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古学概论(仅供参考 建议与ppt配合使用)Chapter 1 Whats Archaeology考古学: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学科性质:人文科学。特点:独特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手段对象、手段不断发展。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依托。内容、方法多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区别于文献。客观、确凿。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阐明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研究对象: 考古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人类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凡是能够说明和复原古代社会的材料对于考古学来说都是有用的,自然也就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予以适当分类:实物资料(遗存)遗存(名、3举):包括遗迹、遗物和自然遗存。遗迹: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遗留固定而不可移动的遗存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宫殿、寺庙、作坊、窖藏、洞穴、城堡、矿坑、灰坑等。遗物:形体较小而可以移动的遗存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品、礼器、装饰艺术品、货币、铭刻、文书、人类化石、骨骸等。自然遗存: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能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农作物、家畜、采集和渔猎的对象及矿石、玉石、动植物遗存等。以研究时间分1、史前考古历史考古:以文字的发明为界限。 共性:都以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 差异性:遗迹遗物的性质不同,研究方法有异。 史前考古要充分与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相结合;历史考古则必须与历史文献相配合,同时依靠古文字学、铭刻学、古钱学和古建筑学等分支。从断代来看,史前考古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技术;历史学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研究。2、史前考古原史考古历史考古(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自然科学(地质学 生物学 地理学、气象学 化学、物理学 数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主要是协助研究遗址所在地区的地史和天然资源,从各个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 生物学和体质人类主要用以鉴定发掘出土的植物遗存、动物和人类的骨骼,并判定他们的年代。 物理学和化学则应用于对遗迹的勘探,对遗物成分和性质的分析,并测定他们的年代。2、 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 民族学 民俗学 人类学 语言学 古文字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等,都分别就遗址和遗物所提供的有关各该学科的资料进行研究和解释。 美术史学和建筑史学主要是研究发掘出来的美术品和各种建筑物遗存,就其样式、风格、年代、建筑技术以及保存方面的问题,做出判断和说明。 历史学除了为发掘出来的种种遗迹和遗物提供文献上的解释并帮助判断他们的年代以外,还广泛的就古代的政治组织、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以及涉及精神文化方面的各种问题提供文献上的资料,做出详细的说明,以补考古学在这些方面的欠缺和不足。3、 工程技术科学(建筑学 土木工程学 冶金 陶瓷、纺织、造船等):工程技术科学方面,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应用于对遗址的发掘、测量、制图,对发掘出来的遗迹进行复原或现场保护。 采矿冶金、陶瓷和染织学应用于对工场址、矿址、窑址等遗迹的考察,对铜器、铁器、陶瓷器、玻璃器、纺织品等遗物的分析和研究。 造船学应用于对发掘出的造船工场址和船舶的遗物进行考察和研究。Chapter 2 The History of Archaeology考古学诞生的历史背景:1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对古典时期的语文和美术史的研究,从而掀起了一个搜求古希腊、罗马雕刻、美术品的热潮,这一热潮不久之后又逐步扩大到对近东地区的巴勒斯坦、埃及、古巴比伦等地的更为古老的古迹和古物的寻访和搜集。2 在西欧和北欧,法兰西、英吉利、德意志、瑞典、丹麦等许多资本主义的民族国家相继成立。这些国家没有像希腊、罗马那样古老的历史文献。他们企图凭借先民遗留下来的古迹古物,宣扬古代历史,以增进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3 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发展,推翻了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神话,尤其是到了19世纪中叶, 达尔文(1809-1882)的物种起源、莱尔(1797-1975)的从地质证据来证明人类的古老、赫胥黎的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出版使人们懂得人类的出现至少在数十万年之前,并认识到人类是从猿类演化而来的。激发了人们探索自身起源和发展的兴趣,于是,史前考古学产生了。它以进化论的理论为指导,按照近代自然科学的传统,以严格的科学方法从事研究,使作为科学的近代考古学从此得以成立。考古发展过程(5个)1萌芽期:17601840 1、寻访搜求古迹、古物,以攫取古物为目的的发掘成风。2、开始利用古物研究历史。 2形成期:18401867 1、C. J. 