟克利特,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出色的音乐家、画家、雕塑家、诗人,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原子唯物论的创始人之一,学识相当渊博广泛,在哲学、逻辑学、动植物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修辞学、军事学、艺术等方面有所建树。是古希腊杰出的全才之一。小苏格拉底学派:在三个小苏格拉底学派欧克莱德(约前450一前374)创始的麦加拉派、安提斯泰涅(约前435一前370)创始的居尼克派(又称犬儒派)和阿里斯提普(约前435前360)创始的居勒尼派(又称快乐派)的代表人物们那里,人们所得知的大多是伦理思想。在远古哲学的两座高峰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及各自所创立的学派学园派和逍遥派那里:在远古哲学的两座高峰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及各自所创立的学派学园派和逍遥派那里,形上学和自然哲学虽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不再独占主导地位,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占有至少同等重要的甚至稍胜一筹的地位。在柏拉图的代表作中,属于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国家篇、政治家篇、法律篇比属于形上学和自然哲学方面的巴门尼德篇、提迈欧篇更受重视,其中国家篇更是被公认为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在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中,属于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尼各马科伦理学、优代莫伦理学、政治学与属于形上学和自然哲学的形上学、物理学同样受重视。在晚期希腊哲学的两个重要流派伊壁鸠鲁(前34l一前270)创始的花园派(又称伊壁鸠鲁派)和芝诺(s,约前336-一前264)创始的斯多亚派(又称芝诺派)的代表人物们那里,伦理学则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哲学分支,它们的哲学思想的主体部分就是伦理思想。大多数斯多亚派哲学家通过多种类比表明他们视伦理学为他们的哲学体系(由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构成)中最重要的或最显著的分支:在动物之喻中,伦理学是外显的肌肉(在中文节译中,物理学(或自然哲学)被类比于肌肉,伦理学被类比于灵魂。此处据希腊文一英文对照本改为:物理学(或自然哲学)被类比于灵魂,伦理学被类比于肌肉);在鸡蛋之喻中,伦理学是营养价值高的蛋白;在果园之喻中,伦理学是最受瞩目的果实;在城邦之喻中,伦理学是凭借智慧治理城邦的统治者。(参见D拉尔修斯(约200-250)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一英对照本)下卷,RD希克斯译伦敦:威廉海纳曼出版有限公司纽约:GP帕特南氏兄弟出版公司1931年第150-15l页)在希腊晚期哲学的另一个知名流派皮罗(IIv,约前360-前270)创始的怀疑派(又称皮罗派)那里,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地位固然不甚突出,而形上学和自然哲学的地位也不甚突出,因为该派关注的是知识学和逻辑学。伊壁鸠鲁哲学的罗马传人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前98一前55)的惟一著作物性论(凡六卷)主要是一部形上学和自然哲学方面的著作,但其中第三、四、五卷涉及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方面的问题。在折衷派最著名代表人物西塞罗(Marcu8 Tillius Cicero,前106一前43)那里,伦理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方面的思想占据了他几乎全部重要著作(如论义务、论目的、论友谊、论老年、论共和国、论法律)。在罗马斯多亚派代表人物们一如赛涩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约前465年)、爱皮克泰特( Epictetus,约55-135)、奥勒留(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121-180)那里,伦理思想无疑是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部分,他们中有人(如塞涅卡)明确提出逻辑学和物理学从属于伦理学,有人(如奥勒留)毕生只关注伦理问题。惟独在新柏拉图主义派代表人物们如普洛丁(Plotinos,205270)那里,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地位明显不如形上学和自然哲学的地位。这些哲学家所关注的主要伦理论题有德性、幸福、德福关系、正义、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等。他们大多甚至全都认为,人应当重视德性的修养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人性的完善和人生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感官享乐而是精神愉悦,道德与幸福是一致的,正义要求每个人,得其所应得,人应当节制欲望和控制激情,人在世上应当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在他们的伦理思想中,可以发现朴素的人道主义、内涵不同的温和个体主义、程度不等的节制主义、样式不一的精神至上主义等普遍倾向。这些哲学家所关注的主要政治哲学论题有国家的起源、本质目的、功能,政体的类型及其理想,阶级或阶层的划分及其间关系,政治家的素质和品格等。