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汉语上 通论 第三单元 讲授内容.doc_第1页
1 古汉语上 通论 第三单元 讲授内容.doc_第2页
1 古汉语上 通论 第三单元 讲授内容.doc_第3页
1 古汉语上 通论 第三单元 讲授内容.doc_第4页
1 古汉语上 通论 第三单元 讲授内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三第三单元 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节 古代的姓氏与职官一 古代的姓氏 1中华姓氏的起源:姓氏产生于远古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是有着同一血缘关系的原始集体(部落或氏族)的族类标志。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古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 原始姓氏从女即从母,反映了远古“姓从生母”的历史印记。2古代姓氏来源的传说:张衡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於天。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契母吞燕卵而生契,故殷姓曰子。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故周姓曰姬。其言神验,文又明著,世儒学者,莫谓不然。如实论之,虚妄言也。”(注:姒,音s;薏苡yy,薏草,一说车前子;履,踏踩)说文: 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从女, 声。 嬴,少昊氏之姓,从女,羸省声。姚,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从女兆声。妫,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从女为声。3 远古及春秋时期的古姓: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23:“言姓者,本於五帝。见於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五帝:传说中上古的五位帝王: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史记五帝本纪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古代的22姓:妫gu、姒s、子、姬、风、嬴、己、任、姞j、祁、芈m、曹、董、姜、偃、归、曼、熊、隗wi或ku、漆、妘yn、允。古帝王姓氏:太昊伏羲,风姓;神农炎帝,姜姓;轩辕黄帝,姬姓;少昊青阳,嬴姓;唐尧,伊祁姓,陶唐氏;虞舜,姚姓,有虞氏。4古代姓氏的作用:(依班固白虎通义说法有三):“纪世别类”:姓氏是区分部落、氏族的称号。“别婚姻”:同一部落氏族里男女同姓不通婚。 “崇恩爱,厚亲亲”:标志人伦关系以及人的社会地位。【说明】A 原始氏族社会中,同姓的氏族成员平等地享有各种权力。姓氏是血亲的标志。B 奴隶社会,只有贵族才有姓,奴隶只有名而无姓;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一般平民也没有姓。在阶级社会中,姓氏成为人的社会地位高低贵贱的标志。5 古代“姓”与“氏”的区别:“姓”是一种族号,长久不变;“氏”是由原族号孳分出来的分支别号,比“姓”范围小且变化大。如:商人姓“子”,下分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周人姓“姬”,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齐人姓“姜”,下分申、吕、许、纪、崔、马等。左传隐公八年:“因生以赐姓,胙zu(赐)之土而命之氏。” 唐孔颖达疏:“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6 后起的族号分支“氏”的自立途径: 以受封国名、邑名为氏:郑捷(郑文公)、齐環(齐灵公)屈完、羊舌赤、解狐等。 以居住地为氏:西门豹、南宫括、百里奚等。 以官名为氏:司马谈、乐正克、卜偃、祝鮀。 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 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季孙肥(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肥处在孙辈,故姓季孙)、庄辛(楚庄王之后,庄王为谥号)等。古代诸侯之子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公孙,公孙之子往往以其祖父即公子之字为氏。7 上古贵族妇女“姓”的称呼方法:上古贵族妇女以“姓”别婚姻,“姓”比“名”更重要。“姓”的常见称呼方法有: 待嫁女子以“排行(伯或孟、仲、叔、季)姓”的方法称呼之。如:伯姬、孟姜、仲子、叔姬、季芈(m)等。 已嫁女子由“国(氏、邑)名或谥号姓”的方法称呼之。如:齐姜(齐国出生的姜姓女)、郑姬(郑国出生的姬姓女)、秦赢(秦国出生的赢姓女);/棠姜(棠邑名公妻姜姓女);/武姜(武谥号公妻姜氏女)等。8中华姓氏发展概略:我国周代时“姓”的数量在30个左右,但由于分封制的存在,“氏”的发展极为迅速。如周王室的姬姓子孙,单以封国为“氏”的就有50多个。春秋战国时是我国“姓”与“氏”并存的时代;秦灭六国之后,六国贵族降为庶民,自此“氏”的别贵贱作用渐失,并开始与“姓”融合。其后至西汉,“氏”又壮大,并代替原来的“姓”,形成新的融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姓”与“氏”直接联称“姓氏”,自此“姓”“氏”或“姓氏”做含义基本相同。西汉史游童蒙课本急就篇常用姓氏132个。 据史书记载东汉常见姓氏有600多个。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收姓1233个。 