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26清平乐村居苏教版1.docx_第1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26清平乐村居苏教版1.docx_第2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26清平乐村居苏教版1.docx_第3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26清平乐村居苏教版1.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26清平乐村居苏教版(2014)汉语言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古诗词所表现的意境,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令人回味无穷。因此,在小学阶段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思,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意境成了古诗词教学时的一个难点。由于古诗词凝练的语言形式和学生的语言习惯相差甚远,学生的语言积淀又不够丰厚,在学习古诗词时往往是比较被动的。如何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巧妙、有效地引导学生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意境,既让学生获得对古诗词的认知,进而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在以下方面笔者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一、自创自悟 教材中的每一首诗词都是诗人智慧的结晶,后人很难超越,请学生创作诗词,不是让他们成为文人。但是学生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对诗人的思想有了初次而又细微的体察,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走进作家的生活时代,和作家同呼吸,共命运,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就奠定了教学成功的基础。如清平乐 村居,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老翁、老媪、三儿这些人物景象巧妙地结合在一副画面里,赋予了这些乡村平常景物以新的意境,构成了淡雅、质朴的艺术境界,恰似一个美丽的桃花园,令人神往。根据文中的描述还原成一幅精彩的画面,让学生说说画中有哪些人物和景物?借此删选出创作的意象,让学生用最简单的话说说景物的特点和人物都在干什么。以此在磕磕碰碰中学生完成了他们的作品:茅屋低小,溪上青青草,幸福夫妻感情好。大儿田里锄苗,二儿正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学生的创作是充满稚气的,虽然脱不了原词的影响,但通过与原词的比较,学生初步感受到辛弃疾创作之初的想法,从而解开意象:一所低小的茅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潺潺的、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了酒,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悟词人所表现的恬静安逸的农村生活。二、想象入境 诗歌,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想象是诗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刚健翅膀,是诗人“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遒劲手足,是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慧眼金睛。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而欣赏诗歌,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美,同样离不开想象。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进入该诗的意境。学生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在长江之渡口将要远行,船头的人却怎么也不肯进舱,一次次的抱拳施礼告别,楼上的诗人更是依依不舍,举起的手臂不知挥动了多长时间,分别保重的话语却哽咽在喉咙中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第一册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一首儿歌,以浮水、拨水几个动作细节,表现出鹅的动态美,于是鹅活生生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此时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让学生想象,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碧水清澈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该是多么绚丽的画面,该是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想象是欣赏诗歌,深入意境的翅膀。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就应该这样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深入意境尽情地品位诗歌意境之美。三、以情批境 诗是抒情的感情是诗歌的生命,诗歌的灵魂。语文课本里选取的古诗词,是我们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珍奇。这里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告诉我们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告诉我们做人要有浩然正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我们明白友情的可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我们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给我们走向胜利彼岸的信心。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于景。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紧扣文中的重点词句,由点带面,循作者的情感脉搏,领悟诗词意境,并从中发掘出诗中的深刻含义。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感受到诗中的主要对象是“客船”,以及与“客船”有关的事物“落月、啼鸦、枫树、江水、渔火、寺院、钟声”等,而且这些景物是在“霜满天”的夜半时分,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领悟到作者旅途之中的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客船中的孤独寂寞,均源于一个字“愁”。因此“愁”是本诗的感情基调,也是全诗情感的内涵所在。找到了情感内涵,在这样的感情基调中品悟诗境就简单而生动多了。再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写了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在品悟作者感情时,通过让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哪里。让他们自由交流。有的学生说欣赏“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一句,因为老夫妻喝了一点酒,还亲热地聊天。教师追问老人会聊些什么?有学生说会回忆当年怎么认识的;有学生说会商议着给大儿子娶媳妇;有学生说会称赞能干的大儿子和二儿子;有学生说会欣赏那调皮可爱的小儿子。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农家人的生活非常安逸,从而品位到辛弃疾当时对这种农村生活的向往。四、描摹诗境 古典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炼的文字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气氛,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用描述的方式将这些诗词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懂原诗,而且也使他们读出画面,读透意境。我们感受古诗之意境氛围,可以从平畴万里中感受悠远,从峻峭险拔中感受高古,从白云流水中感受飘逸,从秋雨秋叶中感受苍凉这一切,既是作者之移情,更是读者之体味;是读者运用联想和想象去接载作者而产生的共鸣的效果,也是读者对作品的一次思想感情的升华。以教学清平乐村居为例,把词中田园生活的场景还原成一幅副独立的画面,制作成连环画,让学生根据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通过小组合作,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在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下面,学生写上了一段段生动的语言:高大的古树,碧绿的小草,掩映着这座低矮的茅草屋。也许是喝了一点酒的缘故,这家的一对老人正操着吴地方言亲热地聊天。看,他们的大儿子正在田里给豆苗辛勤地锄草,烈日当空,他汗如雨下。二儿席地而坐,悠闲地织着鸡笼。小儿最是调皮可爱,正趴在地上剥莲蓬吃,边吃还不停地把脚翘来翘去。可以说,这是对诗的二次创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