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学 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一)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其中王粲、刘桢的成就最突出,锺嵘诗品列之于上品。诗歌特点“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二)、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二、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诗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三、曹丕最著名的作品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此诗写一个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翻译:秋风萧瑟,天气转凉, 草木的叶子纷纷飘落,白露已然变成寒霜, 燕子和大雁也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 思想你远游异乡满腹愁肠, 不愿旅居在外总想回归故乡。 那你为什么还久久地留在他方? 我孤苦寂寞独守空房, 忧上心来思念你不能忘怀, 不知不觉泪水已打湿了我的衣裳。 取过琴弹起一曲清商悲音, 伴着琴唱出的是低微的短歌, (琴声也排遣不了我的满怀忧伤,) 陪伴我的只有床上明亮的月光。 (抬起头望星空,) 只见银河转西,长夜漫漫, 牛郎织女在两岸望眼欲穿, 你们倒是有什么罪过呀, 为什么被分隔在银河两边!赏析:一(1、2、3)感秋。从物候的变化写秋的来临,即分别从天气候、植物候、动物候几个方面写秋风寒霜、叶落雁归,描绘出一幅肃杀、凄清的秋景图,既点明了时令,描写了环境,又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忧郁、悲凉的感情基调。二(4、5、6)盼归。紧承上一层,写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点明抒情主题。然而不直抒胸臆,却先宕开一笔,从对方反写游子怀乡,惆怅思归。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明写丈夫恋乡思归,实写自己一日三秋的盼归之情。末句顺势表达出情深意切,爱恨交集,因爱生恨,因思生怨的复杂心理。 三(7、8、9)思君。由上层写对方转写自身,极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把忠贞不渝又百无聊赖,满腹思念却无处诉说的愁苦、凄楚、忧郁、幽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婉动人。 “泪下”而“不觉”,正是动情之处。“沾衣裳”则突出了相思之苦,忧愁之深。这一句活画出那种只有自悲自叹,黯然垂泪的无奈情形,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10、11、12)遣愁。这种悲苦的心情实在难以承受,无奈之中,拿过琴弹起一支琴曲,这不是一般欢娱时的消遣,而是极度悲愁而又无以消解时的排遣。琴声与心声交相感应,心声即琴声,琴声亦即心声。然而遣愁的结果却是愁思难消“明月皎皎照我床”一句营造出一片清冷、空寂的氛围,表现了思妇惆怅、寂寞的心情,既是写景,又是暗示借琴遣愁的结果。五(13、14、15)恨天。承上层,由室内月光写到室外星空,由星空写到银河,由银河自然地到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牛郎、织女彼此相爱却被分隔银河两岸,每年只能在七夕相聚一次,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浪漫而凄美的神话爱情故事。四、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此诗赞赏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有四类:1、 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此诗如同天真的童话,诗中以鹞和罗网代表恶势力,黄雀象征受害者,少年则代表曹植的理想。写出了恶势力的强大,朋友的无辜受害以及自己的无能为力。诗以幻想结束,表达了作者的愿望。2、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七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此诗感情凄婉。意味深长。3、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表示愿、为伐吴效力,但报国无门。4、游仙诗。曹植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深感时光流逝,功业无成,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如:远游篇“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诗中描绘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上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曹植的诗的确如锺嵘诗品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五、王粲七哀诗翻译: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等人在这里制造祸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洒泪走去不忍回头看。“我自己还不知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我不等她说完就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样伤心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的情感,不由得独自伤心叹息起来。“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这两句写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 “复弃中国去,委身適荆蛮。”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这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写离别时的情景,诗人描写送别时的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现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悲惨的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悲痛。“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下泉人”,指下泉诗的作者。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诗人才懂得下泉诗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王粲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29页)许为“七子之冠冕”六、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七、蔡琰五言体的悲愤诗较可信。八、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1、政治理想的高扬东汉末年的动乱,即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有代表性。造成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点,“慷慨”一词为建安诗人所用,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悲风”这个意像也常出现,如阮瑀诗:“临川多悲风”。这种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人生短暂的哀叹面对短暂而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是单纯的哀叹,如刘桢诗“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第二种是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努力追求。如曹操的短歌行。第三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如曹操龟虽寿3、强烈的个性表现建安诗人在诗歌创作时,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如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在诗体的运用上,也各具匠心。曹操的四言诗独擅一时。在诗歌语言方面,曹操、阮瑀、陈琳诸人较为朴质。4、 浓郁的悲剧色彩曹操诗“悲凉”,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建安诗人处于时代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赢得不朽的名声。九、阮籍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赠秀才入军诗共十八章,成就最高。第二章 两晋诗坛一、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二、在诗歌技巧方面,陆机、潘岳诸人等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与汉魏古诗的艺术风貌繁缛。繁缛,本指繁密而华茂,后用以比喻文采过人。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避繁琐;缛,指色彩华丽。