汤姆逊“三期论”的提出: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2、远古人类的存在得到证实/旧石器的发现和证实。3、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生及影响。“三期论”、“进化论”和“人类的古老性”这三个至为重要的概念为研究过去并提出理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框架,也奠定了考古学诞生的基础。3成熟期:18671918 1、类型学的发展和史前考古学的系统化。2、发掘方法的科学化。3、欧洲、北非、希腊和近东地区的重要新发现及考古发掘向美洲和东亚的扩展。4发展期:19181950 1、更多的考古新发。2、理论方法的发展和提高。3、调查发掘工作更加科学化。4、自然科学和技术广泛应用。5、考古工作在地域上的进一步扩大,成为世界范围的考古学5继续发展期:1950至今 (详细知道)1 理论方面的发展:二战后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思想,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方法从事考古学研究,这在世界考古学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忽视精神生活及社会关系状况等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948年,美国的瓦特泰勒博士论文考古学的研究向传统的考古学提出了挑战,反对过分注重人工制品而不讨论非物质方面的内容,主张考古学的研究是一种行为科学,应该重视人工制品反映的人们的行为及文化。 196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以芝加哥大学路易斯宾福德为首的“新考古学派”,也称为“过程考古学”,提出“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强调考古学要从历史学的阴影中走出来,注重研究人类活动的行为和过程,主张考古学的目标就是人类学的目的,即“试图说明和阐释整个时空内的人类生存之物质及文化上的异同现象”,并运用系统论、生态学、环境考古等方法,试图揭示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化系统的图画”。一门研究文化过程的科学,目的在于探求“文化动力学”的规律。新考古学在中国自1980年代初经一些年轻考古工作者的介绍到中国之后,立即引些包括国内著名考古学家在内的不少学者的热烈争论。2 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应用方面的发展:技术对考古学的影响很大。如绝对年代的测定、探测、水下考古、航空考古以及各种物理化学(钾氩法、热释光法、古地磁法、X射线荧光分析法、电子探针法、中子活化法)等分析测试手段,大大提高了考古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碳14测年为革命性的影响。 张光直谓当今考古学: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技术国际化。3 考古学研究范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这一时期内,随着考古调查发掘工作的广泛开展,新的发现不断增多,加上自然科学方法在年代学上的进一步应用,史前考古学的年代上限大大向上推进了。1960年,肯尼亚学者利基在肯尼亚奥杜韦发现能人化石和砾石器,距今377359年,从而提早了人类及其文化的历史;小利基和其母M.利基在肯尼亚又发现了更多的南方古猿化石,距今250万年,引起考古学界的极大重视。中国,除了周口店北京人50万年;又发现蓝田人(公王岭8575万年;陈家窝6560万年);元谋人170万年;安徽繁昌县人字洞240200万年。 前一时期,考古学已形成世界性的考古学。二战以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获得独立,他们为发扬本国的学术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都重视考古工作的开展,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从而使考古学的世界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金石学(名):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前身,近似于欧洲的铭刻学。它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希图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形成于北宋时期,曾巩的金石录最早使用“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王昶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命名。 考古图(名):是中文“考古”最早出现的地方。刊行于哲宗元祐七年1092,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而又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吕大临著。书中著录了当时宫廷及私人收藏的古代铜器和玉器,每器皆摹绘图形、款识,记录尺寸、容量和重量,并作一定的考证,其收藏处和出土地可考的也加以说明。新中国的考古成就(简答)1建立健全研究体制2考古学人才队伍的培养3大规模开展考古调查、发掘工作4建立中国考古学文化谱系中外著名考古学家 1、李济(1896-1979):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最早独立进行田野考古工作的学者。1926年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自行主持的考古发掘。李济重视田野调查发掘,注意发现和培养田野考古人才,造就了中国第一批田野工作水平较高的考古学家。李济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以殷墟发掘资料为中心,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其中花费精力最大的是对殷墟陶器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2、 梁思永(1904-1954):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的次子。先后主持和参加的重要发掘有:新石器时代的昂昂溪遗址、城子崖遗址和两城镇遗址,安阳殷墟和侯家庄上网陵区,以及后岗遗址等。