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代词本讲介绍了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其中,前三种是古代和现代都在使用的代词,后两种则是古代汉语所特有的。要求通过学习,能够全面了解古代汉语代词的基本情况,能在具体文句中辨认代词,能够解释该代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做到准确地今译。学习时,还应注意代词在宾语前置句中的用法。一、 疑问代词1、 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 “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 “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如以下例句: “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 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 “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 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2、 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胡为”即“为什么” 。 “奚以知其然也?”“奚”和介词“以”结合后充当状语,意思是“凭什么”。 3、 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沛公安在?”“安”充当“在”的前置宾语。“安在”即“在哪里”。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充当“在”的前置宾语,“恶在”即“在哪里”,这句意思是,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且焉置土石?”“焉置”即“安放在哪里”。 二、 指示代词1、 “之”、“兹”、“其”特指或泛指代词“其”是特指代词,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指代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一般可译为“那”。由于例子常见,此处不赘举。“其”在句中只能作定语。代词“其”只能作定语。 “其”后面常跟着动词谓语,从形式上来看,此时的“其”很像是主语。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 但是此时的“其”仍然为定语。它的作用相当于:名词+“之”。再连同后面的动词,就构成:“其”(主语+“之”)+谓语。如“其负大舟”就相当于“水之负大舟”,“其入”就相当于“师之入”。都相当于用连词“之”连接主谓语后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名词性词组。在单句中充当一个句成分(主语或宾语)。此时“其”仍然是定语。 有时“其”出现在句首,容易被误解成主语。这时对“其”的词性更要细心辨析。如: “其是之谓乎?”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这两句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上句表推测语气,下句表反问语气。都不是代词,因此也就更不可能是主语。 “之”,表泛指,可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可以译为“这”。“之二虫,又何知?”“之”为定语。 “姜氏欲之,焉避害?”“之”为宾语,意思是,姜氏想要这样。 “兹”,表泛指,多作宾语。“念兹在兹。”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 但是“兹”在古书中出现的频率远不如其他代词多。 2、“此”、“是”、“斯”近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此天子气也。”“此”做主语。 “仁者固如此乎?”“此”做宾语。 “是乃仁术也”“是”做主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是”做宾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斯”做定语。 “此”、“是”还可作判断句的谓语。“可为流涕者,此也。”可以为了它掉眼泪的,是这个啊。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武王就是这样的。 3、“彼”、“夫”远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彼”,指代性强,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彼”做主语。 “由此及彼。”“彼”做宾语。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彼”做定语。 “夫”,指示性较弱,以做定语为多。“夫晋何厌之有?”那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那颛臾国,从前周已故的天子把它任命为东蒙山的主祭。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讨厌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它却又一定为得到它而制造说辞的态度。 位于句首的“夫”后来虚化为句首语气词,主要起提起话题的作用,表示要发议论。要注意辨别“夫”的这两种用法的区别。做句首语气词的“夫”的用例如: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夫战。勇气也。” “夫大国,难测也。” 对比前面所举“夫”做代词的用例: “夫晋何厌之有?”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区别的办法。大致如下: 首先,做代词的“夫”主要充当定语,因此它的后面一般应该是受定语修饰的名词性词语。三句都是这样。而语气词“夫”后面未必是名词性词语。如句“夫”后面就不是名词性词语。 其次,语气词“夫”一定位于句首,如都是。而代词“夫”不一定要位于句首。如的“夫”就位于句中。 根据以上两点,可以把相当一部分“夫”的用法区分开来。即,不在句首的“夫”肯定不是语气词,如;后面是非名词性词语的“夫”一般是语气词,如。 对于既位于句首,后面又是名词性词语的“夫”,则只能根据文意来加以辨别。辨别的依据是:代词“夫”具有特指的意味,它的后面一般是个别的、特定的对象;语气词“夫”由于是发议论,所以它所针对的往往是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如都是“夫”既在句首,后面又是名词性词语的情况。但是的“夫”后面的名词都指代特定的个别的对象,而则带有“凡是战争”、“凡是大国”的意味,即针对普遍的问题发议论。所以句的“夫”为代词,而句的“夫”为语气词。 4、“尔”、“若”、“然”相当于“如此”、“像这(那)样”。“尔”主要作宾语和定语,“若”只作定语,“然”多作谓语。公与为尔也。公与为尔奈何?公与议尔也。(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公参与做这样的事。公参与做这样的事怎么做?公参与议论这样的事。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孔子说:真是君子啊,这样的人!真是崇尚德行啊,这样的人! “河东凶亦然。”河东闹饥荒我也是这样做。 三、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另外,“朕”在先秦也可以用作一般人的自称。例如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朕”指屈原自己。可见可以用作一般人的自称。 