三、与汉魏古诗相比,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如陆机的拟古诗,是华丽藻饰的代表;1、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以陆机的猛虎行为例,他的拟作大大地丰富了原作的内容,文辞委婉曲折;2、 句式由伞行趋向骈偶,例如陆机的名作赴洛道中作二首。总之,追求华词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四、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镇京都,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却是咏史诗八首。五、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氏族的蔑视与抗争。六、钟嵘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曰:“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曰“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曰“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曰“精切”。她的诗能起到讽喻作用,故曰“得讽谕之致”。七、兰亭之会: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朋友们于会稽聚会,此次聚会名流荟萃,规模宏大。与会者多达四十余人,聚会的目的主要是欣赏山水,饮酒赋诗。为了增加趣味,采取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至,即席赋诗。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使得兰亭之会在后世享有盛名。八、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飞士人心态有关。九、玄释合流,给东晋玄言诗人的思想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思想上,支遁注逍遥游之新义,为众人所接受。东晋士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又处于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环境中,没有采取老庄以至阮籍、嵇康那样鄙弃功名、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而是追求“心隐”,无论在朝在野,只求适意而已。以优雅从容的风度,过着风流潇洒的生活。当时方内名士与方外高僧五不追求这种生活方式,而这一生活的主体,便是山水、清谈和诗酒风流。东晋玄言诗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发展的。第三章一、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由于他的吟咏,酒和菊成为陶渊明的象征。二、陶渊明诗歌主要可以分为5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三、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1、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采菊于东篱,以及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归园田居其一:守拙与适俗,田园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南野、草屋、榆柳、远村、近烟等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2、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可贵的部分。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是一个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3、他的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人,此人皆焉知。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通过这些诗可以隐约地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四、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1、情、景、事、理的混融。陶渊明透过描写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且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陶诗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都是明白如话但平淡之中可见绮丽。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第四章一、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二、南朝民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三、现存南朝民歌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四、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1、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2、语言清新自然(如大子夜歌里“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轻妙的歌谣随口出来,不做作便将心里的情感深切表达出来。)3、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以“藕双关“偶”,以“莲”相关“怜”,以“丝”双关“丝”)五、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特点:首先,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作者根据人物刻画的需要,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展示木兰的形象。从时间上看,长达十多年之久;从地域上看,从家乡,战场,朝廷,到战场,空间广阔,本来很费笔墨,但是诗歌处理得很好。)其次,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是一首叙事诗,但抒情的成分很浓。作者虽没有正面描写木兰的长相、武艺,但都很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此外,诗中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摹声、写景;如百川归海,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其中有朴素的口语,工整的律句。)第五章一、谢灵运的山水诗的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如南史颜延之传载:“延之尝问鲍照已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溃慢眼。”此外,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缕金”。 二、谢脁与谢灵运山水诗的比较:1、谢灵运的山水诗细致、清新,对山水景物做客观的描摹。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等,都 是对山水景物进行客观描写。而谢脁的山水诗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情境交融的地步。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有一句“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就透露出的他的伤感了。2、谢灵运不是单纯的描绘山水景色,而是以山水体玄悟道。因而,谢灵运山水诗是借山水来阐发诗人的庄老思想。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中的最后一句:“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的玄理成分是诗歌突出的特点,而谢脁的山水诗主要是羁旅途中抒发思乡之情,在送别友人时抒发惜别怀友之情。因而,谢朓的山水诗是通过山水描写来表达诗人怀乡念友之情,寄托着诗人浓浓的个人感情。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最后一句“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抒发了他思乡的愁绪。3、谢灵运作诗工于对仗,很多诗句都对仗工整,句式统一整齐,诗歌语言典雅深奥。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大多是五言诗。而谢脁的语言浅显平易,重视音律,诗歌语言圆美流畅,具有音乐美。三、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三人相似之处:主要描绘山水景物,讲究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有类似之处。四、鲍照诗歌的内容:1、最突出的内容就是表现其建工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被遭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战精神,代表寒士的强烈呼声。如拟行路难其四中,全文突出“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这句表达了他奔放的感情。