他们大多或全都认为,国家是民众出于某一或某些意图而结成的,国家以俘护民众的共同利益为己任,政体可以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类(其中每一类都有其变种),国家成员可以被分为多个阶级或阶层,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乃至拥有不同的人格地位,政治家应当是明智的和公正的。在他们的政治哲学思想中,可以发现目的不同的民本主义、强度不等的等级观念、立场不一的精英意识等共同特征。转向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而非仅仅是苏格拉底想如此便如此。他只是民众满足其深层精神需要和哲学实现其内在发展要求的一个出色的媒介或载体而已。分析起来,这次转向有其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有其社会动力和学术动力。其中最直接的因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学术动力。西方哲学第一次大转向的现实基础是希腊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已发展到较高程度。大约前9世纪,希腊人进入城邦社会。至前5世纪,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道德生活和政治事务)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就当时的世界状况而言,可以说是最高的程度。这种发展的根本表征是:希腊人就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应当修养的德性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如道德原则方面的人道主义、温和个体主义、节制主义、精神至上主义,德性方面的明智、勇敢、节制、公正(合称四主德);希腊人创立了比较稳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如梭伦(,约前638一前559)变法和伯里克利(s,约前495一前429)改革所确立的雅典政法制度。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定程度的发达为思想家们从哲学高度探究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提供了现实的依据。西方哲学第一次大转向的理论基础是早期希腊诗人们和哲人们对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的探究已积累了较长时间。尽管在苏格拉底以前实践哲学不受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希腊人根本没有思考过实践哲学问题。实际上,希腊文明早期的诗人们和哲人们对若干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做过或多或少的、或深或浅的探讨。如在荷马(生卒年不详,生存于前9-前8世纪)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在赫西俄德(生卒年不详,生存于前8世纪)的叙事诗工作与时日和神谱中,在伊索(生卒年不详,生存于前6世纪)的寓言中,在索伦萨福(,生卒年不详,生存于前7一前6世纪)、希摩尼德斯(约前556一前467)、品达罗斯(约前518一前438)等的抒情诗中,在埃斯库罗斯(s,约前525一前456)、索福克勒斯(s,约前 496一前406)、欧里庇德斯(s,约前400前406)等的悲剧和阿里斯托芬(As,约446一前 385)的喜剧中,不少伦理观念(特别是希腊人共同推崇的德性观念和普遍奉行的行为准则)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在毕达戈拉派那里,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在某些智者派哲学家特别是在普罗泰戈拉那里,很多伦理观念或学说和少数政治哲学观念或学说得到阐述,有时还是较深入的阐述。这些观念和学说,尽管不系统且往往不深人,但毕竟为苏格拉底以来的希腊哲学家们从事伦理学的和政治哲学的探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西方哲学第一次大转向的社会动力是文明趋近成熟的希腊人希望有系统的哲学理论指导其社会实践。当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民众必定萌生创立哲学的要求。而当一个有哲学的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民众必定要求有系统的哲学理论指导其实践活动。前5世纪的希腊人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社会实践(特别是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因此他们必定呼唤系统的实践哲学理论出场。这种内心的呼唤,成为了希腊文明中期实践哲学崛起的巨大的社会动因。而此时的哲学家们,以苏格拉底为起始,响应民众热切的呼唤,致力于创立各自的实践哲学体系。西方哲学第一次大转向的学术动力是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哲学必然向哲学家们提出深入系统地认识人本身的要求。当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哲学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为了它自身进一步的发展,它必定向哲学家们提出由物及人、由外向内、深入系统地认识人本身的要求。希腊哲学演进到前5世纪,达到了其初步成熟期一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成熟的哲学,它当然会要求哲学家们关注人本身,而首先是关注人的社会行为,特别是其道德行为和政治行为。这种内在地要求,成为了希腊文明中期实践哲学兴盛的直接的学术助力。