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注意古代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往往用于对对方不需要讲礼貌的情况(如上对下、尊对卑、长对幼等),以及说话的双方关系亲昵到了不拘泥礼节的场合。试看以下例子可以体会出这一点来。 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这是孔子向他的弟子说的话。是长者对少者说话,因此用第二人称代词。 。 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这是楚汉相争时,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抓来威胁要杀死他,刘邦对项羽说的话。由于是敌对双方,所以刘邦在这里用第二人称代词称呼对方。 。 史记陈涉世家:“若为庸耕,何富贵也?”说话的双方都是被雇佣来耕地的农民,彼此身份一样,不需要拘泥于礼节,所以用第二人称代词相称。 。古代汉语里对人讲究礼节的时候一般以尊称相称。用第二人称代词称谓对方多少带有不礼貌的意味。这是在读古书时需要悉心体会的。 第三人称代词: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兼职。“彼”用于第三人称仍带有指示性,并有轻蔑的意味。“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其”在谓词性成分前仍是作定语。例如“彼可取而代也。”“彼”做主语,指代秦始皇,带有轻蔑的意味,大致相当于“那家伙”的意思。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其”指代丈人,做定语。“其子”即“他的儿子”。 。“其父信之。”“之”指代儿子,做宾语。”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其往”相当于“曹商之往”,“其”虽然用在动词“往”的前面,但仍然是做定语。 。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分别,同一个词既可以用于单数,又可用于复数。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等名词,意思是“这辈人”、“这类人”,并不是表示复数的词尾。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我”指代刘邦以及他所率领的人,相当于“我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盍各言尔志?”“尔”在这里明显指孔子的四个弟子,所以应当译为“你们”。 “燕军夜大惊。五千人因衔枚击之。”“之”在这里指代燕军。相当于“他们”。 从上例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分别。遇到人称代词,需要根据上下文判断其究竟表示的是单数还是复数。至于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等名词,意思是“这辈人”、“这类人”,并不是表示复数的词尾。这里不赘例。 四、 无定代词“或”肯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例如“或问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或”在此指人,相当于“有的人”。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或”在此指物,相当于“有的”。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什么(事情、东西)”。例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莫”指物,相当于“没有什么(行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莫”指代人,后句意思是,当时的人没有谁赞同他的说法。 “莫”在先秦古文中一般都是无定代词。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现代还时有这样的用法。五、 辅助性代词1、“所”,加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所”字结构可以分成三类:(1)、“所”+动词意义相当于动词的宾语。例如“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所欲”,即想要的东西。“所恶”,即厌恶的东西。 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的后面,则活用为动词,这时的意义也相当于动词。如: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所贵”、“所贱”、“所卑”、“所尊”,都是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所”字结构指代动词的宾语。 (2)、“所”+介词+谓词性成分意义相当于介词的宾语,表示工具、处所、原因等。例如“是吾剑之所从坠。”“所从坠”,即坠落下去的地方。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所以持国”,指保卫国家的手段、方法。 “是乱之所由作也。”“所由作”,指内乱发生的原因。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所与饮食者”,即和他一起吃饭喝酒的人,“所与”指代动作行为的相关者。 (3)、“所”+(介词)+谓词性成分这类“所”字结构可视为介词省略。表达的语义相当于被省略的介词的宾语。例如“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所生”相当于“所(以)生”,指代生的地方。 “诺,恣君之所使之。”“所使之”相当于“所(以)使之”,指使用他的方法。 2、“者”,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者”字结构可有两类:(1)、谓词性成分(动词、形容词、数词)+“者”“者”使谓词性成分名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临时用地补偿合同范本
- 金属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建筑工程方案
- 高端化学试剂和助剂生产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120万千瓦光伏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 法基础试题及答案搜狐
- 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扩容提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物流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 天然气管网互通改造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电商平台商家信用贷款合同续签及信用评估协议
- 创意离婚协议书范本:共同财产创意管理方案
- 记叙人称及叙述视角课件-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 殡葬业务科管理制度
- JG/T 404-2013空气过滤器用滤料
- 大米委托加工合同范本
- 学校物品捐赠协议书
- 2025-2030国内地热能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财务报表分析课件》
- 《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课件
- 超市售后服务管理制度
- 贵州省考试院2025年4月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
- 钢筋修复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