1949年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梁思永在学术上的重要成就是:通过后岗遗址的发掘,第一次从地层学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相对关系,解决了中国考古学上的这一关键性问题。他最早对龙山文化作综合性论述,通过对龙山文化的面貌和特征的初步概况,预见到该文化能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型,并探讨了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密切关系。1930年用英文发表的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一文,是中国国内对仰韶文化认真进行比较研究的第一篇论著。3、 苏秉琦(1909-1997):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河北高阳县人。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52年主持创办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为办好北大考古专业,培育考古人才,充实全国各地的考古队伍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发表的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考古类型学的新课题等学术论文,就考古学文化的渊源、特征、发展途径等问题做了分析,对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区域分布的格局、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创建,并对此赋予研究方法的意义,在考古学界有广泛影响。 4、 裴文中(1904-1982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北京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河北滦县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后留学法国,师从法国考古学家步日耶学习旧石器时代考古。其主要著作有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周口店山顶洞之动物群、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等。 5、 莫尔蒂耶,G. De(18211898):法国考古学家。旧石器时代年表的创立人。莫尔蒂耶是达尔文主义者,早年学习过机械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1869年首次发表他的考古学年表,将法国旧石器文化从早到晚划分为舍利、阿舍利、莫斯特、梭鲁特、马格德林5期。后经法国考古学家步日耶等的调查研究,在莫斯特期和梭鲁特期之间又增加了奥瑞纳期,从而完备了这个成为世界旧石器时代分期标准的法国旧石器时代年表。著有根据人类文化而作的洞穴分类、人类的起源和远古等。6、 皮特-里弗斯,A.H.L.-F.(1827-1900):当时英国造诣最高的考古学者,获得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学衔,被誉为“英国考古学之父”。从军队退役后,开始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在威尔特郡进行有关史前时期、罗马和撒克逊历史古迹的发掘研究。在鲁斯莫尔周围发掘出许多珍贵文物,并在当地建立博物馆。由于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对出土物精心处理,许多遗存得以妥善地保存。在伍德卡特等处,便揭露出完整的聚落、墓地和大量的文化遗物。他采用社会学来研究考古资料,并强调一般文化遗物的学术意义和教育价值。著有发掘报告五卷本(18831903)。7、 柴尔德,V.G.(1892-1957):英籍考古学家。以欧洲和近东史前考古学的综合研究著称。毕业于悉尼大学和牛津大学,曾在爱丁堡大学担任史前考古学教授。1940年,为不列颠学院的院士,担任马克思主义杂志现代季刊编辑。后被选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通讯院士。柴尔德曾领导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各地,特别是苏格兰奥克尼群岛的斯卡拉布雷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他还到北非的埃及,西亚的伊拉克、土耳其,以及苏联、东欧和印度,参观博物馆和考古发掘现场,获取丰富一手材料。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加上综合研究概括能力,在考古学和考古材料研究古代史方面著有: 史前时代的多瑙河、青铜时代、苏格兰史前史、不列颠岛上的史前社会、欧洲的史前移民、欧洲文明的黎明、古代东方史的新发现。人类创造了自己工具的故事。在考古学理论问题的研究方面,著有社会演化。 Chapter 3 The Materials of Archaeology考古材料的形成(简):涉及埋藏物的埋藏方式和埋藏后的情况,形成过程分为文化形成过程和自然形成过程,或称为文化改变和自然改变。文化改变涉及人类在制造或使用工具、兴建或废弃建筑、耕地时等的有意识或偶然行为。自然改变指制约考古材料埋藏或存留的自然事件。如火山灰从天而降,瞬间掩埋了庞贝古城;风沙、流水、动物啃咬等。l 文化形成过程: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考古材料。 文化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反映遗物或遗址形成之前最初的人类行为和活动;一类是发生在埋藏之后的人类活动影响。注意:大多数遗址的形成都经过使用、埋藏重新使用等多次反复的一系列过程,因此上述的简单分类在实践中不易操作。l 自然形成过程:自然如何影响考古材料。 考古材料本身 导致腐烂和促进保存的自然过程实际上,任何考古材料在适宜的条件下都能保存下来。但一般情况下,无机物质比有机物质更易于保存。考古资料的特性(简):1、整体残余性、局部完整性:复原研究为考古学研究的基本环节之一。2、发现的递增、留存的递减:随着时间推移,保存下来的遗物越来越少,而发现的则越来越多。3、保存状况:局部紊乱、整体有序4、遗存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可以进行类型学、艺术史等方面的研究。