宋代邵思姓解收入姓氏2568个。明代王圻q续文献通考收姓氏4657个。 1981版新编千家姓收3107个姓氏。阎福卿等1984版中国姓氏汇编收5730姓。 台湾版中国姓符收6363个姓氏。1992年10月新华社发消息说现我国实用汉字姓氏约3600个,其中双字姓100多个。旧称五大姓:张王李赵刘。当今四大姓:李王张刘。二 古人的名号:1 古人的命名与取字: 古人有名又有字。相传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命名,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行笄(j)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字,一般由尊辈代为取。古人“名”与“字”之间往往有意义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宰予,名予字子我(予,我也),颜回,名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名与字同义。曾点,名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名与字反义。2上古男子取“字”的习惯方式: 周代贵族男子“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字后加“父”“甫”以示性别。如:伯禽父(字禽)、仲山甫(字山)、叔兴父(字兴)、仲尼父(字尼)亦可省称为:伯禽、仲山、叔兴、仲尼或禽父、尼父等。 春秋时男子“字”前加尊称“子”。如:子产(公孙侨)、子犯(狐偃)、子胥(伍员)、子渊(颜回)、子有(冉求)等。男子的尊称“子”可省略,可直接称姓氏与字。如:公孙产、伍胥、颜渊、冉有等。3 古人的别号和谥号: 别号(别字)一般由自已取,字数不等。如:葛洪抱朴子、陶潜五柳先生、苏轼东坡居士、王安石半山、陆游放翁、辛弃疾稼轩等。 为尊敬他人可以其官职、出生地、做官地等为别称。如:杜工部(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王临川(王安石江西临川人)、柳柳州(柳宗元曾任职柳州)。古代帝王、诸候、大臣死后可据生前事迹给以谥号。如:秦穆公、晋文公、汉武帝(“穆文武景昭”等褒义)晋灵公、隋炀帝(“灵炀”等贬义)鲁哀公、楚怀王(“哀怀”等为同情)。附:古人对年令的习惯称谓【襁褓】婴儿。【孩提、总角】幼年、儿童期。【豆蔻】喻指十三岁处女。【及笄j、笄年】加笄之年的女子(十五岁)。【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耆q、耳顺】60岁。【古稀】70岁。【耄耋modi】80-90岁;【期颐qy】100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三 古代的职官: 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大致以秦汉官制为基础,汉书百官公卿表为较早的专门记载。1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中央中枢机构 A 三公:秦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最尊,承皇帝旨意佐理国政;太尉协助皇帝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秘书长”,负责监察并协助丞相处理事务。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西汉末又改丞相为大司徒,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合称“三公”,亦称“三司”(都是宰相)。B 九卿:秦汉时中央行政机关的诸长官。 奉常(太常):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管理宫廷侍卫。 卫尉:管宫门近卫军。 太僕:管皇帝車马。 廷尉(大理):掌刑法。 典客(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和外国来朝等事宜。 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治粟内史(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 少府:管宮廷总务。 尚书台(尚书省)及其六部(曹):A 尚书台(尚书省):东汉到隋唐行政总管机构。首长为尚书令,副职为尚书僕射py,分曹办事,曹下设司,每曹(部)设尚书一人。(相当国务院及各部)B 六部(曹):隋前无定制,隋代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曹),唐改民部为户部,后历代沿袭以至于清。 吏部:掌官吏。 户部:掌土户财税等。 礼部:掌典礼科举等。 兵部:掌军政。 刑部:掌刑讼等。 工部:掌工程水利等。 六部(曹)各首长为尚书,副首长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首长为郎中,司副首长为员外郎,另有属官都事、主事等。 台官、谏官和学官: 台官是监察官员的总称,包括御史大夫、侍御史等。谏官有谏大夫或谏议大夫等。学官有翰林待诏或翰林学士等。2地方官制: 秦汉时的郡与县: A 郡: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行政长官为郡守,军事长官为尉、监察长官为监御史。(汉代皇帝子弟封地称国,与郡平级,隋唐时称州;汉改郡守称太守,唐则称刺史)B 县:郡(州)下设县。一县大致方圆百里,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另有县丞、县尉相助。 秦汉以后的州、府,道(路),省等: 州、府,道(路),省,均为县上行政区,各代有异。明清地方区划最高为省,省级长官有布政使、巡抚等;省下有道,道有道员;道下有府州,长官知府知州。3古代职官的等级:品、阶、勋、爵 品: 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统称为品。