苏格拉底所发出的“认识你自己”的倡议(据说这原本是德尔斐神庙中的一句铭柱箴言),只不过是当时的希腊哲学的内在要求的表达,是当时的希腊哲学的觉醒了的自我意识的呼声。二、第二次转向知识学的繁盛以F培根(Francis Bacon,l 5611 626)和R笛卡尔(Ren6 Descartes,15961650)的哲学为界,西方近代哲学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向。这是西方哲学的第二次大转向。它可以被称为从以形上学为中心向知识学超出形上学转变,简称为知识学转向。这次转向比第一次转向更受哲学史家们青睐。转向前F培根和R笛卡尔以前的西方哲学无疑是以形上学为中心的,伦理学、自然哲学、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亦在其中占有不同程度的重要位置,但知识学在其中的地位是非常低微的。尽管不少哲学家或哲学派别,如恩培多克勒、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苏格拉底、德摩克利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斯多亚派、伊壁鸠鲁派、皮罗派、西塞罗、普洛丁、A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_430)、Th阿奎那、R培根(Roger Bacon,约1214-1292)、J司各托(Johannes Duns Scotus,约12651308)、W奥卡姆(Guillelmus William de Ockham,约1290l-1349)、M蒙泰涅(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N库萨(Nicolaus de Cusanus,14011464)、G布鲁诺(GiordanoBruno,:1548-1600)等,或多或少思考过一些知识学问题,如认识的根源、认识的类别或层次、认识能力、认识过程、感觉与理智的关系、理智与信仰的关系、真理的标准、所谓神学真理与哲学真理或科学真理的关系等。他们就这些论题阐发了一批在西方哲学史中值得注意的观念或学说,如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所包含的相对主义,高尔吉亚的“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所包含的不可知论,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说。德摩克利特的影像说,柏拉图的两类四级知识说(两类:意见和知识,四级:感觉、幻觉、数学、辩证法)或关于理念与认识关系的洞穴之喻和回忆说,亚里斯多德的关于认识根源的白板之喻和关于认识方式的蜡块之喻,斯多亚派的真理标准论中的符合说,伊壁鸠鲁派的感觉无误说,皮罗派的对立判断可以并存和悬置一切判断等观念所显露出来的彻底怀疑主义和极端相对主义,西塞罗的真理标准论中的清晰观念说,普洛丁的心灵之眼说,A奥古斯丁的内外感觉说和关于神启与认识关系的光照之喻,Th阿奎那的触觉中心论和双重真理说,R培根的真理四障碍说和实验科学论,J司各托的演绎知识与归纳知识之分,W奥卡姆的关于认识原则的剃刀之喻和证据知识与自明知识之分,M蒙泰涅的怀疑增进知识和知识变动不居等观念所显示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N库萨的有学问无知说和四级认识能力说(感觉和想象、知性、理性、直觉),G布鲁诺的三级认识能力说(感觉、理性、智慧),等等,但是近代以前没有一部真正的知识学专著,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学体系。知识学甚至没有被近代以前的哲学家们视为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几乎都是顺带论及知识学问题的。在某些哲学家或哲学派别(如斯多亚派、伊壁鸠鲁派)那里,知识学甚至没有独立的地位,而隶属于逻辑学。概述这次转向:作为近代哲学的创始人,F培根和R笛卡尔的哲学兴趣明显不同于中世纪神学哲学家们。他们重点关注的不再是神学哲学中那些广泛被探讨和被争论的问题,如上帝的存在和属性、上帝,世界的关系、上帝与人类的关系、神学与哲学的关系、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理智与信仰先后之争、自由意志论与上帝决定论之争、教权与王权高低之争及若干教义(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原罪、赎救、末日审判、千年王国),等等,而是本己哲学问题特别是知识学问题,如知识的根源、知识的范围或限度、知识的类别或层次、获取知识的方法、妨碍认识的原因、对待既有学说的态度、检验真理的标准等。F培根对以往的哲学体系都不满意,认为它们不是独断诡辩的就是狭隘经验的或是宗教迷信的。(参见F墙根新工具,许宝马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435页)他称它们为“剧场假相”:剧场假相是由各式各样的哲学教条及一些错误的论证法则移植到人心中的,一切公认的哲学体系都只不过是舞台戏剧,表演着人们依照虚构布景的样式创造出来的世界,这样的戏剧不仅包括古代的和时兴的各种哲学体系,而且包括以后还会出现的基于同类脚本和同样的造作方式排演出来的更多的哲学体系。(参见上书,第21页)他以发明一种不同于亚里斯多德的演绎逻辑的“新工具”(Novum Organum)即科学归纳法(他本人称之为“真正归纳法)以促成学术的复兴为自己的毕生使命,他的两部重要著作(新工具、学术的进步)就属于这一伟大的复兴计划的一部分他打算撰写一套总题为“伟大的复兴的六卷本丛书,惜仅完成其中前二卷。在他的全部哲学理论中,知识学方面的思想占大部分,其著名哲学学说大多属于知识学。R笛卡尔:像F培根一样,R笛卡尔对以往的哲学理论特别是神学哲学理论也抱有深刻的怀疑。在开始建构他自己的哲学体系之前,他要运用普遍怀疑法对以往的一切观念和学说进行审查和清理,以便为哲学找到一个稳当的地基。据他自述:我要小心谨慎地避免一切轻率判断和先入之见,除非那些清晰明白地呈现在我心中、使我明确认识到从而不容我怀疑的东西,我决不认定任何东西是真实的;但我如此普遍地怀疑,不同于不信一切的绝对怀疑论者为怀疑而怀疑,我的目的是挖掉沙子和浮土,找出岩石和硬地,清除一切虚妄的成见定论,为建构新哲学体系确立坚实可靠的基础。