5、实物留存:可以进行分析测定,不断产生新的信息资料的物质性:大小、色泽、轻重、软硬、构成元素、机械性能等可通过实验、理化手段分析、模拟、证明。考古学资料将随技术发展不断有新信息被提取。考古资料的保护(论):政策:“两重两利”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文物保护有利,又对基本建设有利。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加强利用,严格管理。机构:国务院国家文物局,地方各级文物局、文物保护研究所等。法律:文物保护法社会:公众考古学科技:文物保存学破坏越来越严重,文物保护要求越来越高。Chapter 4 Something About the Investigation of Archaeology考古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位置、范围与面积、堆积状况、年代与文化面貌、环境、保存现状等。测量遗址的地理坐标,并标注在地图上。遗址范围与面积依据已暴露文化堆积位置,并参照地表散见遗物的分布范围确定,必要时适当辅以勘探手段。遗址的文化堆积状况包括埋藏深度、堆积层次和厚度、暴露的遗迹遗物等。可通过直接观察堆积断面,并综合各观察点的情况进行整体推断,必要时可进行勘探。有选择地采集暴露在断面上的遗物和拣选地表散落的特征遗物,以了解遗址的年代、文化面貌等。调查遗址的现代和古代景观环境。评估遗址保存现状,提出文物保护建议。地层学:研究地壳表层成层岩石的学科。地层指地壳表层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在地表岩石露头中,层状岩石占有很高的比例。地层学研究的主要范围是地层层序的建立及其相互间时间关系的确定,即地层系统的建立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这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基础,所以地层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基础学科。许多重要矿层和有用岩石都直接属于地层的一部分,所以地层学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考古地层学是从地质学中首先产生的,后来把这一概念引进到考古学中来,并逐渐加以改造和完善,称为考古地层学,或考古层位学。它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论之一。进入20世纪以后,考古地层学逐渐得到普遍推广。它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论之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1、不同时期形成的文化层和遗址单位,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文化层下层早于上层,这是最基本的原理。2、 同一文化层和同层遗迹单位的形成和遗留方式不是水平的。 自然地面本身不平;人类活动复杂化,改造环境的能力增强,文化堆积的起伏就比较大;后期居住的人们,往往会破坏早期人类活动的文化层,早期文化层可能被削低、切割或整个被挖掉。3、次生堆积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会出现地层位移、断层、倒装现象。4、形成不同文化层的原因,关键在于堆积内容的变更;而文化层的堆积厚度,不是估计形成时间的尺度。5、遗迹本身形成的时间与遗迹内文化堆积形成的时间是不同的。遗迹形成的时间早于遗迹堆积的时间。房屋、窖穴、灰坑、水井废弃后,堆积形成。考古发掘的原则性要求:根据土质、土色、包含物以及其他相关现象区分堆积单位。根据平剖面结合的原则,完整把握遗迹单位的边界形态。根据地层学原理,依照堆积形成的相反顺序由晚到早发掘堆积单位。堆积单位是考古发掘的最小作业单位。发掘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堆积间的界面。较大或复杂的遗迹现象,应采取部分揭露的方法,如先发掘或。处理大面积层状堆积时,应控制各部分的发掘进度,保持一致。 要注意观察、分析和判断遗迹或遗物间的关系,注意控制和协调工作进度。人类活动迹象清楚的活动面是重要的遗迹现象,发掘中应尽量完整揭露,详细观察,多手段记录。发掘完毕后,无特殊原因探方(沟)必须回填,并注意生态环境保护。资料整理的内容和步骤:1.将实物资料进行清洗(需要仔细观察)。但有些不能清洗,如采样,某些陶器等有特殊用途,分析化学成分、残留物成分。2.将遗物进行分类(石器、骨器、木器、铜器、铁器、陶器等)。3.将遗物进行粘对、修复,并进行编号、挑选标本。4.对文物标本进行绘图,并制作标本卡以描述物品的各种信息;建立实物资料库。5.将考古发掘资料建成档案(电子档案、图片文字档案)、归档。6.运用类型学原理对文物标本进行深入研究。(分型、分式、分期)7.编写考古发掘报告、出版。类型学的概念:它是通过对考古遗存的形态对比,以探求其发展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的方法论。是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又被称为器物形态学、标型学等。这一方法论最早由瑞典考古学家蒙特柳斯发展完善,它是受到生物分类学的启发而产生的。 是对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归纳和分析、研究的方法论。类型学的基本原理:一、类型学所研究的遗存必须属于同一类别二、考古遗存的类型学研究应从层位关系入手,最终要经过层位关系的检验。确定遗物的年代关系需要有多处层位关系的验证。每件遗物都有制作、使用和废弃三个阶段不同类别的地层单位在类型学分析中是有差别的三、考古遗存的形态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四、祖型和遗型类型学的作用于局限性:1.确定考古遗存的相对年代,并进行遗址和文化的分期。 器物器物组合器物群遗址、文化2.探讨同一谱系考古学文化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极其规律。 渐变平稳发展(量变) 突变质变3.研究不同谱系考古学诸文化之间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 甲文化中存在的乙文化的文化因素 甲文化与乙文化的渊源关系4.研究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发展过程,从而了解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关系。类型学的功能及其基本点而言,是研究考古遗存的形态变化,而形态变化的背后往往隐含着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发展和变化,进而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5.