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3巩乃斯的马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3巩乃斯的马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3巩乃斯的马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3巩乃斯的马北师大版(2014)巩乃斯的马这篇课文是作家周涛巩乃斯的马一文的节选。文章借助对马群奔跑场面的描绘,表达了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的语言富有特色,在作者的笔下,马群之中无论大小,个个皆为勇者,虽然暴风雨不期而至,它们却都能勇敢地共同应对。文字极为朴素,却能让人体会到大自然令人折服的壮美气象。对于此次讲课所用的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并感受到马群奔跑的气势并不是很难,但是要深入的挖掘文章的内涵,使一个10岁的孩子与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却有一定的难度。在本次授课的过程中,我感觉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 巧妙设计导入,搭设学生思考的空间在课前谈话这个环节,我设计了“马在你心中象征着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与学生交流,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马象征着潇洒”,有的说“马象征着速度”,甚至还有的孩子说“马象征着勇敢”。听着孩子们五花八门的答案,我真有些忍俊不禁,就在孩子们情绪高涨的时候,我适时的出示了马自古以来象征含义的一些资料,孩子们认真的读着,原本有些喧闹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了起来,当孩子们读到“马是刚健、高昂、热烈、饱满的代名词。在象征传统中,马是力量和活力的化身”时,仿佛已经陷入了沉思,引发了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带着这样的思索,我和孩子们一起走入了课堂,也是这样的课前铺垫,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篇课文的内涵打下了一个很好基础。2、 精心设计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授课过程中,我始终围绕着“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巩乃斯草原上马群的壮阔?”这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用这样的一个问题来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内容。当学生抓住马群奔跑时气势壮阔的句子谈出感受后,我又顺势提问“马群是在什么环境下这样奔跑的?”引导学生感受到马群是在“夏日迅疾而猛烈的暴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奔驰着,抓住“迅疾、猛烈、孤鹰来不及躲避、草原瞬时打得烟尘滚滚”等重点词句,通过朗读感受到了环境的恶劣,此时再联想到“在暴雨中狂奔的马群”学生很快的就能感受到马群有着不畏惧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并从“涌、山洪奔泻、踏住闪电”等词语中感受到来自马群身上的生命的力量。学生的这一层次的理解已经与作者迈进了很大的一步,此时我再出示一段作者周涛的个人经历,推波助澜让学生能够更近的与作者接触,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使文本、作者、读者之间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到有过如此坎坷经历的作者看到这样一群自由奔跑、不畏惧暴风雨的马群会产生的那种对不受任何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和追求,揭示了本课的中心。这样由一个问题引入,教师再从中为学生搭设一层层的扶梯,整节课下来不仅使老师的琐碎问题变少了,节约出了更多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使学生们感受到每一个环节就像寻宝一样,逐层递近,从始至终都保持着积极思考的兴趣。3、 机智运用评价,点亮语文课堂教师的评价是教师上课过程中必不可少语言,这节课的整个教学环节中,我感觉自己能够及时抓住学生语言中的闪光点,进行适时的引导,为后面学生的思考拓宽了思路,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比如:当一个学生谈到巩乃斯的马群让她感受到如果今后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坎坷,自己也会坚强的面对。这个看似与文本内容不是十分贴近的答案,却让我的脑海中灵光一现,这个孩子不正是谈出了读文章后自己独特的感受吗?这不正是我希望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不同感受所体会的内容吗?于是我及时的抓住了这个孩子的精彩回答,追问了一个问题:“巩乃斯的马群为什么会让你感受到人生的坎坷呢?”听了我的追问,孩子也就顺势答出了是暴风雨的恶劣环境让她联想到了人生中可能会出现的坎坷,而马群在这样的环境中奔跑使她感受到了来自马群身上的那种拼搏精神。多么精彩的回答,听了这个孩子精彩的发言,我不禁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对她说:“你的理解能力让老师为你赞叹,而且你还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不仅能结合课文中的语言谈感受,还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老师发自内心的为你喝彩!”这几句简单的评价语不仅让这个孩子得到了满足,而且也更激发了课堂中的其他学生,为他们的思考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孩子们在接下来对文章内容谈理解的时候,也会向这个孩子一样加上了一两句自己独特的感受,有的说“从马群中感受到做事情要团结、要有秩序。”还有的说“从马群在暴雨中奔跑感受到今后自己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课堂上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结束后,也让我感觉到有许多遗憾之处,比如整节课下来,学生在谈理解、谈感受方面感觉比较透彻,但谈得多了无形中就缩短了朗读的时间,因此整体感觉课堂中学生的读还是不够充分,读的形式也不够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究竟要如何处理“谈”与“读”之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