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陋室铭教学设计及教后记.doc_第1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陋室铭教学设计及教后记.doc_第2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陋室铭教学设计及教后记.doc_第3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陋室铭教学设计及教后记.doc_第4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陋室铭教学设计及教后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陋室铭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课文分析:陋室铭是一传诵不衰的文言文名篇,写得很美。首先,句式较为整齐,讲究押韵,读来音律和谐,节奏明快,易于上口。其次,以山、水作比起兴,引出文眼“德馨”。这“德馨”与“仙”使“山”“名”、“龙”使“水”“灵”一样,是使“陋室”不陋的重要条件、决定因素。而在紧扣文眼对陋室进行具体描绘之后,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自然作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使陋室不陋、令作者引以自豪与骄傲的“德馨”,文中有具体的揭示。透过作者生动、鲜明的描绘,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德馨”的内容。学习本文,从朗读入手,即符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又有利于读赏结合,为把握内容和赏析文章提供铺垫。另外,文言文是后人了解古人的重要渠道,可借陋室铭及其写作背景让学生在批判中辨证地认识其作者刘禹锡,弄清其“德”的性质、其“馨”的程度,使得课堂上学生能对课文有更深入的解读。教学目标:1、 反复朗读,疏通文意,品析语言。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古人。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文体特点导入新课)二、释题。陋室:简陋的房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文中用韵的特点。1、听音频范读课文,在文中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2、小声跟读,以便准确把握节奏。3、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4、了解用韵特点。(偶句压韵)四、通解全文。1、独立结合注解理解文本。2、讨论交流解决疑难。3、难点提示:(1)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无案犊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2)宾语前置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五、内容分析。1、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陋室中的景、人、事,而却写山、水,作者用意何在?2、作者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自己的“德馨”?3、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子云亭和孔子之所云?六、思考讨论。请结合文意及写作背景,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写作背景: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又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便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七、带着学后体验和感受朗读课文,成诵。八、课堂总结。教学后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最可爱的人这节课上,我觉得学生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因为真实而可爱、因为思考而可爱、更因为富有激情而可爱。是的,他们批判的激情最为动人!上课中,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能把陋室铭这一名文的韵美、景美、情美融于心怀。尤其是在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中,他们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及生活情趣谈看法的时候,我更是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和可爱在于他们的激情四溢,也真切地感到他们在文本中读出了自己的见解。分析了刘禹锡之所以丝毫不谦虚地声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在于他觉得自己所居之“陋室”“景雅、人雅、事雅”,有学生感悟出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但却乐在其中的情怀,看出他是个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而也有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不同的声音,对刘禹锡之“德馨”的内容、“德”的性质极其“馨”的程度进行了一番别样的剖析和批判。在争辩讨论中,最后课堂上形成了一股刻意批判刘禹锡的思维定向。虽然挑刺,但也精彩。如对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绘景句,其判断是:作者在自我陶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给人的感觉是苔藓爬满台阶,杂草丛生,那里该是地势低而潮湿的。而室主人还悠然怡然,不肯动手扫除,这就脱不了生活疏懒、厌恶劳动的干系。与“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生活情趣相比,这位陋室主人要逊色得多! 又如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一写人句的谈论:这写出作者只欢迎“鸿儒”,不喜欢“白丁”。而事实上,并不是只有与“鸿儒”“谈笑”才能求得知识的,“白丁”的耕种技术、生产经验、社会阅历、带有生活气息的幽默笑话之类,也是宝贵的知识。劳动人民同样值得接近与学习。来此陋室“谈笑”的“鸿儒”只能说是作者自己心目中的“鸿儒”,不见得有名有实,也不见得能为大众所承认。由此看来,作者难免有攀附所谓的“名流”以抬高自己身价之嫌。将“鸿儒”与不能来此室的“白丁”对举,只能表明作者的结交面太狭窄,只能显示出他性情的孤傲与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隔阂。再如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一叙事句的剖析:陋室主人的生活确实是单调的。他日常所能做的只是闭门弹琴,自娱自乐,此外便是翻读佛经。在他看来,“丝竹”是“乱耳”的,“案牍”是“劳形”的,非但无乐趣,纯然是苦不堪言,无法忍受。推究起来,这只能说是作者无远大抱负、无进取斗志的表现。既不愿意又不能够广泛地参与社会、改造现实,就只会逃避现实,离群索居,孤芳自赏。批判者从文章的绘景、写人、叙事中,认识到的陋室主人是厌恶劳动,鄙视劳动人民,有一种远离现实的清高与孤芳自赏,过着孤寂的疏懒生活。是不配与诸葛亮、扬子云相提并论的。因为单说诸葛亮,乡里老少都能传唱他教的歌谣,都熟悉他的行踪,了解他的品性。在他出山辅佐刘皇叔之时,乡里百姓都依依送别。这是诸葛亮与乡里百姓朝夕相处,感情融洽的结果。诸葛亮辅佐刘皇叔兴复汉室之伟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刘禹锡的自比前贤却是自不量力。这一节课上,学生激情四溢的犀利批判,有理有据,让我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迸发的思想火花,使我感觉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