为古代社会研究奠定基础。器物器物组合器物群 遗迹聚落聚落群 人群考古类型学的局限:1.只能确定遗存出现早晚的逻辑序列,不一定代表真实的历史年代。2.只能确定遗存相对早晚,不能确定每式之间的时间间隔。3.只能对一部分遗迹、遗物进行排序分析,特异形态、突变器物类型不能用类型学方法研究。4.考古类型学分析属于不完全归纳法,排出的序列和规律有一定假定成份,随着新资料的积累,需作补充和修改。Chapter 5 The Researches Basing on Archaeological Chronology 考古年代学:考古学研究中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求证或检测古代遗迹和遗物年代的科学。考古学中的年代包括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指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和遗存在时间上相对早晚关系,但具体早(或晚)多少年并不清楚,如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后者则以确切的纪年给出时间顺序,如某某文化距今多少年。确定考古发现物的年代,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环节。相对年代测定方法:一、地层学测年(地层序列) 二、类型学排序法(类型序列) 三、语言测年(语言序列)四、气候和年表(环境序列)绝对年代测定:一、历法和历史年表 二、年轮测年:树轮和纹泥 1.纹泥和湖相沉积2.树轮测年 三、C测年C测年基本原理:是利用C的放射性衰变原理对考古遗存的绝对年代进行测年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目前测定大约5万年以来年代的主要测年手段。宇宙射线同地球大气发生作用形成高能量的中子,这些中子经多次碰撞损失能量成为热中子,当热中子与14N发生核反应,便生成C。大气环境中新生的C,一般很快就与氧结合,生成CO2分子,并与大气中的CO2混合,参与自然界碳的交换循环,动植物一旦死亡,其C得不到补充,C的含量将按放射性衰变定律衰减。这样,根据遗存中C的含量和其死亡时的C含量,即可根据衰变定律计算出其死亡时间。Chapter 6 The Culture of Archaeology考古学文化概念:柴尔德认为:“一定型式的遗物、遗迹陶器、工具、装饰品、埋葬礼仪、家屋形制等经常共存。这种稳定共存的诸文化因素复合体可称为文化集团或简称文化。”夏鼐认为:“是某一社会(尤其是原始社会)的文化在物质方面遗留下来可供我们观察到的一群东西的总称”“我们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陶器和某类型的石斧和石刀以及某类型的骨器和装饰品,经常地在某一类型的墓葬(或某一类型的住宅遗址)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特定类型的东西合在一起,我们叫它为一种文化”。学术界统一认为:“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一群遗存。”注意点:文化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专门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一个文化不能由一种特征来划分,只有许多特征的总和,才能把一个文化和另一个文化划分开来。所谓的同一时代和共同地区都是相对的,究竟多长时间为同一时代,共同地区的范围又有多大,这是需要对共同特征的研究之后加以界定的。因此,在这一定义的三项要素中,最重要的和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这一项。关于“一群遗存”的内容。严文明先生表述的更为严密,他把从新石器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学遗存划分为五大门类,即“一是聚落形态,包括聚落在内的房屋、窖穴、水井、作坊等各种遗迹的形态;二是墓葬形制,包括墓地结构及单个墓葬的结构、墓坑、葬具、葬式等方面;三是生产工具和武器;四是生活用具;五是装饰品、艺术品和宗教用品等。”他认为分析和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特征,就可作为识别和界定一支考古学文化的依据。考古学文化的命名:1、以典型文化特征来命名。2、以首次发现某地考古学文化的典型遗址的小地名来命名。3、在以小地名命名的基础上加前缀或后缀的来命名。4、以时代、朝代或国家、古族的名称来命名。苏秉琦的区系划分法:六大区域。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 东起辽东、西到甘、青、宁地区,主要分为西北、北方和东北三大块,而后两者为中心区系。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泰山为中心的鲁西南地区、以莱州湾沿海地区为中心的胶东地区、以胶州湾附近地区为中心的古青州地区。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东起郑州西至宝鸡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地带,这一范围至少可以划分为东西两个区系:西支约在宝鸡至陕县之间,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区,包括半坡和庙底沟两个类型;东支在洛阳到郑州之间;而位于洛阳和陕县之间,则可能自成一系。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以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Chapter 7 The Archaeology Settlement 聚落:本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概念,一般指人们聚居的地方或村落。古代所谓的村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包含有城邑和乡村两种居住形态,聚落实际是古代某一人类社群曾经居住过的聚落遗址,是一种据有一定空间并延续一定时间的文化单位。聚落的起源:人类在其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始终是集体生活的。“集体生活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进步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史前时期,人类的集体生活表现为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共同生产和生活。 