曹魏时官分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隋唐九品又分正从,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下二阶,共分三十级。明清时九品只分正从,共十八级。 古代九品之外还有“流外”职官,经考铨可转授“流内”官,称为“入流”。 阶: 隋把有职务官称职事官,无职务官称散官。唐给散官定品称阶,其官员通称阶官。后沿袭。 勋: 自唐始以官号作为酬赏军功的勋号,称为勋,其受勋官员通称为勋官。如: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轻车都尉、骁骑尉等,共十二级。后沿袭,明代还有文勋官、武勋官之分。 爵: 我国历代都有封爵制度,但具体内容不同。旧说周代封爵共五等:公、侯、伯、子、男。汉代封爵为王、侯两等,汉初异姓亦可封王,后来只同姓封王。汉后一般是异姓只封公、侯、伯、子、男等爵号。晋宋后爵号加“开国”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四 古代的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来源: 先秦已有乡举里选制度:礼记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 两汉有察举制度:西汉举贤良(秀才)为盛,东汉举孝廉为盛。被荐人经皇帝“策问”后授官。汉代的这些制度为后来科举诞生奠定了基础。2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隋代: 公元605年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隋唐以进士、明经两科取士,进士科重文辞, 明经科重经术。(古语:“三十明经老明经,五十进士少进士”)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乡贡,被贡举的人称举人,参加进士科考试者称进士。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头或状元,进士及第尚未授官的称前进士,参加吏部考选取中之后方可授官。3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 考试程序可概括为“13”: 正式科考前的“入学考试”叫“童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进行。 童试:正式科考前的“入学考试”。考者均称儒生或童生,被录取者称生员或庠xing生俗称秀才。生员先入“学宫”接受管教。生员有三种类型:廪生:廪膳生员简称,成绩最好,供给廪粮。增生:增广生员的简称,增生不廪粮。附生:新“入学”的附学生员。三类生员每年经学政考试,按成绩依次升降。 乡试:本称“解ji试”,又称“大比”。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因秋季举行,又称秋闱wi。经选拔的生员(秀才、庠生)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取中后再向上推举的人才叫举人,其第一名称解首或解元。 会试: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在礼部举行,故称礼闱或春闱。会试由举人参加,选中者被称为贡士或贡生,其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还要举行复试。 殿试:由皇帝主考的最后一级科举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生,取中后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俗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第二甲的第一名(实际是殿试的第四名)俗称传胪。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进士再参加朝考,选擅长文学书法者为庶吉士,其余再经候选、候补等程序分别授予主事(各部的职员)、知县等职(实际上进士中也有终身不仕者)。4科举考试的内容: 科举的各类笔试主要考八股文(或试帖诗)。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的文句,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措辞要用古人的口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文章为“八股”结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提股,可不用)、起股(可加出题)、中股(可加过接)、后股、束股。起、中、后、束股为正文,都用正反两面叙述,合称“八股”。字数有限制(康熙时600字),句法排偶等。 殿试主要考策问策问分对策、射策两类。 对策是应答主考策问(多政治教化类题);射策是拈取题目作答。5对千年科举制度的评价: 中国的科举制度于公元605年正式确立,到1905年9月2日正式废除(慈禧下诏废止),历时1300年。其间共产生700多名状元,近11万进士,数百万举人。千年科举制度既有其积极的作用,又有其显著的弊端。 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相对公正的方法和程序;为平民向上流动开通了一条有吸引力的道路。 科举制度的弊端:强化了封建皇权专制统治,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及“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阻碍了科学思想的发展,使中国在近现代科技进步中贻误了发展良机。第二节 古代的地理与历法一 古代的地理与方位: 1古代行政区域(划): 九州:传说中上古时期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域。