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隐形“绿领巾”,为梦想插上翅膀.doc_第1页
丢掉隐形“绿领巾”,为梦想插上翅膀.doc_第2页
丢掉隐形“绿领巾”,为梦想插上翅膀.doc_第3页
丢掉隐形“绿领巾”,为梦想插上翅膀.doc_第4页
丢掉隐形“绿领巾”,为梦想插上翅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丢掉隐形“绿领巾”,为梦想插上翅膀关键词生命教育;台湾;反思2012年初,我有幸作为郑晓江教授团队的一员赴香港教育学院参加以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学术及专业实践会议”。1月13日,我们一行在香港马鞍山循道卫理小学认真观摩了一堂由台湾某实验小学教师执教的生命教育示范课“人因梦想而伟大”,心中感慨颇多。整堂课有精彩难忘的瞬间,也有些许遗憾。在此,我略述一些课堂情境及个人对这堂课的反思,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有识之士对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最终达到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目标各抒己见。这堂课的授课对象是该校六年级一个班的孩子。整堂课的设计理念是“立下百年心愿,寻找自己的理想及热情,进而运用自己的身份、影响力,为社会注入活力,以期能改变世界。”教学目标围绕着五个方面展开:一是生命的历程目标:促进生命的成长;二是生命的层次目标:触动身、心、灵,达到真、善、美;三是生命的关系目标:涉及正确认识人与自我的关系;四是使生命在知识、情感、意志抉择和行动、持续实践四个方面达到整合;五是生命的价值目标,即价值观与态度两方面。为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在热身活动后,先后播放了两段视频:第一段是关于一群1100岁台湾人的梦想的;第二段是关于100年前一群年轻人的梦想的。师生根据这两段视频,就梦想问题共同展开讨论,主要围绕“影片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哪里”“说一说影片的重点”“你的梦想是什么”进行。最后,部分学生到黑板前写下自己的梦想。整堂课主要围绕视频展开。视频具有多重效果:形象具体的视觉画面、相应的音乐烘托出的氛围及音效所具备的戏剧张力等,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容易调动儿童的所有感官,引发儿童的兴趣。而真实的故事是最有力量、最能触动儿童心灵的。教师的态度很自然,语气平和中透着幽默,对两段视频的讨论和挖掘很充分。特别是教师事前准备的“秘密武器”卡片,孩子们都很喜欢。教师激发孩子卷入课堂时“让我感觉你的存在”之类的表述很符合“00后”孩子的接受心理;课程即将结束时,“给没拿到卡片的孩子发言机会”等环节说明教师对孩子们有充分的了解,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此外,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精准到位,重点突出。热身活动从要求孩子依次报出自己的姓名和“我喜欢做什么”开始,最后以每个孩子表达自己的梦想结束,首尾呼应。如此高效、有魅力的一堂生命教育课结束后,我们却看到有些孩子垂头丧气,有些孩子的脸上挂着尴尬的笑容完全不同于他们刚刚走进课堂时精神抖擞的样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使他们发生了这种转变呢?这使我很自然地想起前一段在西安发生的“绿领巾”事件。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激励学生上进,要求调皮和学习不好的一年级新生戴绿领巾。此事引起极大反响,仅仅5天时间,绿领巾就被收回,校长也就此事作了公开道歉。绿领巾虽然被收回了,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在我们的课堂上,特别是生命教育课堂上还时时飘舞着伤害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隐形“绿领巾”,无数条隐形的绿领巾给孩子造成了或隐或显、或深或浅的伤害:对孩子的错误极尽发现之能事,不给孩子自行纠错的机会,当众给孩子贴各种负面标签在这里,爱、理解和体贴被忽略了,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的中心成为闪耀的明星。在这种生硬的权威式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传递的知识和各种信息被披上了厚厚的盔甲和冰层,显得冷漠和高不可攀,孩子动辄被纠正错误,甚至没有机会重来一次。那么,在这堂课上,到底有哪些“隐形的绿领巾呢”?第一,关于课堂师生互动的方面。作为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她始终控制着整个课堂的节奏,对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并给予及时的引导。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一开始的自我介绍环节,教师问一个打扮中性的孩子:“你是男是女?”教师可能只是想幽默一下,调节课堂气氛,但是,这种问法明显带有歧视的味道。