古人认为“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树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所谓“巢居”,即搭建于树上类似于鸟巢的居所。“巢居”时代在考古上难以证明。 也有人认为,人类最初可能就是穴居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确实住进了天然的山洞里了,如北京猿人遗址。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天然的洞穴仍是人类最常利用的住所。如辽宁喀左鸽子洞、北京山顶洞等。 除洞穴遗址外,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就出现过一些旷野类型的遗址,如山西阳高县许家窑、阳原虎头梁、四川汉源富林遗址等。均发现有灰烬等用火遗迹,可知人类曾经居住过。推测这类居址的房屋,可能是用树干、树枝、树叶、茅草、兽皮等材料搭造的窝棚式建筑。聚落形态的演变:1)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聚落:目前多发现于长江中游及华南地区,在华北地区有少量发现。华南地区:主要有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桂林甑皮岩和庙岩遗址等,多属岩洞类型。华北地区:出现人工搭建的简单住所,早期特点是居住于墓葬同处一地,看不出分区规划的迹象。社会组织,可能是以氏族为基础的小型公社。居住生活和当地的环境与资源情况密切相关,仍可明显看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俗。2)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聚落:数量和面积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广布于长江、黄河流域和东北等地区。农业发展人口增加聚落规模扩大、数量和密度增加。聚落布局已有一定的规划,氏族公共墓地和居住区分开。环壕聚落:由若干小家庭组成一个家族,再由若干家族组成一个氏族,整个聚落可能是以氏族为基础的生产生活共同体,人口在200-300人,这应是新石器时代中期较为普遍的社会结构。3)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前、后两段): 前段:聚落大小与规模比较接近,各聚落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差别。聚落的整体布局呈凝聚式和内向式。表现出极强的群体意识和血亲观念。聚落布局有明确的分区规划。一般聚落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等。 后段:聚落布局仍基本上是凝聚式的,但不再是内向式。聚落内部仍有明确的分区规划,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各有所处。聚落形态所反映的仍是综合性的自给自足经济,但商品交换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专业性的经济中心。聚落开始分化,不同的聚落规模大小差别显著,出现以中心聚落为中心的聚落群。一些中心聚落的防卫设施不断加强,逐渐产生与一般聚落相对立的、由高大墙垣围绕的城。这些情况预示着社会结构开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高于一般聚落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4) 铜石并用时代(龙山时代)的城址:聚落形态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城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内蒙古河套地区、长江中游、成都平原等地。Chapter 9 Something New新考古学:新考古学是20世纪60-80年代在北美和部分欧洲国家流行的一个考古学派。以进化论思想为指导,从系统论角度看待遗存所反映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B卷(原卷版+解析版)
- 国际货品进出口贸易合同
- 智慧交通运输管理平台开发与服务协议
- IT技术支持与服务提供合同细节规定事项清单
- 物业内勤的工作总结(14篇)
- 音内容制作及版权转让协议
- 2025福建南安市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招聘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武夷碳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浙江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有限公司招聘1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甘肃省庆阳市新庄煤矿面向社会招聘生产性灵活用工20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无人机电力巡检红外图像分析技术规范》
- 四川省射洪市金华镇初级中学-以终为始 育梦成光-初二上期末家长会【课件】
- 2025年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测评卷(二)政治试题(含解析)
- 医院员工保密协议书模板2025年
- 外研版(2025新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5 学情调研测试卷(含答案)
- 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课件2
- 2014-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 CT室放射防护PDCA课件
- 2025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五)
- 人教版2025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中考备考复习计划
-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高清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