(参见R笛卡尔方法谈(法文本)载于方法谈大气屈光学几何学,巴黎:阿尔特姆法亚尔出版社,1987年,第2l,29页;并参见谈书中译本(名为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623页。)他所找到的哲学的逻辑起点就是“我疑我思故我在”(Dubif0cogito,ergo sum、)。据他自述:我发现“我思故我在”(jepense,donc ie suis)这条真理是如此确实可靠以致怀疑派的一切最狂妄的假设都不能使之动摇,所以我愿意毫不犹豫地接受它为我所寻求的那种哲学的第一原理;我可以设想我自己没有形体,可以设想没有我所处的世界和场所,却不可以设想我不存在,恰恰相反,正是依据我想怀疑其他事物的实在性这一点,可以十分明显地和确定地推论出我存在,另一方面,只要我停止思考,尽管我想象过的其他一切事物都是真实的,我也没有理由相信我存在过。(参见上书,第32页;并参见该书中译本,第2728页)这与神学哲学以上帝为绝对无疑的逻辑起点是截然不同的。尽管知识学方面的思想在他的全部哲学理论中所占比重不是最大的,但其著名哲学学说中多半属于知识学。对F培根和R笛卡尔的评价:F培根和R笛卡尔被哲学史家们公认为近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前者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后者是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近代以前的西方哲学中虽然不乏知识学思想,在某些哲学家或哲学派别(如智者派、皮浪派)那里,知识学思想甚至占有主导地位,但总体看来,知识学尚未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分支。转向后知识学在大多数近代哲学家韵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惟一主导地位,尽管他们中有些可能称其他哲学分支(如形上学或伦理学)为最重要的哲学部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派系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就是以知识学中关于知识的根源、限度和标准的两种思潮来命名的。知识学在近代的兴盛既可以通过哲学家们的主要著作得到佐证,也可以通过他们的特色学说得到印证。在大多数近代哲学家的代表作中,都有知识学专著或主要属于知识学的著作。例如,F培根的新工具 (1620),R笛卡尔的方法谈(1637),B斯宾诺莎(BaruchBenedictusde Spinoza,16321677)的理智改进论(1 661-1 662),J洛克(John Locke1632J1704)的人类理智论(1690)它是一部代表近代经验主义哲学的知识学专著,G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Yon Leibniz,1 64617 1 6)的针对J洛克的人类理智论写成的人类理智新论(1704)它是一部代表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知识学专著,G贝克莱(George Berkelev,1 6851753)的视觉新论(1709)和人类知识原理论(1710),D休姆(David Hume,171 11776)的人性论(17391740)第一卷“论理智”和据此改写而成的人类理智探究(1748),D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的对自然的解释(1754),E孔狄亚克(Etienne Bonnot de Contillac,17151780)的论人类知识的起源(1746)和论感觉(1754),I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它以考察数学的、科学的和形上学的知识是否和如何可能为主旨,J费希特(JOM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1794)J费希特的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名称的“知识学”(Wissenschaftslehre,译为“知识论”更确切)与作为哲学分支之一的知识学并不同一,尽管他说过其知识学体系以探究知识的一般发生(包括知识发生的方式和条件、知识的要素及其关系等)为要务,A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的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813)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E马赫(Emst Mauch,18381916)感觉的分析(188s)和认识与谬误(1905),H柯亨的康德的经验理论(1 87 1)和纯粹认识的逻辑(1902),E哈特曼(Eduardvon Hart mann,l 842一l 906)的知识学的基本问题(1890), R阿芬那留斯(Richard A venarius,1 8431 896)的纯粹理性批判(1 8881 890),H李凯尔特的认识的对象(1892),等等。其中,F培根的新工具、J洛克的人类理智论G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新论、D休姆的人性论、G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论、E孔狄亚克的论人类知识的起源、I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J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E马赫感觉的分析、R阿芬那留斯纯粹经验批判等更是各该哲学家最重要的代表作。