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提 纲(岳麓版必修二经济生活 ).doc_第1页
历 史 提 纲(岳麓版必修二经济生活 ).doc_第2页
历 史 提 纲(岳麓版必修二经济生活 ).doc_第3页
历 史 提 纲(岳麓版必修二经济生活 ).doc_第4页
历 史 提 纲(岳麓版必修二经济生活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 史 提 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 农耕技术的发展1.工具的发展历史时期工具名称原始社会 骨制、木制、石制的耒、耜商、周骨、木、石、陶、蚌制器具三国翻车(马钧)汉犁壁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唐曲辕犁、筒车2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时间水利成就备注上古时期大禹治水传说 春秋芍跛、都江堰至今发挥功效战国郑国渠汉内陆:漕渠、白渠、王景治河沿海:坎儿井坎儿井与长城、大运河并成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Q: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Q:评价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积:1.“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2.生活比价稳定。 3.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消:1.小农经济的狭小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2.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演变过程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商周井田制(西周时期达到鼎盛)(公田、私田)春秋井田制走向崩溃(相地而衰征(齐管仲)初税亩(鲁)战国商鞅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2.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三)租佃关系的演变1.发展:战国时期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日益普遍、明清时期超过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Q:如何评价租佃制 积:1.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劳动力。有利于农业稳步发展。 消:佃农要遭受到较重的地主剥削。(四)手工业1.金属冶炼的进步夏、商、周青铜时代(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全、工艺精湛)春秋冶炼生铁、钢(钢的硬度高、性能好)汉用煤冶铁北宋用煤冶铁相当普遍南宋焦炭冶铁上古时代养蚕缫丝(嫘祖)西周丝织工业突飞猛进汉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的称号唐缂丝元三锭纺车(黄道婆)明棉已经取代丝、麻、毛2.纺织业3.瓷器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景德镇元青花瓷、釉里红明五彩、斗彩清粉彩、珐琅彩4.官私营手工业的消长经营方式特点发展情况官营手工业征役制雇佣制 强制劳动产品由政府制定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明前期一直占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唐以前为家庭小作坊,此后出现雇佣劳动关系生产产品范围日益扩大春秋战国产生,明中叶占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个体农户的副业活动主要供自己消费,缴税,很少进入市场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五)商业1.商业的发展商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周“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私商成为商人主体、都会隋唐商业流通范围扩大、坊市制宋出现最早的纸币、坊市制废除元纸币的广泛流通明清白银的广泛使用、商帮形成2.重农抑商战国商鞅 提倡重农抑商汉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中唐商人的地位略有提高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个别地区、少数部门、呈现微弱、稀疏、发展水平低的特点。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一)新航路开辟 1.原因经济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社会原因:对黄金、香料的渴求。宗教原因:传播基督教。商业危机:陆上商路的阻断政治原因:葡萄牙、西班牙的统治者希望通过海上冒险掠夺财富,巩固政权。2.条件 主观: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具有大规模远洋航行能力。 客观:人们相信地圆学说、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罗盘的使用。3.海上探险活动时间航海家支持国家到达地点1487迪亚士葡萄牙好望角1492哥伦布西班牙美洲1497-1498达伽马葡萄牙印度1519-1522麦哲伦西班牙环球航行4.影响对欧洲的影响: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沿岸。初步形成一个世界市场。对美洲的影响: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对亚洲的影响: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对非洲的影响: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市场。对世界的影响: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二)殖民扩张1.葡萄牙、西班牙 时间:新航路开辟之初。 表现:掠夺金银,屠杀土著居民等。2.荷兰 时间:17世纪上半叶(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表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贸易范围广(西印度公司)3.英国 过程:海盗式掠夺商业战争(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和荷兰)18世纪确立“海上霸主”的地位。Q:欧洲殖民活动的影响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大西洋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促进欧洲制造业的发展。(三)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18世纪中期。 地点:英国(资产阶级最先在英国确立) 开始部门:棉纺织业 成果:珍妮纺纱机、蒸汽机车(斯蒂芬逊)、蒸汽轮船(富尔顿)等 完成: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2.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19世纪70年代。 地点:欧美主要国家 成果:电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造和使用、化工技术的进步、钢铁工业的进步。 新型部门:电力工业、电器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Q: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极大提高 2.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3.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5.加进了城市化进程 6.经济结构的改变7.社会结构的改变 8.生产关系的改变9.造成东方落后于西方 10.环境污染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过程:16-18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时期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影响: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及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加强了欧美投资国与资金接受国之间的联系。 2.把全球卷进了世界市场,造成东方落后于西方。 3.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四)中国走向近代化1.经济结构的变化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2.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军用企业时间:19世纪60年代初目的:“自强”、“求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主要军用企业:安庆内机械所(1861 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1865 李鸿章)民用企业时间:19世纪70年代口号:“寓强于富”主要企业: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Q: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积: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消:没有真正的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2.民族工业的出现与发展出现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原因:1.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2.清政府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3.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产生一批实业家。 4.中国人民掀起的收回利权运动,引发振兴实业的高潮。(五)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Q: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1.西方列强的技术优势以及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行压制。 2.清政府的高额征税、敲诈勒索。3.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根本原因)Q: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的原因 外因: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站,对话的资本和产品输入减少。 内因: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民族工业扫除了一些障碍。 2.民国政府实行奖励实业的政策。 3.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使人民掀起“实业救国”的狂潮。 4.南京国民政府退出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六)沦陷区经济遭到破坏(适地适产主义) 时间:1940年10月 方式危害工矿业“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给沦陷区人民带来伤害金融贸易物资管制掠夺物资,限制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掠夺大量劳动力严重破坏当地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官僚资本也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排挤和打击。(七)社会生活的变化 1.服式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西装与马褂并行不悖。 民国初年,颁布男女礼服制。 中山装于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断发、不缠足运动 1910年,清政府准许自由剪发 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使次陋习彻底被废除。 不缠足运动产生于戊戌变法但完成时间较晚。 3.报刊电影 19世纪出现近代报刊。 1905年定军山首映,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起步。 1931年歌女红牡丹成为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八)交通工具的变化1.铁路 1881年,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1909年,京张铁路 詹天佑 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2.水运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 轮船招商总局成立。3.通讯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1877年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一)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 1.背景“内忧”:政治经济困难。“外患”: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实行国有化。 流通:由国家集中分配,取消商品贸易。 劳动: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Q:战时共产主义的影响 积:最大限度地击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消: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战争结束时,情况不仅未缓解,反而加深,时常出现暴动。(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5) 1.背景:新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战时共产主义不适合苏俄生产力水平。2.内容: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工业:经济命脉国有。 流通:商品交换转换为自由贸易,恢复私人小企业。 劳动:多劳多得。 Q: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1.放弃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2.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3.得到工人、农民的支持,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 (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25-1953) 1.背景:列宁逝世,小农经济落后。 2.内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Q: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积: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2.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基础。 消:1.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缓慢。 3.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四)大萧条(1923-1933) 1.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主要) 股市投机掩盖了供求矛盾。(直接) 2.特点:时间长、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