被当众问到这个令人尴尬的问题,我发现该女生整堂课大多数时间头都没怎么抬。在整堂课中,教师不时地说“你们香港”“我们台湾”“我跟你们不熟悉,不能这样叫名字”之类的话,让师生间无形中产生了隔阂。教师完全按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来要求教育对象。香港当地学校的学生原本不习惯站起来发言,但是这位教师说,“多动对你们身高有帮助”,要求每个孩子必须站起来发言,并隐含着传递了“身材高是好的”这样很偏颇的价值观。教师对某人的往生(逝世),用“挂了,被你们的上帝带走了”这样比较轻慢的语言进行表述很多类似的细节向孩子们显示着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威性。对两段视频,教师本人可能看过不止一遍了,对视频内容了如指掌,但是作为听课教师,至今我还是不知道第一段视频的名称和主要内容。不是我不认真,而是因为播放过程中,图像模糊,声音不清。我想,只要是和我一样第一次接触这个视频的孩子,不管多认真,都无法获得关于这个视频的所有重要信息。因为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教师一句补充解释的话都没有。第一段视频讲的大概是“一群平均年龄80岁以上的老人,有的患过重病,梦想环岛游,并且成功实施”。教师针对这个视频的很多提问,学生都沉默或回答错误。对此,教师没有反省自己,而是一味点拨、引导。在放第二段视频“黄花岗72烈士”时,图像更加模糊,声音更加不清,教师同样没有作任何提示。针对第一段视频,教师提了一个问题:“这些勇士为进行环岛游,准备了多长时间?”第一个学生回答:“半年。”教师:“他们年龄很大,不可能那么快。”第二个学生回答:“三个月。”教师:“不知是你们理解中文有问题,还是我们之间沟通有障碍。”第三个孩子回答:“一个月。”教师:“我无语了。”整个问答过程中,教师没有反省视频质量问题,而是臆断学生与她自己一样熟悉这个视频。在学生都回答错误的情况下,没有反思是否由于自己的苛刻和营造的紧张氛围令孩子根本没法听进去她的话,而只能一味猜测。由于学生无法掌握视频中的重要信息,整堂课的讨论基本上停留在同一层面,教师原来设计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你觉得人为梦想而活有价值吗”“你从这些人的故事中,获得什么想法或启发”等都无法深入下去。在讨论第二段视频时,教师请学生推论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一个学生回答:“1811年。”教师先竖大拇指,说“好棒”。然后走得远远的,说:“我劝你今后不要心算,再简单的题目都拿出纸和笔来算。”这无疑给孩子贴了一个负面标签,孩子的脸当时通红,腰立刻哈下去,头往下低。当然,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她也意识到这深深地伤害了孩子,并发了一张卡片给这个孩子,作为对这个孩子勇气的鼓励。我发现这个孩子只是瞟了一下卡片,在后面的课中他的腰一直哈着。教师希望通过一堂课改变这个班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举手方式。她边伸直自己的手,边说:“这样举手才有效,我们都是伸直的。”试问,上完这堂课后,孩子们该怎么举手呢?有必要生出这种事来困扰孩子吗?在生命教育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发现学生身上的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关涉到学生终生成长的,有些是学生平时形成而被忽略的,有些甚至是学生不愿意跟父母讲的这些问题需要长期的跟踪辅导,需要各科教师协力解决。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生命品质不可能在某一节课就形成,因此,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命成长,而不必执着于在一堂课中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由于缺乏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护,教师的言行在师生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没有被充分激活,师生生命共同体没有形成。虽然在整堂课上有很多提问,孩子们回答踊跃,但在一些基本信息问题上花费了过多时间,讨论大部分停留在同一水平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恰当的引领和提升,正确的回答很少被鼓励,而错误的却每每被批评,孩子只是作为被规训和被纠错的对象,个体差异被完全忽略。因此,尽管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语言幽默,也无法使学生放松,激不起学生一点开心的笑容。课堂成为教师展示个人魅力、幽默和智慧的平台。生命教育课堂重视的应该是学生的接受过程,教师只是引导者、陪伴者和倾听者。课堂应该是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师生应平等互动。教师应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领悟到一些重要的生命品质。第二,有关课堂气氛方面。