尚书禹贡分九州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十二诸侯国:周代分封制形成的行政区域。史记列春秋12主要诸侯国为: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此外还有春秋后期的强国吴越。战国时经兼并成七雄争霸局势,其都城如下: 齐(临淄)、楚(郢,今湖北江陵北)、燕(蓟,今北京)、韩(新郑)、赵(邯郸)、魏(大梁,今开封)、秦(咸阳) 。 郡、县设置及其沿革:县自秦以来一直是基层行政单位。A 秦实行郡、县制:设三十六郡,著名者:陇西、颖川、南阳、邯郸、钜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等。后又增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四十郡。B 汉以后的设置:承秦制亦设郡(国)、县两级。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唐时郡、州迭改,宋代废郡称州。以后各朝以州统县。(春秋前县大于郡,战国后反之 )唐宋有道、路、府与州、郡相当,元有省、道、路、州(府)、县等。明改省为布政使司,清又改回为省,下设府(州)、县两级。2历代的都城: 夏:相传都于安邑(今山西运城县域)。 商:成汤定都于亳b(今河南商丘市附近),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市西)。 周:西周都于镐京(今西安市西南),东周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 秦:都于咸阳(今陕西咸阳附近)。 汉:西汉长安(今西安附近),东汉洛阳。 三国:魏都洛阳,蜀都益州(今四川境内),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 晋:西晋都洛阳,东晋都建业(后改建康)。 南朝:宋、齐、梁、陈均都建康(今南京)。 北朝:北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齐都邺(今河南安阳),北周都长安(今西安)。 隋:都大兴(今西安)。 唐:都长安(今西安)。 五代十国:后梁都汴(今开封);后唐先都大梁(今开封),后迁洛(今洛阳);后晋、后汉、后周均都汴(今开封)。 宋:北宋都东京(今开封),南宋都临安(今杭州)。(北宋时辽都燕京,即今北京) 元:都大都(今北京)。 明:都北平府(今北京)。 清:都顺天府(今北京)。唐朝陪都(五京):中京京兆府,西京凤翔府,南京成都府,东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宋朝陪都(四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3古代山河、地名及方位的习称: 四渎:指古代的四条河流。江(长江)、(黄河)、淮(淮河)、济(济水) 五岳(嶽):指古代的五座高山。东岳泰山(又太山、岱山)、西岳华山(又太华)、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 关、山:【关】汉代前特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内)。先秦著述所说的“关内”、“关外”、“关东”、“关西”等皆以函谷关为标座。明清以来“关”特指“山海关”,“关东”、“关外”、“关外”等特指山海关外的东三省。【山】在汉代前特指崤xio山(今河南洛宁县北)。战国时秦据崤山以西,故“山东” 泛指地处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六国。今“山”多指太行山,如今说“山东”、“山西”两省大致以太行山为界。 古代的同名异地和同地异名:A 同名异地:都城名相同,但不在同一个地方。如:北京:唐五代指今山西太原,宋指今河北大名,金指今辽宁凌源。南京:唐指今四川成都,宋指今河南商丘,辽指今北京,金指今河南开封。 B 同地异名:北京:春秋至南北朝称蓟,辽称燕京,金称中都,元称大都,明称北平府,清称顺天府。 南京:战国时为楚国金陵,秦改秣陵,三国吴称建业,晋改建康,隋改丹阳郡,唐置江宁郡,北宋称江宁府,南宋称建康府,明称应天府,清称江宁府。 古代方位习称: A 六合、八荒:“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西、南、北。“八荒”:古代泛指远离中原的地方,即:“八”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荒”指荒远或蛮荒之地。B 阴、阳:山之北、水之南称阴,山之南、水之北称阳。如:“汉阴”、“汉阳”分别处于汉水之南、汉水之北。C 江左、江表:长江以东为江左,长江以外(南)为江表。二 古代的天文与历法:1古代天文常识: 黄道:古人想像的太阳一周年运行的轨道。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从地球上可看成是太阳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移动的这条线路叫黄道。它是在天球上假设的一大圆圈,即地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于春分和秋分点。 七曜:又叫七政。日、月与五星(金、木、水、火、土)的合称。 金星:古曰明星、太白。色银白,亮度特强。黎明见东方曰啓明星,黄昏见西方曰长庚星。诗小雅大东: “东有啓明,西有长庚。” 木星:古曰岁星。岁星绕天一周为十二年,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等份以纪年。国语晋语四:“岁在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士乎?” 水星:古名辰星。史记天官书:“辰星之色。春,青黄;夏,赤白;秋,青白;冬,黄而不明。” 火星:古名熒惑。论衡变虚:“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 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史记天官书:“木星与土合,为内乱,饥。” 三垣:天文学上指三个大星空区域。