2、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也透露出作者这句的慷慨不平。如代东武吟.中写道“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表露出对当政者的不满。3、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以凄惨哀怨的格调对执政者进行讥讽,对腐朽官僚进行排斥。诗句“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将这种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4、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的疾苦。其中拟古其六最具有代表性,如“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这句,就将官吏的蛮横表露无遗,表达出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五、鲍照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被称为“险俗”或者“险急”首先,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身份来抒发了贫困寒士的呼声,表现出了慷慨不平的怨恨。他描写征夫、游子、弃妇人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的悲哀,揭露统治者的腐朽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其次,从诗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鲍照的诗歌多益于汉魏乐府以及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他的200首诗歌中汉乐府占八十多首,其中有三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鲍照以酣畅淋漓的笔力抒发寒士孤苦之前,因而被视为“急”。第六章一、永明体:永明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代表诗人是沈约、谢脁。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特点主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他对于增加诗歌的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二、在永明体的诗人中,沈约甚有名望,诗歌成就也较为突出。锺嵘诗品以“长于清怨”概括沈约诗歌的风格。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之中。三、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脁,不仅在“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而且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四、 谢脁曾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五、在南朝作家中,如“范云、江淹、何逊、吴均、阴铿等人,都深受”永明体”影响,而其中诗歌成就较为突出的,是梁朝的何逊和陈朝的阴铿。六、三大文学集团: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肖琛、范云、任昉、陆垂并游焉,号曰“八友”。在创制“永明体”和推动新诗风的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七、以梁武帝萧衍和昭明太子萧统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尤其是文选三十卷的编纂。梁代后期,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最为繁荣八、宫体诗: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代表人物萧衍、萧纲;这类诗歌注重辞藻、对偶和声律。咏物之作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萧纲曾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第七章一、在“文雅大盛”的风气下,开始出现值得称道的文学名家或名著。北魏出类拔萃的文人是温子昇,曾被梁武帝誉为“曹植、陆机复生于北上”二、韩信如何完成南北文风的交融?庾信前期在梁,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这与梁朝萎靡的文风是分不开的,所以前期的作品讲究格律、音乐之美而实际内容不足,有些浮夸。庾信出使北周被羁縻,不得回南后,文风就有了本质上的变化,作品有了悲凉的情绪,文风有了粗犷的特点,如哀江南赋。现实的成分多了,卖弄文笔的做法少了。应该说庾信前后期的创作风格的差异主要是他生活经历决定的,从庾信的创作实绩看,无论是文体还是文风,其创作都堪称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所以他的创作体现了南北文风的融合。第八章一、陈琳与阮瑀,代表作分别是为袁绍檄豫州与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二、单篇说理之文,虽起于汉代,但受特定时代学术风气的激荡,论辩文至魏晋才出现高潮,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广泛,主要有研寻哲理、衡论宗教、品藻人物,箴贬风俗、讨论礼制等内容;二是名家辈出,幷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风力,刘勰举出傅嘏论才性同,以及王粲去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夏侯玄本无论、王弼易略例、何晏无为论与无名论为代表,评为“幷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三、魏晋以来,著史而享有盛名的,莫过于晋陈寿三国志和(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寿,史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本传),刘勰说他“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文心雕龙史传)。四、以“深得文理”而著称的刘勰文心雕龙一书,其行文本身也表现出卓尔不凡的骈文才力。五、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意识更加突出,对于文章体貌深有影响。这主要表现有:1、一是永明声律说兴起。其“新变”的意义是揭示四声协调的规则,幷自觉运用到诗文创作上,从而变以往自然的巧合为人工的声律,开启诗文格律化的道路。永明声律说对诗体转变的影响特着,形成了所谓“永明体”;而对文章的韵律之美也起着强化的作用,文章写作更注重声调谐和之美。约曰:知音者希,真赏殆绝,所以相要,政在此数句耳。”即为一例。2、二是文笔之辨的深入。对于文笔的辨别,发生于宋齐时期。颜延之认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刘勰文心雕龙总术引录)肯定“笔”的文学性,幷将经典与文笔分别对待,反映了文学的自觉意识。3、三是不拘常体的呼声。萧子显在自序称:“少来所为诗赋,则鸿序一作,体兼众制,文备多方,颇为好事所传。”这里反映出处理文体的灵活姿态。六、写景文的成就也引人注目。这时期文人笔下的山川景物,往往更富情韵。如丘迟与陈伯之书收到“强将投戈”的奇效,其原因不仅在于晓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七、吴均体:史称其“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斅之,谓为“吴均体”。由于其辞笔工丽而不拘忌的特点,江南山水的清秀之美得到传神写照。像这样在书信体中以描摹山水为归趣的作品,前代也不多见。“吴均体”的“古气”,是对齐梁翰藻的一种变化,和对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文学的一种回应。八、使北方文坛地位大为改观的,除了一些由南入北的作家如庾信、王褒外,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所代表的北方本土作家的文学业绩,贡献甚大。九、郦道元的水经注约成书于北魏延昌、正光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流行病学题库及答案护理专业
- 活动3 帮妈妈管家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四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 2025钻井工程合同协议格式模板参考
- 居家客服岗前考试100问卷星及答案解析
- 安全员题库软件广西及答案解析
- 燃气从业资格证考试实操及答案解析
- 2025公寓购房合同范本
- 培训机构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旅游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秘诀及答案解析
- 护理技能题库600及答案解析
- 《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GINA 2025)》解读
- 手足外科进修总结汇报
- 融发核电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表分析
- 生物安全工作汇报
- 健康管理知识讲座
- 心力衰竭患者心理护理查房
- 化工厂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腹部彩超基础知识课件
- 亚朵酒店管理
- 文化资源韧性分配模型-洞察及研究
- 2025国企竞聘笔考试试题库目简答题及解析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