这位台湾教师擅长有效的时间管理,在开始的热身活动中即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中完成规定动作,这很巧妙地传递了一种时间观念、效率意识和竞争意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是,仔细思考,在营造课堂气氛方面也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课程一开始,教师让孩子挨个自我介绍并说出自己的爱好,并强调“我只给大家3秒钟”。第一个孩子没想好,教师要求立刻从第二个孩子开始,第一个孩子就再也没有被教师给予自我介绍的机会。课程临近结束时,教师让孩子到黑板前写下自己的梦想,在只有三支笔的情况下,最先举手的孩子得到笔,这个孩子写了以后,很多孩子举手要去写,教师要求由孩子自己决定把笔递给谁。拿到笔的孩子一脸尴尬,犹豫不决,不知给谁好,只好低头随意塞给一个同学,其他孩子脸上顿时写满了失望课后,他们之间会因此而心生怨尤吗?结束时间到了,教师硬生生地从已经站在黑板前准备写下梦想的孩子手中夺过笔,说:“时间不够了。”这个孩子满脸失落地回到座位上。教师由于没有关照到不同个性的孩子,人为地制造了“失败者”。在一次性的,有校长、外地专家等人听课的课堂上,孩子是“被听课”的。教师对孩子的每一个错误的明察秋毫和凌厉攻势、冷幽默的话语、权威者的口吻只会使年幼的他们或因胆怯而心生恐惧,对自己不自信;获心生厌恶,厌恶教师,甚至厌恶学校和学习。这堂课他们上得不开心,在校长、科任教师、外地专家面前被贴上了各种负面标签,成为所谓的“失败者”,这种心灵的伤害需要多久才能愈合?整个课堂充满着紧张的竞争氛围,孩子们精神压抑。不错,当今社会确实存在激烈的竞争,但是,学校毕竟不同于社会,教师不应该制造对立的情境,使一些孩子无形中被孤立、“被失败”,承受着内心的煎熬。这与生命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生命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传递温暖,传递人间的真、善、美,使每个孩子感觉到自我的力量,并努力追逐自己的梦想。第三,课堂教学实际效果。这堂课如果是在普通的教室里进行的,而且师生间长期相处、相互有充分了解,课后师生有充分沟通和交流机会的话,确实称得上是一堂“麻辣课”。整堂课中,教师对孩子们的算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达方式、行为方式等都进行了全方位的训练和矫正,这是难能可贵的。从专业的角度看,是不可多得的一堂好课。但是,从孩子们的角度来看,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孩子的小毛病被指正、被惩罚。如回答问题声音太小,坐姿不正有个孩子被允许发言后,教师说,你的回答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你的坐姿不对,要全班同学举手来决定是否奖励你卡片。一开始,举手的人稍多些。后来教师又说,要举手的同学过半数,你才能得到卡片。然后指定由班长来数举手的人数。结果是14人举手,未过半数,众目睽睽中,那个孩子尴尬地坐下了,他不光没有得到卡片,也失去了对一些同学的信任,似乎被孤立起来,仅仅是因为他坐姿不好。教师的这种做法,制造了许多不利于孩子们今后相处的“心结”。有个孩子的梦想是当兽医,但是写了个错别字。教师让她发言时,说:“请写错字的兽医来讲。”又一个负面标签被贴在了孩子身上。孩子经历了磨练才能成长,但是,教师不必在公开教学中制造磨难,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尤其是教师不恰当的嘲弄和苛责,容易使孩子畏师如虎,进而对教师传递的信息失去兴趣,意志消沉,有些敏感的孩子甚至长期走不出来,给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留下难题。在生命教育课堂上,讨论的都是关乎生命成长的大事,进行的是心灵和内在隐秘情感的交流,往往涉及到做人的根本态度问题。教师看似不经意的失误,特别是由于爱、体贴、理解的缺失和尊重的缺位而导致的对学生的伤害,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矫正的,需要其他教师花更大的力气,下更大的功夫,才能帮助孩子们重建自信心。生命教育课堂相较于一般课堂,更注重正面能量的传递。生命教育教师要坚持:接受和包容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个孩子身上正面的能量,并加以引导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针对孩子的错误和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也是正向激励,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没有畏惧感和压抑感,才会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实施负向激励(即批评的、否定的、处分的方法)要特别谨慎,必须在尊重和保护学生个体人格尊严和自信心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捕捉积极的因素,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课堂本来就是“容错”并纠错之地,如果对错误持简单粗暴的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