伏尔泰(VoltaireFrancois M arie Arouet,1 6941 778)、J拉梅特利、C爱尔维修(Claude Adrien Helv6tius,1 7 1 51 77 1)、P一H霍尔巴劾(PaulHeinrich Dietrich dHolbach,1 723一l 789)等1 8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F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1 834)、G黑格尔、F谢林、J赫尔巴特、L费尔巴哈、R洛采(Rudolf Hermann Lotze,1 8 1 71 88 1)、W文德尔班等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JS密尔(John StuarlMill,1806一1873)、H斯宾塞(Herbert Spenter,1820-1903)、Th格林(Thomas Hill Green,1 8361 882)、F布拉德雷(Frmacis Herbert Bradley,1 846-1 924)等1 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虽然没有知识学专著,但在各自的哲学著作中都专辟章节考察过某些知识学论题。在近代西方哲学中,许多特色学说属于知识学或与知识学密切相关。例如F培根的知识即力量、四假相说(种族的、洞穴的、市场的、剧场的假相)、科学归纳法中的三表法(本质和存在表、类似情形下的缺乏表、程度或比较表)、关于认识方式的蚂蚁蜘蛛蜜蜂之喻,R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原则、我思故我在、天赋观念说、真理标准论中的清晰明白说,Th霍布斯(Thomas Hobbes,l 588一l679)的推理即概念计算,B斯冥诺莎的二类知识说(感觉和想象的、理智的、直觉的知识)、真理标准论中的内外标志说,J洛克的关于认识镩源的白板之喻、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说、三级知识说(感觉的论证的和直觉的知识),G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关于天赋知识潜能的大理石纹路之喻、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说,G-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对象与感觉同一,D休姆的简单知觉和复杂知觉说、印象与观念对应、经验推论和抽象推论说、因果律出于习惯性联想,E孔狄亚克的感性观念和理性观念说,J拉梅特利的关于感官与外物关系的琴弦琴键之喻、关于感性认识过程的幻灯之喻,C爱尔维修的判断即感觉,D狄德罗的关于感性认识方式的蛛网之喻、认识自然三法(观察、思考、实验),P一H霍尔巴赫的感觉是真理的工具,I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之分、先验综合判断说、先验感性(直观)形式说、先验知性(逻辑)范畴说、先验图式说,J费希特的自我设立自我、自我设立非我、自我与非我统一,F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循环说,G黑格尔的三段式辩证法(正反合)、思维与存在同一、消极理性和积极理性说、真理过程说,F谢林的纯粹自我意识发展四阶段说(感觉、创造性直观、反思、绝对意识活动),J赫尔巴特的无意识说,A叔本华的世界是认识者的表象、知识是意志的高级客观化、充足理由律四重根据说(关于直观经验表象的物理根据、关于抽象概念韵逻辑根据、关于纯粹时空直观的数学根据、关于意志主体的伦理根据),L费尔巴哈的主客体统一说、真理标准论中的实践说,JS密尔的因果联系五判定法(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H斯宾塞的认识即分类、三级知识说(最低级知识、科学知识、哲学知识),Th格林的自我意识综合说,E马赫的物即感觉复合、经验要素说、思维经济原则,H柯亨的物自体表示认识的极限,R网芬那留斯的经验依附系列和独立系列说、原则同格说,F布拉德雷的三类经验说(直接经验、相对经验、绝对经验)、直觉是自尽的思维,W文德尔班的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之分,H.李凯尔特的普遍化方法和个别化方法、三个世界说(事实世界、价值世界、内在意义世界),等等。近代哲学家们所关注的主要知识学论题有:认识的根源,认识的范围或限度,认识的类别或层次,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能力,认识方式,认识过程,认识规律,各种认知要素(感觉、理智、直觉)之间的关系,各类认识(感性的、理性的、直觉的认识)之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物资储备管理面试技巧及常见问题解答
- 江汉大学《摄影技术基础与应用》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招聘与人才测评上》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务员面试技巧与预测题解析
- 2025年初级工程师编程技能自测题
-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行政人事经理竞聘笔试预测题及备考策略详解
-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研究进展》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炼油装置操作工初级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初识金融投资基础教程及模拟题解答
- 普通地质学完整版课件
- 电梯维护保养管理制度
-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详细版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
- 国际体育赛事转播协议
- 当代青年价值观与思想道德建设
- 村人大代表小组工作总结模版
- 头发头皮的养护培训课件
- 《牛羊病防治》课程标准
-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与优化
- 疯狂动物城完
- 九年级物理第21章《信息的传递》全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