A 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B 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C 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天文学上指二十八个星宿,亦即二十八个星空区域。古人将二十八宿又分为东、西、南、北四方,并把每一方的七个星宿想像成一个动物。A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B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C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D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古人说的“星宿”不是指单颗的星,而是指邻近若干星的集合体。如“斗宿”是把七颗星联起来想像成古代舀酒的斗;“箕宿”是将四星相联系再想像成簸箕的形状;“参宿”是三星一线等。 十二次(宫):中国古代将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等份,每等份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几个星宿作为其标志,并用以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以及节气变换等现象,这十二等份被称为“十二星次”,简称“十二次”。西方古代也把黄道南北八度内的空间叫黄道带,也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将其分成十二等份,叫做黄道“十二宫”。西方古代的黄道“十二宫”与我国古代的“十二次”大致相当。十二次:星纪 玄枵 诹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十二宫:摩羯 宝瓶 双鱼 白羊 金牛 双子 巨蟹 狮子 室女 天秤 天蝎 人马2古代历法常识: 年、岁与阴、阳历曆:A “年”与阴历:“年” 古代指阴历年。古人以太阳出没(昼夜交替)一周期为一“日”,以月亮盈亏(月相朔望变化)一周期为一“月”。这种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B “岁”与阳历:“岁”古代指阳历年,也称“朞j”。古人把太阳运行一周天(实为地球绕太阳一圈)称一“岁” 。这种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就叫阳历。太阳年(或称回归年),指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又复回春分点的时间,约365天。书经尧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我古代有夏、殷、周三代历法,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殷建丑、周建子,合于农事、传之于今。我国古代历法既非阴历又非阳历,实为阴阳合历。 平年与闰年:平年与闰年闰月都是阴历的设置。阴历的平年有十二个月,其中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共354天。阳历的一个太阳年有365.25天,比阴历的平年多11.25天,积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为使年均长度约等于太阳年,并和四季调和,故约三年置一个闰月。有闰月的年是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计383天。中国阴历所置的闰月,就是为解决阴阳历矛盾的。 四时(四季):古人根据气候寒暖将年分成季节。商和西周前期只分春、秋两季(二时),所以古代常称“年”为春秋。后来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合为“四时”。古书所列 “四时” 顺序常为“春秋冬夏”,与现在“春夏秋冬”的顺序不同。 月份与节气:A 十二月份及其代称:古人把一年分为十二月,四时中每季各含三个月。古代对每季三个月习以“孟、仲、季”代称。孟春(正月) 仲春(二月) 季春(三月),孟夏(四月) 仲夏(五月) 季夏(六月),孟秋(七月) 仲秋(八月) 季秋(九月),孟冬(十月) 仲冬(十一) 季冬(十二)。B 二十四节气:阴历把每月分为两个节气,一年二十四节气。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朔、晦、望、弦:农历每月的四个不同月相。A朔:朔在农历每月初一,即所谓日月合朔之月相。古人重视朔日,并以之确定时序。B晦:晦在每月最后一天。夜晚看不到月光。C望:望在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亦称既望)。这时地球运行到日、月中间,日、月此升彼落,一东一西,遥遥相望,故月相叫望。D弦:月亮与太阳成九十度角时的月相叫弦,初七、八日为上弦,二十二、二十三日为下弦。 古代的纪年法: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公元前770年,周记为平王元年、秦记为襄公八年等。汉武帝始用年号纪元,如建元元年等。这是史学上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天文占星家始据天象纪年,而有了星岁纪年法。星岁纪年主要有以下三种:A岁星纪年:岁星即木星。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故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星次星纪 玄枵 诹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并以纪年。国语晋语:“君之行也,岁在大火。”B太岁纪年:古人假想有一太岁由东向西与岁星逆行,以之纪年为太岁纪年。古人把太岁运行一周天分为十二等份,并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是为十二辰。十二辰与岁星十二星次的运行方向与顺次相反。C干支甲子纪年:远在商代以前,古人就已用十“天干”配十二“地支”得“六十甲子”的方法来纪日,后又用之纪年。“六十甲子”的组合排列顺次如下: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古代纪时法:古人以一昼夜为一日,一日分为十二辰,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纪时,谓“十二辰纪时法”,所纪之时为之“时辰”。时辰从半夜算起,叫子时。今以夜间23时到次日凌晨1时为子时,以此类推:1-3时为丑时,3-5时为寅时,5-7时为卯时,7-9时为辰时,9-11时为巳时,11-13时为午时,13-15时为未时,15-17时为申时,17-19时为酉时,19-21时为戌时,21-23时为亥时。第三节 古代的节日与礼俗一 古代的(传统)节日: 1元旦:亦称元日,即正月初一。有祭神贴符习俗,后演变成贴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人日:正月初七。传:初一鸡日,初二狗日,初三猪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马日,初七为人日。太平御览引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谓为人日,采七种菜以为羹。”3上元:又称元宵、元夕、元夜,正月十五日。旧俗元夜张灯,故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又: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4社日: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节日。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秋社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秋分前后)。乡邻在土地庙集会,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杜甫遭田夫泥饮美严中丞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寒食之日。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宁死不仕的隐者介之推而下命禁火之事,后演变为寒食节。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零五日谓之寒食。实际有时是冬至后一百零六日,故元稹连昌宫词有句:“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6清明为踏青和祭扫亡故亲朋之日。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7上巳:原为水边采兰驱邪活动,后演变为郊外春游、水边宴饮节日。原是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曹魏后定作三月三日。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8端午:又叫端阳,五月初五日。“端”有“初”义。传说是屈原投江自溺日子,人们争渡相救,后演变成划龙舟;人们向江中投粽子以护屈原身体,后演变成吃粽子。唐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朝廷常有赏赐。9伏日:夏季暑热最盛、需伏隐避暑之时日。伏日有初、中、末之分,分指夏至后第三、第四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伏日一般指初伏日,即入伏;结束为出伏。古时伏日有祭祀活动。10七夕:七月初七日。传为此夜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地下妇女穿针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tu石为针,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11中元:七月十五日。佛教有目连作盂兰盆经救堕入饿鬼道母亲的故事。后视中元为鬼节,有施救饿鬼等活动。12中秋:八月十五日。传统的家人团圆共赏明月之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13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日月均为阳数,故称重阳。古有登高而饮插萸免灾之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4冬至:古人认为冬至是节气之起点。史记律书:气始於冬至,周而复始。冬至后白天渐长,俗“冬至一阳生”。杜甫至后: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15腊日:又叫腊八。十二月初八日。古代把岁末祭神叫腊,故十二月叫腊月。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古人还有击鼓逐疫之俗。今人仍留吃腊八粥的习俗。16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晚上(年三十或二九)。这一天叫“岁除”,有除旧布新义。除夕夜人们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二 古代的礼俗:1冠礼:周代贵族男青年举行的加冠仪式。周代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礼前先筮日、筮宾(选定日期来宾),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表示从此有治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